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瑪柯德》
費德裡科·費裡尼
這是義大利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最富盛名的半自傳電影,獲得了當時第4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和許多自傳式電影不同,費裡尼的電影裡沒有貼上任何「永不可重現的鄉愁」標籤,他的青春仿佛是一個巨大的遊樂場,混藏著現實、夢境與哀傷,在電影中你可以看到日後庫斯圖裡卡那宗教儀式般的熱烈與癲狂。
有人說《阿瑪柯德》「釋放了費裡尼的完整性」。影片重現了二戰前後義大利境內法西斯的樣貌,他用鏡頭在現實的邊緣上不斷回溯自己,回溯17歲時的故鄉裡米尼。本片中霧中的白牛、雪地裡飛來的孔雀、人們在大海上對巨輪做出的告別等場景,在為觀眾提供了一種體驗和審查,如費裡尼自己所說:「一個人所能做的紀錄,永遠是,也只能是對他自己的紀錄」。
2
《愛麗絲城市漫遊記》
維姆·文德斯
在所有類型片中,「公路電影」因為具備獨特的「空間」概念而散發出一種別具一格的魅力。如果要為它選擇關鍵詞,人們大多會選擇犯罪、逃離、躲藏、衝突等掙脫性詞彙。因為「公路」似乎在延長困境,小鎮、酒館則是城市的另一半荒原。它在精神本質上無法確定對人是毀滅還是治癒,那層無儘可能的陌生感正是「公路電影」的迷人要素之一。
《愛麗絲城市漫遊記》是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 「公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喜歡電影的人不會不熟悉文德斯,不只是《德州巴黎》和《柏林蒼穹下》,還有《樂士浮生錄》與《地球之鹽》。他與法斯賓德、施隆多夫和赫爾佐格並稱為「德國新電影四傑」,是歐洲式浪漫「公路電影」的代名詞,是現代西方「虛無主義者」與「好萊塢式」結構的一次聯姻。
3
《燃火的時刻》
費爾南多·索拉納斯 / 奧克塔維奧·赫蒂諾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是左翼的時代,政治動蕩與文化爆發交相呼應。歐洲的新浪潮電影運動正勢不可擋地向更廣大的文化領域蔓延,美國「垮掉的一代」也在重整美國人的精神。而在南美,「文學爆炸」則奠定了當代文學最重要的一塊基石。費爾南多·索拉納斯和奧克塔維奧·赫蒂諾作為南美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自然沒有在這個潮流裡隱藏自己的聲音。
他們在「第三電影」宣言裡說:「現實中體系內可行的抗議遠比系統願意承認的多。這給藝術家一種幻覺,以為他們越界在『反抗體系』;他們沒有意識到即使反體系藝術也可被體系吸收和利用,成為制動器或必要的自我糾正機制」。他積極參與左翼政治,通過各種途徑表達他對社會的關切。《燃火的時刻》就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他們給南美電影史留下的裡程碑式的傑作。在他的作品裡,每個「殘缺的南美人」都在嘗試整合自己的精神。
然而歷史總是循環往復,阿根廷以及整個南美,變革的進程早在庇隆流亡烏拉圭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黯然收場。整個世界都在成長,南美卻又一次成了局外人。但費爾南多·索拉納斯卻並沒有停止腳步。他在不斷關注南美人民精神的同時,也在反思自己的過往。多年以後,當《燃火的時刻》重新上映的時候,他感慨道:「我們,這群60年代的人,反抗過新殖民主義體系,保有著對庇隆政策的忠誠;我們生活在1973年的春天,經歷過迫害、恐怖、流亡和回歸;我們一直在為人民主權和民主鬥爭,成功過也失敗過;我們始終在為一種道義、一些原則奮鬥,它們仍然存在,等待著我們去實現。」
————
鹿地放映 · 端午特輯
2019年6月7日 · 周五下午
13:00 「神秘紀錄片」
15:00 《阿瑪柯德》
費德裡科·費裡尼
2019年6月8日 · 周六下午
13:00 「神秘紀錄片」
15:00 《愛麗絲城市漫遊記》
維姆·文德斯
2019年6月9日 · 周日下午
13:00 《燃火的時刻》
費爾南多·索拉納斯 / 奧克塔維奧·赫蒂諾
————
掃組長二維碼加入鹿地電影組參加交流
鹿地放映試圖提供的是一種非功利的電影藝術交流空間,特別重視的是觀影之後的交流環節,努力營造讓每個小夥伴都能輕鬆融入平等交流的環境。
大連市西崗區同仁街33-3號
0411-8377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