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十年的世界商業電影版圖中,好萊塢始終佔據了極大的市場份額,因此,它也被全球無數電影人視為徵戰的沙場。
可是,要想殺進這個圈子,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縱觀國內幾十年間,真正殺進好萊塢,並且在全球範圍得享大名的功夫巨星,僅有三人:李小龍、成龍、李連杰。
這個排名按照他們進駐北美市場的先後順序排列,上世紀70年代初,李小龍成為好萊塢首位華人男主角,同時也是功夫片的開創者。
此後,儘管尊龍在好萊塢混得風生水起,卻並不是動作演員,不能包括在咱們羅列的這個名單之中。
李小龍正值事業巔峰,卻突然隕落,導致華人動作演員在北美市場缺席了整整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後,成龍憑藉一部影片正式打進好萊塢,成為第二名闖蕩歐美市場的華人功夫巨星。
這部為他打開北美市場,進駐好萊塢的電影,就是拍攝於95年的《紅番區》。
闖蕩歐美市場,應該一直是成龍的個人理想。
這裡面主要包含了兩層意願,一個是他個人的理想,另一個,也是嘉禾影業的戰略規劃。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因為經營理念的不同,鄒文懷選擇出走老東家邵氏兄弟電影公司。
短短大半年後,他就和何冠昌、梁風三人共同創建了嘉禾影業。
嘉禾在香港電影圈,是一個威名赫赫的名字。它的成功,首先得益於李小龍。
李小龍是童星出身,三個月大的時候,就出演了其首部電影《金門女》。
此後,不斷接拍影片,在各部作品中飾演不同的角色。
這個時期的李小龍,尚且算不上巨星,他真正的崛起之路,源於和嘉禾的合作。
雙方的合作,既成就了李小龍國際巨星的聲望,又成就了組建不久的嘉禾,絕對稱得上雙贏!
原本借著李小龍在國際上的巨大聲望,嘉禾能夠繼續徵戰歐美市場,誰料天妒英才,李小龍先生英年早逝,一下斬斷了嘉禾在歐美市場的所有業務。
所以,自打李小龍逝世以後,嘉禾就一直謀劃著再次進駐好萊塢。
說完了嘉禾的戰略規劃,再來說成龍大哥的個人理想。
在李小龍名動天下之時,成龍大哥也在香港市場漸漸打響了個人招牌。
然而,因為年齡和出道時間的原因,早期的成龍曾經作為李小龍的替身演員出現在影片《猛龍過江》中。
從某種角度來說,他親眼見證了李小龍成就國際巨星地位的整個過程。
客觀來說,成龍不可能沒有一代巨星李小龍的影響。
同時,作為華人動作演員,作為華人電影圈的一份子,將華人的電影推向世界,讓中國功夫走向歐美,也必將成為成龍的終極目標!
如果從李小龍逝世的那一年算起,為了達成這個意願,成龍大哥為此努力了整整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間,成龍接連為香港影壇輸送出《警察故事》、《A計劃》、《龍兄虎弟》、《飛鷹計劃》、《醉拳Ⅱ》等叫好叫座的影片後,自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開始著手打造自己首部闖蕩好萊塢的影片:《紅番區》。
作為首部打入好萊塢市場的電影, 《紅番區》同時也是成龍首部投資過億的影片。
他知道,這部電影相當於一塊敲門磚,因此對於整個拍攝過程要求極高。
正是因為嚴謹的製作要求,這才導致他在拍攝過程中出現意外,左腿肌肉當場爆裂,傷勢極重,不得不養傷三個多月。
歲月不負有心人,經過成龍長達二十多年的厚積薄發,此片上映後,率先在內地開創了賀歲片的先河,斬獲9500萬票房。
同時,本片在香港本土的表現,也倍受他人稱讚,最終以5691萬港幣的票房成績,一舉打破了該地區的最高票房紀錄。
當然了,此片真正的重頭戲還是在北美市場。
《紅番區》在北美上映後,最終取得3239萬美元的佳績,此外再加上其他地區的銷量,全球累積票房為8230萬美金,折合人民幣接近7億元!
從以上數據來看,成龍進駐好萊塢的整個過程,無疑是十分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