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曲澤

2021-02-22 針道傳承

曲澤為經穴名(Qūzé PC3)。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手厥陰心包經。曲澤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合穴,五行屬水。曲即彎曲,澤即沼澤,經氣流注至此,入曲肘淺凹處,猶如水進沼澤,故名曲澤。曲澤穴主要治療心胸、脾胃及時疫疾患等:如心痛,心悸,胸滿,逆氣,胃痛,嘔吐,嘔血,溫病,風疹,霍亂,頭搖,顏青及肘臂筋攣疼痛,洩瀉,熱病,肘臂攣痛,善驚,胸痛,胸脅支滿,咳嗽,身熱心煩,霍亂吐瀉,煩渴,肘臂腕痛,屈伸不利,上肢顫動,口乾,氣逆,熱病煩躁,肘攣,臂痛,現代多用曲澤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急性胃腸炎,臂神經痛,小兒舞蹈病,心絞痛,支氣管炎,中暑等。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曲澤,肘內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


穴名解

曲即彎曲,澤即沼澤,經氣流注至此,入曲肘淺凹處,猶如水進沼澤,故名曲澤。

曲,有彎曲不直之義。澤,水之所鍾曰澤。本穴屬合穴,正當肘內,微屈其肘而得其穴;又曲澤與尺澤平列,故名之。


特異性

曲澤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五輸穴的合穴,五行屬水。


所屬部位

定位

標準定位:曲澤穴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曲澤穴位於肘前區,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凹陷中,仰掌,微屈肘取穴。



曲澤穴的取法

快速取穴:肘微彎,肘彎裡可摸到一條大筋,內側橫紋上可觸及凹陷處即是曲澤穴。

穴位解剖

曲澤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正中神經、肱肌。當肱動、靜脈處。分布著正中神經本幹。皮膚由臂內側皮神經分布,皮紋較深。皮下組織內除上述皮神經外,還有貴要靜脈由手背靜脈網的尺側部起始,在前臂尺側後上方上升,在肘窩下方轉前面,於此接受肘正中靜脈,再向上經肱二頭肌內緣,至臂中點穿深筋膜入肱靜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在貴要靜脈和肘正中靜脈之間穿肘前筋膜,於肱動脈內側直刺正中神經幹及其深面的肱肌。該肌由肌皮神經支配。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正中神經→肱肌。

皮膚→皮下組織→旋前圓肌→肱肌。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內側皮神經、肘正中靜脈和貴要靜脈分布;深層有正中神經和肱動脈分布。

布有正中神經本幹和肱動、靜脈。

功效與作用

曲澤穴具有清暑洩熱,和胃降逆,清熱解毒的功效。

曲澤穴有通心氣、調腸腑、洩血熱的作用。

曲澤穴是手厥陰心包經之合穴,心包為心之外圍,具有替心受邪,代心行令之功,故可治療心痛、心悸。

心包與三焦相表裡,曲澤屬合穴,善治「逆氣而瀉」,故曲澤穴用於治療胃腸病之吐瀉。

曲澤穴繫心包經之合穴,有清熱除煩、舒筋活血之功,主治心痛,心悸,熱病,煩躁,胃痛,嘔吐。治時疫,熱證,嘔逆,風疹,臂手振顫諸症。凡治急症,多取放血。觀本經數穴,由天池而天泉,天泉而曲澤。以有形之水,喻無形之氣。譬水得流通而解瘀熱也。

主治病證

曲澤穴主要治療心胸、脾胃及時疫疾患等:如心痛,心悸,胸滿,逆氣,胃痛,嘔吐,嘔血,溫病,風疹,霍亂,頭搖,顏青及肘臂筋攣疼痛,洩瀉,熱病,肘臂攣痛,善驚,胸痛,胸脅支滿,咳嗽,身熱心煩,霍亂吐瀉,煩渴,肘臂腕痛,屈伸不利,上肢顫動,口乾,氣逆,熱病煩躁,肘攣,臂痛,現代多用曲澤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急性胃腸炎,臂神經痛,小兒舞蹈病,心絞痛,支氣管炎,中暑等。

