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代著名詩人,被稱為「詩仙」。李白性格灑脫,愛寫充滿浪漫情懷的詩歌。在李白的眾多名篇佳作中,有一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讓人印象格外深刻。
李白一共寫過三首《行路難》,這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詩中的名句,同時也是這首詩的難點,後人關於「長風」兩句的解讀有很多種,但分歧很大。
如果想要理解詩中的名句,還要重頭再讀一遍這首詩。
「行路難」很好理解,熟悉李白人生經歷的人都知道,他名揚天下,卻漂泊四方。
天子把他召進長安,只想把他當成一個隨時奉承的「弄臣」。李白的人生之路,的確很難。別人覺得他手握一把好牌,但又無法贏得全勝。
事實上,他始終沒有獲得真正的認可,那種心情有點悲催。這首詩寫於天寶三年,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中前四句描寫了朋友們給李白送行的宴會。在酒席上,朋友們捧出美酒佳餚,表達依依不捨之情。
他們對李白的離去除了不舍還有惋惜,他們覺得李白應該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而李白本人面對離開長安後的去向,也充滿了迷茫。
他想取道黃河,但怕冰封河水無法前行;他想北上太行,又怕大風大雪,寸步難行。他只想找個清淨的地方,好好沉澱一下內心的感受,再籌劃如何東山再起。
他的夢想能否實現?李白覺得應該取決於選擇哪一條道路。
在唐代想要進入官場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條老老實實參加科舉,第二條隱居養望等待達官顯貴引薦。
李白一直想走第二條路,當時有一個說法叫「終南捷徑」,隱居終南山的人更容易受到達官顯貴的重視。李白曾經跑到終南山隱居過,結果還是沒有受到真正的認可。
於是,李白才有了這種很複雜的感情,矛盾、糾結、不安、忐忑等等感慨。行路難,面對多種選擇,還要選擇正確的一條道路,實在太難了。
誰也不知道哪一條路是坦途正道。
即便是這麼糾結,李白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於是說出來一句豪言壯語,即便要離開也要優雅從容地離開,堅信人生充滿希望。
李白認為,雖然行路難,但他希望走上順暢的大道,沒有煩惱憂慮。這樣一來,就能理解「長風」兩句,寫的是李白的美好願景。
李白離開長安之後,他遇到了自己的頭號粉絲杜甫,他們二人結伴同行,遊歷中原大地。這時李白已經40多歲了,其實他的人生已經基本定型。
從這個角度看,李白寫《行路難》也不乏悲觀失望的情緒。到底這首詩寫得是樂觀還是悲觀,已經爭論了很久很久。也許這個問題還會一直爭論下去。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