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開分9.2,話題閱讀量高達43億、喜提無數熱搜。
再加上,多到一隻手都數不過來的「出圈梗」:爬山梗、禿頭梗、小白船梗、陰間配樂等等…
可以說,今年的首部現象級網劇非它莫屬——《隱秘的角落》。
除了觀眾在社交網站上積極討論,四處挖掘彩蛋和幕後故事之外。
就連章子怡也在微博當起了自來水,激情安利:
「看了這麼多年的美劇英劇,終於有一部品質可與其抗衡的中劇了。」
《隱秘的角落》火了,這點毋庸置疑。
但在它成為出圈爆款的背後,還有諸多值得深究的問題。
近年來,市面上的國產劇為何動輒50集起步?
市場風向變化的背後,是這屆觀眾的審美迭代了嗎?
最關鍵的是,這是否意味著「脫水劇」即將成為主流?
還是說,終究只是曇花一現?
01.「注水劇」的前世今生
單集時長45分鐘,全劇最起碼40集打底。
在很多人心目中,這就是每部國產劇的標配。
而古裝劇和仙俠劇能達到60集,這已經不是新鮮事,有的甚至還能突破70集大關。
例如,全長78集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哪怕不吃不喝、掐頭去尾,想追完這部劇也得花上兩天兩夜的功夫。
你想想,這誰頂得住?
然而,你以為這就是極限了嗎?No。
分別長達87集和81集的《如懿傳》和《羋月傳》,才是這座金字塔的塔尖。
「心累,實在太長長長了,追不動了。
「節奏好慢啊,又臭又長,真心看不下去了。」
諸如此類的吐槽,在微博和豆瓣評論區裡隨處可見。看得出來,國內觀眾苦注水劇久矣。
說到這裡,必須澄清一個誤區——國產劇的長度,向來沒有固定制式。
國產劇,也並非生來就如此拖沓。
具體的,們還是拿數據說話。
按照廣電總局公布的全國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情況來看,2012年之前,籌拍的電視劇大多只有30集上下。
2012年後,平均集數逐漸增加。
直到2015年12月,才首次超過40集。
短短3年時間,國產劇的平均長度就被拔高了10集。
通過以下這份數據表,我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國產劇的「成長史」。
在2000年前後,40集以上的劇集僅有寥寥幾部。
以2015年為分界點,40集以上的長劇倍增,從200部一舉飆升到444部。
在那之後,我們才真正陷入了國產長劇的包圍圈。
到底,是什原因「誘使」片方明目張胆地注水,執意要把劇抻長?
談起這裡頭的門道,那可有的聊了。
就目前來說,國產劇的盈利方式主要分為兩種——版權收入以及廣告植入。
而大多數播出平臺又按照「單集價格×集數」的方式來購買版權。
也就是說,製片方唯有把劇集篇幅拉長,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而40集,恰好是投資回本的底線。
常言道,無利不起早。
要不是出於商業考量,製片方又怎會投拍如此多的「注水劇」,以至於惹來群嘲?
冤有頭債有主,資本的鍋就讓資本去背。
但你可能會忍不住去想:「既然劇本由編劇操刀,那豈不是應該一起背鍋?」
客觀地說,也不盡然。
編劇汪海林在做客《今日影評》時,就曾披露過同行們的難處:
「我劇作上節奏沒問題,可是我寫了30集,您給拍出60集來了。」
「平臺要求的,不然這個劇我不買。」
言下之意,胳膊擰不過大腿,乙方拗不過甲方。
加戲、改戲,都是編劇無奈之下做出的妥協。
至於平臺方,也自有考量。
在平臺的幹預下,一部原本30集的戲被拖長,順帶再改下主演人設,加些「瑪麗蘇」成分。
如此一來,既能迎合觀眾口味,又能延長熱播周期。
而播出檔越長,就意味著熱度與收視率越是持久。
自然而然的,廣告收益也越是可觀。
相反,短劇不僅用戶粘性差,能帶動的廣告收益也不夠理想,性價比一般。
與「生存」相比,用戶的追劇體驗倒顯得不值一提。
比如,芒果臺就把年度壓軸大劇《知否》的大結局一再切割。
收官之日被硬生生拖了兩天,最終招來眾怒。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注水劇橫行的背後,是多方勢力的博弈。
別的不提,業界的天價片酬現象就堪稱「隱形推手」。
流量時代裡,自帶光環的偶像們成了當之無愧的收視保證。
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流量藝人們的片酬更是一路水漲船高。
礙於對方的天價片酬,片方買不起主演的檔期,只好用回憶殺、拉長前情提要、重複臺詞、慢動作等方式來注水。
換言之,你在劇裡看到的水,其實也是國內娛樂行業裡尚未撇幹的泡沫。
而「摳圖劇」,則是亂象叢生中的又一副產品。
在《怪你過分美麗》中,流量小花林湘(郭曉婷飾)在兩頭軋戲的過程中意外受傷,耽誤了劇組拍攝。
分身乏力,她只好用替身和摳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最後,由林湘出演的《雲襄傳》也因為「摳圖事件」而口碑崩塌。
對於觀眾而言,一部熱播劇不僅是娛樂消遣,也充當著茶餘飯後的談資。
既然已經入坑了,又不想隨意棄劇,那咋辦呢?