曲澤穴主要治療心胸、脾胃及時疫疾患等:如心痛、心悸、胸滿、逆氣、胃痛、嘔吐、嘔血、溫病、風疹、霍亂、頭搖、顏青及肘臂筋攣疼痛等。

現代多用曲澤穴治療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急性胃腸炎、臂神經痛、小兒舞蹈病等。

1. 循環系統疾病:心絞痛,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

2. 其它:急性胃腸炎,支氣管炎,中暑,小兒舞蹈病等。


刺灸法1刺法

直刺1~1.5寸,局部有沉脹感,可向中指放射。

或用三稜針刺絡放血。

注意:曲澤針刺時須避開肱動脈和肱靜脈,以防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刺絡放血者除外。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鐘。


曲澤穴的配伍

配委中點刺放血治急性胃腸炎。

曲澤配章門、大陵,治驚悸。

曲澤配內關、中脘,治嘔吐。

曲澤配神門、魚際,治嘔血。

曲澤穴配內關、大陵治心胸痛。

曲澤配曲池、尺澤,治肘痛。

曲澤配委中刺絡放血,治急性腹瀉。

曲澤配大陵,有清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

曲澤配內關、中脘,有調理腸胃的作用,主治嘔吐,胃痛。

曲澤配委中、曲池,有清心洩熱的作用,主治中暑。

按摩

用拇指垂直按壓曲澤穴1~3分鐘,可治心火上升引起的心痛、心悸等心血管疾病。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心憺憺然善驚,身熱,煩心,口乾,手清,逆氣,嘔血,時瘛,善搖頭。顏青汗出不過肩,傷寒溫病,曲澤主之。心痛,卒咳逆,曲澤主之,出血則已。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曲澤……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血,風疹,臂肘手腕善動搖。

