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背後有何故事李白的洛陽之行遭遇了什麼

2021-01-08 環球網

今日的龍門

□首席記者姚偉文李康洪波攝影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中國古代詩人燦若群星,但最耀眼的巨星無疑是李白和杜甫。

魯迅說,「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其實,李白又何嘗不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這些詩句已然成為每個中國人生命記憶的一部分,會說話時就開始背誦。有人說,中國人和其他東亞人種外觀很像,但精神世界卻大不相同,一個重要的邊界就是他們心裡沒有住著李白、杜甫。

後人有的偏愛「詩仙」的豪邁飄逸,有的偏愛「詩聖」的沉鬱深厚,但更多的是李杜並稱,「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後之言詩者,皆莫能及」,「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

杜甫是河南人,生在鞏義,長在洛陽,是中原文化的驕子。而「旅遊達人」李白也曾長期生活在河南,他多次出入洛陽,漫遊開封、商丘等地,寫出《行路難》《將進酒》《俠客行》等名作,並「十年客梁園」,在商丘娶妻居住。

這兩位偉大的詩人還在河南相識、相知、攜手漫遊。巨星相會,光芒閃耀中原。聞一多認為,這是中國文學史最激動人心的相遇,如「青天裡太陽和月亮碰了頭」,聞一多寫道:「該品三通畫角,燃三天鞭炮,大書特書,因為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假如他們是見過面的,沒有比這兩個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了。」

對李杜相會,現在還有很多網友撰文分析杜甫是「剃頭挑子一頭熱」,或者花樣調侃,或者為杜甫抱不平,或者問「李白你的良心不會疼嗎?」真是操碎了心,但兩位偉大詩人的友情純粹而深厚,相伴漫遊,對他們兩人都是一段無比快樂的日子,「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所謂「劇談」就是暢談,他們一見傾心,情意相通,赤誠相待,暢飲歡歌,何等快樂!

不過,人海茫茫,他們的相會並非易事。開元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李白多次出入洛陽。而此時杜甫也結束壯遊,從吳越回到洛陽,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兩人或許多次在洛陽陌上,在定鼎門外擦肩而過,但也許機緣未到,他們的相識要等到九年以後。

對於李白來說,這次洛陽之行,是要「遍幹諸侯,歷抵卿相」,實現自己的大抱負。這段人生經歷,最終釀成了《行路難》《將進酒》的豪邁與悲涼。巧合的是,他滿懷喜悅初入洛陽時,住在龍門;最後嘆息而去的時候,也是住在「龍門客棧」。

興致勃勃初住「龍門客棧」

記者過去多次來龍門,都是在西山腳下看石窟,這次上了東山之巔的香山寺,感覺以前看到的是「假龍門」。

站在香山寺西望,西山氣度沉雄,兩山間伊水澄淨,飛鳥點點,才感覺到洛陽城這天然雙闕氣象之開闊、氣勢之巍然。

東山環境很好,樹多人少,野花爛漫,松樹上松鼠窸窸窣窣躥得飛快。當年李白到龍門的時候,這山上的樹當更多,人也更多,因為當年不收門票,更因為這伊闕是洛陽的南大門。

那是一個秋天,李白早上從汝州出發,傍晚時分到達龍門。記者查了下手機導航,兩地距離70多公裡,一個多小時車程。李白一天走到,那肯定不是步行,應該是騎馬而來。

李白在香山寺附近住了下來。龍門距離洛陽還有十多公裡,來往客人多會在這兒住一晚,因此這東山西山有不少「龍門客棧」。

龍門風景甚佳,當時空氣好,能見度高,雖然奔波了一天,李白仍興致勃勃,面對伊水和星空,寫下了一首詩:

「朝發汝海東,暮棲龍門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極九霄迥,賞幽萬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風。玉鬥橫網戶,銀河耿花宮。興在趣方逸,歡餘情未終。」

他興致高,主要是因為東都洛陽在望。隋煬帝規劃洛陽新城時,看中了龍門,讓新城正對這天然雙闕,讓整座城與山川地貌「天人合一」,天闕(伊闕,即龍門)、天街、天門(定鼎門)、天津橋、天樞、應天門、天堂,南北縱貫,形成中國古代最華麗的都城中軸線。

更重要的是,此時此刻,唐玄宗正在這東都洛陽城中。那年年初,唐玄宗和他的中央機關遷到洛陽,在此辦公長達兩三年。

這是開元二十二年,李白三十四五歲,正當人生盛年、信心滿懷之時,他來洛陽,試圖廣交朋友,尋找晉身之階,走進九天閶闔的大門。

李白長什麼樣?帥嗎?

