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已是80周歲的老人,歲月流逝,往事如煙,博山稅務街韓氏家族已傳承了十幾代,歷經200多年,時至今日,我所在的第二十世「祥」字輩已大都多成為白髮蒼蒼、步履蹣跚的耄耋老人。如此多少年以後,世上有誰還知道稅務街北首曾經矗立過那座百年韓家大院,有誰還知道大院裡的那些人以及他們所經歷過的那段家庭歷史。
我從幼年時代起,就在韓家德成永酒店裡生活長大,經曆日本鬼子侵略中國的血雨腥風,親耳聽見過小飛機在頭頂上掃射,子彈橫飛槍炮炸響,親眼見到解放前後時事變遷的歲月動蕩,更有長輩的講述,使我深感在那國難當頭、家業飄零的往昔,民族資本企業絕非一片樂土,而我的世代先輩,在充滿艱難險阻的道路上,用他們忠厚誠實的品德、堅忍不拔的毅力去奮鬥、創業,矢志不移地守業,始終令我感念於心。
鑑於此,我願將我畢生所見、所聞、所感,述諸於文字,拼此拙作,以供後代子孫了解博山稅務街德成永酒店的興衰歷史之一斑,也供對博山工商業發展史有興趣的諸君提供微不足道的參考。如此,我心願足矣。
根據老人們的講述,稅務街韓氏家族是從扣家莊搬遷來的。還在清朝,我的太太曾祖父(按韓氏總譜序為第十三世),挑著一副擔子,一頭是半袋高粱米,一頭是孩子——這就是全部家當,來到稅務街北首。從賣茶水起步,逐漸產銷油和酒,經過四代人的慘澹經營,從一貧如洗到稍有積蓄,到十六世韓德昌、韓德懋、韓德勵弟兄三人時,購下位於稅務街北首的幾件破草房和一片桑園地,並翻蓋成店鋪和住宅,漸成規模。
故園印象圖 韓吉祥繪製
據傳說,十六世太老爺德昌弟兄三人事業興旺之際,出於孝心,為已故的老父母建造新的墳塋,奇怪的事,遷墳時,扒開舊墓之首,原來當年下葬時,因貧窮只用缸瓦片蓋著的遺體,竟然被藤蘿秧纏住,按照傳統說法此系好風水寶地的吉兆。於是照原樣覆埋,不再搬遷。這老弟兄仨中的老大和老三各有一子,即是十七世韓長慶和韓蔭長兄弟二人,均精明能幹,經營有道,且都能獨當一面,自此分家經營。兄長韓德昌負責經營德成油店,堂號為「宜振堂」,位於南側六個院子;老二韓德懋經營博山慎昌水泵廠,房屋六間,還有少量土地,無子,有一女兒;老三韓德勵負責經營德成永酒店,堂號為「學忍堂」,為北邊一側六個院子、房屋共78間,佔地20多畝,逐漸形成後來的格局。
興盛時期,掌管德成永酒店的是我曾祖父韓蔭長,字福庭。他是整個韓家發展歷史中最有成就的實業家,而且在博山也是久負盛名的社會活動家、慈善家和教育家。韓蔭長的經營對德成永酒店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顏山中學第二任校長、十七世韓蔭長
韓蔭長是清末秀才。民國年間由於他傑出的領導、組織才能和社會活動能力,不僅將酒廠治理得蓬勃發展、興旺發達,而且還積極參與了博山各種商界、教育界、慈善界的活動,並先後被推舉為博山縣參議、博山商會幹事、博山農會會長、博山顏山中學創辦者之一、第二任校長(1924.8—1928.12),還曾任博山慈善機構「萬字會」的董事等社會職務。他所以獲得這些桂冠,是與他個人渾厚的文化修養、高尚的品德分不開的。他治家嚴謹,治業誠信,對人惜老憐貧,同情弱勢群體,為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事業。稅務街整條青石路都是他建的,積極投資發展博山的教育事業,參與博山顏山中學籌建投資,在博山老百姓中有著良好的口碑,樹立了很高的威望,人人都誇讚他是博山有名的實業家、慈善家和教育家,所以獲取了前述的各種社會職務。擔負著政界、商界、農界、教育界、慈善界的重要職務。在韓蔭長這位卓越的掌柜領導下,德成永酒店步入了輝煌的發展時期,我們的家庭也成就了一個溫馨和諧、忠厚誠實而有教養的溫暖大家庭。四奶奶和我母親的講述就是良好的佐證。當年由於買賣興旺,運輸繁忙,修建酒店和大院的建築材料(如木料等)和做酒用的高粱、煤炭等都是通過火車運到博山站,再沿稅務街用小獨輪車推到酒店。