很簡單,視頻平臺貼心地奉上了「倍速觀劇」的按鈕。
1.25倍速,1.5倍速,更有甚者,早把2倍速追劇當作日常。
「注水劇」+「多倍速」,一份讓人痛並快樂著的「追劇套餐」就此問世。
02.短劇的崛起
信息密度大、節奏緊湊流暢、爽點密集、短小精悍。
以上,是短劇的優勢所在。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是獨屬於歐美劇的光環。
所謂「精品短劇」,也常常與鄙視鏈頂端的歐美劇對標。
不過很多人不了解的是,美劇的高質量並非一蹴而就。
恰恰相反,美劇走過長達半世紀的「進化之路」。
上世紀40-70年代的歐美,肥皂劇風靡一時。
這類專供家庭主婦的美劇通常以愛情和家庭為主題,而且大多又長又拖沓。
誠如美國作家詹姆斯·瑟伯所說,「肥皂劇仿佛在做簡單的三明治。」
沒營養,口味簡單、套路固定,就是它的全部「優點」。
像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絕望主婦》《欲望都市》,實屬肥皂劇中難能可貴的經典。
80年代前後,肥皂劇逐漸失寵,頹勢盡顯。
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NBC、CBS、ABC等老牌電視臺紛紛謀求轉型。
很快,它們就陸續推出了各自的「鎮臺神劇」——《老友記》《摩登家庭》《老爸老媽的浪漫史》。
直到2010年前後,這些長壽系列依然還在霸屏。
算了算,這些動輒十季的情景喜劇也剛好陪伴一代美國觀眾度過了青春期。
自打網飛、亞馬遜、HBO等流媒體巨頭入局之後,不僅美劇的傳統被顛覆,「基因」也再度迎來劇變。
最顯著的變化,在於不斷壓縮的劇集總數——
20集、13集、10集,最後直奔個位數。
神劇,不一定是短劇。
但不可否認,短劇出精品的可能性確實更高。
所以,國產劇要想踏上精品化道路,勢必要向「美劇模式」靠攏。
就拿《隱秘的角落》這部「國劇之光」來說。
劇組特意請來《紙牌屋》的編劇Joe Cacaci擔任劇本總監,由他為本劇保駕護航。
很多觀眾可能也注意到了,本劇的時長在30分鐘到1小時不到。
不以「時長」為標準,轉而以「劇情節奏」作為劇集的切分點。
模仿美劇的切割形式,正是《隱秘的角落》讓觀眾欲罷不能的「秘訣」之一。
實際上,國產劇早就想通了「脫水」的重要性。
為了順應海外觀眾的追劇習慣,出海的國產劇往往都自覺地做了「瘦身」處理。
比如,《甄嬛傳》在登陸網飛時,就推出了90分*6集的濃縮版。
聊完美劇,再把視線轉回國內。
這股「短劇之風」又是從何而來?
難道說,是片方和平臺方突然良心發現?
