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男神高倉健走了」,許多網媒在11月18日看到日本共同社發布的高倉健去世消息後,不約而同用了此類標題。
8天前,高倉健在東京都內的一家醫院內辭世,享年83歲。
他的經紀公司在訃聞中透漏,高倉健此前在準備新片時突感身體不適住院,但經過治療仍不幸過世,「最後他是帶著笑容離開的」。
他臨終時留下遺言——此生無憾。
誰是高倉健?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性心目中的男神。「或許除了他,至今沒有第二個日本影人受到如此廣泛的喜愛。」京華時報評論。
《風衣樣的男子銀幕上的硬漢》,新京報用幾個版來追憶;「他是一位古代君子」,導演張藝謀曾評價;就連中國外交部,都「對他的逝世表示哀悼」。
銀幕高倉健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最時髦的文化景觀,連同房間內的煤油爐、黑白電視機,構成一幀幀只屬於歷史的記憶場景。第一財經日報說,日本電影《追捕》:高倉健飾演的檢察官杜丘遇到了前來搭救的真由美,英雄與美人在馬背上飛馳,澎湃而雄壯的「杜丘之歌」久久縈繞。
《大眾電影》1984年1月號專門寫有一篇「日本著名影星高倉健」——修剪得短短的烏髮,濃重的兩彎粗眉,寒銳的目光……在冷峻外表的深處,一顆溫情善良的心……
他迅速主導了時代的審美觀,人們認定那就是東方男性氣概的完美形象,於是集體簇擁出一個新時代的「男神」——南方周末回憶。
中國觀眾普遍是通過《追捕》《幸福的黃手帕》《遠山的呼喚》《千裡走單騎》等片認識高倉健,但這批作品只是其演員生涯中的「第二春」。
日本電影研究學者「感恩而死」提及,他曾是黑幫片「一哥」。在日本國內,提起高倉健,更為津津樂道的,是他在東映公司時代所拍攝的大量動作片、「仁俠電影」(即黑幫片)。
「笨拙、沉默、禁慾……陰沉著臉一心一意地埋頭塑造有情有義的硬漢」,這是日本媒體對高倉健最多的評價。
「勤奮:一生拍攝205部電影,80歲仍在演;自卑:稱演員是體力勞動者,成名之後依然自卑;曾屢拒「日本奧斯卡」獎,把機會給年輕人。」財經網這樣概括高倉健的演藝之路。
2012年,公路電影《致親愛的你》成為高倉健最後的作品。這部影片獲第36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參加頒獎時,高倉健表示想再拍攝一部「所有人都會鼓掌,哪怕不懂事的孩子看後也會鼓掌的電影」,更感嘆「時間不等人,我已是一個老頭子了」。
符號高倉健
一位這樣「正能量」的日本演員這麼多年來被中國觀眾廣泛記得,或許有著不一樣的符號意義。
1978年,鄧小平訪日後,三部日本電影被中國引進放映,《追捕》正是其中之一。這部透著浪漫氣息的警匪片帶來了一股全新的風尚。
新京報幾個版面的追憶文章裡,有很多的溫情記憶。
在充滿理想光輝的八十年代, 「尋找高倉健」是中國人審美史上拐點事件,那個時代女人的夢中情人只有一個,高倉健。
趨同審美席捲全國,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女人愛高倉健,做夢都想說真由美那句臺詞「我是你的同謀!」男人想成為高倉健,10萬件的同款風衣半個月售罄。
黑超,鬢角,豎衣領、面無表情、策馬揚鞭、忍辱負重、不堪過去,還有明天,是高倉健留給那個時代永恆的背影。
高倉健的中國情緣並不止於那部《追捕》。他與張藝謀擦出火花的故事,也被媒體津津樂道。
張藝謀在拍攝《英雄》時第一次向高倉健發出邀請演男一號,卻遭謝絕:「這不是我想演的電影。我跟你的合作,是想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那份情感,這種打打殺殺的,雖然有很豪華的大場面,但我不感興趣。」 中國新聞網說。而後張藝謀用了5年半的時間找尋到能打動高倉健的題材——《千裡走單騎》。
想到高倉健,我們就會想到那些撲面而來的名字,山口百惠、三蒲友和、慄原小卷等等。當然,還有那個時期被稱作「蜜月期」的中日關係。在《新聞1+1》中,白巖松提到,高倉健曾經給中國人寫過信,說其實兩國的文化交流起來多好啊。
作為符號,也許這能算的上是最高評價。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18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高倉健先生是中國人民熟悉的日本藝術家,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過重要的積極貢獻。我們對他的逝世表示哀悼。」
現實高倉健
「一個人的價值就在於拼命去做點什麼,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喋喋不休、強詞奪理的人不足取,我覺得默默地、拼命走自己道路的人才是最美好的人。」高倉健可謂言行一致。
事實上,他去世一周後,日本共同社才發出速報。為什麼高倉健去世的消息沒有立刻被公布呢?中國之聲駐日本特約觀察員、日本東海大學教授葉千榮認為,這恰恰體現了高倉健的人生美學,就是靜靜的生活。
我們看著銀幕上的偶像,往往分不清哪個才是真實的他。高倉健的陽剛有著極度個性化的一面,並非某些人想像中的高大全式堅毅,而是時常有著進退兩難的困窘與掙扎。
年輕時的他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個演員,而是希望成為一個外貿商人。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高倉健影傳》中提到,他甚至在第一部電影拍攝前於化妝間中落淚,因為他仍無法接受自己成為演員的事實。
陽剛外表下的柔軟內心,騰訊提及的細節讓人意想不到。他曾表示:「我對演戲真的不太在行。但目前為止的200多部戲,有100多部,都是演的我自己。」
結婚,分居,離婚,此後一生未再娶。早年高倉健與田壯壯談及家事時說,有時候我也想有個家能夠回,但婚姻失敗後一直就是獨身一人,沒有子女,所以也就沒有家庭。什麼時候想回家就有家可回,這恐怕是最幸福的事了。
一個沉默,同時又從心底散發著熱情的人。這是老友眼中的高倉健。《千裡走單騎》編劇鄒靜之回憶,去日本跟他見面,飛機延誤了他卻一直在賓館外的車裡等著我們,跟所有人握手,給每個人都準備了禮物。
他也曾帶給張藝謀無限感動,「奧運會開幕式前夕,請日本幾位國寶級的鍛造師給我打了一把刀。在日本,送刀的意義是最崇高的,是男人和男人之間的情義表達。」
拍攝《千裡走單騎》,年邁的高倉健在場間空閒從不坐下休息,而是把椅子讓給其他演員和工作人員。一場拍結束後,即便是群眾演員離場,高倉老人也鞠躬致謝。
「我根本不是什麼硬漢,我幾乎三天就要哭一次。」2005年12月,高倉健接受媒體採訪誠懇而謙遜。他說得很少,正如電影中的角色,但每說一個字都非常認真。
「高倉健去世,最成功的角色是他自己。」新華網標題,讓人陷入無限哀思。
新京報新媒體編輯 趙晶磊
(本文首發新京報新媒體,您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公眾號「新京報」,或添加微信號:bjnews_xjb了解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