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之戀,杜拉斯的性感和獨特的傳奇,全在她的作品裡擁有生命力

2021-01-10 書館和菜場

王小波曾經有過這樣的評價:「現代小說的最高成就者是卡爾維諾……還有瑪格麗特·杜拉斯。」

在中外女作家中,杜拉斯一直是一位頗有爭議的人,她絢麗而性感,大膽又隱忍,很是獨特,她的作品也像她的人生一樣傳奇,既在表達束縛,又在表達解放,以及一種孤獨卻又張揚甚至瘋狂的生命力。

《廣島之戀》也是如此。

它是杜拉斯1960年創作的電影劇本。

有著戰爭背景的愛情故事,總是帶著更多的悲壯和悽美,結合有著結合的悲壯,創傷又有著創傷的悽美。從某個層面上來講,似乎唯有一種愛情的美麗,只有在可悲的戰爭環境中才能夠顯現出來。

如此來解釋戰爭與和平,就有著一種極致的通透吧。

電影講述了一個法國女人和一個日本男人發生在廣島的戀情。女人是來自法國的女演員,叫麗娃。她到日本廣島是來拍攝影片的,與一位日本建築工程師邂逅相愛。

我們必須得承認杜拉斯作為個性生命體的那種強大的自由之美,她本人在七十多歲時,還被一個二十七歲的情人愛著,直至陪她八十二歲時離開。

因為在她的故事裡,男人主人公無論是在什麼情況下的相愛,都能夠被她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又自由美好。

電影中那對相愛的男女,一個是有夫之婦,一個是有婦之夫。但是,他們出現在杜拉斯的故事裡,又能有什麼關係。

雖然女人的拍攝工作結束後,她還是要離開廣島……他們之間的愛情註定還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愛情,但是她卻為他們表達了短暫而永恆。

一切發生,都是有著由來已久的緣由的。麗娃和日本男人的愛情發生與結局,其實並不偶然,在麗娃的生命中,有著另外一段同樣帶給她美好和創傷的愛情。

廣島之戀,讓她回憶十二年前在法國的納韋爾之戀。

那是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她愛上了一個德國士兵。而在當時,法國和德國是敵對的關係,他們的相愛是得不到支持的,可是熱烈的愛情使他們迷失了,他們認為,他們的愛情不關係到各自的祖國,他們的愛情恰恰是戰爭中的和平,他們的愛情有界線但是正是因為愛而衝破了界線。

這樣的相愛,是險峻的,誰都不會理解,更不會支持。

他們唯有抱著希望一起去等著戰爭的趕快結束,然後嚮往平靜地在一起生活。可是命運的魔幻就在於它根本就不會以人的期望為方向。

就在他們盼到戰爭結束的時候,麗娃所深愛的那個德國士兵前來和她約會時,被恨德國人為死敵的法國人打死了。

不僅如此,她因為愛上了德國人,還成為了同胞心中的恥辱。她的同胞,剃光了她的頭髮,還把她關進了地窖,仿佛她因為愛德國人,她也就成為了他們的敵人,而且她的家庭也為此蒙受恥辱,一場熱烈的愛帶給她的痛苦比戰爭還要殘酷。

當她終於獲得解放,被從地窖裡放出來時,同胞告訴她和平了,法國人與德國人不再是敵人,但是,一種戰爭與另一種戰爭帶給她的創傷,卻永遠沒有在她的心頭化解,永遠無法得到公平,永遠都不可能遺忘痛苦。

重大的創傷,是不會得到癒合的,哪怕是十二年,哪怕是一生。

十二年之後她來到了廣島,和曾經在二戰時期外出打仗的日本男人深深相愛,看似新生的愛似乎可以解救重創的心,卻只是一種痛苦的複製。

"廣島,這就是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叫納韋爾。法國的納韋爾",這樣的對白是這對情人分手時說的最後一句話。深深相愛又如何,這愛是在原子彈轟炸過的廣島上誕生的。她的過去和廣島的悲劇重合了,災難與災難的映照。所有的淚水,都是在祭奠厄運毀滅的美好,都是在抵抗戰爭與和平中的不公平。

人類永恆的主題,是生存,人類永恆美好的主題,卻是愛情。正是因為生存需要永恆,所以才有了抗爭,也正是因為愛情需要永恆,所以哪怕是在戰爭中愛情會被碾壓撕裂,卻依然阻止不了人們去嚮往和追逐。

因為戰爭的破壞性,和平的溫潤長生就顯得更加可貴,然而在有關和平的所有願景裡,最動人長久的那一幕,一定是愛情書寫的。沒有愛情的和平,一定是空洞的,一定是沒有生命力的,一定也是無法長久的。

