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鄭振鐸翻譯思想 踐行譯者主體理念

2020-12-23 中國社會科學網

鄭振鐸(1898—1958)是五四時期倡導新文化運動的著名學者,在文學、藝術史、考古等領域的貢獻廣為人知,同時他也是一位成績斐然的翻譯家。

縱觀人類翻譯史,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譯者在對外宣傳與對內推介的雙向領域都發揮著主觀能動作用。譯者的主體性貫穿於整個翻譯過程之中:原文選擇、原文理解和譯文表達。關於譯者在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主體性問題,鄭振鐸結合自身翻譯實踐與理論研究進行深入探討,提出了頗有見地的觀點,端正了當時的翻譯方向,並形成其翻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特殊時期的特殊意義。

譯者發揮主體作用有重要意義

實現文學可譯性。新文化運動初期,不少人認為譯作無法保留原作的思想與藝術風格,有些人甚至認為文學作品是絕對不可譯的,尤其是詩歌。對此,鄭振鐸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文學書是絕對的能夠翻譯的,不惟其所含有的思想能夠完全的由原文移到譯文裡面,就是原文的藝術的美也可以充分的移植於譯文中」。他認為,譯者的翻譯水平決定了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倘若譯者的文學功底深厚,翻譯技巧嫻熟,完全能夠將文學書的思想傳達到另一種文字中,甚至其藝術之美也能夠充分傳達。原作思想和語言之美的再現程度,取決於譯者所運用的策略與技巧,即譯者主體性的發揮程度。鄭振鐸對於文學可譯的論斷,在理論層面上肯定了文學書的可譯性,肯定了文化與文學書在國際間交流與傳播的可行性,肯定了世界文學存在的更深遠意義。當時翻譯工作者的信心倍增,他們對自己的角色和使命有了更充分的認識,也帶動了更多的翻譯愛好者投入翻譯活動,探索翻譯技巧。

促進世界文學交流。「翻譯者在一國的文學史變化更急驟的時代,常是一個最需要的人。」鄭振鐸鼓勵譯者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積極發揮主體作用,選擇適合當時國情的外國文學進行翻譯,旨在改變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引導國人接觸先進思想。鄭振鐸的譯者主體翻譯理念堅定了譯者信心並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多懂外語的學者、文人、留學生加入翻譯隊伍,擴大了譯者的範圍。這樣,文學翻譯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不同語言的文學作品傳播得以開展,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學交流得以實現。鄭振鐸本身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體裁廣泛,不僅具有文學意義,還具有社會學、美學的新視角,在很大程度上開闊了國人的視野,豐富了文學創作的思路與手法,促進了我國新文學建設和中外文學交流。

豐富漢語言內容。通過外譯漢,譯者可以有選擇地進行「他山之石,為我所用」,為漢語言的發展提供有營養價值的外來元素。鄭振鐸強調「歐化」並非簡單的模仿,要把握好「歐化」的程度,適當地改進中國傳統的語體,但必須做到不影響中國讀者的理解。「歐化」語言打破了中國傳統文言文的束縛,也為譯者解放思想、探索新的翻譯方法創造了前提條件。顯然,譯者活動在推動漢語「歐化」進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主導作用,成為相輔相成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讀者通過借鑑、吸收翻譯作品中所體現的「歐化」表達方式,增強了漢語的表現力與生命力;另一方面,譯者可以更從容地譯介西方文學作品,拉近了中西方的距離,為中國文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鄭振鐸提出的適度「歐化」原則,加強了譯者的主體意識,成為研究翻譯策略、轉變翻譯思維、激發翻譯熱情的動力,體現了其翻譯思想的預見性與建設性。包括鄭振鐸在內的大批學者,積極探索符合漢語語言特色的文體發展道路,尋求國人能夠接受的語言表達方式,對豐富漢語言的內容起到了指導作用,也為漢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多路徑實現譯者的主體性

