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葬禮為何有人穿孝衣,有人只頭纏白布?農村「五服」了解一下

2020-12-19 農俗俱樂部

不知道大家所在的農村辦喪事是怎樣的,在我老家有人去世後,參加葬禮的人有的會披麻戴孝,就是身上穿著很大片的白色衣服,當地稱「孝衣」頭上還要帶著白色的帽子。

但有的人卻只是頭上纏著白布(我老家叫「孝帕」),卻沒有穿孝衣,還有的手腕上帶著紅布條,那為何同樣是參加葬禮的人,卻有不同的打扮呢?

這其實與農村流行的喪服制度——五服有關。

今天就簡單來和大家說說這種喪服制度吧!

五服制度

「五服」是很多農村地區都比較流行的一種喪服制度,最開始的意思指的就是五種孝服。

五種孝服有不同顏色和布料,不同的顏色和布料代表不同的身份。

比如穿白色孝服的是與去世之人同輩、外親。

而穿黃布則是玄孫輩, 穿紅布的是直系玄孫(因玄孫為五代子孫,用紅色隱含笑喪之義),成年人頭上要配上喪布改成的草箍,小孩要戴帽子,男性穿草鞋,女性穿布鞋。

而布料的區別上,麻布代指子女兒媳,披麻戴孝也是這個意思,與逝者是最直系的關係,而孫侄甥則穿宣布,曾孫輩穿淺布。

還有一種說法,孝服是有等級的。

最高等的是斬衰(zhuan cui)服,這是五等喪服中的最高等級,用很粗的麻布製作二層,衣角是不縫邊的。

這種孝服的服期是3年,是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穿的。

其次是齊衰(zi cui)服,根據親疏關係分為杖期(ji)、不杖期、五月、三月,與斬衰相反,這是需要縫衣邊的。

「杖期」是一種服喪禮制,杖就是居喪時拿的孝棒,而期就是一年之喪,所以「杖期」的意思就是期服用杖,就是說,一年內要用喪棒。

而「不杖期」自然就是不用杖。

這種孝服也稱「齊期孫」,一般是曾孫為曾祖父母穿的,但時間是5個月,祖父母的話是1年,玄孫為高祖父母服喪的話,就是3個月。

第三等則是大功,在大功及以下都不用杖。

大功的服期是9個月,一般是堂兄弟之間,成為「大功兄」。

有大功,就有小功。

第四等小功的服期是5個月,是曾孫為曾祖父母穿的,稱「小功曾孫」,侄孫為伯叔祖父母服的,也叫「小功孫」。

此外還有「小功侄」、「小功兄」等。

最後一等就是緦麻,這種孝服的服期是3個月,一般是玄孫為高祖父母服的,也稱「緦麻玄孫」,曾侄孫為曾伯叔祖祖父母穿的,也叫「緦服孫」,有的也是堂侄為族伯叔父母服的。

而就不了材質來說,緦麻的質地是最精細的。

此外五服之外還有袒免(tan wen),這是來孫為高祖之父服的,也叫「袒免來孫」。

農村對於孝服這件事上的講究會比較多,喪服的不同,取決於自身與逝者的關係,親的人服喪重,一般關係就服輕。

一些地方有「五服之內為親」的說法,就是說,從高祖開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緣關係在五代之內的就是親戚,從高祖到自己正好是五代,就稱為「五服」。

所以「五服」既可以指喪服,也可以代指農村的一些親屬關係。

五服之外不親,家裡有婚喪嫁娶,五服之人大多是要參加的,不然很容易落人口實。

出五服

農村也有「出五服」的習俗,就是說,如果與逝者的關係不在五服之內,那麼就可以不再為其服喪,也叫「出服」。

在農村看來,只要出五服就可以通婚,很多人以為出五服就是超過五代,但其實,五代算一服,所以出五服應該是二十五代才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按照以前農村的服喪制度,越是關係親密的,服喪時間越長,所穿的喪服質量越差,越粗糙,穿起來越不舒服。