相關焦點

  • 劇本《廣島之戀》作者杜拉斯浪漫而豐富的情史
    劇本《廣島之戀》作者杜拉斯浪漫而豐富的情史文·段宏剛法國現代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於法國殖民地越南西貢(現胡志明市),在她身上,把法國人的浪漫、多情、率性等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杜拉斯有兩部作品在全世界享有盛譽,一是長篇半自傳體小說《情人》,曾獲得1984年的法國龔古爾文學獎,這個獎項跟我國「茅盾文學獎」級別一樣。她還有一部作品,就是風靡全球的電影《廣島之戀》的劇本,依靠此作品,讓她在全世界享有了極高的知名度。現實生活中的杜拉斯,在82年的人生旅程中,可以說,情史相當豐富。
  • 廣島之戀:戰爭,愛情,死亡,遺忘
    ——瑪格麗特·杜拉斯《廣島之戀》《廣島之戀》作為KTV廣為傳唱的一首對唱情歌,被人迷信為,唱完就分手。當時他在上電影課時恰巧看到電影《廣島之戀》,因為其講述的故事與自己所作歌曲都是在紀念一段異國戀,所以就拿《廣島之戀》作為這首歌曲的歌名。初次聽歌的以為唱的是分手情歌,追著歌去看原版電影的說是婚外戀。其實《廣島之戀》這首歌曲的同名電影由杜拉斯編劇,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被稱作是「西方電影史上從傳統時期進入現代時期的一部劃時代的作品」,是左岸派作家電影的代表作。
  • 越南初戀,日本廣島之戀,法國少女杜拉斯的愛情
    大多數人是通過1990年代電影《情人》才認識作家杜拉斯的,但很少有人知道,1958年44歲的她寫了《廣島之戀》劇本,講述在日本拍戲的法國女演員與日本建築師的異國戀情。《廣島之戀》該片曾獲奧斯卡最佳劇本提名,杜拉斯不僅是編劇,還參與導演電影。影片播出後獲得巨大成功,杜拉斯的名字真正為法國人熟知。
  • 喝星巴克,讀杜拉斯,都是來源於《廣島之戀》還真心經典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杜拉斯在當時像是一陣流行的風一樣,很多人都在看著她的小說,尤其是中國女作家更是深受她的感染,這些人都是最後給我們帶來強大輻射的作家,很多人都不知道杜拉斯是什麼時候開始影響中國,改變中國文壇的,但是像是中國小資文化的潮流,就是跟著她學習的,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喝星巴克,讀杜拉斯。
  • 【新秀論壇】張婷:電影《廣島之戀》的文學特徵
    《廣島之戀》是這一運動中極具創造性與創新性的代表作品。詩化的對白與內心獨白、對文學敘事手法的借鑑讓詩意的美學得以在電影中延續;電影運用記憶的閃回、獨特的剪輯、聲畫不同步等技法,實現了對戰爭主題的升華。阿蘭·雷乃的紀錄片《夜與霧》反映戰爭的夢魘與歷史的沉重,《廣島之戀》是這一主題的延續。雷乃之所以在薩岡與杜拉斯之間選擇後者為其創作電影劇本,可能也是看中她對戰爭主題的把控力。
  • 紀念情人杜拉斯:每個文藝青年心中都有一座廣島
    這種非淨化的文學遭遇、承認並傳播那調動了它的痛苦。雖然它幾乎是臨床話語的反面,但它享受疾病的次要好處,它培養並馴化疾病,但從不耗盡疾病。鑑於這樣一種對疾病的忠誠,一個人可以明白,杜拉斯如何在電影的新浪漫主義或在那種對意識形態或形上學訊息和沉思的關注中找到了另類的選擇。
  • 《廣島之戀》:用傷痛洞穿生命
    在巨大的苦難面前,人們總是認為誠實的記錄和理性的反思才是最好的面對方式,德國思想家泰奧多·阿多諾曾說:「奧斯維辛之後,寫詩也是野蠻的。」但文學,這門古老的,也可以說是永恆地關懷著人類終極苦痛的技藝,是否真的不再有用武之地了?杜拉斯於1959年寫就的《廣島之戀》,也許可用作回答這個問題的經典範本。
  • 杜拉斯曾為網球寫過小說,差點像情人和廣島之戀一樣拍成電影
    每當提到這個名字,很多人的腦海裡都會自動想起來她的代表作品《情人》,以及梁家輝演過的同名電影。有的時候,還會蹦出來小說開頭那一段。「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很美,現在,我是特地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 《廣島之戀》,意識流的詩意表達,愛情超越種族和國界直擊人心
    1958年,憑藉電影《夜與霧》名震影壇的阿蘭·雷乃導演準備拍攝一部關於廣島的電影,恰逢其時,瑪格麗特·杜拉斯因《街心花園》備受推崇,兩人一拍即合,於1959年共同完成了一部舉世震驚的電影《廣島之戀》,有影評稱「這部作品超前了10年,使所有評論家都失去了勇氣」,「空前偉大的作品」,「古典主義的末日」,影片的成功得益於杜拉斯劇本的詩意表達、雷乃存在主義和精神分析思想對人內心世界的探究和呈現