夜晚,從火車站的貨場到酒店整個路上用汽油燈照明,遠遠望去,一片燈火通明,車輛來回穿梭,熱鬧異常。大青石鋪成的路面上,竟然一左一右深深地被車輪碾壓成兩道溝,那青石表面也被多少車輪磨得光滑錚亮,成了一條靚麗的風景線,反映出當時事業蒸蒸日上的發達景象。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正當酒店紅紅火火興旺時期,當家人韓蔭長花重金購買了「期服」(即現在的「期貨」),結果一下子把家裡資金賠得精光。一家人的生計都成了問題,靠德成酒店大老爺韓長慶家供應一家人吃飯。酒店更沒有錢進行運作。家計陷入困境。就在最艱難的時候,我的母親程恩如回到娘家,把家裡遭難的事跟外祖父程玉坤說了。我母親這次娘家之行救了德成永酒店起死回生。
當時在博山曾有一個富豪排行榜,叫「程、孫、丁、丁、韓、蔣、李、王、王、趙」,從榜上看,程家排在首位,韓家僅為第五位。所以程家是博山數一數二的大戶,那麼程家又是如何發家的呢?據母親說,當年程家一來到博山也是很窮,兄弟三人靠推著小車做生意,省吃儉用、勤儉持家,逐年積累。第一步先在博山大街南首買下宅基地和作坊,經營擀氈和熬水膠。第二步我二老爺和三老爺在沂源東裡鎮買下個大院子開貨棧。收購山核桃、地瓜幹、花生等經銷山貨,進一步賺了錢。第三步我外祖父再來稅務街買了兩個大院子,到博山北關頭購置了一個帶鋪子的院子,專門經營煤炭。第四步在周村建商鋪「義興後」,在濟南加盟了商店「廣聚」,並先後把生意擴充到了南京、杭州、天津等地,成為博山商界一顆耀眼的明星。每次從外地做買賣回來就帶回不少錢,在大街南頭置辦下大半條街的房子。母親經常對我們姐弟講述我外祖父創業的故事,並以此激勵我們學習、上進。據聽母親描述,在我印象中,外祖父長得很有福相,大耳垂、高鼻梁,不僅如此,曾祖父還很有福氣、財運。據說有一次參加山東省有獎儲蓄,得了一等獎。把所得的錢分給他的三個妹妹和女兒(即我母親),還有侄女,每人分的錢相當於可以購買一套四合院子的價值。外祖父不光有錢,還是位慈善家,經常給貧困的老百姓捐錢、送糧、送衣物。作為博山煤炭公會的成員,積極捐資助學,如投資籌建博山顏山中學(現淄博一中的前身)。後來,解放後的五十年代,公私合營,從家裡的地窖中挖出五六小車的銀元奉獻給國家,資助國家建設,當然此是後話。當時,外祖父聽我母親說因為遭遇期貨風波,賠光家業後,非常重視,就把我母親叫到一個僻靜處,詳細問明情況,就立刻帶著資金來到韓家,找到掌柜韓蔭長,並把資金交到他手中,正是這筆資金再加上德成酒店韓長慶大哥的鼎力協助,幫助我家度過了危機。如果沒有外祖父及時挽救,酒店的命運將不堪設想了。也正是有了程家的大力資助,德成永酒店如久旱逢甘霖,很快還上債務。酒店又步入正常的經營之路。
「七七事變」之後,日本鬼子侵犯中國,家裡只留下我父親和叔叔等男爺們看家,其餘婦女老弱逃難到石門鎮去躲避戰火。此時,日本鬼子常來我家騷擾、喝酒、耍酒瘋,鬧得家家民不聊生。被逼無奈,只好把家眷住的內宅院子門堵起來,另外走一條小夾谷道。為防止鬼子發現,小夾谷道還用木桿、柴草等擋起來。有一次,一個日本兵喝醉了,把我的父親往酒缸裡按,想把父親淹死。多虧我的一個太老姑父發現,費勁氣力才把父親救了出來,這家仇國恨深深地刻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日本鬼子進博山,我的曾祖父韓蔭長,為了保護顏山中學圖書館的圖書資料,將其藏在家中的騾棚裡,和餵騾子的李久木住的小屋柜子裡。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博山發大水,把小騾棚淹了。雨過之後,曾祖父叫上大家把圖書搬到院子裡曬,這是我親眼看見的事實。日本鬼子投降後,把費勁心思保護下來的國家文化資產交給了政府教育部門。我的曾祖父韓蔭長一生為國為民做了數不清的好事,為了紀念他,她的好多事跡都曾載入「淄博一中校志」。
