坐落於銅山古城東門的東山關帝廟,又稱武廟,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據廟內大殿《鼎建銅城關王廟記》碑銘記載,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銅山城,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護官兵。《銅山志》載:洪武二十二年,江夏侯周公立祠奉祀, 祠曰「保安堂」。明正德三年(1508年)在祠址興工擴建, 歷時四年,正德七年(1512年)落成。
明正德年間寺廟住持僧月堂在《鼎建銅城關王廟記》 中,描述廟貌:「廟之地勢,龍盤虎踞,水秀山明;廟之定製,縱袤百二十尺,橫 廣五十一尺,廟之規模,五宮巍巍,廊腰緩回,階級峻絕, 中肅闔門,外高華表,傍則僧舍翼然。非昔人之舊矣!是以祈者頌、賽者歌、遊玩者樂、問吉兇者讚羨、官使停驂者便於息。雖古滕王閣,莫是過也。」
銅山武廟依山臨海,面向煙波浩淼的東山灣。整座廟宇,依地勢逐級遞高,層層而起,氣勢雄偉。廟門建築,用六根石柱頂託數百支縱橫交錯、承力均勻的木製拱梁。拱梁上築有一座宮殿式樓亭,稱「太子亭」。廟門兩側,三對威猛的石獅如忠勇的戰將,護衛著寺廟。主殿前的水磨青 色大陛石上的盤龍浮雕,頭角崢嶸,騰雲吐珠。主殿內端 坐著關聖帝君塑像。梁上懸掛一匾「萬世人極」,相傳是鹹豐皇帝御賜。殿內木刻楹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 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是明代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手書。 主殿前護廊,配祀關公白馬坐騎。
廟內《重修武廟碑記》,記載著閩臺信徒捐修寺廟的芳名。在一塊長五尺、寬八尺的碑銘上,鐫刻著「清朝同治 九年歲次庚午秋菊月興工所有捐收芳名列明",其中有臺灣安平、滬尾、鹿港、澎湖等地40多位軍、政、商、漁、船各界人士名字和捐款數額。明清時期,武廟香火隨著東山人過臺灣。現在澎湖、臺北、高雄、基隆等地,都有從東山關帝廟分香的關帝廟,其中有幾座還是專聘東山工匠,按照東山關帝廟建築樣式興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