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美國譯者對近代中文術語翻譯的貢獻

2020-12-22 澎湃新聞

晚清外國傳教士對中國近代術語翻譯及譯名統一作出了許多貢獻,其中包括不少活躍在上海的美國人。

傳教士拉開了近代西學東漸的序幕。在傳播西方科學與文化的過程中,他們和中國合作者們都面臨著翻譯學科術語、確定譯名、創製漢語新詞的艱巨任務。在這一過程中,中外譯者們探討交流,逐步確立並豐富了國內術語翻譯的理論,為後世翻譯規範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1877年5月成立於上海的「益智書會」(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又稱「基督教學校教科書編纂委員會」)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多貢獻,比如:該會1887年的初步工作決議案,就要求翻譯教科書時需統一譯名。

1891年,益智書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成立了地名人名委員會,由英國人傅蘭雅(John Fryer)負責人名地名的統一工作。此後,又決定由美國人狄考文( 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 等人組成的出版委員會負責專門術語的統一工作。

術語規範原則

狄考文是美國賓夕法尼亞人,基督教北長老會傳教士。1863年底來華,曾長期在山東從事翻譯、教育、慈善工作。

[左圖]狄考文肖像 [右圖]狄考文(左五)與中外翻譯同行合影

益智書會成立不久,狄考文就發表文章討論了名詞術語的翻譯問題。他指出,每一門科學都有自己的一套專門術語,要把這門科學輸入中國,不用專門術語而能準確輸入是不可想像的。他認為術語翻譯一應簡短,二能方便實用,三要同類術語相互協調一致,四是每擬一新術語要給出準確定義。

狄考文提出的這些觀點,與術語的簡潔性、系統性、語義單一性等特徵相吻合,符合術語規範的基本原則。

狄考文等人彙編的《術語辭彙》(Technical Terms,English and Chinese, 1904),收錄了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譯出的新詞12000多條,其中包括科學技術各學科分支50餘類,這些對創立學科術語產生了深遠影響。

方言作用

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州的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1830年來到廣州,後移居澳門、香港、上海等地,被稱為是「美國第一位來華新教傳教士」。1844年他曾擔任美國公使顧盛(Caleb Cushing)的譯員和秘書,參加訂立《望廈條約》。

1832年5月,裨治文創辦了英文月刊《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

由裨治文編纂的詞典《廣東方言中文文選》(Chinese Chrestomathy in the Canton Dialect,1841),大部分文本採用三欄式排版,每組詞彙均以英文翻譯、中國漢字和粵語拼音三種形式表達。

從其內容來看,《廣東方言中文文選》所關心的遠非語言學習這一層面,而是涵蓋人體解剖、親緣關係、社會階級、商業活動、建築工藝、人文藝術以及地理、植物、動物、醫藥和政府管理等諸多領域的豐富知識和信息。詞典中有各種表達科普知識的術語和專業用語,其中很多是新合成的詞彙,為中國讀者介紹西方地理、歷史、政治等基本情況。

裨治文在創製新詞、確定譯名方面的實踐給後人提供了很多啟發。

新詞創製三法

美國人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 1836-1907),1860年7月與夫人一起來到上海。1864年,曾擔任上海廣方言館首任英文教習,除了投身教育和翻譯工作,他還創辦了《萬國公報》,當時人們稱其為「西學新知之總薈」,在傳教士辦的中文報刊中刊期最長、銷量最多、影響最大。

林樂知對制定新術語非常重視,他在《萬國公報》184冊刊發的《新名詞之辨感》一文,專門論及新語釐定問題。他指出:「今中國之人,以造字之權利,讓之古聖先王,後人不許杜撰一字,亦不許自著一新名詞,必稽諸陳舊之經典,方為雅馴。」他比較了漢語和英語科技詞彙在數量上的巨大差異:

