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農村喪葬秩序:「為辦一場體面葬禮,家人寧可冰凍逝者」

2021-01-18 姬鵬
葬禮不能為儀式感而儀式感

眾所周知,疫情之下,對於聚集性的活動,只能一概從簡。但是,近來聽聞,一些鄉村之中,家屬為給逝者(正常病死,跟疫情無關)辦一場體面的葬禮,選擇「凍屍」(土葬情況)或先火化,等疫情過後,再辦葬禮。

我們暫且不論這樣的方式好不好,但就疫情整體得到遏制後,短期內肯定也是不讓搞大型聚集性活動的。所以,對於「延期出殯」,家屬應該會等待較長的時間。可即便如此,很多家屬還是願意等,只為辦一場體面的葬禮。

不得不說,在農村之中,「重死不重生」的傳統還是很濃烈的。一個人生前即便是「窮困潦倒」,死後只要有兒有女,總還是要大操大辦一場體面的葬禮。說到底,這很符合「活在未來」的觀念。甚至,有些老人,離死亡還比較遠,就已經買下「壽衣」和「棺材」。

有親歷農村葬禮的人,一定知道其中的講究。葬禮除卻會追思逝者,本質上也是生者的一場社交性聚會。場面大不大,人氣重不重,都是衡量逝者人品和家屬人品的重要指標。所以,在實操的過程中,標準上是很講究的。

甚至,從葬禮流程上來講,已經完全結構化。逝者從離世的一刻起,貌似一生的使命就已經交代。而接下來事情,就是家屬的任務。在這場任務中,既要將逝者體面化,也要完成一次升級性的社交。本質上,逝者的體面,終究要反哺生者的體面。

從這個意義上講,貌似農村的葬禮就像是一個劇場。無論是逝者,還是生者,都在扮演著各自的角色。而所謂的「哀悼和追思」,不過是掩蓋基本邏輯的插花而已。這就跟婚禮上,主持人的套路性追問一樣,誰都知道不一定真實,但還會習慣性的「鼓掌和祝福」。而這些細枝末節背後,卻值得深思和玩味兒。

以費孝通的理論看,國人中的50後,60後,70後,依然有很重的鄉土性。尤其在農村,很多固有的傳統依然保留著。雖然,葬禮和婚禮的流水席標準在提高。但是,人們對於鄉土性的理解,還是跟30年前沒什麼本質變化。

因為,很多時候,常態性的生活,人們總是可以「將就」,但是,婚喪之禮,卻必須要「講究」。尤其,對於喪葬秩序,無論如何也不能馬虎大意。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國內的很多農村,很多老人生前兒女不管不問,但是死後的葬禮,往往卻很風光。

很多時候,你不免有種虛無的感覺。可是,這就是現實。甚至,這是普遍農村喪葬秩序的現實。並且,你會發現,這是逝者和家屬,以及外圍賓客共同的一場合謀。每個人都知道這是一場被運作的儀式,但是,卻還執行的有理有據,並且熱情洋溢。

要知道,以現代視角看農村的喪葬秩序,很容易發現,對逝者的不尊重。因為,對於逝者而言,生前安樂,入土為安,這是多數人的理想歸宿。可是,就因為疫情的存在,逝者就被凍屍或延遲葬禮,這總讓人感到某種違和感的存在。

有不少農村的老人常說:「一輩子掙一副好棺材,就算死也無憾」。在他(她)們看來,生命的初始,以及過程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最後的體面」。這種認知,應該是植根於骨子裡的,因為,有這種想法的老人,還挺多的。

於此,對於近來的逝者,可能生前預料家屬會冰凍他(她)們,也會表現出極大的寬容。甚至,他(她)們也接受這樣的方式。因為,「最後的體面」這種文化秩序,確實是很多人活著的信仰。而唯一區別的是,對待的方式和執念程度不同而已。