  • 《廣島之戀》,意識流的詩意表達,愛情超越種族和國界直擊人心
    《廣島之戀》,有影評稱「這部作品超前了10年,使所有評論家都失去了勇氣」,「空前偉大的作品」,「古典主義的末日」,影片的成功得益於杜拉斯劇本的詩意表達、雷乃存在主義和精神分析思想對人內心世界的探究和呈現。
  • 寫《廣島之戀》的杜拉斯,16歲當情婦,66歲還在被27歲的男人愛著
    王小波非常欣賞杜拉斯,其也是他提到過次數最多的外國作者之一。杜拉斯有兩部小說非常著名。一部是《情人》,另一部是《廣島之戀》。這兩部小說也被翻拍過電影,當然,電影也很出名,都拿到過國際大獎。如果看過杜拉斯的小說,或是看過被翻拍的電影的人可能會發現,杜拉斯的書裡(影片裡)總會有大膽的情色描寫。
  • 廣島之戀 瑪格麗特•杜拉斯
  • 法國為何屢遭恐怖分子襲擊,從法國電影《廣島之戀》說起
    「你早就該拒絕我,不該放任我的追求……」,張洪量和莫文蔚的這首歌,在KTV裡點唱率甚高,不過,大軍從來不唱這首歌,因為,意頭不好,明顯是分手的歌,只是,張洪量實在是帥,九零年,大軍在西賓,以張洪量的一首《你知道我在等你嗎》,開始了稱霸KTV的進程,直至現在,稱霸仍在繼續,在此,對洪量兄致敬一個先。
  • 黃鶯朗誦:《廣島之戀》(節選)
    《廣島之戀》是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代表作之一。
  • 深度解析《廣島之戀》,婚外戀還是一夜情,被吹上天的神作如何?
    《廣島之戀》的編劇是杜拉斯,我想大家可能都聽過杜拉斯的這句話,「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意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這也是我少年時讀杜拉斯的原因,但後來並沒有將《情人》讀完,反而是她的《痛苦》讓我流連忘返。到如今,文學的魅力已大不如年少時那般令我痴迷,我成了一個喜歡理論的邏輯感勝於曼妙情感的人,然而雷乃的《廣島之戀》,卻讓我重新走回杜拉斯的世界。
  • 《廣島之戀》:扭曲的情感與和平
    《廣島之戀》:扭曲的情感與和平 燕海鳴     廣島不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本用鮮血與情感凝結而成的書。每一個當代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個廣島,既是殘垣廢墟中絕望的吶喊,又是花圈與靜默裡對未來的希冀。
  • 廣島之戀 | 愛是痛楚,憶是忘卻
    然而因為廣島這塊土地的特殊性,兩人在激情相擁時,女演員腦海中總會閃現若干有關戰爭的殘酷畫面,建築工程師也常令她回憶起她在戰時於法國小城內韋爾與一名德國佔領軍的愛情。電影拍攝結束後,被糾纏的女演員感覺自己唯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時間裡,更加投入地把身體交於建築工程師。
  • 《廣島之戀》:我渴望別再有祖國,我將教育孩子為人兇狠麻木不仁
    這是出自杜拉斯的《廣島之戀》中女主人公的一句臺詞,如果完全不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故事情節,大概會在看到這段話之後產生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這句話裡透著犀利和滿滿的仇恨,像一把刀子,像一把火槍,甚至像一顆原子彈。
  • 新刊 銀幕上的杜拉斯
    顯然《情人》的導演法國人讓·雅克更懂得杜拉斯小說裡的中國情人的樣子,「我理想中的這個』情人』,是一個高、瘦、有教養、優雅,同時擁有完美的皮膚和一個高高長長鼻子的帥男」。有關這部滿載杜拉斯式情慾的電影如何與香港男演員梁家輝結緣,不管是不是真如傳說是因那「渾圓結實的性感裸臀」,至少杜拉斯也確實喜歡這位「中國情人」。
  • 杜拉斯:逃離《情人》,電影人生|20周年
    事實上,自《音樂》以來,杜拉斯導演了17部電影,其中自己的作品搬上螢屏的更是不在少數:《廣島之戀》《琴聲如訴》《毀滅,她說》《長別離》《夏夜十點半鐘》《昂戴斯馬先生的午後》《抵擋太平洋的堤壩》《直布羅陀水手》《卡車》……在她看來,如今(20年前)的電影現狀——巨大的投資永遠趕不上觀眾的智慧,人們開始疏遠電影,電影正在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