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每每吟誦李白、杜甫那些光焰四射的詩章,我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那被詩歌氣息包圍的大唐氣象。
代表唐代的最高文學成就是唐詩,大唐是詩的盛世,李白則是唐詩的旗幟。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是繼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世稱「詩仙」。
對於所有中國人而言,哪怕他不了解古典文學,哪怕他半點都不喜歡詩歌,他也會開口遇到李白,落筆碰到李白,童年邂逅李白。我們走遍神州大地,會在千山萬水、日月星辰中,偶遇李白的背影……
臺灣詩人余光中這樣形容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的確,在中國這樣一個詩的國度,如果沒有李白,就像滿天只有群星璀璨、而獨獨缺了一輪明月一般,會多麼黯然無光!
無論是大唐還是後世歷代,直到今天,他也是粉絲千千萬萬,就連歌裡都會唱:「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李白,這個名字太響亮了,據說小時候,他的父親給他取名太過謹慎,以至於一拖七年,還沒想好。
有一天父親帶他到庭院散步,看到春日院落中樹木蔥鬱,繁花似錦,想:正好考考這孩子作詩的能力,就開口吟道:
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
他母親也不差,在一旁接著說:
火燒葉林紅霞落——
小李白跑到正在開花的李樹前,不假思索地說:
李花怒放一樹白。
哇!這個7歲稚童的金句一出手,爸爸媽媽就驚呆了,一個好名字也誕生了——就用這句詩中的頭尾兩字,取名「李白」。
我們來看看他的一生經歷吧!
都說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確,少年時代的李白便初露鋒芒,他文武雙全,志存高遠。
當朝禮部尚書慧眼識中了他,說:「你的文章不凡,雄健奔放,名言警句層出不窮,文辭流利華美而思想通達,每一句都能打動我的心,真是欽佩啊!如果努力學習,他將來可以和漢賦大家揚雄和司馬相如相媲美。」
這位蘇尚書希望李白能留在他這裡當一個小官,李白說:「父親告訴我,大丈夫一定要胸懷天下,嚮往四海,現在我的閱歷還很淺,所以很想花幾年時間帶著我的寶劍走遍祖國各地,積累一些閱歷。到那時,再為朝廷和老百姓做點事情吧!」
就這樣,多年苦讀後,25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活。他立志遊歷神州大地,看盡天下名山名水,嘗遍天下美酒佳釀。
秀麗的巴山蜀水,賦予了李白的靈性。這位偉大的漂泊者用他的雙腳和詩筆豐富了大唐的山水。
他的大筆一揮,洞庭煙波、赤壁風雲、蜀道猿啼、浩蕩江河,全都一下子飛揚起來: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黃雲萬裡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他的詩,浪漫靈動,縱橫千裡,像天上的雲氣;他的詩,神遊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上的奔馳的駿馬;他筆下的山峰高聳峻拔,崢嶸奇峭: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他入蜀中、出三峽,南至江浙,東至齊魯,北遊長安、洛陽、太原, 遍覽了無數名勝古蹟、名山大川。
李白且行且歌,留下了無數響亮的詩篇。
唐玄宗欣賞他的才華辭章,召他入京,降輦步迎,御手調羹,賜他名馬玉鞭,也經常與他討論國家大事。他曾為玄宗起草過《出師詔》、《和蕃書》等,本以為可以像管仲、張良、諸葛孔明那樣為國效力,結果卻屢屢失意。
面對政治的黑暗,44歲的李白決定離開長安。玄宗並未挽留,而是順水推舟,賜金放還。未能建功立業而離開,他憤然寫下了三首《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畢竟是李白,他超然,他狂傲,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巨浪,鼓滿雲帆,飄洋過海。
離開長安後,李白又開始了以詩酒為伴的雲遊生活:
花間獨酌,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客中對飲,但見那「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故人相逢,他傾訴憤懣「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
懷才不遇,一首《將進酒》長歌當哭,借酒放歌,抒發自己滿腔不平之氣。
這時的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達八年之久。當時,他常常與好友岑勳一起到元丹丘家裡做客。三人登高飲宴,藉助酒興和詩意,李白以奔放的激情吟出了這首千古名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沒有詩的人生是寂寞的,沒有酒的詩歌是乾澀的。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就在這杯杯豪邁裡,李白縱酒狂歌,如醉如痴。
安史之亂爆發了,當時李白和妻子正在廬山,在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思想中掙扎。永王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站到了永王這一邊。
他的妻子宗氏是武則天時候的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她深深地知道政治的複雜性,太了解自己這位可愛的丈夫了,知道他充滿了正義感和自信心,卻嚴重地缺少判斷力和執行力,於是阻止他前去。但是李白還是下山了。
果然不出妻子所料,李白所追隨的永王在與太子(即後來的新皇帝唐肅宗)的鬥爭中失敗,站錯隊的李白被判流放到夜郎,今天的貴州。幸好一年多以後,朝廷發布了大赦令,李白終於回來了,他在江船上寫了那首所有的中國人都會朗誦的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的理想是「待我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他期望擔當輔佐君王的大唐宰相,上報君,下濟民,並為此追求了一生。
61歲時,他的理想徹底破滅,他一生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徵」,現在,這隻大鵬已經不能再飛了,他要為大鵬唱一支悲壯的《臨終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不久李白辭別人世,留給世界的是燦爛的詩歌文化。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李白因詩而生,詩因李白而輝煌。李白是不朽的。他是豪氣雲天的俠士,是無拘無束的隱士,是狂放不羈的詩仙。
如果沒有李白,千年前的大唐可能會是另一番景象;如果沒有李白,白帝城、黃鶴樓、洞庭湖的名氣,都要略降一格,黃山、天台山、峨眉山的風景,也會失色幾許。
正如餘秋雨說:既然有過盛唐,中國與不離;既然有過李白,九州神採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