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今年是偉大祖國七十周年的華誕,中國電影也誕生了114年。但很遺憾,建國前中國電影市場的認知是很模糊的,大部分電影愛好者和發燒友的中國電影早年印象,可能只停留在首部中國電影《定軍山》之上。
近日,一份《中國電影市場》(1927年刊發)的文件出現在網絡端,該報告已經在電影圈內小範圍流傳,他的出現,讓所有閱讀過該文件的業內人士異常驚嘆。
一百年前的中國電影居然是成系統、有體系、並市場化的,這可能和很多人對於舊中國和舊中國的電影相關概念是不完全一致的,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和側面說,當把電影輸入到一個國家和地區之後,他的本質永遠都是一種商品。
原始報導洋洋灑灑一萬多字,幾乎涵蓋了中國電影起步二十年後的變化和變遷,這裡我們選取一些能和今時今日產生有意義的對比側面和數據,來發現一些問題,來解釋一些事情。
目前不管是否為電影行業的人,大體也都知道進口電影由中影來負責,國內有大大小小百餘家影視公司來做國內電影的製作和發行,但有趣的是,當電影進入中國的最初,他可不是隨隨便便一個老闆找個俱樂部、準備點設備、搞到拷貝就可以放映了。
根據資料顯示,舊中國任何一家影劇院想放映一部電影,同樣需要和發行商購入拷貝,要麼是以固定的價格租用,要麼是以利潤分成的模式。這個情況和現在的分帳片、買斷片的操作是幾乎完全相同的。
即便是國產電影,也同樣要面臨一樣的發行方式。同時,當時也會存在受到矚目的「大片」會在好的劇場上演首輪,而且價格對於普通民眾有點難接受,但這部影片會在之後安排的次輪放映,價格面向更普通的群眾。
▲《一江春水向東流》上映時一票難求
用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說明,目前的國內的年輕觀眾是幸運的,《復聯4》零點首映的票再貴,一些可能收入不高的漫威粉絲咬咬牙還是掏的出來錢看得起的,但在舊中國,影響一些下層群眾的不僅僅是票價,還有階級。
稍微喜歡中國電影和民國電影的觀眾,大部分對於中國老電影的印象幾乎都在上海。當然,即便現在來看,上海可能仍然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認知的國際性大都市,舊中國自然上海的電影產業體系也是最發達。
同樣,因為舊中國處於被殖民時期,一些敵佔區、租界和使領館、教會等外國聚居地成為電影院的相對集中的地區。同時,大部分沿海通商口岸也成為電影院的主要建設地區。
在1927年,中國的電影院達到了106家,總座位數約為6.8萬塊,但在當時幾乎所有的電影院都只有一塊銀幕,畢竟當時的拷貝是極為稀缺的。每一家電影院的座位數反而和現在電影院幾乎相同,大部分電影院都會用多層結構,同時在二三樓設置了包廂。
和很多人想像的不同,舊中國的電影院可不是髒亂差,甚至反而是非常豪華和奢侈的,因為空間足夠大、觀眾足夠多、票價相對便宜,而且當時的租金壓力遠低於現在。
另外,賣品可不是現在才出現在電影院之中,雖然電影院基本都是外國人開的,但為了更好的適應中國人的習慣,電影院的經營者也為當時的中國觀眾準備了茶飲,包括很多適應中國飲食習慣的商品,這一點尤其要讓目前的電影院經營者注意。
雖然目前的爆米花被多個渠道證明是最適合觀影,但實際上,相比於舊中國,我們目前的賣品過於單一和迎合國外趨勢,這需要大家多動腦筋,加以改善。
露天電影院也在舊中國大量存在,為了提升觀影舒適度,電影院甚至為觀眾提供了毛毯等禦寒裝備。因為當時中國的電力供應落後,汽車稀少,在戶外很少有光線會對露天電影院有影響,因此相對來看,一些並不發達的地區,戶外觀影反而是不錯的選擇。
和目前國內電影第三方產業異常發達不同,舊中國的所有的電影產業產品基本都是美國人提供,對於沒有如何工業基礎或者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舊中國,想在電影產業有更大的作為顯然不可能,這一點,相信看過電視連續劇《大染坊》的朋友深有體會。
毫無疑問,目前我們一天放映的場次可能就是當時一年的總場次之和,票房和觀影人次更無法相比,但很難想到的是,在上個世界二十年代,中國每年可以放映的美國電影達到150部,另外有25部德國電影、15部法國電影、5部英國電影在國內上映。
但中國自己的電影只有20部!
