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在現代社會裡,佛道儒的規矩是深深地融入到這片大地的。很多人說中國人是無神論者沒有信仰,其實不然,中國人將佛道儒的文化糅合在自己的血脈中,形成獨有的信仰,尤其是在農村這片土地更是深切。如下是皖北農村地區的葬禮,結合著儒釋道的文化內容。
一.生死心切--為老人提前多年準備上好的棺木
皖北農村人三件大事,降生、死亡、婚慶。降生,這裡就不多說了,花將近一年的時間準備這個事情,從備孕、養胎、降生到慶生與坐月子,另編文章敘說這個事情。
老人臨到終年,就開始為死亡作準備,尤其是孤寡老人更甚,對於無子女在身邊的老人,更是提前幾年將畢生積蓄購置棺木。
在二十年前,棺木材質多為自備,請木工師傅到家裡來製作,俗稱「打棺木」。主家除了支付手工費外,還要管飯管酒,甚至主家吃粗茶淡飯,也要為木工師傅準備好的吃食。現在多為壽材店全備,但農村很多情況下仍然在人在世時提前購置棺木與壽衣。
購買的棺木多為杉、柏,購置的棺木放置在家中角落,農村的房子小,也有放置在堂庭下的,皖北農村稱為堂屋的地方。吃住都與棺木一起,還要擦拭、上漆,保持乾燥防止受潮開裂。
二.臨終準備--親朋送行
人之將死,親朋需要圍繞在身邊送最後一程,將死之時,由子女或夫妻至親之人端茶,以示送其上路之意。然後擦拭身體,斷氣或身體未涼之時穿上壽衣全套。有至親未歸的情況下,不會移入棺木中,需要等待親人回來見最後一面再進棺。在火葬之前移入棺木,近年來多為火葬,則火葬後移入棺木。
關於火葬,火葬規定之後習俗有些許變化。在沒有火葬的情況下,只備一套壽衣,穿著壽衣下葬。在火葬的情況下,要備兩套壽衣,火葬時一套、棺木內一套。壽衣分為五件一套和七件一套的情況,吳、武姓氏不能穿五件套壽衣、齊、戚、祁、亓不能穿七件套。火葬時花點錢或託關係,火葬場只燒沒血肉,大骨是完整的。將大骨擺成人形和衣下葬。
三.下葬準備--生死事大的儀式內容
棺木下第一層墊背錢、噙珠錢,第二層金色褥子枕頭與腳墊,寓意披金戴銀,主子孫富貴,第三層放置壽衣全套,第四層骨灰盒或擺成人形骨頭,第五層被子。
棺木頭放置長明燈、米飯饅頭、豬肉,放置在棺木前頭下的橫木上。而棺木本身要放置在堂屋門中線正中央。
一般下葬之時還需要請道家之人看氣,皖北稱之為陰陽三的人才。內容根據死者生辰、死時推送下葬的時間和方位地點,陰陽三根據死者拇指食指的形體推算已死多少時辰,而不是和影視作品中根據屍斑來判斷,個人猜測可能是根據人死之後經脈收攏來推測的,陰陽三也會提供整體葬禮的諮詢服務。陰陽三最重要的一個工作是拿著風水羅盤到墓地判斷埋葬的方位。
四.親朋送行--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
在送終及下葬全過程,全村都會忙活起來,即使是多年的仇敵也會在故人死亡之後上門弔唁。弔唁之時帶紙錢與隨禮錢。主家在接受弔唁之時要下拜磕頭,哪怕來者是個孩子,主家負責接待弔唁的人哪怕是爺爺輩的人也要下跪叩首。
主家女眷多哭泣,男兒則要隱忍很多。
死者同輩或同年紀的老兄弟則坐於廳堂外,想必看著死者身後事也會算著自己的日子。
死者同宗的晚輩和村中年輕一代人則忙於葬禮的各項事務。
村中女眷則張羅孝衣孝布,前來弔唁者,同宗之人分發孝衣、外宗之人分發孝布,現在多為白色毛巾。
總之每個人都要直面死亡。
春節之時,遠宗老人去世,我前去張羅幫忙,母親叮囑我多學習,將來會用到。看著已七十多的母親,瞬間淚溼了雙眼。生老病死是避免不了的苦痛!
圖片來源自網絡
五.頭七--還魂歸家告別
死後的第七天為還魂夜,由陰陽三推送死者魂魄歸來的時間段,在這個時間家門要大開,家中布置三牲等飯菜,家人這個時間段要外出避讓,不然會衝撞亡靈。這個環節也多為影視作品的題材。
圖片來源自網絡
六.周年--漸漸淡化
死者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親朋依然需要上門弔唁。一個人的一生也多半到此,他對這個世界的影響開始漸漸消弭。在這三年間,死者的孩子春節的春聯不能為紅色,多為藍色和紫色,代表拒絕娛樂以示悲痛的意思。古代要守孝三年。<弟子規>有言,「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達官貴人需要拒絕一切娛樂活動以示追悼。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死者葬禮一周之後,生者就得為車房吃食忙碌了,直到自己的生死事來臨才會放下吧。
圖片來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