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佛教何以備受尊崇,非本土文化如何一步步成功

2020-12-22 流沙聚888

「阿彌陀佛!」一句禪語影響了中國人民幾千年,它見證了中國佛教文化在華夏大地上的糅合,擴大,以及源遠流長。不是本土教派的佛教是如何屹立於華夏的沃土而不倒的呢?公元220年,天下三分,中原大地一片焦土,戰火紛紛,百姓流亡失所。從漢武帝時期樹立起來的儒學思想也處在崩潰的邊緣。這個時候,一種全新的思想出現在中國的西域——那就是佛教。佛教源自於印度,由釋迦牟尼創設,目的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衝擊種姓制度。但是,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根深蒂固,直到今天印度也沒有衝破種姓制度的枷鎖,隨著歷史的推進,佛教不可避免的消失在印度歷史的車輪裡。這個在印度處處受到排擠的教派,在一片神秘的東方大地上,發揮了它最美的價值,成長為一個朝代不可或缺的治國思想。

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前赴後繼

釋迦摩尼佛經在公元前5世紀已經出現在古印度,公元前260年,天竺僧人將佛法帶入西域。歷經朝代變更的西域,早已經深受佛法的影響,這裡常常會舉辦聲勢浩大的法會。漢明帝曾經派朱士行前往西域,尋求梵本佛經。公元260年,朱士行從長安城出發,經過河西走廊,跨國玉門關,前往西域于闐尋找新的理想,朱士行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受戒僧人。為了更好地接納天竺高僧,漢明帝大量仿建天竺建築,譬如著名的白馬寺。朱士行將梵本佛經——《大品般若經》帶回長安城,他自己則因為疾病纏身客死他鄉,再也沒能踏上歸途。

朱士行的犧牲並沒有使眾多僧人害怕,相反,更多的人對西域充滿了嚮往,對梵本佛經充滿期待,對尚未可知的佛經充滿了信仰。公元399年,東晉高僧法顯前往天竺求法。歷經艱難的77年,終於從海上絲綢之路歸來,在漫長的游離中,同法顯隨行的四位僧人早已登往極樂世界。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將梵本佛經帶往中原大地,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整地將這些佛經翻譯出來。這些珍貴的資料該怎麼翻譯,又由誰來翻譯呢?這些問題宛如大山一般擺在僧人們眼前,佛法的傳播也因此停滯不前。

就是「佛」的亂世英雄

康僧會的出現給經文翻譯帶來了曙光。康僧會隻身來到東吳並受到厚待,東吳為康僧會修建建初寺,為佛法的傳播打下了基礎。康僧會將中國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與佛家思想結合在一起,使古印度佛學思想中國化,這為佛教能夠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生存數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經中國化的佛學思想更加容易被中華帝國的統治階層和老百姓接受。儘管此時經文已經能夠翻譯出來,可是用已經存在的儒學經典和道家思想來解釋佛學,不可避免地將梵本佛經的翻譯事業推入另一個深淵——用已知來推測未知。

一位受人尊敬的少年高僧出現在西域上。公元383年,前秦大將軍呂光率兵攻打西域龜茲國,西域各國連成一氣,最終這場戰爭以呂光大敗西域聯軍結束。而令人震驚的是,這場戰爭只是為了搶奪一個人——鳩摩羅什。鳩摩羅什是當時最為權威的佛學家,二十歲有餘便成為龜茲國國師。呂光戰勝後,鳩摩羅什作為戰利品自然要被帶走。呂光看著如此年輕的僧侶被尊敬著心生鄙夷。前秦滅亡後,呂光在涼州自立為王,此期間,呂光處處羞辱羅什,給羅什送去美女酒肉,甚至逼迫羅什成家。羅什並沒有在一次次的羞辱中丟失自我,相反,羅什把這些羞辱當作歷練造就出更加堅定不移的性格。