譯者中心理念。鄭振鐸明確指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中心地位。譯者作為文化傳播使者的角色不容忽視,其翻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譯文質量,並決定著原文在譯入語國家的受歡迎與被認可程度。基於此,鄭振鐸鼓勵當時的譯者和有志於從事翻譯的青年學者要充分認識翻譯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堅持專業學習與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與翻譯水平,產出高質量的譯作,從而促進自身的更好發展。鄭振鐸在翻譯活動中也積極踐行「譯者中心」理念,承擔起譯者的責任。他早年接觸到泰戈爾的詩作並深感興趣,但最初翻譯《新月集》的過程並不順利。由於對自己的譯文不甚滿意,他只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為數不多的幾篇詩作,可見鄭振鐸對待翻譯寧缺毋濫的認真態度。經過對原文的認真研讀與揣摩,輔以個人深厚的文學素養與文字功底,鄭振鐸對譯文進行反覆的斟酌與修改,最終譯出了《飛鳥集》,繼而又出版了《新月集》。這兩部高質量譯作深受讀者喜愛,至今仍廣為流傳。

翻譯選材原則。在文學作品的翻譯選材方面,鄭振鐸提出,譯者要立足於社會現實,儘可能選擇符合當時社會大眾需求的文學作品進行翻譯,以滿足讀者的審美期待。鄭振鐸開始從事翻譯活動時,正值中國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時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他懷著「救國救民」的翻譯動機,倡導譯者應傾向於選擇翻譯那些思想內容積極向上、有助於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作品。在那段時期,鄭振鐸充分發揮了譯者的主觀能動作用,選擇翻譯了大量反映現實主義題材的俄國文學作品,旨在藉由相類似的國情與社會問題,為中國讀者提供化解矛盾與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鄭振鐸在閱讀歐洲文學作品時發現,不少作品中涉及國人不太熟悉的希臘神話典故,為了幫助讀者克服理解障礙並保持閱讀的興趣和熱情,他特意翻譯了兩部關於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的作品,拓寬了讀者的知識面。此外,為了豐富中國小讀者的精神世界,從小培養閱讀習慣,鄭振鐸選擇翻譯了不少優秀的外國兒童文學作品,希望將自由、反封建的思想灌輸給中國的下一代。鄭振鐸的翻譯選材觀彰顯了他所秉持的維護翻譯實踐與社會環境之間平衡和諧的原則。

翻譯過程策略。儘管文學翻譯過程中的譯者主體性不可或缺,譯者也不能任意發揮主體性。譯者主體性發揮程度,受制於原文文本、譯文讀者、譯語文化以及譯者能力等影響因素。譯者所運用的翻譯策略必須置於特定語境之中,經過慎重權衡、統籌兼顧而最終敲定。在《譯文學書的三個問題》一文中,鄭振鐸基於泰特勒的《論翻譯的原則》,客觀理性地取其精華,結合自己的翻譯經驗進行分析闡述。針對譯者主體性的發揮,他提出了具體要求:必須以忠實為第一要義,避免走「死譯」與「放縱」兩個極端,「良好的譯者貴得於其中道。忠實而不失其流利,流利而不流於放縱」;在忠實的前提下,儘可能把原文的風格移植到譯文中,如果實在無法做到,則宜犧牲風格,而保持原文的意思;譯者應適度把握主體性的發揮,既不能太死板地直譯,也不能隨性地增刪原文,只有找到「直譯」與「自由」之間的平衡點,才有可能譯出優質的作品。通過自身努力踐行這些翻譯原則,鄭振鐸的譯作對當時的譯者也產生了示範與引領作用,他的翻譯理論建樹為我國現代翻譯理論的奠基階段增添了內容與活力。

作為倡導新文化與新文學的翻譯家,鄭振鐸對社會文化思想狀況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參與、組織、引導的翻譯活動為中外文化交流與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積極鑽研並借鑑西方先進的翻譯理論,結合自身的翻譯實踐與研究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翻譯思想,其中對譯者主體理念的提倡,可謂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不僅在當時廣為接受,還經受了歷史的檢驗,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