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我的曾祖父韓蔭長已是老年體衰,欲培養接班人以使酒店事業後繼有人。為解決這一問題,其實曾祖父心中早有打算,他治家嚴謹,對家人無論男女老幼都要求非常嚴格,每隔五天就準時給家裡人開會,集體聽他講「道經」,利用他所信仰的道家學說來規範和約束子孫的言行,在他的諄諄教導下,整個家庭形成一個有教養的環境,每個人也都嚴格要求自己,忠於職守,敦厚向善。我的曾祖父膝下有兩子,分別是長子韓發榟,次子韓發樟。我爺爺韓發榟生有男丁四人,分別是我父親韓其倫、二叔韓其信、三叔韓其義、五叔韓其佛。我稱韓發樟為四爺爺,他的妻子就是經常給我講韓家故事的四奶奶李玉慧。我四爺爺生有兩子,即四叔韓其修、六叔韓其任。我三叔、五叔和六叔當時都在濟南等外地讀高中和大學,家裡就剩下我父親、二叔和四叔兄弟三人。在早期,我的這個兩個爺爺也跟著曾祖父幹了一段時間生意,不幸的是他們先後因病早逝,無法撐持家業。當年正值戰火頻繁,社會動蕩,風雨飄搖年代,酒店如一葉孤舟,在商海中艱難前行。我的曾祖父就把治家的希望寄托在他的孫子,即我的父親這輩人身上。於是,這年輕的小哥兒們仨就走上了酒店的管理崗位。我父親其倫雖是老大,當年只有18歲,為人忠誠認真仔細,就掌管財務帳房。我的二叔為人靈活善交際,具備管理才能,就總抓全局。我的四叔韓其修是個實幹家,就在店鋪櫃檯帶領夥計們管理賣酒和經營等事務。他們在我曾祖父韓蔭長的帶領輔佐下,都以誠信為本,認真履職,恪守職責,勤勞治家。所以爺孫四人把酒店上上下下裡裡外外都打點得井井有條,酒店經營步入了正規。不僅如此,酒店的經營承繼了積德向善的傳統家風,尊老愛幼、憐孤惜貧,同情周圍的弱勢群體,所以在博山老百姓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作者在德國
時間來到一九四八年,博山解放了。那年我十歲。正如全國的解放區一樣,人民新政權建立,博山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作為見證人,我客觀地把當時歷史事實闡述如下。
來了一些帶槍的把曾祖父韓蔭長帶走了。又過了一段時間,被押走的曾祖父韓蔭長一直沒有任何消息,在一家人驚恐不安的等待中,忽然聽說要在稅務街小學召開審判大會,被審判的有博山大街上的張煥宸,趙家後門的孫寶森,再就是我的曾祖父韓蔭長一群人。建國初期,博山搞群眾運動,鬥地主、分田地集中在稅務街小學進行,當時沒有公檢法的執行程序,臺上主持的喊一聲被批鬥對象的名字,隨口問一下臺下群眾「怎麼處理」?只要下面群眾喊「死刑」,就架出去打死。當大地主孫寶森被打死前問了一句主持人「我犯了什麼罪?」主持人回答:「剝削農民就是死罪!」於是孫寶森就被打死了。下一個被審判的就是我曾祖父韓蔭長,當他被綁著押上臺時,主持人剛要發問,還沒來得及問,驚人的一幕突然出現了,有七八個粗壯的漢子突然衝上臺,其中一個背起韓蔭長,左右兩邊有兩三個人護衛者,從臺上衝開人群將被批鬥的韓蔭長背出了會場,飛奔著把他護送回家了,當時荷槍實彈的警衛和主持人驚得目瞪口呆,全場鴉雀無聲,竟無一人前往制止。據家裡老人講,這次劫法場義舉是得到當時街道幹部王有慶的支持才得以成功,並不被追究,因為韓蔭長本來就是慈善的實業家。背起曾祖父的是稅務街南頭的,人稱「高麻子」,兩邊護衛的是薛好三、劉家蘭、孫蘭英等人。解放前荒年時代,這些人家無隔夜糧,冬無禦寒衣,吃了這頓沒下頓,在他們困難的時候,正是韓蔭長當掌柜的德成永酒店,給與雪中送炭,解決溫飽,他們都時常去酒店賒上幾壺酒,正趕上酒大工們開飯時,也給他們一份飯,冬天沒有棉衣、棉鞋穿,韓蔭長就給他們寫個條子,憑條就可以到道院萬字會領到過冬的衣物,實在沒有錢花時也是韓蔭長解囊相助,每到年底,韓蔭長就把他們所賒的帳單全部免單,當然也許在今天的人看來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在解放前在這些社會底層的老百姓又無人相助的年月,如韓蔭長這樣善心相待、貼心相助的好人又有幾個呢?又怎能不感念於心呢?主任及高麻子、薛好三、劉家蘭等其他不知名字的老人們的大恩,令筆者永遠的感念!