可能人們覺得通過這種方式來銘記住逝去的親人,用身體上的不舒服來與去世親人同在。

比起城裡人辦葬禮的安靜簡易,農村對於身後事真的是大辦特辦,這點非常不值得提倡。

本身失去親人就是件疼痛的事,所以如果去農村參加葬禮,最好別穿有顏色的衣服,白色、黑色、灰色比較適合。

有的小年輕不懂,人家辦葬禮她穿的花枝招展的,不被說才怪。

但農村這些年也有些奇怪的習俗,比如喜喪和哭喪,在老人的葬禮上看那些奇奇怪怪的節目本就不合適,為了顯得自己孝順還找哭喪人來幫忙演戲,這些都是傷財又不好的習俗。

其實農村的喪事習俗也一直在更變,也根除了一些繁瑣不必要的習俗,但個人覺得喪服是一種農村文化,可以保留簡單的作為傳承,本身也是一種孝道的延續。

至於說守孝的時間,我覺得這是每個人的自由。

就像有人說,人一輩子會死三次,第一次是心臟停止跳動時,身體的消亡;第二次則是下葬時,人們宣告你離開世界;第三次則是世界上再也沒人記得你。

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閉眼的一天,守孝多久,如果只是一個形式,那麼強行記住的時間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延續。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那麼大家對於農村的五服制度還有哪些看法呢?此外對於農村喪服,你們那邊還有哪些值得補充的習俗呢?一起來說說吧!