從葬禮的絕對意義上而言,本質上其實就是在慰藉生者。但是,也要建立在逝者為先的基礎上。說到底,即便是從簡的葬禮,也總比被冰凍或延遲出殯要好一些。因為,「從選擇凍屍,延期出殯」的基質中,我們分明看到的是生者的「自私和虛偽」。

因為,我們知道,一場葬禮之後,外圍的評價會成為生者的存在資本。所以,作為生者,儘可能地把葬禮搞體面,就成為一種不得不的任務。當然,因辦葬禮生出矛盾的事情,在農村也很多。畢竟,白事的籌備,是要花錢的。

這種時候,如果利益上平衡不好,家屬之間還會生出事端。總之,當我們透過一場農村葬禮的前前後後時,你就會發現,並不是純粹的追思和悼念,而是被摻雜太多世俗利益。不得不說,逝者想一死了之,其實,也並不容易。

阿爾貝·加繆說:「我們這個社會,要是在母親的葬禮上哭不出一滴淚,是會被判死刑的」。言外之意,「悲傷」真不真不重要,重要的是氣氛吻合。甚至,這種吻合緣於外圍的需求,而非是當事者的需求。這種結構性的勾兌,總讓人感到「生而為人,很是卑微」。

於此,所謂「最後的體面」,根本性的基質裡,其實藏滿卑微。一個人從生到死,本質上是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從直觀的儀式感中,感覺是生者在為死者送行。可事實上,卻是逝者在為生者進行僅存的一次彌合性慰藉。

不得不說,人終究是孤獨的。無論是生,還是死,都難以抵達他(她)者。而對於複雜的,瑣碎的,虛偽的,儀式的葬禮,其實到頭來只能是一場虛妄。所以,無論是疫情之下,還是疫情過後,如果可能,從簡的,安靜的送走一個逝者,可能會顯得更為體面。