試觀英文之大字林,科學分門,合之名詞不下二十萬,而中國之字不過六萬有奇,是較少於英文十四萬也。…… 故新名詞不能不撰,如化學、醫學、地質學、心理學等學科,中國字缺乏者更多。餘前與傅蘭雅先生同譯書於製造局,計為中國新添之字與名詞,已不啻一萬有奇矣。

接著,林樂知提出了創製新名詞的方法:

譯書者適遇中國字繁富之一部分,或能敷用,偶有中國人素所未有之思想,其部分內之字必大缺乏,無從迻譯。於是有數法,一以相近之聲,模寫其音; 一以相近之意,仿造其字; 一以相近之義,撰合其文。

上述三種方法分別對應了當前翻譯外來詞時常見的音譯、意譯和解釋性翻譯。

林樂知的《新名詞之辨感》一文,除了提出「以相近之聲,模寫其音; 以相近之意,仿造其字; 以相近之義,撰合其文」的新名詞創製三法外,還提出了在書末附譯名表(「書者必於每書之末,附著一名詞表,以釋新名詞之意義。名詞表既日多,又有薈萃而訂為字林者,此各種專門科學字林之濫觴,而新名詞之日益月增,以此也。」)、引進日譯詞(「且日本之文原祖中國,其譯書則先於中國。彼等已幾費酌度而後定此新名詞,勞逸之分, 亦已懸殊,何樂而不為乎?」)等建議。

實際上,也有很多詞語通過傳教士編纂的英華字典流入日本,變成日語新詞

林樂知關於新詞的譯論涉及到可譯性、造字法、專科詞典、譯名表、借用日譯詞等諸多內容,影響深遠。

林樂知和中國譯者在一起合影

以上幾位傳教士關於術語翻譯及譯名統一的理論對當時的科技術語規範工作大有裨益,今天看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他們對術語翻譯理論建設的這種執著與努力值得我們肯定與學習。本文轉載摘編自《外國語言文學(季刊)》2011年第2期,原題:《晚清來華傳教士對近代術語翻譯及譯名統一的貢獻與啟示》,作者:金其斌,內容有刪改。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閱讀:

原標題:《晚清美國譯者對近代中文術語翻譯的貢獻》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學普及】生物學裡的「細胞」一詞,竟是源自一位晚清數學家的奇...
    學術界對漢語「細胞」一詞來源於《植物學》這一首部西方近代植物學中文譯著,已基本達成共識,該書卷二開篇的「此細胞一胞為一體,相比附而成植物全體」常被認為是「cell」第一次被譯為漢語「細胞」的地方(下圖)。乍一看來,這種說法不應該有問題,因為這裡確實是《植物學》全書第一次出現「細胞」一詞的地方。
  • 寂寞翻譯事:譯者活在借來的生命中
    余光中先生用王爾德的劇本給學生翻譯是個挑戰,因為王爾德喜歡玩文字遊戲,不容易翻譯。餘先生後來在香港中文大學開翻譯課時,要學生交翻譯作業,他批改了以後發回給學生重抄、訂正,訂正完再交回來給他看過,這種教法真是太辛苦了。借來的生命:翻譯猶太裔美國文學單:您後來從事翻譯的動機為何?
  • 採訪 | 《三體》譯者劉宇昆:翻譯的靈魂是什麼?
    《三體》英譯者、著名科幻作家劉宇昆也將現身「國際科幻高峰論壇」的圓桌對話環節,與嘉賓一同進行科幻界的頭腦風暴。在大會舉辦前夕,劉宇昆接受了新華網的專訪。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一直致力於中美文化交流。2015年,由他翻譯的劉慈欣小說《三體》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 美國女詩人「爆冷」奪諾貝爾獎,看中文版譯者怎麼說
    露易絲·格麗克獲獎的消息公布後,原版圈第一時間聯繫到其中文版詩集的譯者柳向陽先生進行專訪。柳向陽是國內較早翻譯格麗克詩歌的譯者,多年來一直關注這位美國女詩人。那麼,柳向陽是否也與外界一些聲音一樣,認為此次格麗克獲獎有些「冷門」?他又是如何評價格麗克的作品,並從中讀出了哪些不一樣的東西呢?
  • 我,Pornhub第一位中文譯者
    除了英文原版,P站還請12位譯者,用各自的母語翻譯了海報,向世界各國人民解釋為什麼大家應該在家待著。如你所見,這其中就包含中文。P站的簡體中文頁面在去年上線。如今,P站上的中文元素以越來越多,許多類型片分類開始以中文註明,最近還有許多另類的標題翻譯,在網上引發熱議。
  • 今晚譯想 | 翻譯的得與失:譯者的幾個迷思(附福利)
    今晚譯想 | 翻譯的得與失:譯者的幾個迷思(附福利) 2020-10-18 14: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翻譯疑雲》譯者的不易!
    本片以一部風靡全球的小說的翻譯工作為劇情依託,所有的劇情發展也就在這九位譯者之間展開。小編細查之下發現,飾演這九位譯者的演員雖然可能並不為我們國內的觀眾所熟知,但其都大有來頭。首先是我們的男主,埃裡克斯·勞瑟飾演的最終大BOSS,他參演過《模仿遊戲》。
  • 中文《聖經》的翻譯簡史,及各版本介紹(最全整理)
    馬禮遜認為,作為一名譯者,應負有雙重任務:其一,要正確地理解原文的意義、感情和精神;其二,用清楚、正確、熟練的文字,將原文的意思、感情和精神表達出來。早期翻譯《聖經》其中一大難題在於由零開始,要創立一套術語。今天耳熟能詳的「天國」、「弟兄」、「福音」、「使徒」等詞彙都是來自馬禮遜譯本,由於馬禮遜譯本的自身特點及其翻譯原則使得它成為文理譯本的主流。
  • 「隱身」的譯者
    這就如同戴著腳鐐跳舞,既無法掙脫,也不得不儘可能地追求舞姿優雅,這既是譯者受制於作者的無奈妥協,也恰恰是譯者應當追求且值得追求的極大榮耀,正如電影中俄語翻譯瑞貝卡所言:「受託翻譯《代達羅斯》是譯者的榮幸。」因為,如果一部作品的作者因為譯者的翻譯而廣受目的語讀者喜愛,甚至成為一部可堪流傳的經典,那麼譯者不僅與有榮焉,而且居功至大。
  • 我在 Pornhub 做中文翻譯
    除了英文原版,P站還請12位譯者,用各自的母語翻譯了海報,向世界各國人民解釋為什麼大家應該在家待著。如你所見,這其中就包含中文。P站的簡體中文頁面在去年上線。如今,P站上的中文元素以越來越多,許多類型片分類開始以中文註明,最近還有許多另類的標題翻譯,在網上引發熱議。
  • 科學網—這些年,科普翻譯的變與不變