(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生態視域下的冰心翻譯思想研究」(FJ2017B117)、「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閩教科 [2017] 52號)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林曉琴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翻譯疑雲》譯者、作者與出版者
    出版者是商人,一個理性的商人總追求利益最大化,這無可厚非;作者是文學家,追求思想與情感在作品中的表達,這顯而易見;譯者是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梁,將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傳遞給更多文化的人們;譯者更是一個再創作者,在原作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翻譯與理解。
  • 鄭振鐸:第一位食蟹的人
    鄭振鐸:第一位食蟹的人鄭振鐸(1898-1958),原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溫州。文學家、文學史家、翻譯家。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開始發表作品。1932年《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出版。鄭振鐸早年好學不倦,但買不起書。他說:「我要看書,總是向人借後來在許地山處翻到一本日文版《泰戈爾詩集》,該書吸引了他,許還向他介紹泰翁的《新月集》,就此鄭開始譯詩。中國最早翻譯列寧著作的是鄭振鐸1919年12月(新中國》月刊發表他譯的列寧著作《俄羅斯的政黨》(現名《俄國的政黨和無產階級的任務》)。
  • 《翻譯疑雲》譯者的不易!
    本片以一部風靡全球的小說的翻譯工作為劇情依託,所有的劇情發展也就在這九位譯者之間展開。小編細查之下發現,飾演這九位譯者的演員雖然可能並不為我們國內的觀眾所熟知,但其都大有來頭。首先是我們的男主,埃裡克斯·勞瑟飾演的最終大BOSS,他參演過《模仿遊戲》。
  • 《魔戒》譯者鄧嘉宛談翻譯,豁然開朗有木有?
    今年1月,我受邀在「知乎」回答關於翻譯的問題。當時的答覆如下:‍一、譯者要有紀律和毅力,給自己定下每天完成的字數,然後完成它。二、拿到要翻譯的書,至少先讀兩遍,熟悉文本以後才動手翻譯。三、面對疑難,要勤查資料和辭典,找同道諮詢,多方求證,不要自以為是,更不要混過去。
  • 今晚譯想 | 翻譯的得與失:譯者的幾個迷思(附福利)
    今晚譯想 | 翻譯的得與失:譯者的幾個迷思(附福利) 2020-10-18 14: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 翻譯要趁早嘗試
    11月21日,第12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京揭曉。寧春豔憑《孤寂在棉田》的翻譯獲得文學類獎項,汪煒憑《透明與障礙:論讓-雅克·盧梭》獲得社科獎,曾昭曠憑《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獲得傅雷翻譯新人獎。汪煒和曾昭曠都是80後,這也說明了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的決心。
  • 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一,進一步廓清了對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意義與實踐路徑;第二,形成了翻譯、闡釋、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知識網絡;第三,對中央政治文獻翻譯的基本原則有了明晰的共識,在翻譯方法和技巧方面開拓了思路;第四,對構建新時代對外話語體系的任務和新時代中央政治文獻譯者需要具備的能力體系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 翻譯了《茶花女》《悲慘世界》的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他曾說「譯者不...
    鄭克魯是在翻譯、教學和研究三大領域同時取得不凡成就的為數不多的翻譯家之一。其實,那些耳熟能詳的書都是他在研究和教學之餘翻譯出版的。他對於法國文學和外國文學的研究探討,完全基於一手材料的直接閱讀與領悟,將翻譯實踐與學術研究同步進行,並相得益彰。
  • 作家、譯者貝小金談其翻譯作品中的意境與技巧翻譯要實現語言對等
    深圳是個國際大都市,不乏優秀的作家,不乏優秀的作品,卻鮮有作家將自己的作品翻譯成英文,也沒有譯者來做這件事情,這讓貝小金感到很遺憾。她很慶幸自己已走上這條路,她就想將她認為不錯的作品翻譯成英文,讓文字插上翅膀飛到各國的機場,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中國作家的作品。▋儘可能展現原著風採貝小金認為,譯者在翻譯作品時,要儘可能地展現出原著的風採,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 李永福:踐行發展新理念 篳路藍縷譜新篇