他在哪裡,信仰就在哪裡

公元401年,後秦主姚興率軍滅呂光勢力,羅什再一次重複幾十年前的命運,成為戰利品被帶走。如果說,年輕時的羅什是得道的高僧,那麼如今飽經風霜的羅什就是「佛」本身。這一次羅什帶著滿腹經綸迎來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姚興以最崇高的禮節對待羅什,並為羅什配備了專門的譯經團隊。羅什一改直譯的先例,以意譯翻譯出多本梵本佛經,如《妙法蓮華經》等等。羅什奠定了大乘佛教的基礎。公元409年,羅什長眠於長安城下。

羅什雖然已經死去,可他堅韌的心性、通透的人格已經成為信仰。佛家弟子的數量以不及掩耳之勢增長。公元310年,79歲佛塗澄在洛陽弘法,不久西晉政權瓦解,北方再次被戰火席捲。佛塗澄毅然決定只身前往羯族投靠其首領石勒。石勒建立後趙政權後,尊佛塗澄為國師。在佛塗澄的感化下(與儒家思想有相似之事),羯族殺戮之風改善良好,佛塗澄在後趙的地位越發超然,佛學的地位上升,僧人地位水漲船高。公元348年,佛塗澄圓寂。佛教也留下禍患,僧人地位的提高使得不少人生出一心,一時間都爭搶著做僧人,竟也分不出來真情還是假意。

道安——一位面貌醜陋的高僧,他的天分被佛塗澄發現,佛塗澄圓寂後,後趙內亂不斷,佛家弟子到處流竄。道安深知佛教的整頓勢在必行,遂一邊帶著弟子們流亡,一邊制定佛門規範,僧尼日常吃穿住行都要遵守規矩,且僧尼須以釋為姓。規制的制定有效減輕了佛門魚龍混雜的狀況。道安的弟子慧遠在廬山創立了淨土宗,並解決了沙門不敬王者的困境。至此,佛家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曹植的《漁山泛唱》充分地說明佛學文化早已融合在中國的本土文化中。

佛家文化與儒家、道「仁愛」「無為」的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佛教不僅僅是佛教,更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分,佛經更是我們的瑰寶。在中國文化的薰陶之下,佛學文化成長地更加堅強,不僅影響了中國,也極大地影響了朝鮮、日本等國家。在佛學的傳播過程中,值得敬佩的莫過於僧侶們對於信念的執著追求。