    戴吾三說,「而因為沒有嚴格的邊界限制,一些非科技類的出版社也加入到科普翻譯的出版隊伍中來,比如近年來接力出版社翻譯出版的《萬物簡史》,中信出版社翻譯出版的《美國創新史:從蒸汽機到搜素引擎》,在社會上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在受眾選擇上,面向中小學生的傳統科普譯作仍有眾多市場,而面向中高端人群的科普譯作則需要根據時代需求不斷調整。
  • 重溫鄭振鐸翻譯思想 踐行譯者主體理念
    鄭振鐸(1898—1958)是五四時期倡導新文化運動的著名學者,在文學、藝術史、考古等領域的貢獻廣為人知,同時他也是一位成績斐然的翻譯家。對此,鄭振鐸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文學書是絕對的能夠翻譯的,不惟其所含有的思想能夠完全的由原文移到譯文裡面,就是原文的藝術的美也可以充分的移植於譯文中」。他認為,譯者的翻譯水平決定了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倘若譯者的文學功底深厚,翻譯技巧嫻熟,完全能夠將文學書的思想傳達到另一種文字中,甚至其藝術之美也能夠充分傳達。原作思想和語言之美的再現程度,取決於譯者所運用的策略與技巧,即譯者主體性的發揮程度。
  • 揭秘進口大片中文翻譯幕後故事
    Q1:在把英文文本翻譯成中文文本的階段,是完全由翻譯一人做主嗎?字幕翻譯的初稿由翻譯一人完成,不是團隊工作。翻譯過程中,譯者如果遇到了一些不確定的地方,可以自己找朋友討論一下,賈秀琰表示她就這麼做過,但這屬於個人行為,並不是翻譯流程的一部分,譯者可以找人討論,也可以不找。Q2:有傳言稱,有時字幕翻譯要的特別急,甚至短至三天,有過這種情況嗎?
  • 晚清傳教士翻譯新詞語之洋式
    在晚清時期,隨著傳教士來華,出現了很多由傳教士翻譯引入的新詞語。這些詞語,日本關西大學的沈國威教授有著深入的定量、定性研究,並在研究成果中列出了相應詞語的清單。其中,「洋式」就是由傳教士的翻譯過來的新詞語。但是,目前還不清楚這個詞最初使用是在哪個文獻之中,有待於進一步的查證。
  • 譯者鄧嘉宛:翻譯託爾金著作《魔戒》背後的故事
    《魔戒》堪稱全球出版界的王冠,被翻譯成超過60種語言,讀者數以億計。中文譯本也有好幾個,其中最受讀者歡迎的託爾金譯者之一,是臺灣著名翻譯家鄧嘉宛。 整部《魔戒》100萬字(中文譯文),鄧嘉宛持續翻譯了將近10個月,每天要求自己雷打不動翻譯5000字。託爾金神話世界奇幻複雜,對於這樣一本巨著,雖非首譯,但困難程度仍然可以想見。然而她認為,最大的困難不在於文本,「這個書我反覆看了十多年,翻譯時遇到的最大困難反而是毅力,每天必須固定要做多少量出來,做不出來書就沒法按時截稿。」
  • 孫博《茶花淚》英文版將在美國出版 孫白梅翻譯
    《茶花淚》中文簡繁體字版本封面圖身居多倫多的翻譯家孫白梅近日透露,由其翻譯的孫博長篇小說
  • 《薩賓娜·斯皮勒林》譯者序
    米歇爾·吉布爾,雅克·諾左天夢 康翀 許丹福建教育2016-6譯者序
  • 作家、譯者貝小金談其翻譯作品中的意境與技巧翻譯要實現語言對等
    翻譯英語文學作品,就是將英文的單詞翻譯成相對應的中文詞組,同時要保持整體含義一致,保證讀者能夠準確地理解英語文學作品的含義。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學會正確處理中西文化的差異,保證英語文學的翻譯質量。要分析作品中涉及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圍,將其與中文語境進行對比,找出兩種文化的差異,翻譯時對其進行深入理解與對比,保證譯文既忠於原文,又符合漢語的閱讀習慣。
  • 美劇字幕翻譯錯誤舉例
    首先聲明,無論如何,我對美劇字幕組是懷著崇高的敬意,翻譯質量整體上是非常高的,幾乎感覺不出翻譯腔,非常接近中文的表達習慣,這一點我是怎麼都做不到的,雖然我能明白意思,但是翻譯出來就沒有這麼自然,這既要有高超的英語水平,又要有高超的中文水平。
  • 《權力的遊戲》原著中文譯者竟然是川大畢業生
    這位說出眾多「權遊」粉心聲的博主,正是十六年間持續進行原著小說中文翻譯的譯者,也是在川大求學七年的屈暢。  他的故事,生動詮釋了「興趣也可以成為事業」。  屈暢:  《權遊》原著譯者的「冰與火之歌」  屈暢第一次讀到《冰與火之歌》是在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