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張藝謀出資六個億,拍了一部當年國內投資最高,豆瓣評分8.01分的電影-《金陵十三釵》。
這部電影一出,再也沒有鍵盤俠罵張藝謀了,張藝謀也表示沒有嘗試過這樣的題材,所以就很希望把它拍好。
這部電影製作有多「豪」?
開拍前,把打在身上的各種彈著點試一遍,要知道每件衣服價值幾萬美金,攝影師稍微手抖沒跟上,幾萬美金就沒有了,而大炸點的一個燈泡就要一萬美金,用的煙霧都是對人體沒有傷害的食用油,一天就得耗費一萬元的油,所以一場戲就得花幾千萬。
電影裡教堂的彩色玻璃也是張藝謀花1000萬讓美術組試製了無數塊彩色玻璃做成的,他為了玻璃上的彈孔,更是讓工作人員用石頭砸壞無數玻璃完成的。
而十二個秦淮河女人進組的時候都是十六七的小女孩,表演老師為了讓她們有秦淮河的味道,讓她們打了一周的麻將。倪妮還為戲學習抽菸、喝酒、拋媚眼,她也因為沒學過表演,無論怎麼啟發都入不了戲,一度懷疑自己到崩潰。
為什麼張藝謀要斥資6億去拍這個故事?
因為這是一段不為人知的抗日故事:在1937年被日軍侵佔的中國南京城裡,一群ji女換上了女學生的衣服,上了日本人的車,結局可想而知。為了真實還原這段故事,張藝謀花費3000萬美元請來了《蝙蝠俠》的主演克裡斯蒂安·貝爾扮演假神父,是首個內地導演用的最貴的好萊塢演員。
張藝謀在片場被稱為「暴君」,表演指導劉天池都說張藝謀是在這個世界上見過最殘忍的一個人。
女學生集體跳樓這場戲拍了一整晚,女孩們摟在一起撕心裂肺的哭,也哭了一整晚,張藝謀卻表示:「我是不想讓大家最後後悔」。
但當張藝謀帶著這部心血之作第四次衝擊奧斯卡時,卻遭到國外惡評不斷,認為只有愚鈍的製片人才會在南京大屠殺這樣的災難把「性」當作核心,過度炫耀某些場景,但是海外華人觀看後卻泣不成聲,這是大多外國人不能理解的事!
《金陵十三釵》的結尾是個十足的悲劇,因為十三個女人的結局都非常慘烈。十三個人中僅有玉墨存活,其他人全部都死於鬼子的暴行中,也包括最後一釵:那個女扮男裝的小男孩。
在原著小說中男孩跳車死了,女人們到達鬼子的晚宴後被強迫,有的因為反抗當場就被殺害,而玉墨因為長得好看被選入伺候日本軍官,最後逃了出來,剩下的女人們被送入慰安所,不久後就紛紛病死在煉獄中。
撐了一口氣活下來的玉墨,一直堅持到1946年8月南京審判會上,揭露了日軍殘忍的罪行。
其實原型故事更為殘忍,因為並不是13個人,而是20個人,是因為13是個不祥的數字,預示著主人公、南京城和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原小說才會叫《金陵十三釵》。
電影最後並未向觀眾交代「十三釵」的結局,也許是不想讓觀眾過於悲痛。「商女亦知亡國恨,臨行猶唱秦淮景」,歷史不該被忘記,她們不該被遺忘!
聲明: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