在洛陽,李白結交了不少新朋友,他詩中提到的有崔宗之、元演、陸調,以及一批「海內賢豪青雲客」。其中崔宗之身世較清楚,他是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長相俊美,風流瀟灑,後來與李白、賀知章等並列「飲中八仙」。杜甫說「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第一次見李白,崔宗之為他的才華風度傾倒,當即寫了一首《贈李十二(李白在堂兄弟中排行十二)》,詩中對李白進行了描述。

喜歡李白詩的人,都會想像「詩仙」長得很帥,李白到底帥不帥呢?

「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絕倒。分明楚漢事,歷歷王霸道。……袖有匕首劍,懷中茂陵書。雙眸光照人,詞賦凌子虛。」

詩裡崔宗之主要寫他過人的才華和英武的神採,對於他的外貌只寫了五個字「雙眸光照人」,就是眼睛很亮,很有神。

李白的眼睛很亮,這大概是他非常突出的特徵,還有人描述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蘊藉」。也是說他目光炯炯有神,嘴很大,張口如餓虎般有氣勢。

沒人描述李白眉眼如何,他顯然不是白淨俊俏的「小鮮肉」型,但神採過人,英武瀟灑,應該是相當帥。

李白回憶這段洛陽往事,曾有「自畫像」:「風流少年時,京洛事遊邀。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腰佩寶劍,身穿珠袍,是位器宇軒昂的俠士。

反正第一次見面,「官二代」崔宗之就為李白傾倒,邀請李白到他家嵩山別墅同遊,並且非常有預見性地說:「子若同斯遊,千載不相忘。」千載以後的今天,他還因贈李白的這首詩為人所知。

大家意氣相投,日子過得很開心,一起縱樂飲酒,「憶昔洛陽董糟丘,為餘天津橋南造酒樓。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第二年正月,也就是李白到洛陽幾個月後,唐玄宗在洛陽下詔,下令全國範圍內舉薦人才,各地刺史各舉薦一人。大約這時候李白返回居家之地安陸,向當地刺史上《與韓荊州書》,這是一篇自薦信,介紹自己的經歷、才能、氣節,寫得不亢不卑,名句迭出:「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一封自薦信能寫得這樣氣勢雄壯,那也是千古一人。

幹謁之作在唐代很常見,向達官貴人呈現詩文,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抱負,以求引薦。這是鋪墊進身的臺階,作時都是竭盡才華,所以不乏名作,如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朱慶餘「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孟浩然和朱慶餘屬於含蓄型,李白這樣的屬於鋒芒畢露型。這個跟性格有關,李白一生時常與大官兒交往,有不少幹謁之作,但卻「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測,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

不管含蓄還是自負,唐代文人在達官貴人面前都不「下三兒」,不猥瑣,不蠅營狗苟,不匍匐在地,始終保持著平等的姿勢。一定有什麼原因,讓那個時代文人的心中充滿自信和自尊,這是很可貴的,正是這自信和自尊,才成就了盛唐詩歌的高華明快、雄健爽朗。

不過,即便在盛唐,李白的性格也會讓他付出代價。盛唐的可貴只在於,付出代價的李白之輩仍能豪邁灑脫,笑傲王侯。

再入「龍門客棧」嘆息難眠

應元演邀請,李白從安陸出發,跨黃河,越太行,北遊太原。隨後跨黃河再次入洛。但此時他的心情逐漸消沉起來,期待的好消息沒有到來,大唐天子的門,很近,又很遙遠。

具體的情形,並沒有什麼文字記載。著名唐詩學者葛景春先生推測,可能是李白上的《明堂賦》沒有打動唐玄宗。

明堂是武則天所建,是神都洛陽最輝煌的建築,唐玄宗曾改其名為乾元殿,後來恢復了明堂之名。李白這個選題有很大的問題,可說是完全「跑偏」。唐玄宗對明堂有一種很微妙的態度,反覆折騰這建築,李白上《明堂賦》前,他已經折騰過名字,此後三四年,又讓人拆了上層,只留下層改建為乾元殿。

除了選題「跑偏」,李白結交的達官貴人大概也沒幫什麼,從他的詩中看,關鍵時刻,那些「海內賢豪青雲客」很冷漠,甚至有人給他「挖了坑」。

失落的情緒在李白的心中發酵,在給摯友元丹丘的信中,他有了歸意:「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煩。迷津覺路失,託勢隨風翻。以茲謝朝列,長嘯歸故園。」

隨後大約又發生了一些事情,讓他感受到了權貴的傲慢驕橫,種種坎坷,令他在感情上遭到巨大的打擊。開元二十三年冬天,李白離開洛陽,歸途再度入住「龍門客棧」。一年前乘興而來,此時失意而歸,李白百感交集,半夜失眠,不禁淚水落滿衣襟,寫下《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

