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局)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成為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成功著陸後,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將正式開始持續約2天的月面工作。
著陸器是此次任務中使用的四大機器人之一,另外三個還包括:上升器、軌道器和返回器。「嫦娥五號」的任務是在無人的情況下,從月球無人採樣土壤並返回。如果成功,這將是40多年來第一次有國家將月球土壤帶回地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直在月球軌道上觀察這項任務。
上周五,NASA發布了「嫦娥五號」的第一批照片。這些詳細圖片由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拍攝,證實了著陸器確實降落在月球表面。照片顯示「嫦娥五號」著陸器降落在三個環形山中間。
(圖片來源:NASA)
著陸點的周圍是風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風暴洋是月球最大的月海,南北徑約2500千米,面積約400萬平方千米。風暴洋由遠古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巖構成,年齡約32至40億年。
「最酷的是,我們在上升器起飛前兩天的窗口期拍攝到了這張照片。一個月後,我們可以重新定位,看看上升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變化。」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月球科學家諾亞·皮特羅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的採訪時表示。
其實在NASA發布上述照片之前,中國國家航天局已經發布了若干張「嫦娥五號」登陸月球的照片,其中一張照片顯示中國國旗在月球獨立展示。
這是自1976年以來首次有國家採集月球土壤
周四,「嫦娥五號」著陸器的機械臂在月球表面鑽了大約3米深的孔,從一個此前未被探索過的地區--一個名為呂姆克山(Mons Rümker)的火山土丘--收集月球巖石和灰塵。這些材料可能提供關於月球過去火山活動的新信息。
經過19個小時的挖掘和收集,該機械臂將樣本轉移到著陸器上方的上升器。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目前,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成功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準備擇機返回地球。如果在接下來的任務一切順利,攜帶月球樣本的返回艙預計將於12月中旬在內蒙古著陸。
上一次由國家採集月球土壤的記錄還停留在40年前。1976年,蘇聯的月球24號探測器發回了最後一批月球樣本。那次任務直接把170克月球物質從月球表面發回了地球。
然而,此前任務採集的樣本全都有著超過30億年的歷史。據悉,嫦娥五號的目標是收集形成時間不到20億年的樣本,這樣科學家可以研究後期火山活動,它們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月球巖石表面較年輕的部分。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nasa-photographed-china-change-5-moon-lander-lunar-surface-2020-12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