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的話
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是黨在基層的執政骨幹。長期以來,他們紮根基層、奉獻基層。今年,經嚴格推薦考察,省委組織部選樹了村(社區)「百名好支書」,他們或是有本領、能幹事的「領頭雁」,或是群眾信得過、靠得住的「貼心人」,或是肯吃苦、甘奉獻的「老黃牛」,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感人的事跡。本報從即日起推出「雲南百名好支書」欄目,講述好支書的故事,激勵廣大基層黨員幹部擔當作為、奮力前行。
丁川明 記者 周燦 攝 「一大早起來剛開窗就聞到一股臭味,都是你們社區惹的麻煩,今天必須給個說法!」2015年3月,剛上任第3天,昆明市西山區前衛街道廣福小區社區黨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丁川明就遭遇了「下馬威」。因為引攤入市的商戶存放土雞的位置正對著居民張大姐的臥室窗口,她怒衝衝地到丁川明的辦公室拍桌子,桌上的玻璃都被拍裂了。
「丁書記,社區有活動你告訴我,我們店可以提供免費糕點給大家。」幾年過去,張大姐不僅和丁川明成了朋友,社區有活動她還主動提供服務。
從怒氣衝衝到喜氣洋洋,張大姐態度轉變的背後,是丁川明3次到現場調解矛盾,並帶領工作人員親自幫土雞「挪窩」的結果,更是廣福小區社區這幾年從「生人社區」到「熟人社區」轉變的註腳。
廣福小區社區有5800餘住戶、1.6萬餘人,是一個集機關企事業單位、住宅、商貿為一體的典型城市社區。上任不久,丁川明很快就發現了社區的問題:搞活動居民積極性不高,鄰裡之間很少來往,黨建和社區治理兩張皮。
怎麼打破這個僵局?丁川明從走街串戶「推銷」自己開始,詳細了解居民需求。在走訪中丁川明發現,社區退休老人多、能人多,居民精神文化需求高。她就主動申請項目,請能人當老師,成立了社區公共文化學校,讓居民自願報名、免費學習。從開始的舞蹈班、柔力球班,到現在書法、手工、閱讀等9個班級,吸引了400餘名學員參與。
你來我往間,居民從「生人」變「熟人」,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高起來了。以社區公共文化學校為孵化器,丁川明帶領工作團隊培育了巾幗志願服務隊、社區商會等5個社區組織,創新引入專業社工組織提供專業服務,通過經常性組織社區活動,讓社區、社工、社會組織、社區志願者聯動,居民參與共治共建共享。隨女兒從黑龍江來到昆明的居民王美琴說:「來昆明前我還怕沒朋友住不慣,如今住在廣福社區覺得很幸福,我還擔任了閱讀班長和樓棟長,想為社區多做點事情。」
社區治理的良好態勢初步形成,丁川明又牽頭開展「融入式黨建」促進發展。在西山區、前衛街道的支持下,建設了集黨務、政務、便民服務於一體的廣福小區社區黨群活動服務中心,並將轄區劃分為8個網格,黨員擔任網格長,社區學校的骨幹學員擔任樓棟長、信息員,搜集社情民意、服務居民。社區黨組織還撬動轄區15家單位黨建資源,建設「大黨委」,讓單位黨員和社區黨員一起過主題黨日、一起上黨課、一起推動社區發展。
在丁川明的帶領下,如今的廣福小區社區,困難群體有專業社工服務,800多名志願者活躍在基層,50多名社區黨員和515名在職黨員擰成一股繩共建社區……以紅色廣福、協同廣福、能人廣福、便民廣福、熟人廣福為特色的「五福社區」遠近聞名。
臉上永遠掛著微笑,手機微信裡50多個社區群滴滴響個不停,一會接一個電話、一會接待一批人,遇到搞活動嗓子都要喊啞……丁川明享受這種忙碌,更享受把社區居民當朋友的感覺,她說:「作為一名老黨員,能真正為群眾做點事,我覺得挺幸福。」
雲南網記者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