從此來看,在社會不斷動蕩的時期,中國自己的電影產業無從談起,大部分電影公司可能都是曇花一現,拍完一部電影停業的比比皆是。同時,也可以看到美國電影產業稱霸全球是從上個世紀初便開始,歐洲等其他國家電影產業整體和中國一樣,也飽受戰亂的影響。
大部分當時的影劇院都做不到天天放映電影,一是拷貝的確緊缺,二是當時其他的演出、活動的娛樂性不比電影差,影劇院一般都是在周末和節假日的晚上才有比較固定的放映。
和目前印度一些地區一樣,舊中國一些比較廉價的電影院,也會在假日提供為低收入者的全天放映,這個模式在院線改革之前,國內很多地區都有長時間的實施。
現在國內大部分年輕觀眾對於進口片首選肯定是原音字幕版,當時國內自然是沒有專門的譯製機構,進口片更多是採用在銀幕一側投放幻燈片的方式來「譯製影片」,畢竟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最多會用留聲機錄製和播放背景音樂,甚至用現場鼓樂團合奏的方式,只不過這一點在當時中國極少會實現。
很多人總是會糾結於中國電影目前的審查制度,但可笑的是,在一百年前,當外國人把電影帶到中國之時,他們強烈的感受到中國特有的文化氛圍和道德倫理對電影的影響和幹預。
和我們目前沒有公開的審查法律法規不同,舊中國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審查方式方法,當然也有一部名義上的審查法律,但到了具體執行之時,會根據情況做調整。
一般的情況,都是由當地的商會、警察局、政府部門來和相關人士溝通和協商,來判定那些影片可以在內地上映,那些影片則因為有悖於中國的傳統道德和倫理,包括一些暴力、色情、裸露等因素,都會影響影片的上映。
但在像廣州、廈門等一些地區,則沒有審查制度。值得注意的一點,雖然當時廣州和廈門是通商口岸,但其經濟狀況非常落後,如果有嚴格的監管制度,也會大幅度的影響電影發展。
經過若干年的試探和發展,外國人也大致明白了了解,什麼樣的影片才是中國喜歡和能夠放映的,雖然在當時談不上要特地為中國人去拍電影,但減少麻煩,讓遠道而來的拷貝能換成錢,才是最緊要的。
目前中國電影的技術問題,從本質上和舊中國的電影的審查已經完全不同,但說到底,仍然還是要追求一種安全和穩妥。
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人都知道,即便中國進入了民國時期,華夏大地仍然被世界列強所割據,不同的地區的都有不同的殖民文化影響,這也使得不同地區所放映的電影不完全相同。
上海當然不用多說,一般都是以放映美國電影為主,目前同樣進口片特別是美國電影在上海的支持度不錯,這也是因為上海在那時是中國真正意義的唯一國際大都市。
東北全境因為在日本的控制下,因此放映的電影以日本電影為主,在雲南地區,因邊境是法國殖民地,因此放映的進口電影以法國電影為主。
大家都在說,電影要去掉政治,但實際上來看,電影的確和政治在緊密的結合,在當時,想跨區域發行一部其他國家地區的電影,也是非常困難的。這裡不僅僅有政治的影響,也包括的交通的不便利。
在舊中國,電影同樣有廣告,且收入的穩定性不錯,而且效果明顯強於其他方面,其傳播力度遠比今日的電影廣告更好,畢竟這對於當時的大部分國民是有非常好的新鮮度的。
當然,對於當時的電影盜版而言,普通人是自然無法實行,更多是國與國之間相互盜版,介於當時沒有好的法律條款對於電影版權保護,這一切如果發現,一般都交由當地的使領館來協商解決。
稅收是舊中國最麻煩的事情,一般電影在不同區域上映,都要重複和反覆繳納稅費,但好在於當時的電影放映算一種比較暴利的行業,雖然整體產業的產值不大,但對於中國人能夠了解和熟悉外國,還是打開了一扇窗口,這是電影在當時最大的社會效益。
從這部萬餘字的百年前中國電影市場產業報告,我們不難發現,電影從走向國際開始,他就變成了一門實實在在的生意。這份報告的意義在於,他並不是國民政府官僚機構杜撰的,他只是一個商人通過自己的角度去看這些問題,並總結出相關的信息。
同時,拍sir也意識到,在舊中國,階級壁壘明顯,民眾收入差異巨大,這不僅僅體現在收入上,也體現在意識上,畢竟處於水深火熱、內外煩擾的中國,大部分的個人生存權還不能保障,更何談對電影的消費。
也許,電影真是一個政治、文化和經濟的綜合體,可能伴隨著電影外在的變化有萬萬千,但電影的這個核心似乎永遠不會改變,在曾經落後、被殖民、被欺壓的黑暗時代,中國人都深愛電影。在當下中國逐步走向全新的復興之路,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中國電影會變得更好更強大。
近期熱文
暑期檔最後一根引線由誰點燃
商務合作 / 轉載 / 加入社群 / 約稿
請聯繫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