相關焦點

  • 何以笙簫默:大學時期的何以琛,是如何一步步被趙默笙拿下的?
    多年後,以唐嫣和鍾漢良為主演,終於把這部劇搬上了螢屏,不得不承認製作組還是非常用心的,不管是年輕校園時期的何以琛還有趙默笙,或者是七年後的何以琛還有趙默笙,都跟原著形象非常貼近。除了唐嫣和鍾漢良,吳倩和羅雲熙飾演的校園時期的何以琛和趙默笙也讓人印象深刻,吳倩把趙默笙的那種青春活力、神採飛揚、有點像牛皮糖一樣的耍賴可愛,遇到不平事又會行俠仗義,這樣善良又不失陽光鋒芒的姑娘,吳倩詮釋得非常好。而羅雲熙超凡脫俗,那種雖為人人關注的校草,但卻給人一種拒人千裡之外遺世獨立的感覺。
  • 魏晉文人為何嗜酒如命?來談談魏晉酒文化的文化內核
    酒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酒既是一種糧食釀造的物質存在,又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象徵。  飲酒的文化習慣,歷經上千年而持久不衰。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宴會、鬥酒、對飲等與酒相關的詩詞佳篇。而其中將酒的魅力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的就是魏晉時期。
  • 魏晉南北朝時期薄葬之風為何盛行於世?
    薄葬,在魏晉南北朝早期頗受推崇。戰亂與動蕩,別說遵循漢代喪葬之禮的隆重,很多時候人們甚至來不及為逝者準備喪服。但到了魏晉南北朝中晚期,厚葬的回潮之風又颳了回來。曹操早期的薄葬之風盛行,還與人們追求死後永恆安寧有關。
  • 現在佛教在印度發展近況,佛教未來何去何從,《法滅盡經》已揭示
    ,終於有一位轉輪聖王,將婆羅多之土都納於治下,那就是阿育王時期的孔雀王朝。由於中國本就是文化大國,在魏晉時期,達摩的老師般若多羅法師(印度禪宗二十七祖)就曾經對達摩說,在我涅槃之後,你哪裡都不要去,就去中國吧,那裡的人、那裡的文化有大乘氣象。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作為胡人的本土宗教,佛教是通過西域商人到長安、洛陽等地展示和傳授給我們的,或者在胡人的日常交往中,我們受到了他們信仰的影響。試想,第一批中國人是如何理解佛教信仰的呢?佛教首先被認為是道術的一種。魏晉時期,人們視佛陀為「大聖」,認為其有祛鬼除魔的法力,換句話說,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其實是法力,而不是佛理或複雜的思想體系。
  • 佛教音樂:「梵唄」本土化的由來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梵唄」也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土,進而開始逐漸走上了本土化道路,也就是說,「梵唄」除了形式發生了本土化外,其曲調也附上了中原文化的傳統特色。到了三國時期,以曹植為首的「魚山梵唄」的出現,「梵唄」已經成為了真正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音樂,即「轉贊七聲」,而將「七聲」融入佛教「梵唄」的人,正是曹植。
  • 魏晉南北朝女子如何「對鏡帖花黃」?專家解讀古代妝容
    南京服飾史學家、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黃強即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褒衣灑脫博帶寬——六朝人的衣櫃》新作中,就有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六朝女子妝容的解讀。今天他接受記者專訪,揭秘那個朝代的女子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化出各具特色的妝。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南北朝時期女性妝容很豐富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女性,妝容已經很豐富了。
  • 是什麼造就了「真正」的魏晉狂士?
    魏晉風度真正的發展,是在魏正始時期,也就是曹魏第三個皇帝曹芳時期,以王弼和何晏為代表。起於何晏,而王弼乃集大成者,更是魏晉風骨的創始人。何晏在曹丕曹叡時因為浮華虛無,沒有機會被任用,可是曹家兩代君主皆短命。
  • 兩漢時期厚葬的表現及原因?魏晉時期的薄葬及其原因?
    導語:兩漢時期厚葬的表現及原因?魏晉時期的薄葬及其原因?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國強民富。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厚葬之風,亦是社會發展的表現;但到了魏晉時期,經歷多年的軍閥混戰,社會經濟極為蕭條,民不聊生,在統治階級的提倡下,逐漸形成了薄葬之習。在漢制向晉制的轉變的過程中,在葬俗上的表現為厚葬向薄葬的轉變。一、兩漢時期厚葬的表現與原因。秦亡漢興,西漢統治者採取與民休息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封建的生產力和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 印度文化思潮與佛教的興起——佚名
