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澤為經穴名(Qūzé PC3)。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手厥陰心包經。曲澤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合穴,五行屬水。曲即彎曲,澤即沼澤,經氣流注至此,入曲肘淺凹處,猶如水進沼澤,故名曲澤。曲澤穴主要治療心胸、脾胃及時疫疾患等:如心痛,心悸,胸滿,逆氣,胃痛,嘔吐,嘔血,溫病,風疹,霍亂,頭搖,顏青及肘臂筋攣疼痛,洩瀉,熱病,肘臂攣痛,善驚,胸痛,胸脅支滿,咳嗽,身熱心煩,霍亂吐瀉,煩渴,肘臂腕痛,屈伸不利,上肢顫動,口乾,氣逆,熱病煩躁,肘攣,臂痛,現代多用曲澤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急性胃腸炎,臂神經痛,小兒舞蹈病,心絞痛,支氣管炎,中暑等。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
曲即彎曲,澤即沼澤,經氣流注至此,入曲肘淺凹處,猶如水進沼澤,故名曲澤。
曲,有彎曲不直之義。澤,水之所鍾曰澤。本穴屬合穴,正當肘內,微屈其肘而得其穴;又曲澤與尺澤平列,故名之。
曲澤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五輸穴的合穴,五行屬水。
肘
定位標準定位:曲澤穴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曲澤穴位於肘前區,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凹陷中,仰掌,微屈肘取穴。
快速取穴:肘微彎,肘彎裡可摸到一條大筋,內側橫紋上可觸及凹陷處即是曲澤穴。
穴位解剖曲澤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正中神經、肱肌。當肱動、靜脈處。分布著正中神經本幹。皮膚由臂內側皮神經分布,皮紋較深。皮下組織內除上述皮神經外,還有貴要靜脈由手背靜脈網的尺側部起始,在前臂尺側後上方上升,在肘窩下方轉前面,於此接受肘正中靜脈,再向上經肱二頭肌內緣,至臂中點穿深筋膜入肱靜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在貴要靜脈和肘正中靜脈之間穿肘前筋膜,於肱動脈內側直刺正中神經幹及其深面的肱肌。該肌由肌皮神經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正中神經→肱肌。
皮膚→皮下組織→旋前圓肌→肱肌。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前臂內側皮神經、肘正中靜脈和貴要靜脈分布;深層有正中神經和肱動脈分布。
布有正中神經本幹和肱動、靜脈。
功效與作用曲澤穴具有清暑洩熱,和胃降逆,清熱解毒的功效。
曲澤穴有通心氣、調腸腑、洩血熱的作用。
曲澤穴是手厥陰心包經之合穴,心包為心之外圍,具有替心受邪,代心行令之功,故可治療心痛、心悸。
心包與三焦相表裡,曲澤屬合穴,善治「逆氣而瀉」,故曲澤穴用於治療胃腸病之吐瀉。
曲澤穴繫心包經之合穴,有清熱除煩、舒筋活血之功,主治心痛,心悸,熱病,煩躁,胃痛,嘔吐。治時疫,熱證,嘔逆,風疹,臂手振顫諸症。凡治急症,多取放血。觀本經數穴,由天池而天泉,天泉而曲澤。以有形之水,喻無形之氣。譬水得流通而解瘀熱也。
主治病證曲澤穴主要治療心胸、脾胃及時疫疾患等:如心痛,心悸,胸滿,逆氣,胃痛,嘔吐,嘔血,溫病,風疹,霍亂,頭搖,顏青及肘臂筋攣疼痛,洩瀉,熱病,肘臂攣痛,善驚,胸痛,胸脅支滿,咳嗽,身熱心煩,霍亂吐瀉,煩渴,肘臂腕痛,屈伸不利,上肢顫動,口乾,氣逆,熱病煩躁,肘攣,臂痛,現代多用曲澤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急性胃腸炎,臂神經痛,小兒舞蹈病,心絞痛,支氣管炎,中暑等。
曲澤穴主要治療心胸、脾胃及時疫疾患等:如心痛、心悸、胸滿、逆氣、胃痛、嘔吐、嘔血、溫病、風疹、霍亂、頭搖、顏青及肘臂筋攣疼痛等。
現代多用曲澤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急性胃腸炎、臂神經痛、小兒舞蹈病等。
1. 循環系統疾病:心絞痛,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
2. 其它:急性胃腸炎,支氣管炎,中暑,小兒舞蹈病等。
直刺1~1.5寸,局部有沉脹感,可向中指放射。
或用三稜針刺絡放血。
注意:曲澤針刺時須避開肱動脈和肱靜脈,以防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刺絡放血者除外。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鐘。
配委中點刺放血治急性胃腸炎。
曲澤配章門、大陵,治驚悸。
曲澤配內關、中脘,治嘔吐。
曲澤配神門、魚際,治嘔血。
曲澤穴配內關、大陵治心胸痛。
曲澤配曲池、尺澤,治肘痛。
曲澤配委中刺絡放血,治急性腹瀉。
曲澤配大陵,有清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
曲澤配內關、中脘,有調理腸胃的作用,主治嘔吐,胃痛。
曲澤配委中、曲池,有清心洩熱的作用,主治中暑。
按摩用拇指垂直按壓曲澤穴1~3分鐘,可治心火上升引起的心痛、心悸等心血管疾病。
《針灸甲乙經》:心憺憺然善驚,身熱,煩心,口乾,手清,逆氣,嘔血,時瘛,善搖頭。顏青汗出不過肩,傷寒溫病,曲澤主之。心痛,卒咳逆,曲澤主之,出血則已。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曲澤……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血,風疹,臂肘手腕善動搖。
《針灸大成》:嘔血,曲澤、神門、魚際。
《百症賦》: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更多針灸知識,記得關注我們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