《針灸大成》:嘔血,曲澤、神門、魚際。

《百症賦》: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更多針灸知識,記得關注我們哦👇


↓↓↓                                                         ↓↓↓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巨闕穴:治療心煩,驚悸,屍厥~
    【取穴方法】在人體的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處,再向下二指寬即為此穴。取穴時,讓患者採用仰臥的姿勢,以便實施者能夠準確的找尋穴道和順利的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    【快速取穴】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將胸劍結合點與神闕連線4等分,在連線的上1/4與3/4交點處,按壓有酸脹感(圖②)。
  • 【每日一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就按這三個穴位,太給力了!
    足三裡穴  中醫認為,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足三裡是治療脾胃疾病的要穴。《四總穴歌》裡說「肚腹三裡留」,是指凡是消化系統問題的病症都可以用足三裡治療,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健體。  按摩足三裡,堪比催動人體自帶的一株靈芝仙草,其對消化系統具有雙向良性調節的作用,比如腹瀉了按摩它可以止瀉,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
  • 每日一穴:脾俞
    穴名解脾即脾臟,俞即輸注,本穴是脾氣轉輸於後背的部位,故名脾俞。脾,是人體重要的貯藏血液的場所和最大的淋巴器官,五臟之一。《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載:「脾、胃…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內通脾臟,併合精氣,助胃化食。此穴為脾在背之俞穴,內應脾臟,是脾氣轉輸、輸注之所,治脾要穴,故名之。特異性脾之背俞穴。
  • 【每日一穴】大杼穴
    大杼是督脈別絡、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又為八會穴之骨會穴。大為小之對,杼即筘,古稱椎骨為「杼骨」,此穴在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織布的梭子。該穴名意指膀胱經水溼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
  • 每日一穴:厲兌穴
    【穴名解說】【厲兌穴】經穴名。屬足陽明胃經。出《靈樞。本輸》。井(金)穴。(1)厲兌穴。厲,危岸也。兌,口也,八卦之中以兌為口。厲兌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由本穴回流胃經的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內庭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 後,因本穴有地部通道與胃經體內經脈相通,因此體表經水從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體內,經水的運行如從高處落入危險的深井一般,故名厲兌。(2)胃經井。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與胃經體內經脈相通,故為胃經井穴。(3)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的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部的經水,其運行是從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
  • 一艾灸就上火,說明你經絡太堵了!降火穴,把火氣通通趕走~
    經常有灸友反映,一艾灸就上火,這是為什麼?艾灸後上火是因為體內病邪盤踞,淤堵了陽氣通行的經絡,而陽氣得不到疏導和傳輸,就會出現類似上火的現象,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艾灸,祛除病邪,疏導陽氣。1.控制灸溫降低艾灸溫度,採用懸灸的話可以離皮膚更遠點;減少艾灸的時間,比如原來每穴灸20分鐘,那麼現在就灸15分鐘。2.刺激「降火穴」降火穴下文會詳細介紹,並且,除了艾灸的刺激方式,按摩、刮痧、拔罐也是可以的。
  • 每日一穴---行間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趾背側動、靜脈;腓神經的蹠背側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主治】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遺尿,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瀉,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癇,口喎。【操作】斜刺0.5~0.8寸。
  • 每日一穴:大杼
    大杼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
  • 每日一穴:俠溪
    俠溪為經穴名(Xiáxī GB43)。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少陽膽經。俠溪是足少陽膽經的滎穴,五行屬水。
  • 每日一穴 · 巨闕穴
    巨闕穴簡易取穴:前胸正中的胸骨最下端叫劍突,巨闕穴在劍突直下2個拇指寬出。
  • 每日一穴:關衝
    關通「彎」,此指無名指,衝即衝要,此穴在無名指端衝要處,故名關衝。取法俯掌,第4指末節尺側指甲根角側上方(沿角平分線方向)0.1寸,相當於沿爪甲尺側畫一直線與爪甲基底緣水平線交點處取穴。快速取穴:沿手無名指指甲底部與側緣引線的交點處即是關衝穴。穴位解剖關衝穴下為皮膚、皮下筋膜、指甲根。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分布著來自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 【每日一穴】承泣穴
    承泣穴(胃經) chénɡ qì別名:鼷穴,面髎穴,溪穴
  • 每日一穴:天井
    天井為經穴名(Tiānjǐng TE10)。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手少陽三焦經。天井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合穴,五行屬土。
  • 承泣穴|每日一穴
    往下翻翻文末有福利●承泣穴(胃經) chénɡ qì別名:鼷穴,面髎穴,
  • 一艾灸就上火,說明這裡太堵了,艾灸一個穴,火氣蹭蹭趕出去
    一艾灸就上火
  • 每日一穴之 少澤
    少澤穴的名詞解釋少澤穴,經穴名。屬:手太陽小腸經。出《靈樞。本輸》。井(金)穴。穴位含義為,小腸經體內經脈的高熱水氣由此外輸體表。1、「少澤穴」:「少」,陰也,濁也。「澤」,沼澤也。該穴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溼熱水氣。
  • 每日一穴:心俞
    心俞為經穴名 。出《黃帝內經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心俞是心的背俞穴。心即心臟,俞即輸注,本穴是心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心俞。
  • 十四經穴歌
    手太陰肺經經穴歌(共11穴):  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訣,俠白之下是尺澤,孔最下行接列缺,更有經渠與太淵,魚際少商如韭葉。 手陽明大腸經經穴歌(共20穴):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溪偏歷復溫溜,下廉上廉三裡長,曲池肘髎五裡近
  • 【每日一穴】三陰交:婦科通治
    【穴名解說】 三陰交穴,經屬:足太陰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三條陰經的交會穴)。注意:孕婦禁針。 人體穴位配伍:三陰交穴配足三裡穴治腸鳴洩瀉;三陰交穴配中極穴治月經不調;三陰交穴配子宮穴治療陰挺;三陰交穴配大敦穴治疝氣;三陰交穴配內關穴、神門穴治失眠。
  • 【每日一穴】胸鄉穴——治療咳嗽、胸脅支滿、乳汁少等
    【圖解胸鄉穴位的位置】    【胸鄉穴的位置】位於人體的胸外側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穴名解說】    【胸鄉穴】Xiongxiang (SP 19),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    【穴位含義】脾經之氣在此流散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