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有人說他們的會面,是歷史上兩位文學巨匠的偉大會晤。
的卻如此,一個是永遠抬頭看天自信而浪漫的詩仙李白,一個是永遠俯視大地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儘管他們的年齡相差11歲,性格和詩風也頗為不同,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生的知己。
杜甫對李白的崇拜,就像李白對孟浩然高山仰止的仰慕之情。
眾所周知,杜甫寫給李白很多詩,如《贈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甚至在《飲中八仙歌》中,還不忘寫上李白醉酒時的場景,可見杜甫將李白看作是人生的標杆。
唐玄宗天寶三年,也就是744年,李白被朝廷賜金放還,他再一次開始了漫遊的旅程,來到東都洛陽,而杜甫是一位青年才俊,科考失利,四處遊覽。
於是,在洛陽,兩位偉大的詩人在洛陽見面了,雖然李白已經名滿天下,而杜甫是個初出茅廬的文學青年,但李白頗為欣賞杜甫的才學,杜甫對這位長輩更是讚嘆不已,兩人在一起的歲月中,喝酒作詩,談天說地,真是快哉的人生。
2年後,杜甫已經身居長安尋找仕途之路,生活雖然艱辛,但是杜甫每每想起與李白曾經相處的日子,都成為他記憶中最開心的日子。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春天,杜甫寫下了《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在詩中,杜甫極盡讚美之詞,表達對李白詩作的欣賞。
他說李白的詩至今無人能敵,他那超然的想像力和才思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
的卻如此,李白的詩想像力極為豐富,浪漫而清新。有人說,李白其人是無法複製的,他的詩更是無法複製,頗有個性,一讀便知道是李太白的詩風。
接下來,杜甫又開始舉例說明李白的詩風。
李白的詩作如庾信的詩作一般清新雋永,又有鮑照詩作那樣的俊逸之風。
詩中的庾信和鮑照,都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人。鮑照曾經寫過一組《擬行路難十八首》深受後人的讚賞。
如今,杜甫在渭北長安,而李白則是在江浙一帶漫遊,兩地相隔千裡,心卻相知相近。
杜甫獨自望著春天已經抽出枝芽的樹木,而李白此時應該是正在凝視著夕陽下的雲朵,此時天各一方,只能遙遙相對,只有天上的一輪明月是可以共同欣賞的。
自此,杜甫又為我們創造了春樹暮雲這個絕美成語。
杜甫渴望能再一次與李白見面,到那時可以一同把酒言歡,一同探討詩文的奧妙,這是杜甫最盼望的幸事。
在此後的歲月中,李白和杜甫再一次相遇,這一次還有一位好朋友高適加入了他們的陣營,他們組成「三人行」,白天一起郊遊狩獵,採仙草,尋仙人,晚上睡在一張床上,蓋同一個被子,這樣的生活真是快哉至極。
在李白流放夜郎的時候,杜甫非常擔憂李白有性命之憂,睡夢中都在為他擔心,感慨地寫下了《夢李白二首》。
人生如果能遇到一二知己,一同分享樂趣,一同分擔痛苦,便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