「醉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中夜忽驚覺,起立明燈前。開軒聊直望,曉雪河冰壯。哀哀歌苦寒,鬱郁獨惆悵。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而我胡為者?嘆息龍門下。富貴未可期,殷憂向誰寫?去去淚滿襟,舉聲梁甫吟。青雲當自致,何必求知音?」

從滿懷希望,到極度失落,巨大的情感跌宕,讓李白思緒翻湧,久久難以平息。據葛景春先生考證,名詩《行路難》、《將進酒》也寫於這個時候。

在挫折和磨難中奮力掙脫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很多人喜歡李白的《行路難(其一)》,這首詩大開大闔,跌宕起伏,交織著失望與自信,迷茫與期待。

酒杯是金子做的,盤子則是美玉,酒菜更是精美昂貴,但李白並不是在「炫富」。如果他面前是一碟花生米,兩瓶二鍋頭,那不足以襯託他的苦悶抑鬱,「聞香下馬」、「嗜酒見天真」的李白,面對美酒佳餚,竟然停杯、扔筷子,還拔劍四顧,他心中不是一般的煩。人生太不順了,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似乎上天都跟自己過不去。在洛陽到底遭遇了什麼事兒,讓他憤怒又迷茫,看不到一點出路?

但內心強大的李白不甘自己的精氣神就此被束縛和禁錮,他一次次奮力掙脫出來,相信自己終將「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首《行路難》作於何時何地,過去有爭議。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顯然遭遇了重大挫折,他第一次大挫折是這次洛陽之行,第二次是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逐出長安後。過去研究者多認為是逐出長安後的作品,葛景春等人進一步研究,力證是作於這次洛陽之行,此說成為學界主流觀點。

從「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兩句看,葛先生無疑是對的。姜子牙「垂釣」終於等來周文王,伊尹在見到商湯前,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李白以這兩個故事激勵自己,顯然是在夢想著相同的奇蹟,期待見到唐玄宗,表達的是這次洛陽受挫後的心情。如果已經見過玄宗,那「垂釣」還在等誰?乘舟夢到的「太陽」又是誰?

