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龍門
□首席記者姚偉文李康洪波攝影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中國古代詩人燦若群星,但最耀眼的巨星無疑是李白和杜甫。
魯迅說,「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其實,李白又何嘗不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這些詩句已然成為每個中國人生命記憶的一部分,會說話時就開始背誦。有人說,中國人和其他東亞人種外觀很像,但精神世界卻大不相同,一個重要的邊界就是他們心裡沒有住著李白、杜甫。
後人有的偏愛「詩仙」的豪邁飄逸,有的偏愛「詩聖」的沉鬱深厚,但更多的是李杜並稱,「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後之言詩者,皆莫能及」,「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
杜甫是河南人,生在鞏義,長在洛陽,是中原文化的驕子。而「旅遊達人」李白也曾長期生活在河南,他多次出入洛陽,漫遊開封、商丘等地,寫出《行路難》《將進酒》《俠客行》等名作,並「十年客梁園」,在商丘娶妻居住。
這兩位偉大的詩人還在河南相識、相知、攜手漫遊。巨星相會,光芒閃耀中原。聞一多認為,這是中國文學史最激動人心的相遇,如「青天裡太陽和月亮碰了頭」,聞一多寫道:「該品三通畫角,燃三天鞭炮,大書特書,因為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假如他們是見過面的,沒有比這兩個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了。」
對李杜相會,現在還有很多網友撰文分析杜甫是「剃頭挑子一頭熱」,或者花樣調侃,或者為杜甫抱不平,或者問「李白你的良心不會疼嗎?」真是操碎了心,但兩位偉大詩人的友情純粹而深厚,相伴漫遊,對他們兩人都是一段無比快樂的日子,「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所謂「劇談」就是暢談,他們一見傾心,情意相通,赤誠相待,暢飲歡歌,何等快樂!
不過,人海茫茫,他們的相會並非易事。開元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李白多次出入洛陽。而此時杜甫也結束壯遊,從吳越回到洛陽,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兩人或許多次在洛陽陌上,在定鼎門外擦肩而過,但也許機緣未到,他們的相識要等到九年以後。
對於李白來說,這次洛陽之行,是要「遍幹諸侯,歷抵卿相」,實現自己的大抱負。這段人生經歷,最終釀成了《行路難》《將進酒》的豪邁與悲涼。巧合的是,他滿懷喜悅初入洛陽時,住在龍門;最後嘆息而去的時候,也是住在「龍門客棧」。
興致勃勃初住「龍門客棧」
記者過去多次來龍門,都是在西山腳下看石窟,這次上了東山之巔的香山寺,感覺以前看到的是「假龍門」。
站在香山寺西望,西山氣度沉雄,兩山間伊水澄淨,飛鳥點點,才感覺到洛陽城這天然雙闕氣象之開闊、氣勢之巍然。
東山環境很好,樹多人少,野花爛漫,松樹上松鼠窸窸窣窣躥得飛快。當年李白到龍門的時候,這山上的樹當更多,人也更多,因為當年不收門票,更因為這伊闕是洛陽的南大門。
那是一個秋天,李白早上從汝州出發,傍晚時分到達龍門。記者查了下手機導航,兩地距離70多公裡,一個多小時車程。李白一天走到,那肯定不是步行,應該是騎馬而來。
李白在香山寺附近住了下來。龍門距離洛陽還有十多公裡,來往客人多會在這兒住一晚,因此這東山西山有不少「龍門客棧」。
龍門風景甚佳,當時空氣好,能見度高,雖然奔波了一天,李白仍興致勃勃,面對伊水和星空,寫下了一首詩:
「朝發汝海東,暮棲龍門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極九霄迥,賞幽萬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風。玉鬥橫網戶,銀河耿花宮。興在趣方逸,歡餘情未終。」
他興致高,主要是因為東都洛陽在望。隋煬帝規劃洛陽新城時,看中了龍門,讓新城正對這天然雙闕,讓整座城與山川地貌「天人合一」,天闕(伊闕,即龍門)、天街、天門(定鼎門)、天津橋、天樞、應天門、天堂,南北縱貫,形成中國古代最華麗的都城中軸線。
更重要的是,此時此刻,唐玄宗正在這東都洛陽城中。那年年初,唐玄宗和他的中央機關遷到洛陽,在此辦公長達兩三年。
這是開元二十二年,李白三十四五歲,正當人生盛年、信心滿懷之時,他來洛陽,試圖廣交朋友,尋找晉身之階,走進九天閶闔的大門。
李白長什麼樣?帥嗎?