相關焦點

  • 農村有人去世,要經過這些喪禮習俗!
    但是農村人傳統的思想觀念依然存在著,一個人過世後要走的程序也很繁瑣。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農村喪禮的流程有哪些。.中國人自古講究要讓死者,走得風光和安心。老人去世後村裡人都會來參加葬禮,對死者表示最大的尊重和哀悼。在人死後首先要檢查,死者的眼睛是不是閉上了。假如眼睛是半閉著的狀態,家屬就要把他的眼睛合上。這樣人死了後才能安心,才能不對此生留下遺憾。
  • 農村葬禮,有的地方回饋白毛巾,這是什麼習俗?
    關於葬禮,每個地方的習俗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當地沒有回贈毛巾這個講究,但是卻有贈送白布和方便麵的習俗,我認為回贈毛巾跟我們老家這邊回贈白布的意思差不多,都是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在我們膠東農村,無論誰家有人去世,親戚朋友和鄰居,首先都會送去紙錢,另外還要隨禮金。逝者家屬會根據親疏遠近,分發白布或者孝衫。穿孝衫的一般都是死者自己的子女和侄子侄女。關係遠一些的就是每人一塊白布,這塊白布需要對摺起來成一個直角,而且兩邊不是一樣的長度,等到靈柩開始出家門的時候,需要將對摺成直角的這塊白布戴在頭上。
  • 為什麼四川一些老人頭上愛纏白布,它有什麼來歷呢?
    那麼今天說到關於這個四川老一輩的孝帕裹頭也是一種規矩,據說這個規矩一守就是上千年。有人說這是四川人記情念舊,為了懷念諸葛亮對巴蜀父老的功績,死後就一直為他戴孝形成了習慣。事實果真如此嗎?著名畫家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中的老人便是一個頭裹白帕子的老人,原型為大巴山地區的四川老人。包白帕的老人刻在了許多人記憶中,如今在許多老照片中還能見到老人包白帕這一民俗風情。
  • 農村俗語:「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頂白布」,有道理嗎?
    相信生活在農村的人都知道農村的俗語,而且很多人都會隨口來上幾句,俗語都是以前農村人根據自己的經驗閱歷總結出來的,言簡意賅,具有深遠的意義。比如老人言:「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頂白布」;「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四寸多,五寸少,七寸八寸很難找」;「做官的兒子不如討飯的丈夫,孝順的女兒趕不上半路的夫妻」;「家有三件寶,瘦田醜妻破棉襖「等等。今天主要來聊聊這句俗語:「豬來窮,狗來福,貓兒來了頂白布。」
  • 農村裡有人去世,舉行葬禮還請哭喪的人,嚴重擾民該怎麼辦?
    村裡有人去世,這的確對於其近親屬是一種非常難過的事情,在農村去世的人一般舉行隆重的葬禮,葬禮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的麻煩的。持續的時間平均在三天左右的時間,如果有錢的人有可能時間更長一些,辦得上的可以說是風風光光的。
  • 農村葬禮新風俗,請美女大跳「脫衣舞」,只為讓死者走得熱鬧
    在中國農村的有些地方,家庭為了厚葬死者,會投入大筆大筆的資金來大操大辦,早年會花錢為葬禮聘請戲班子,進行一些哭喪、喜劇表演。後來葬禮的表演走向越來越充滿了「葷腥味」,在河北邯鄲市的農村就颳起了一陣脫衣舞表演風,不少葬禮都請脫衣舞女郎來「助興」。葬禮之上請人跳脫衣舞也開始形成了農村的一種風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農村俗語:「清早莫撿路邊兔,夜晚別披『生』白布」,是啥意思?
    前兩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時聽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清早莫撿路邊兔,夜晚別披『生』白布」。說句實在話,由於這句俗語有些晦澀難懂,因此,雖然我對這句俗語琢磨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琢磨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如果在大清早的時候撿拾到了一隻死掉的野兔,而這隻死掉的野兔恰恰是因吃毒餌而喪命的兔子,那豈不是很危險嗎?因此,便有了「清早莫撿路邊兔」這句俗語。二、夜晚別披「生」白布所謂的「生」白布,其實,就是指的「白布」,在有些農村地區,會將「白布」稱為「生」白布。在一些農村的山區,有人喜歡在夜晚時到森林裡狩獵。
  • 農村葬禮這些年越辦場面越大,沒錢也得死扛
    大辦酒席生老病死苦,是某個人必須經歷的,也是自然規律。農村現在很多老人,在生時,兒女不孝還是佔有一定的比例,但死了卻大擺排場,說是盡到最後一次孝道,現在來說說人死後,在農村到底是怎樣辦理喪事的。1、老人斷氣後,要請本村年齡稍長一點的給老人擦身,擦身子也是有講究的,必須用楋(La)樹葉燒水,用乾淨的黑布或白布,把老人全身擦洗乾淨,然後換上事先準備好的壽衣壽帽壽鞋,蓋上白布。2、找一和尚幫忙搶水。
  • 農村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是啥意思?
