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1日21時35分
一架俄羅斯圖-154M客機
一架快遞公司波音757-200SF貨機
在德國南部鄰瑞士的城市上空相撞
71人無人生還
其中,45名是去西班牙旅行的兒童
在根據該空難事實改編的電影
《空難餘波》上映之際
讓我們一起
紀念烏柏林根空難
這是史上最慘痛的空中相撞事故之一。
或許是為了避免刺痛當事人,影片將故事從瑞士搬到美國,但情節和真實事件基本一致。
阿諾·施瓦辛格扮演的羅曼是建築工地的工頭。而現實版的人物叫維塔利·卡羅耶夫,是俄羅斯北奧塞梯的建築師。
電影中羅曼親自到空難現場尋人。現實中卡羅耶夫也是第一個抵達現場的家屬,參與了空難搜救活動。
他發現了由於墜落在一片樹林被樹枝緩衝而幾乎完整的女兒的遺體。妻子斯維特蘭娜的遺體在一片麥田中找到;兒子康斯坦丁遺體在烏伯林根一處公交車候車廳旁邊的瀝青路上找到。這和影片的情節非常相似。
有影評說電影太假,不太可能有完整的遺體,但這就是真實的情況。影片中空難發生的過程和現實也高度一致。
我們知道一個事故的發生往往是由於多個環節沒有做好,單一環節通常不會導致像空難這樣嚴重的後果。這一系列問題環節形成事故鏈。
影片中塔臺的設備正進行技術維護,導致設備進入備用模式、主電話系統故障。真實事件發生在瑞士空管公司(SkyGuide),也是技術維護。該空管部門安裝有中期防撞預警系統,可以提前約2.5分鐘發現飛行衝突。由於例行檢修,該系統關閉,值班管制員彼得·尼爾森並不知情,這是1號事故鏈。
相撞空域在德國和瑞士邊境,德國的雷達已經發現大事不妙,但瑞士空管中心的專線電話也因檢修工作而暫時切斷。德國人只能眼睜睜看著飛機相撞。這是2號事故鏈。
電影裡塔臺只有一位管制員,他的同事交代兩句就休息去了。真實事件中瑞士管制中心也是一位管制員,同事在隔壁休息。這並不符合規定,但卻被長期默許。這是3號事故鏈。
更糟糕的是這一位管制員要同時負責指揮兩個空域,使用兩個無線電頻率,還要用有故障的電話協調特殊航班。打電話的時候又聽不到飛機呼叫,顧此失彼。直到最後一分鐘才發現飛機要相撞了!這是4號事故鏈。
影片和現實的情節一致。
這裡補充一個影片中沒有展示的致命細節。現在客機都裝備有空中防撞告警系統,在即將發生空中相撞時會通知飛行員。這是地獄門口最後一道防禦。
管制員終於發現飛行衝突後,立即指揮俄羅斯客機下降。這時飛機上的防撞告警系統提示飛行員應該上升避讓。
上升還是下降?生死一念間。
或許是因為戰鬥民族的天性,又或許規定如此,俄羅斯飛行員最後選擇聽管制員下降,畢竟出事的話責任在管制員。於此同時,另一架德國的飛機也在下降高度,他執行的是防撞系統的指令。兩架飛機下降到一塊去了!這是5號事故鏈。
兩機在相撞前3.8秒終於可以互相目視對方,俄羅斯機組立即爬升飛行高度,但為時已晚。最終兩架班機在10600米左右高空相撞,德國DHL波音757貨機的垂直尾翼從俄羅斯圖154機身划過,圖154客機隨即爆炸並解體為兩段。德國飛機則失去控制並繼續飛行了7公裡,其右翼引擎在墜機前爆炸並脫離機翼,兩分鐘後墜毀在一座山腰上,兩架航班上共計71名乘客及機組人員全數遇難。
令人不勝唏噓,大多數乘客是來自俄羅斯烏法市最優秀的孩子們,他們在不同領域具備驚人的天賦,這次被選拔出來去西班牙巴塞隆納參加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舉辦的活動。
國際民航組織在空難後向各成員國發出指導意見,避免悲劇重演。現今中國民航局要求設備維護必須先取得管制員同意;空管單位雙崗制,一人指揮飛機,一人負責監督,打電話協調事務還另有專人;交接班要重疊10分鐘,不能說兩句就走;當管制員的指令和機載防撞系統的要求矛盾時,要聽從防撞系統。
回到影片,阿諾把管制員捅了。觀眾憤憤劇本不可理喻:無論是誰在當時都難保不出事好嗎?工作量超出個人能力,該負責的是整個部門。
然並luan。
烏伯林根空難兩年後,悲憤的卡羅耶夫將瑞士管制員刺死,他在死者妻兒的注視下,無助地揮舞著自己家人的照片。
現實就是不可理喻。
(以上述說來自作者:天空)
試想一下,你今天在家裡準備了歡迎卡片,你去機場接機,卻接到通知,你親人乘坐的飛機遇難。你人生中最愛的三個人:你的妻子、兒子、你懷孕的女兒全部身亡,你親手找到他們的遺體。而這一場事故,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空難餘波》
12月1日上映
願每一次飛行都平安落地
——————————
你認為展現災難過去後的現實生活
意義在哪裡?留言告訴我
——————————
想組團看片麼
要了解更多電影信息和優惠福利麼
發送私信「江江,我愛你」
江江就拉你入群
(本期部分照片來自網絡)
關注我們你會看到更多福利和有趣文章
↓↓↓點擊「閱讀全文」快速優惠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