在洛陽,李白結交了不少新朋友,他詩中提到的有崔宗之、元演、陸調,以及一批「海內賢豪青雲客」。其中崔宗之身世較清楚,他是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長相俊美,風流瀟灑,後來與李白、賀知章等並列「飲中八仙」。杜甫說「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第一次見李白,崔宗之為他的才華風度傾倒,當即寫了一首《贈李十二(李白在堂兄弟中排行十二)》,詩中對李白進行了描述。
喜歡李白詩的人,都會想像「詩仙」長得很帥,李白到底帥不帥呢?
「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絕倒。分明楚漢事,歷歷王霸道。……袖有匕首劍,懷中茂陵書。雙眸光照人,詞賦凌子虛。」
詩裡崔宗之主要寫他過人的才華和英武的神採,對於他的外貌只寫了五個字「雙眸光照人」,就是眼睛很亮,很有神。
李白的眼睛很亮,這大概是他非常突出的特徵,還有人描述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蘊藉」。也是說他目光炯炯有神,嘴很大,張口如餓虎般有氣勢。
沒人描述李白眉眼如何,他顯然不是白淨俊俏的「小鮮肉」型,但神採過人,英武瀟灑,應該是相當帥。
李白回憶這段洛陽往事,曾有「自畫像」:「風流少年時,京洛事遊邀。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腰佩寶劍,身穿珠袍,是位器宇軒昂的俠士。
反正第一次見面,「官二代」崔宗之就為李白傾倒,邀請李白到他家嵩山別墅同遊,並且非常有預見性地說:「子若同斯遊,千載不相忘。」千載以後的今天,他還因贈李白的這首詩為人所知。
大家意氣相投,日子過得很開心,一起縱樂飲酒,「憶昔洛陽董糟丘,為餘天津橋南造酒樓。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第二年正月,也就是李白到洛陽幾個月後,唐玄宗在洛陽下詔,下令全國範圍內舉薦人才,各地刺史各舉薦一人。大約這時候李白返回居家之地安陸,向當地刺史上《與韓荊州書》,這是一篇自薦信,介紹自己的經歷、才能、氣節,寫得不亢不卑,名句迭出:「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一封自薦信能寫得這樣氣勢雄壯,那也是千古一人。
幹謁之作在唐代很常見,向達官貴人呈現詩文,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抱負,以求引薦。這是鋪墊進身的臺階,作時都是竭盡才華,所以不乏名作,如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朱慶餘「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孟浩然和朱慶餘屬於含蓄型,李白這樣的屬於鋒芒畢露型。這個跟性格有關,李白一生時常與大官兒交往,有不少幹謁之作,但卻「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測,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
不管含蓄還是自負,唐代文人在達官貴人面前都不「下三兒」,不猥瑣,不蠅營狗苟,不匍匐在地,始終保持著平等的姿勢。一定有什麼原因,讓那個時代文人的心中充滿自信和自尊,這是很可貴的,正是這自信和自尊,才成就了盛唐詩歌的高華明快、雄健爽朗。
不過,即便在盛唐,李白的性格也會讓他付出代價。盛唐的可貴只在於,付出代價的李白之輩仍能豪邁灑脫,笑傲王侯。
再入「龍門客棧」嘆息難眠
應元演邀請,李白從安陸出發,跨黃河,越太行,北遊太原。隨後跨黃河再次入洛。但此時他的心情逐漸消沉起來,期待的好消息沒有到來,大唐天子的門,很近,又很遙遠。
具體的情形,並沒有什麼文字記載。著名唐詩學者葛景春先生推測,可能是李白上的《明堂賦》沒有打動唐玄宗。
