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曾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但是,這句話漏掉了一個重要後續:在不善良的人面前,過於善良,只會換來別人的過度索取。
莎翁在《哈姆雷特》中曾嘆息道:「過度的善良反而會摧毀它的本身」。
是的,很多時候,忍一時,得寸進尺,退一步,變本加厲。
從小,父母就告誡我們做人要善良,要對每個人溫柔以待。
可是,長大後,越來越發現,有些人不值得你對他善良。因為「我敬你一尺,你敬我一丈」在現實生活裡有時是不成立的,有的人習慣於「得寸進尺」。
有一個年輕人,每天早上去上班都會遇到一個乞丐,經過乞丐的時候,他都會給乞丐十塊錢,後來他每天給乞丐五塊錢,再後來,只給乞丐一塊錢。乞丐心裡覺得很奇怪,有一天,年輕人往乞丐的碗裡放了一塊錢,準備離開的時候,乞丐一把拉住了他,很生氣地問到:
你以前都是給我十塊,後來給我五塊,現在怎麼變成了一塊了?
年輕人回答:以前我一個人過,所以給你十塊,後來我結婚要養家了,就只能給你五塊了,現在我有了孩子要養,就只能給你一塊了。乞丐聽了勃然大怒地說道:你怎麼能用我的錢來養活你的家人呢?
「我的錢,我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你有什麼資格要求我給你多少。」但人性就是這樣,你一天打他一巴掌,有一天不打,他就會感激你!而你每天給他一塊錢,有一天沒給,他就會憎恨你。
幫他的他看不到,但只要是你一點小事沒順著他,他就忘了你所有的好。其實,善良本身並沒有錯,但大多數時候,善良都在一步步被試探利用。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將一個小招牌掛在窗戶上,於是,這些主婦答應了。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將一個更大的招牌放在庭院內。這次,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實驗同時,助手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
結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後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後者高3倍。上述心理效應,我是這樣解讀的,當你同意了幫一個100塊錢的忙以後,這個忙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你同意繼續幫忙的機率也被逼著越來越大。
因為,心理學認為,人們總是願意把自己調整成前後一貫、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別人的要求有些過分,但為了維護印象的一貫性,人們也會繼續下去。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否則,你的忍讓,會換來得寸進尺,你的包容,會換來肆無忌憚。就像毒保姆莫煥晶一樣,即使經歷了借錢、偷手鐲等行為,林太太一家也因為善良,而對她沒有任何防備。可是,莫煥晶並沒有因為僱主善良而知恩圖報,反而惦記其錢款,並在主人林先生家縱火,結果火災導致林太太和三個孩子全部死亡,無一倖免。
林先生年前為莫煥晶孩子定製的童裝,沒有換來保姆的良心發現,而是換來了自己的家破人亡。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感恩,也不是每個人都值得溫柔以待。「那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懂得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善良是好事,但是我覺得善良是要對懂得善良並且珍惜善良的人。」
其實,人性中還有很多不完美之處,我們要想活得不失本心,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保持善良的同時,學會拒絕。記得18年夏天,電視劇《延禧攻略》紅得出圈。但不是因為服化道,也不是因為古裝,而是因為裡面女主的性格愛憎分明,深得人心。
劇中女主待人百分百善良,但也絕不是吃虧的主。一開始在受欺負後就清晰的擺明了自己的態度,她說「人心分良善,更要懂自保」。但是,現實中,我們往往有恩必還,有小人得寸進尺之時卻只能忍氣吞聲。仔細想想,小人能夠得寸進尺步步緊逼,也是因為在博弈的過程中,你後退的結果。
因為他知道邁出這一步,不會有任何的危險或後果,所以他才不知足,得步進步。如果他知道自己貿然出腳,有可能會踩上釘子,試問他還會肆無忌憚嗎?
所以,你要學會拒絕,一定要有自己的忍耐底線,一旦有人越過紅線,要堅決說NO。三毛說:「不要害怕拒絕別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沒有人天生該為別人著想,別活得太累,別活得太虧,看清對你好的,記住被誰咬的。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有一條不變的真理就是,好脾氣從來不留給得寸進尺的人,善良也是。作者簡介:墨多先生,北京大學碩士,英國IYCE獎得主,網際網路創業者,每年堅持讀50本書。讀者微信:moduo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