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回族百科」學習齋月杜瓦
湯瓶每位多斯提家中都有,你知道有什麼典故嗎?今天就來說說湯瓶的由來。
相傳在1400多年前的唐朝初期,有一天晚上,唐太宗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金殿大梁倒塌了,情急之中,突然看見一位高個兒、長有絡腮鬍須的,頭纏白布、身穿綠袍、肩搭毛巾,左手提著一把洗壺的黑臉大漢,右手託起了大梁。第二天,唐王召集文武大臣替他圓夢。徐茂公說:"陛下,唐朝將來遇到困難要靠西域回回來幫助。"唐王問:"何以見得?"徐茂公不緊不慢地說:"頭纏白布的是西域回回無疑,金殿為朝廷江山,託梁者是為幫助也。"眾臣聽了,都覺得有理,很是佩服。但也有人心裡犯嘀咕:"如今天下太平,安居樂業,怎會遇難?"徐茂公笑著說:"這僅僅是天子的奇夢,誰知道將來會發生怎樣的事呢?"
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唐肅宗因兵力不足,阻擋無效,為保江山,唐王派徐茂公到 西域大食國。大食國國王派大將率兵五千前來相救。由於大食人善騎馬射箭,作戰勇猛頑強,很快平息了叛亂。在唐太宗的執意挽留下,約三千名將士留居長安。唐 太宗擔心他們思念家鄉親人,都給他們娶了妻小。還命令工匠,依照波斯一帶的洗壺樣式鑄造了精巧美觀的金壺和銅壺,按級別分發,供日常洗漱之用,這種壺口小 腹大,酷似當時的瓷瓶,故而當時的人們習慣稱作"瓶"。因為這是唐朝皇帝賜給的洗瓶(洗壺),所以也叫"唐瓶"、"唐壺"或"唐瓶壺",後來國人就根據諧 音叫成了"湯瓶"。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回回商人的貿易往來,湯瓶不僅在回回人生活中有著多種用途,在中國其他民族日常生活器皿領域內也產生了廣泛地 影響,至今在很多飯店、和家庭中常用的茶壺、醋壺、酒壺以及裝飾用品等器具中,仍保留著很多"湯瓶"的樣式和風格。
湯瓶是回族等穆斯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傳統盥洗用品。回民在日常生活中把湯瓶看得很重要。不論經濟條件如何,家家有把湯瓶。例如,回民燒開水不用鍋,而用湯瓶壺,因用鍋燒開水有腥味兒。平時洗手、洗臉不用臉盆用湯瓶。回民講究洗過的水只能往下流,而用臉盆洗臉往往是把洗過的髒水捧起來再洗,回民不習慣,也不喜歡。隨著社會的發展,居住在城市的回民洗臉洗手也用上了臉盆。但洗小淨時,無論城市或農村,都離不開湯瓶。
有些回民家裡備有幾把湯瓶,有小孩洗手洗臉用的,有專供禮拜人用的。湯瓶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有銅湯瓶、搪瓷湯瓶、輕鐵湯瓶、塑料湯瓶、砂泥湯瓶,還有鋁湯瓶和錫鐵湯瓶等等。但是,現在回族家庭中大多數用塑料湯瓶,這是因為有的老人體弱,用鐵或瓷湯瓶不是很輕便,而塑料輕巧,且不易摔壞。
回族人有不用「回頭水」的常規,因為湯瓶是有蓋、有把、有流水的高翹壺嘴,盛水的主體部分一般呈鼓狀圓臺形,不潔之物不易進去,既衛生又方便。另外湯瓶壺嘴較小,使用時倒出來的水流也很細,體現了節儉的傳統。
湯瓶對回族的意義很深遠:以前是象徵著回族的未來,也是聯繫回族與兄弟名族的美好友誼和交往,也表達了回族人愛清潔的本分和習俗。
現如今湯瓶也提醒著回族人洗刷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素質,振奮民族精神,保持民族氣節,繼承和發揚民族優良傳統的精神,與各兄弟民族一起攜手建設美麗、偉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