說來長。
首先,是網劇的崛起。
無獨有偶,國劇的「進化史」也離不開視頻網站的助推。
得益於視頻網站的興起,過去不被電視臺看好的短劇才有了出頭之日。
而網劇的成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網劇1.0時代,市面上充斥著《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等低成本自製劇。
由於質量層次不齊,這些古早味網劇成了「惡搞」和「尺度」的代名詞。
或者說,此時的網劇還只是「段子」和「腦洞」的集合體。
直到2.0時代,網劇才逐漸走上正軌。
以《白夜追兇》《河神》《無證之罪》為代表的良心劇,刷新了業界的天花板。
值得注意的是,網劇的時長也開始不斷精簡。
從32集的《白夜追兇》,再到12集的《無證之罪》,「短平快」的網劇已初見雛形。
2019年,《怒晴湘西》《慶餘年》《全職高手》等劇打響了騰訊視頻的「男頻向IP劇」第一槍。
與此同時,也象徵著網劇3.0時代的到來。
一批投資規模更大,質量更精良、體量更靈活的網劇就此登上歷史舞臺。
漸漸地,網劇擺脫了出生時的劣勢,熱度與口碑兼具的佳作變得越來越多。
最有說服力的,莫過於2019年國產劇的「年度十佳」榜單。
其中,網劇獨佔七席。
其次,是觀眾需求的變化。
在網際網路時代中成長起來的Z世代們,不僅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業餘時間也跟著碎片化。
於是,本世代最受追捧的寵兒——短視頻崛起,一舉重塑了大眾的娛樂消費習慣。
在這股「短視頻浪潮」的衝刷下,年輕觀眾們隨之萌生了新的追劇追求:
「越短越好,拒絕又臭又長。」
牽一髮而動全身。
隨著收視主力軍消費習慣的改變,時代的面貌也終將煥然一新。
像《生活對我下手了》這樣每集僅有3分鐘的「迷你劇」,也總算有了用武之地。
作為旁觀者,我們也時不時地會對時代風向有所察覺。
就拿《清平樂》來說。
按照常理,70集的體量對於古裝劇來說,不算誇張。
但偏偏,《清平樂》卻慘遭瘋狂吐槽:
「國產劇能不能節奏快點,拖拖拉拉磨磨唧唧的節奏太慢了,看不下去。」
收官時,本劇口碑甚至呈現出斷崖式下跌的趨勢,簡直慘不忍睹。
同樣由正午陽光出品,檔期也相差無幾。
僅有12集的現實題材網劇《我是餘歡水》卻好評不斷。
這其中,固然有劇集品質的差異。
但很顯然,觀眾對於「注水劇」的耐受度已然到了爆發邊緣。
如果說豆瓣的評分和反饋,僅僅是冰山一角。
那麼平臺大數據,則是有力佐證。
在「2018中國網絡劇發展高峰論壇」上,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指出,長劇的棄劇率正急速攀升。
56%,此乃2018年第一季度用戶的棄劇率。
該數字味著有一半以上的用戶還沒來得及入坑,就放棄了追劇。
再看用戶拉新率。
20% vs 6%,短劇完勝。
種種數據擺在眼前,如今誰才是真正的優等生,一目了然。
「用戶時間成為稀缺資源,他們更願意把時間投入到更有效率的使用中去。如何去掉注水劇,為用戶提供更極致的觀影體驗,成為長視頻網站開始發力的方向。」
基於愈發緊迫的現狀,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得出了如上結論。
最後,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政策導向。
2019年9月,#總局擬規定劇集不能超過40集#的新聞被刷上熱搜。
報導稱,廣電總局正在研究限制影視劇集數的政策,並向行業徵求意見。
其中指出擬對劇集集數的上限做出規定,上限為40集。
今年2月,廣電總局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
提倡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內的短劇創作,是這則新規的兩大要點。
由此可見,整體大環境的風向已經相當明確——那就是要遏制「注水」的蔓延。
03.春天,並不遙遠
從口碑上來看,短劇已經獲得了階段性勝利。
光是《隱秘的角落》與《龍嶺迷窟》,就足以充當本年度國產劇的「牌面」。
從數量上來看,短劇依然是少數派,起碼距離舞臺C位還略顯遙遠。
但正如前文所述,觀眾口味變化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而食髓知味的觀眾老爺們,必定會對視頻平臺和國劇提出更高的要求。
留給《清平樂》這類注水劇的生存空間,恐怕會越來越狹窄。
總之,在國產劇這條賽道上,身為後起之秀的短劇正處於厚積薄發的狀態。
國內各家視頻平臺,也機智地囤好了「儲備糧」。
比如,《沉默的真相》《非常目擊》《致命願望》《在劫難逃》。
以上四部愛奇藝出品的「迷霧劇場」同款懸疑短劇,已經蓄勢待發。
既有東野圭吾改編作,又有強勁班底和全明星陣容。
優酷出品的《白色月光》《迴廊亭》《皮囊之下》等待播短劇,同樣值得期待。
在肉眼可見的未來,「短劇」將成為拉動國產劇精品化的領頭羊,齊心協力地拔高國產劇的風評。
至於愛優騰這三家平臺未來能否披荊斬棘,還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