    老者告訴我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凡是來往比較密切的,應該是沒有「出五服」;而來往不密切的,應該是「出了五服」了。說句實在話,什麼是「五服」,我著實不懂,於是,便請求老者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耷拉樹』,院中不掛紅白布」,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門前不栽『耷拉樹』,院中不掛紅白布」。雖然我對這句俗語認真研究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研究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 農村俗語「姑舅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五服是指什麼?
    而人們所說的「出了五服成路人」,這裡的五服又是指的什麼呢? 五服其實是家族中舉辦喪事而穿的五種孝服。它是指根據五種喪葬孝服制度,根據和主人家的關係而穿的不踴的孝服。五種孝服具體指的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不同的親疏關係穿的孝服也不一樣。雖然說只有五種孝服,但是它卻涉及到九代人。這九代人依次是高祖、曾祖、祖爺、父親、自身、兒女、孫子、曾孫、玄孫,出了這九代人就是出五服。
  • 農村白事怪象,荒唐的歌舞團、流行樂,到底是葬禮還是演唱會
    但是白事大辦一場就顯得很奇怪,畢竟白事在農村是有人去世的意思,按理說應該是悲傷、悼念亡者為主基調,而如今很多農村地區的白事卻辦得異常熱鬧,讓很多老一輩的人都覺得荒唐且納悶,明明是村子裡有人去世了,但葬禮辦起來卻熱熱鬧鬧的,甚至比喜事還要喜慶、還要鋪張,那農村的葬禮到底有哪些荒唐之處呢?
  • 在農村參加葬禮後,為什麼要回贈毛巾?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傳承
    中華民族的很多傳統文化,是十分博大精深的,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方能了解其中真諦,但是在這些傳統文化中,我們又可以看到很多問題。從我記事的一天起,農村就有這樣的一種喪葬習俗,也就是在葬禮過後,主人家需要回贈毛巾給幫助家中做事的人們,以前我不知道這樣做的含義是什麼,後來終於逐漸明白。
  • 在農村,家中有人去世禁忌多:三年不貼春聯,初五前不能走親戚?
    不僅如此,農村也有很多禁忌。今天就要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在農村,家裡有人去世後的一些禁忌,哪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接著往下看。還有的說,49天後就能串門,但3年內不能參加除親戚外的葬禮或婚禮。因為在農村很多人看來,戴孝期間去別人婚禮,也會影響人家新人的情緒。有的農村還規定,家裡有人去世,每年初五前不能走親戚,也不能串門。
  • 生死心切——皖北農村葬禮的流程
    很多人說中國人是無神論者沒有信仰,其實不然,中國人將佛道儒的文化糅合在自己的血脈中,形成獨有的信仰,尤其是在農村這片土地更是深切。如下是皖北農村地區的葬禮,結合著儒釋道的文化內容。現在多為壽材店全備,但農村很多情況下仍然在人在世時提前購置棺木與壽衣。 購買的棺木多為杉、柏,購置的棺木放置在家中角落,農村的房子小,也有放置在堂庭下的,皖北農村稱為堂屋的地方。吃住都與棺木一起,還要擦拭、上漆,保持乾燥防止受潮開裂。
  • 農村辦喪事,賓客隨禮後,主人為啥要回贈白毛巾呢?看完明白了
    在農村,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這也被稱之為三裡不同規十裡不同俗,尤其是辦白事,大體上雖然相差無幾,但很多細節卻有一定的差別,所以去距離自己村子稍微遠一些的地方參加葬禮,很多時候都會遠遠的先停在遠離村子的路口,先找人去村裡打探一下這兒辦事的規矩之後,才會前去參加葬禮,這也是各地的習俗
  • 農村民間喪葬習俗有哪些?
    對於這件事,人們都是比較重視的,在農村尤為突出。畢竟很多農村還是土葬的方式。而土葬在農村民間的確是有很多的習俗。以我所處的隴東中部一帶的農村來說,主要有這些習俗:「後事」準備人生百歲總有一死,當人進入晚年,漸漸的體弱多病,本人也有要求,家屬便著手為其準備身後用物。最主要的,也必須在生前打算的,一是壽棺,二是壽衣。
  • 農村禁忌多,家裡有人去世後,三年不能貼春聯,初五前也不走親戚
    我們都知道,農村的民俗是非常多的,作為傳統文化,有的習俗值得發揚光大,有的則因為及其不合理性需要摒棄。 不僅如此,農村也有很多禁忌。 今天就要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在農村,家裡有人去世後的一些禁忌,哪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接著往下看。
  • 江西省南昌市三裡鄉農村葬禮民俗介紹
    外戚和各種朋友也會在下午或者臨近晚飯時候到來,帶上帛金,家族有人專門負責登記來人的名字和帛金數額,另外一人負責給每一個來客發放回禮,一般回禮袋裡包含一包香菸、一瓶飲料、一條毛巾。而另外會安排一個字寫的好的人把所有隨禮的人名字和帛金謄列在一張巨大的白紙上,寫上禮單二字張貼在房屋的外牆上,供所有人觀看,這在農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為什麼有人到農村收舊房子?收去了有什麼用?
    雖然不養魚了,但是那幾間舊房子還在,後來承包者就把那幾間舊房子給賣了,買的人具體是幹什麼的不清楚,但這件事並沒有弄出好結果,還是那句話,這裡面牽涉到的事太多,我們下面詳細說一下。那有人會好奇,這些人到農村收舊房子是幹嘛?他們收過去幹什麼用?農村人都不住的舊房子,他們收來又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