    宜昌市發改委(長江辦)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3次重要講話精神,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正確處理「五大關係」,踐行「五大」新發展理念,以篳路藍縷創業精神和砥礪前行工作作風,奮力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一、踐行新發展理念進入新境界。
  • 一份書單,致敬譯者
    不論資輩,不論是否出名,不論翻譯作品的類型,只論你是否認同或喜歡。」留言眾多。大家提到的名字:周作人、傅惟慈、朱生豪、汝龍、羅念生、傅雷、何兆武、董樂山、榮如德、力岡、戴驄、周克希、柳鳴九、劉文飛、黃燦然、餘澤民、孫仲旭.要麼翻譯成「家」(有的自身還是非常出色的作家),要麼雖不那麼知名但翻譯的作品有口皆碑。
  • 第三屆譯想論壇:翻譯的使命與關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系統、科學的翻譯事業在我國出現不過百年,但對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林則徐組織翻譯《四洲志》讓中國人第一次開眼看世界;嚴復的《天演論》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激勵了萬千國人奮發圖強;辜鴻銘更是將「四書」外譯,首次讓西方系統了解中華文明;林紓、鄭振鐸、林語堂、冰心等翻譯家也在對應領域開創了新的發展方向……
  • 鄭振鐸誕辰一百廿年︱吳真:1940年,見鄭振鐸一面有多難?
    前段時間恰巧讀到一本日本學者在侵華戰爭期間的日記——《蘇州日記》(東京弘文堂書房1943年版,孫來慶翻譯的中譯本2014年由古吳軒出版社出版),作者高倉正三記錄生命最後三年(1939-1941年)在蘇州、上海等地的經歷。由於是私人日記,文中述及鄭振鐸的相關細節頗為詳實可信。有意思的是,鄭振鐸的日記或傳記卻無一字提及此人。兩種文獻互文對讀,孤島時期鄭振鐸的「困守」更顯出不一樣的意義。
  • 寂寞翻譯事:譯者活在借來的生命中
    他們找我翻譯,我就自己挑了那些作品。巧的是,費德曼也是猶太人,但我起先並不知道。我從前有段時間擔任職業譯者,為了拿譯酬也就沒什麼挑。有了大學的教職之後,不必靠翻譯過活,就可以挑選自己想要翻譯的作品,在那之後沒有一本翻譯是人家指定給我的。
  • 「翻譯中每一個字都很重要」,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翻譯要趁早嘗試
    11月21日,第12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京揭曉。寧春豔憑《孤寂在棉田》的翻譯獲得文學類獎項,汪煒憑《透明與障礙:論讓-雅克·盧梭》獲得社科獎,曾昭曠憑《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獲得傅雷翻譯新人獎。汪煒和曾昭曠都是80後,這也說明了傅雷獎鼓勵青年譯者的決心。
  • 晚清美國譯者對近代中文術語翻譯的貢獻
    在這一過程中,中外譯者們探討交流,逐步確立並豐富了國內術語翻譯的理論,為後世翻譯規範的形成打下了基礎。1877年5月成立於上海的「益智書會」(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又稱「基督教學校教科書編纂委員會」)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多貢獻,比如:該會1887年的初步工作決議案,就要求翻譯教科書時需統一譯名。
  • 譯者鄧嘉宛:翻譯託爾金著作《魔戒》背後的故事
    《魔戒》堪稱全球出版界的王冠,被翻譯成超過60種語言,讀者數以億計。中文譯本也有好幾個,其中最受讀者歡迎的託爾金譯者之一,是臺灣著名翻譯家鄧嘉宛。 整個翻譯工作由鄧嘉宛主導,另兩名譯者石中歌和杜蘊慈輔助,團隊的力量大於個人,遇到不懂或模糊的地方,三人會相互討論。鄧嘉宛還坦言,背後強大的粉絲群給予了翻譯工作很大的幫助。我們這個來自各地的華人團隊,齊心合力去完成這項任務,為全世界華文讀者推出一個新的《魔戒》譯本。
  • 「隱身」的譯者
    雷吉斯·羅因薩爾導演的《翻譯疑雲》是為數不多的為譯者發聲的電影。在電影中,世界級懸疑小說《代達羅斯》即將發售第三部,也是最後一部。為了保證各語種的翻譯作品同步問世,出版社邀請9名不同語言的譯者共聚一堂,在一座豪華但守衛森嚴的莊園內進行翻譯工作。他們手機上交,沒有網絡,切斷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繫,每天拿到20頁原稿,心無旁騖地翻譯《代達羅斯》。
  • 踐行「垃圾分類」「光碟行動」 北林大將環保理念帶上服貿會
    踐行「垃圾分類」「光碟行動」北林大將環保理念帶上服貿會志願者本報訊(記者 劉婧)「早餐是否需要粥?」「中午米飯量是1兩還是2兩?」「飲食適量取,每一餐都不浪費,光碟行動,從我們做起」,北林大學生志願者領隊夏薇佳告訴北青報記者,在每晚的工作總結會上,她也會帶領大家重溫「光碟行動」,提醒大家在吃飯時要按需索取,杜絕浪費糧食的行為出現。
  • 抗戰爆發後,日本人拿巨額支票拉攏鄭振鐸,他當面翻臉撕毀支票
    說起鄭振鐸,他的身上貼的標籤實在是太多了,他是愛國詩人,散文家、收藏家、翻譯家,作家等等頭銜。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胡愈之稱讚他"是一個多面手「。還有人說鄭振鐸是中國的百科全書,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位民國大師鄭振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