相關焦點

  • 城市居民喪葬費用清單,超出這個數算多嗎
    在主張「厚養薄葬」的今天,城市居民的葬禮,真的讓人有苦難言。喪葬費用過少,葬禮儀式過於簡單,有人會說你「大不敬」,甚至還會被扣上「不孝子」的罵名。喪葬費用過多,葬禮太過奢華,有人會說「生前不孝、死後胡鬧」、「做樣子給人看」。
  • 農村民間喪葬習俗有哪些?
    當地人還有說法,此時不哭,後代會生下yB。請總管喪主要趕緊找一位有閱歷和經驗的本家過來,在我們這裡叫「總管」。喪主全權委託總管,整個喪葬大事小事都由安排,負責處理所遇到的應急事情。再由總管兩個副手,各執其事,有條不紊安排接下來的流程。
  • 加納真實的喪葬禮俗遠遠不止這麼簡單!
    葬禮上,6個黑人肩扛一具600斤重的棺材在花樣跳舞,動作十分滑稽可笑。這場面可不是在擺拍,而是真實的,這是一個叫加納的非洲西部國家的喪葬禮俗。在加納,有兩件事是日常生活中不能迴避的,一是去教堂,二是舉辦葬禮。在當地人的信仰中,死亡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任何人去世都要有一個體面且尊嚴的葬禮,這是人之常情,也是文化傳承。因此,加納有「世界葬禮之都「之稱。
  • 洋跟帖|外國網友評農村葬禮「脫衣舞」:中國人太能想了!
    葬禮和脫衣舞原本似乎應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但卻在一段時間內流行於我國農村的喪葬產業中。       近日,社交網絡上驚現了一系列河北邯鄲農村地區的葬禮現場照片,照片中,幾名女性舞者正在許多成人和兒童的圍觀下脫去內衣。據報導,這種表演的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參加弔唁。
  • 《民間喪葬習俗》葬禮的含義並不是goodbye,而是see you later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是從來沒見過葬禮的。不知道是因為地廣人稀不好籌辦,還是我所在的那個小鎮子的習俗中不講究大辦喪事,家鄉的老人去世,都是悄無聲息的,有時發現有位老爺爺或者老奶奶好久沒見到了,略一打聽,才知道已經走了。所以我12歲之前,從來沒見過葬禮。對「死人」這件事的印象,都是從書裡來的。
  • 疫情當前,人員不能聚集,農村喪葬如何處理?
    疫情當前,人員不能聚集,農村喪葬如何處理?疫情當前,還是一切從簡為好。就拿我們這邊的文件來說,疫情期間也是特殊的防控時期,所有的聚會一切停止,所有的紅事在疫情期間停辦,待疫情過後開始。那麼在疫情方前,人員不能聚集,農村喪葬如何處理呢?李子來回答。生老病死,這種事情是避免不了的,而在疫情期間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而就在前些天的時候,我們村裡就發生了一出白事,而且去世的是一位老闆的父親,在村裡也是有錢有勢的,據說這位老闆固定資產在千萬以上。
  • 農村葬禮上,為什麼要「披麻戴孝」?有啥說法嗎?
    在我們上千年的傳統文化傳承中,有很多風俗習慣,婚禮有婚禮的講究,葬禮有葬禮的說法。這些風俗習慣是傳統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最珍貴的無形的財富!在農村的喪禮中,我們經常見到孝子摔盆子,答謝親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在喪禮中要「披麻戴孝」!古代講究生有養,死有葬,這是古代孝文化的基石。《中庸》中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侍奉去世的長輩,就要向侍奉生者一樣,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 建甌市東遊鎮推動移風易俗列入農業農村工作重點「簡陋」葬禮贏得...
    近日,一場「無聲」葬禮在建甌市東遊鎮一戶高姓人家悄然上演。以往在農村,操辦白事往往有著十分繁瑣的規定和程序。但在東遊鎮,高家人這場有些「簡陋」的葬禮卻贏得了一片稱讚,這樣的文明出殯方式也是該鎮首例。聽聞此事後,東遊鎮還特意寫了封「表揚信」送至逝者家屬手中。
  • 阿根廷人喪葬費用知多少
    原標題:阿根廷人喪葬費用知多少  新華網布宜諾斯艾利斯4月4日電(記者趙燕燕)生死事大,地球人概莫能外。一次體面的人生告別,一次莊重的葬禮,對死者是個交代,對生者是個慰藉,所以阿根廷人對葬禮比較重視。   親人的離去讓人難以接受,除了失去至親的痛苦之外,還要考慮如何選擇合適的喪葬服務,在一系列儀式中完成與逝去親人最後的告別。阿根廷許多家庭在葬禮開銷何為適度的問題上糾結不已,因為難以取捨的服務和費用太多了。   據了解,阿根廷的殯葬服務價格自2014年起普遍上漲了30%,基本服務費用在4000比索到2萬比索(約合2800元至1.4萬元人民幣)不等。
