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又名賓門,青仔,雞心檳榔,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成熟種子,為常用中藥。中醫認為,檳榔味苦,辛,性溫,歸胃,大腸經,具有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的功效,臨床上多用於治療絛蟲,蛔蟲,薑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裡急後重、水腫腳氣,瘧疾等症。
但是吃檳榔也有不好的一面,醫學研究發現,咀嚼檳榔令口腔癌的風險上升8-10倍,檳榔中的檳榔素和檳榔鹼具有潛在的致癌性,檳榔的花、藤都含有致癌物質,美國和日本採用檳榔提取物進行試驗,發現會導致鼠類癌變。
嚼檳榔是一種在我國臺灣、海南、廣西等檳榔原產地都有的習俗,據統計,臺灣約10%的人口有嚼檳榔習慣,而海南人嚼檳榔的比例達到38.42%,其中30至40歲人群更高達50.36%。地方的廣泛食用,使嚼檳榔早已成為當地的一種文化。漢代時期,嚼檳榔是黎、壯等族婦女嗜好。嚼食時,用放有少量灰漿的「扶留葉」包裹,放入口中慢慢嚼咽,直至口中生津、口唇變紅。
所以說,我們要儘可能的少吃檳榔,專家提醒,檳榔是世界衛生組織所列的一級致癌物。吃檳榔對健康不利,人們應戒除吃檳榔。有嚼食檳榔習慣的人如出現口腔內潰瘍久治不愈、口腔黏膜有白色及暗斑等徵兆,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以排除癌變可能。
編輯 || 電氣學院青傳新宣部 王晗玉
審編 || 電氣學院青傳新宣部 徐文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