明堂是武則天所建,是神都洛陽最輝煌的建築,唐玄宗曾改其名為乾元殿,後來恢復了明堂之名。李白這個選題有很大的問題,可說是完全「跑偏」。唐玄宗對明堂有一種很微妙的態度,反覆折騰這建築,李白上《明堂賦》前,他已經折騰過名字,此後三四年,又讓人拆了上層,只留下層改建為乾元殿。
除了選題「跑偏」,李白結交的達官貴人大概也沒幫什麼,從他的詩中看,關鍵時刻,那些「海內賢豪青雲客」很冷漠,甚至有人給他「挖了坑」。
失落的情緒在李白的心中發酵,在給摯友元丹丘的信中,他有了歸意:「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煩。迷津覺路失,託勢隨風翻。以茲謝朝列,長嘯歸故園。」
隨後大約又發生了一些事情,讓他感受到了權貴的傲慢驕橫,種種坎坷,令他在感情上遭到巨大的打擊。開元二十三年冬天,李白離開洛陽,歸途再度入住「龍門客棧」。一年前乘興而來,此時失意而歸,李白百感交集,半夜失眠,不禁淚水落滿衣襟,寫下《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
「醉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中夜忽驚覺,起立明燈前。開軒聊直望,曉雪河冰壯。哀哀歌苦寒,鬱郁獨惆悵。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而我胡為者?嘆息龍門下。富貴未可期,殷憂向誰寫?去去淚滿襟,舉聲梁甫吟。青雲當自致,何必求知音?」
從滿懷希望,到極度失落,巨大的情感跌宕,讓李白思緒翻湧,久久難以平息。據葛景春先生考證,名詩《行路難》、《將進酒》也寫於這個時候。
在挫折和磨難中奮力掙脫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很多人喜歡李白的《行路難(其一)》,這首詩大開大闔,跌宕起伏,交織著失望與自信,迷茫與期待。
酒杯是金子做的,盤子則是美玉,酒菜更是精美昂貴,但李白並不是在「炫富」。如果他面前是一碟花生米,兩瓶二鍋頭,那不足以襯託他的苦悶抑鬱,「聞香下馬」、「嗜酒見天真」的李白,面對美酒佳餚,竟然停杯、扔筷子,還拔劍四顧,他心中不是一般的煩。人生太不順了,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似乎上天都跟自己過不去。在洛陽到底遭遇了什麼事兒,讓他憤怒又迷茫,看不到一點出路?
但內心強大的李白不甘自己的精氣神就此被束縛和禁錮,他一次次奮力掙脫出來,相信自己終將「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首《行路難》作於何時何地,過去有爭議。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顯然遭遇了重大挫折,他第一次大挫折是這次洛陽之行,第二次是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逐出長安後。過去研究者多認為是逐出長安後的作品,葛景春等人進一步研究,力證是作於這次洛陽之行,此說成為學界主流觀點。
從「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兩句看,葛先生無疑是對的。姜子牙「垂釣」終於等來周文王,伊尹在見到商湯前,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李白以這兩個故事激勵自己,顯然是在夢想著相同的奇蹟,期待見到唐玄宗,表達的是這次洛陽受挫後的心情。如果已經見過玄宗,那「垂釣」還在等誰?乘舟夢到的「太陽」又是誰?
從詩歌創作的角度說,李白的困頓成就了他,在詩的海洋裡,李白其實一直是雲帆高掛,乘長風破萬裡浪。
□總策劃 董 林 策劃 楊 青
許笑雨 統籌 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