  • 在農村,家中有人去世禁忌多:三年不貼春聯,初五前不能走親戚?
    一般農村的守喪期是3個月,也就是家人離世後的三個月裡,不能理髮。農村的喪葬習俗裡,去世後要找師傅給逝者理髮的。師傅們一般不會多說話,直接給逝者理髮,理完髮主家要給師傅紅包,並說一些客套話,對方才會離開。
  • 農村禁忌多,家裡有人去世後,三年不能貼春聯,初五前也不走親戚
    一般農村的守喪期是3個月,也就是家人離世後的三個月裡,不能理髮。 農村的喪葬習俗裡,去世後要找師傅給逝者理髮的。 師傅們一般不會多說話,直接給逝者理髮,理完髮主家要給師傅紅包,並說一些客套話,對方才會離開。
  • 農村喪葬習俗,長子長孫為何要摔瓦盆?並非封建迷信
    中國自古以「逝者為大」,認為「死」是另一種「活著」。所以人之將死,家人就要為其備好「死後」的諸多事宜。在另一個世界如何生存?帶哪些東西?需要忌諱什麼?都要考慮,都要準備。由此,便誕生了一整套的喪葬習俗。雖然各地做法不同,其中卻大都有讓子女「摔瓦盆」這一項。
  • 農村喪葬習俗的五大「禁忌」你知道多少?
    在農村,俗話說,「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婚喪嫁娶,各安天命。」葬禮在農村並不罕見,每逢村中有長者去世,總會舉行特殊的儀式,而在整個葬禮的過程中都有著嚴謹的程序,不容出錯!否則容易鬧笑話,因此要想順利的舉行完葬禮這套程序,以下的五大「禁忌」大家要熟知!
  • 惠安萬安陵園辦首例花葬 5位逝者花下長眠(圖)
    閩南網4月11日訊 一抔抔黃土撒下,一片片花瓣飄落,將5位逝者的骨灰盒漸漸掩埋……昨日上午,一場公益性花葬在惠安縣萬安陵園內舉行。這也是惠安縣首例花葬,來自黃塘鎮許田村郭氏家族的後人,用現代環保的方式,讓家族逝者長眠於紅花綠草中。
  • 現代農村殯葬頻頻遭「吐槽」,老人無奈:為何花大錢辦喪事?
    農村的發展速度確實很快,而這樣的發展也在不斷影響著農民在過去千百年來留下的很多風俗習慣。比如說過去農村的喪葬白事,是農村很重要的大事,自然也有很多的習俗,可由於現在農村的發展,葬禮也出現了一些其他的變化:不少農村興起了葬禮大操大辦的風俗,請鼓樂嗩吶奏樂,放鞭炮等,讓很多農村老人頗感無奈。
  • 「黑人抬棺」男團全球「出道」,疫情喪文化下的黑色幽默
    有的加納人為了舉辦葬禮傾家蕩產,人們還會互相攀比,葬禮由此在加納成了一個暴富行業。加納喪葬行業競爭日益激烈,有白熱化的趨勢,在眾多匪夷所思的行為藝術中,班傑明(Benjamin Aidoo)團隊的棺材舞最為備受好評。
  • 農村「喪葬亂象」越演越烈?以下幾個現象,讓人不齒!
    當然,之前我們也都信奉土葬,直到前些年如火如荼的喪葬改革,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我們大部分地區都由土葬改為火葬,可謂一舉多得。婚禮嫁娶這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喪葬禮儀更是中華文明的延續,一個「孝」字就涵蓋了我們應該繼承的內容。
  • 非洲加納的「奇葩」葬禮,抬著逝者的棺材跳舞,緣由令人笑不出來!
    所以在親人病故之後,家人往往會為其準備一場隆重的告別儀式,也就說我們俗稱的葬禮。而不同的國家、地區葬禮的風格自然也有很大的不同。最近加納「棺材跳舞」的贊禮習俗便爆紅了網絡,但卻是成為了一眾網友追捧的梗。
  • 田園八卦:「色情喪葬業」驚呆外媒:「墳頭AV」為了光宗耀祖?
    但這樣的事情還真就在中國部分農村、鄉鎮發生了。很多中國人一定沒想到,人生第一次享受脫衣舞表演,很可能是在自己的葬禮上...是的,你沒看錯!歐美酒吧裡的脫衣舞女郎竟然跳到了中國的葬禮上...在中國的部分村莊和鄉鎮,這種香豔刺激的表演能吸引其他人前來觀看,這代表著人丁興旺,是對逝者的尊重。
  • 「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喪事晦氣,這話卻在唱反調?
    老人所說的俗語包羅萬象,涉及到生活的各個角度,它們是農民生活的指南和準則,一旦有什麼問題,農村人總能對號入座,尋找相對應的解決辦法。那麼老人常說「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這話怎麼去理解?包含了哪些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