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楚瞳 何浩源 李天銳 徐莉莎 視頻剪輯 吳迪(實習)
9月末,花椒樹的除草期進入了2020年的最後一季。
雨,不急不徐地下著。廣安市前鋒區虎城鎮水口村花椒基地裡,兩名婦女喊一聲「1、2、3」,一起將一堆雜草薅進田邊的壕溝裡。浩瀚的3000畝花椒地裡,隨處可見戴著草帽的村民,揮舞著鋤頭,除掉那些不僅會與花椒樹爭奪養分,還可能滋生蟲害的雜草。
65歲的唐際軒沿著寬闊的水泥路,從這塊田,察看到那塊田,間或與村民嘮兩句家常,並回答了川觀新聞記者的疑問:「除草、殺蟲,必須按季節來。除了刀鋒下雪,都要做。」
3個月前,唐際軒從村支書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但,他改不了愛在花椒地裡轉悠的「毛病」。因為,花椒基地的建成,是他當村幹部約30年的時間裡,「做的最大的一件事」。
「叉叉褲」交情 實現土地流轉
3000畝基地建設,地,是關鍵。村民願意土地流轉,更關鍵。從小在水口村長大的老支書唐際軒,靠著「叉叉褲」交情,實現了土地流轉,為基地建設立下一功:「我在村裡時間長,和好多鄉親都是穿『叉叉褲』一起耍大的,所以他們相信我。」
1980年,35歲的唐際軒當了村裡的文書。上世紀90年代初,他推卻了當村主任的機會:「那時候覺得自己本事不夠,幹不下來。」1992年,為了供養上大學的孩子,他前往東莞打工。2001年重回水口時,他走上了村支書的崗位。
回到生養自己的家鄉,唐際軒發現,由於水口村距離廣安火車站所在地的前鋒城區,只有半個小時車程。由於交通相對便捷,村裡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務工。雖然這讓村子不算貧困,但留守的老人,也只是種植著現有的一畝三分地,靠子女寄錢養家。因大量人員外出打工,造成村裡大量土地荒蕪,村莊本身的發展前景並不算太好。外出打工讓唐際軒的視野更加開闊,他開始籌謀著要搞點事情,發展產業實現家門口:「土地不浪費,老人也不用伸手找兒女拿錢。」
然而,沒有門路的唐際軒,即使2009年出任村支書,似乎還是困在原地,找不到根治土地荒蕪的好辦法。
轉機,出現在2017年。
那年,虎城鎮開始以水口村為中心規劃實施一項山水林田湖草生態及農產品經濟項目,以招商引資方式發展高標準花椒產業,規劃發展1.2萬畝,其中水口片區3000畝為核心區。
消息一出來,唐際軒高興壞了,他敏銳地覺察到改變水口村的機會來了。這一年,他已經62歲,亦已白髮如雪,隨時可能從村支書的位置上退下來。但他只有一個心思:一定要把花椒基地搞起來,即使退下來也不放棄。
建立起花椒基地並不容易,很多村民種了一輩子地,又有子女供養,覺得生活尚可,不願意把土地拿出來流轉:「老百姓只算購買種子、農家肥之類的成本,因為是自己種地,他們覺得人工不是成本。」於是,唐際軒一家一戶做工作,給村民算帳,讓他們明白把土地流轉出去種花椒收益更高:「花椒基地建好後,可以在基地裡獲得務工收入,還有土地流轉的租金,也給兒女減輕負擔。」
靠著穿「叉叉褲」的交情,唐際軒說服了鄉親們。三年多以後,他仍清楚地記得花椒基地相關的每一件事:
2017年9月25日,水口村和業主籤訂協議;
2017年9月28日,水口片區花椒基地動工;
……
2020年8月,水口片區花椒基地迎來第一季青花椒豐收。
「返鄉情」留人 踐行可持續發展
水口村地勢平坦,3000畝花椒基地上建起了觀景平臺。入眼處,四野的花椒樹鬱鬱蔥蔥。雨後初晴的天空下,地裡勞作的大多是60歲上下的老人。當他們的年紀越來越來,花椒地誰來耕作、除草、殺蟲?瘦削而幹練的唐際軒笑了:「在外面打工的人,年紀大了就會想家,他們會回來。基地裡的活很輕鬆,最適合上年紀又可以勞動的人做。」
水口村村民張宗坤、黃純翠老兩口,證明唐際軒了所言非虛。如今的水口村,雖有700多戶人,卻只有30餘戶插花式脫貧戶。老兩口曾經因為兒子患癌症致貧,又要撫養兩個年幼的孫兒,生活越發艱難。花椒基地建成前,兩老口只能守著土地生活,一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現今,只要參加花椒地裡除草、修枝等輕鬆的工作,做一天就能帶給他們100元的收入:「一年下來,有10000多元的收入。我們年紀大了,重活幹不得,基地的事輕鬆。」
水口村村民張宗坤(右)、黃純翠老兩口
正常情況下,花椒樹定植後,2–3年就可以開花結果。一般自第10年以後即進入大量結果期,一般盛果期年限10—15年,長的可達20年。事實上,水口村現有的100多位留守老人,並不能完全解決基地的務工需求。唐際軒大多數時候,都會從鄰村請人幫忙:「我們的工作,就是基地建成後,為業主做好服務。要勞動力,肯定想辦法找。」
目前,包括水口片區在內的青花椒基地已成為廣安前鋒區現代農業發展新增長極,觀景平臺上,電子顯示屏正在印證基的高科技含量—智能農產品監測系統。這套系統不僅能監測基地的空溼、風速、風向、雨量等信息,並一一顯示在電子屏上;還通過田地旁的太陽能燈,監測病蟲害:「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風向調整打藥的方向,根據空溼決定是不是需要澆水……」
水口村花椒基地負責人劉培珍介紹智慧農業監測系統
實現了高科技的管理,「廣安青花椒」業已成為全國知名品牌,甚至走向了法國市場。但3000畝乃至更多花椒基地的青花椒,銷售往何處?水口生區青花椒基地業主劉培珍帶來了答案。這位開辦物業管理公司10餘年的重慶人,將發展青花椒產業視為自己企業的第二大產業,其旗下物管公司涉及200多個小區,有近10萬業主:「一到豐收季,我們就會通過業主平臺推銷青花椒,銷售沒有太大問題。」
天,漸漸地暗了下來。勞作了一天的人們,三三兩兩扛起鋤頭,說笑著穿過阡陌縱橫的花椒地,走向家的方向。水口村的儼然屋舍間,突然跑出一隻狗來,在人群中撒起了歡。
白髮如雪的退休老支書唐際軒,在暮色中又一次向他牽掛的花椒地告別。這一輩子,幹成了這件大事,但是他村幹部生涯中最值得驕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