    一、佛教在印度文化思潮中的地位印度自古是一個宗教的、哲學的、詩意的國家。因而,在印度發軔、成長的文化思潮,是極為多種多樣的,但其中最為徹底、最為圓滿而又能代表究竟覺悟之道的,當非佛法莫屬。然而,佛法在印度思想史上,是屬於所謂的第四期思潮的產物,是印度恆河文明較晚期的產物。
  • 漢服發展的分水嶺時代,現在所見漢服,竟然魏晉時期所流行款式
    在服飾上進行相互影響的過程,即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過程,這個階段對於華夏民族的文明而言,也是一個考驗,也是一次極大促進,特別是對於中華民族服飾風格的發展來看,是意義重大的階段。進入中原的胡族也被中原文化所折服,因此,他們大多數選擇了漢化,融入了漢文化。
  • 佛教與道教的戰爭--論唐武宗滅佛
    對佛教的杯葛源於唐朝中後期國力的下降,有兩個人在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一位是傅奕,另一位則是後世大大有名的韓愈。傅奕生於隋朝,唐相州鄴(今河南安陽)人,精通天文歷數,屬於本土文化精英,他對佛教全方位反感,急欲除之而後快,在傅奕看來,佛教所宣揚的教義「不忠不孝,削髮而揖君親」 ,佛經是就是迷惑百姓的「妖書」,「布施一錢,希萬倍之報,持齋一日冀百日之糧」 。
  • 印度朝聖之旅,感受佛教文化,菩提樹下靜靜心
    帶隊赴印度朝聖之旅其實,現在印度對於佛教已經很不重視,在13億人口當中,僅僅5%繼續信奉佛教。對並不信奉佛教的印度人來說,或許它只是一抹歲月的痕跡。所以對於佛教文化歷史古蹟的保留並沒有太重視,好像目前的修復工程僅僅是為了滿足國際遊客的需要。反到來自於中國及東南亞的信徒更多些。
  • 魏晉志怪小說流行,為什麼後世近乎絕跡?時代變了,文學也就變了
    品評人物成為志人小說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自東漢後期以來,由於朝廷中一直處於宦官和外戚勢力的交替掌控,這使得原本在朝中任職的一些官員備受忽視,他們一直保持著儒家思想的教導和理想,並且希望能夠為國為民施政效力,最終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和抱負。
  • 阿瑜陀耶時期的文化藝術無不受佛教的影響
    佛教寺院還是人們受教育的場所。泰國古代教育事業是同佛教密切相關的。人們習於將子弟送入寺院當僧人的差使或作短期出家,以便在寺院習文識字,接受佛學知識和修身養性,這被人們視為人生必不可少的受教育的歷程。寺院教育主要是傳授佛教教義和佛教禮儀,實施佛教道德訓練,和學習小乘佛教文字——巴利文等。
  • 甘肅本土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5月10日起登陸央視
    甘肅本土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5月10日起登陸央視 2020-05-08 04: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沒有娛樂活動的魏晉時期,文人雅士們都是怎麼「玩兒」的?
    在遙遠的魏晉時代,可沒有那麼多的流行語,娛樂活動也不多,古人總是要休閒娛樂的,那在什麼都不發達的魏晉時期,這群魏晉人民怎麼休閒娛樂的呢?魏晉人民的娛樂智慧魏晉時期,戰亂紛紛,但是這群追求自己理性世界,嚮往自己的自由精神的古代文人們覺得,打仗是國家的事。
  • 花開見佛性:青蓮花與佛教的淵源
    ——【入菩薩行論】 蓮花與佛教的關係淵遠流長。佛教文化活動中,經常會在佛像、佛塔、經書等殊勝三寶所依面前,供養具有妙香的蓮花、曼陀羅花、青蓮花,以及美麗的花鬘。人們在堪為殊勝福田的一切佛像前,供上令人愜意的所有天花,以及用美花及珍寶等精心穿成五顏六色的花鬘、寶鬘,以此表達對佛的敬意。《維摩經·佛國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寂行。」
  • 最成功的外來文化
    佛教於中國,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可謂是融入中國社會最成功的外來文化。以至於我們似乎已分不清它的根是源於中國還是異邦。中國人好臨時抱佛腳,隨便找座寺廟看看,焚香禱告的眾生: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個個都極為虔誠,喃喃自語著舉著香火行三叩九拜的大禮。要是真有神明在,估計也被這陣仗嚇得夠嗆。
  • 五臺山的佛教文化,歷經千年歲月的沉澱,成為了佛教的一大象徵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元文化豐富發展的國家,不論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抑或是地域文化,這些豐富多彩且各有特色的文化都在不斷地繁榮發展。而說到佛教文化,我們都知道,佛教並不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西方國家則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中國佛教是由印度佛教傳入發展的,而印度佛教的東傳一般被認為是在漢明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