從詩歌創作的角度說,李白的困頓成就了他,在詩的海洋裡,李白其實一直是雲帆高掛,乘長風破萬裡浪。

□總策劃 董 林 策劃 楊 青

許笑雨 統籌 姚偉

相關焦點

  • 七言古詩 | 《行路難·其一》李白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蕩變化。
  •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代表作《行路難·其一》
    在李白的眾多名篇佳作中,有一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讓人印象格外深刻。李白一共寫過三首《行路難》,這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詩中的名句,同時也是這首詩的難點,後人關於「長風」兩句的解讀有很多種,但分歧很大。如果想要理解詩中的名句,還要重頭再讀一遍這首詩。「行路難」很好理解,熟悉李白人生經歷的人都知道,他名揚天下,卻漂泊四方。
  • 李白:人生,一邊行路難,一邊乘風破浪
    於是,王維就指責嵇康說:「頓纓狂顧,豈與俛受維縶有異乎?長林豐草,豈與官署門闌有異乎?」又指責陶淵明說:「嘗一見督郵,安食公田數頃,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與魏居士書》)在王維看來,受約束與不受約束本來就沒有什麼不同,保持清白與同流合汙也沒有什麼不同,陶淵明與其後來淪落到乞食,當初還不如向督郵折腰以保住自己的俸祿。是何言也!做人怎麼能夠做到黑白不分、是非混淆的地步!
  • 李白詩集之古風篇(四)
    我願從之遊,未去發已白。  不知繁華子,擾擾何所迫。崑山採瓊蕊,可以煉精魄。 作品注釋⑴金華牧羊兒:晉葛洪《神仙傳》:黃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便將(帶)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餘年不復念家。
  • 李白的生平經歷和代表作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道家)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一】早年天才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其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 大唐李白丨「詩仙」李白的傳奇一生
    今天讓我們來聊一聊盛唐時期赫赫有名的「詩仙」李白。他的自由浪漫主義情懷也深深影響了無數中華兒女。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 我歌李白:既然有過李白,九州神採奕奕
    ……他入蜀中、出三峽,南至江浙,東至齊魯,北遊長安、洛陽、太原, 遍覽了無數名勝古蹟、名山大川。李白且行且歌,留下了無數響亮的詩篇。唐玄宗欣賞他的才華辭章,召他入京,降輦步迎,御手調羹,賜他名馬玉鞭,也經常與他討論國家大事。
  • 杜甫在春日寫給李白的詩,極盡讚美之詞,還隱藏著一個絕美成語
    於是,在洛陽,兩位偉大的詩人在洛陽見面了,雖然李白已經名滿天下,而杜甫是個初出茅廬的文學青年,但李白頗為欣賞杜甫的才學,杜甫對這位長輩更是讚嘆不已,兩人在一起的歲月中,喝酒作詩,談天說地,真是快哉的人生。
  • 李白最苦的這首詩,一字一淚,哭天悲地,痛絕肝腸!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 與有關李白的名言警句
    ——李白《古朗月行》2、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李白《古朗月行》3、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李白《春思》4、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李白《妾薄命》5、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李白《望天門山》26、奈何今之人,雙目送飛鴻。——李白《鞠歌行》27、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28、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李白《秋浦歌》29、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 學詩計劃|《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今天我們學的是《行路難》,勵志哥李白告訴我們:天生我才必有用,長風破浪會有時!行路難其一李白但是「酒仙」李白沒有「一飲三百杯」,而是放下杯筷,拔劍四顧,一臉的苦悶。為什麼苦悶?因為他遇到了非同尋常的艱難險阻。詩中用「冰塞川」、「雪滿山」這兩個鮮明的意象,極寫行路之難。接下去「閒來」二句,交代了自己行路的目標和內心的希冀:期盼著像姜尚、伊尹這兩位大賢,一朝被君王發現,從草野直上廟堂,建立絕世功業。
  • 李白,本是劍客,卻不料成了詩仙
    只見父親出劍如疾風,收劍如雷霆,運劍如遊龍,劍術之高超,給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父親是李白劍術的啟蒙者。當時,「任俠」十分流行,所謂的「任俠」就是隨身攜帶一把寶劍,佩劍之風在當時是一種時尚。不僅朝野大夫,就連文弱書生,也會在腰間掛一把寶劍。童年時的李白,常常掛一把桃木劍在腰間,跟蜀地的小朋友一起,在庭前院後的草地上,舞動各自的寶劍,廝殺得難解難分。
  • 李白簡介!關於李白的故事!
    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 李白的生平、思想與人格
    不知由於何種原因,李白先世謫居條支或碎葉,李白就出生在那裡。大約在他五歲時,隨家從碎葉遷居蜀之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他父親「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何以要隱瞞名字,因何遷居蜀中?都成了千古之謎。不過這可能是一個富有的、有文化教養的家庭。李白說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二首其二)。
  • 詩仙李白一生只做一件事
    職業:流行歌曲詞作者、行走的段子手代表作:《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靜夜思》《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多首詩歌。他出生在託克馬克(唐時碎葉城)雖距長安十萬八千裡,但從圖中可以看出,李白幾乎走遍了大唐所有風景區,還真是什麼都不能阻擋一顆浪跡天涯的心。寫長安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 「詩仙」李白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 李白的私生活如何,一生娶了幾個老婆?
    余光中曾稱讚李白:「酒入腸,三分化作月光,餘三分化作衝擊波,一口是盛唐的一半。」然而,世人都知道李白的好詩,好遊,卻很少關注他的「私生活」。那麼,李白一生有幾個妻子,又為這些妻子作了哪些詩呢?。作為中國詩歌史上的裡程碑,李白堪稱唐詩的巔峰存在。但令人不解的是,相關史書並沒有記載這位偉大的詩人從何而來。
  • 余光中《尋李白》之賞析
    「酒、豪腸、月光、劍氣、繡口、半個盛唐」,感覺特別美,特別有氣魄。這幾句「厚實」的豪言,意境雄渾壯美,歷來被讚賞有加,著名學者餘秋雨更是將其奉為「當代中國詩壇的罕見絕唱」。「自從那年賀知章眼花了,認你做謫仙」。
  • 古朗月行(唐)李白
    01詩詞直譯小時候不知道月亮是什麼,把它叫做白玉盤。又覺得月亮好像仙宮裡的鏡子,飛在夜空深色的雲朵之上。02詩詞鑑賞先看題目《古朗月行》。「朗月行」,是樂府古題,屬《雜曲歌辭》。這個【行】不是行走的意思,是一種歌曲體裁,就像我們現在說的交響曲、進行曲等。《朗月行》的意思大概就是月光曲。鮑照有《朗月行》,寫佳人對月弦歌。李白採用這個題目,稱《古朗月行》,【古】代表李白仿照古老的月光曲描寫自己的心目中的月亮,用古題寫詩,所以稱為《古朗月行》。但李白並沒有因循襲舊,而是自成風格。
  • 《古朗月行》李白
    《古朗月行》飛花令之「月」飛花令之「月」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的《古朗月行》一共16句,現在我們讀到的內容是我國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節選的詩作前四句。這四句詩的確表現了兒童時期對月亮的稚氣認識,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