七十年過去,當年那一幕場景,猶然歷歷在目,使我感動不已,高麻子、薛好三、劉家蘭、孫蘭英等,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沒有文化,但他們不僅有一顆識別善惡的良心,還有一種為知己者死的膽量,這就是博山人的性格!正如魯迅先生所讚揚的「民族的脊梁」,他們就是博山人的脊梁!每念及此,我的心中就會湧起一股暖流。
德成永酒店的後人們將永誌不忘當年救我曾祖父生命的這些好人們!
作者在義大利羅馬
一年之後我曾祖父韓蔭長壽終正寢。德成永酒店永遠關上了門,作為韓家的後代子孫,沒有多少物質上的遺產可以繼承,就連那殘剩的十幾間僅供避風雨的陋室也在1992年稅務街街拆遷中蕩然無存,百年來聚族而居的老屋從此消失。但是韓家的後人繼承了一份厚重的精神遺產,那就是進取、勤奮、刻苦、努力,並以此融入新社會、融入社會主義的大家庭。正是由於這種精神上的遺產,韓氏家族的後人們活得爭氣,幹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首屈一指的是我五叔韓其佛,1949年9月即考取了當時的天津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機械系,1952年8月畢業,195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系原石油工業部基建局綜合計劃處副主任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五叔先後在燃化部、石化部基建局工作,主要負責石油煉廠機械及單機成套設備引進工作,解決了油田煉廠對單機設備的需要,因工作業績突出,多次被評為局級、部級先進工作者。1974年7月赴匈牙利布達佩斯參加第26屆國際焊接學會年會,學習並借鑑了國際焊接新技術,為項目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持。1976年6月帶隊赴西德漢堡普羅于格爾泵廠對從該廠引進的浸沒油泵進行了考察,掌握了該設備的基本性能和技術參數,了解了國內的差距,為該設備在石油系統應用和技術推廣提供了支持。自1978年7月起在石油工業部基建局從事綜合計劃、勞務出口及單機設備進出口工作,1979年6月任綜合計劃處副主任工程師。他為人正直,熱情直爽,團結同志,樂於助人,工作認真負責,勤奮敬業,任勞任怨,主動深入一線為基層服務,得到了各方好評,為公司的經營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1985年至1987年曾兩次赴義大利洽談合作項目,與斯納姆公司籤署了伊拉克貝吉裝油棧臺勞務合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1978年至1986年先後5次赴日本執行項目合同任務,監造並檢驗石油部為基層單位引進的壓縮機、油泵及反應器等壓力容器,均按時保質完成引進任務。1988年9月赴伊朗參加德裡蘭國際博覽會。五叔系石油系統機泵領域的專家人才,熟悉國內外機、泵、閥等設備的行業技術水平,特別是油田及煉廠氣體壓縮機,並積累了一定的技術樣本及資料。熟悉單機、成套設備的引進過程,包括制定計劃、詢價、談判、籤合同、設計審查、檢驗、保管、分配、使用等。曾多次赴日本、西德等國家執行引進合同,進行機泵設備的考察、監造與檢驗。先後負責引進煉油及油田使用的關鍵單機設備1500多臺(套)、閥門5300多個、鋼材2200多噸,引進的設備技術先進、質量優良,解決了油田及煉廠項目之急需。協助九江、浙江、新疆、寧夏等煉廠引進主風機、氣體壓縮機等設備,並熱心為基層服務,解決有關技術難題,博得了各方好評。根據組織安排,將相關設備技術參數等及時提供給製造單位進行測繪仿製,為國內研究、自製同類設備提供了技術支持。五叔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英語翻譯能力,先後結合工作實際,撰寫或翻譯論文多篇,其中《略論國外透平壓縮機的先進構件與技術》等技術論文被刊登在《風機技術雜誌上,體現出高深的技術水平,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可與贊同,先後翻譯了《壓縮機現場試車指南》《如何防止熱傳導設備振動》《埃索研究工程公司工程基本準則(機械設備部分)》等專業技術資料,為專業技術人才學習新技術提供了幫助。
韓其佛同志在石油系統工作了40年,他熱愛石油事業,對石油有深厚的感情。他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不論在機關還是在基層,他都能以大局為重,服從組織安排,從不為工作講條件,任勞任怨、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圓滿地完成了各階段的工作任務,因工作業績突出,先後多次被所在單位和石油部評為先進個人,五叔他幹一行愛一行、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工作作風,認真鑽研開拓進取、精益求精的學術態度,為中國石油事業的騰飛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五嬸孫淑貞是博山著名商號「景泰成」後人,系出名門,兩人是高中同學又同在北京工作,遂結為伉儷。
其次是我三叔韓其義,原來在五零一廠(即山鋁)職工子弟學校教物理,該校後改名為有色金屬材料學校,因其成績突出,被選入北京鋼鐵學校進修,畢業後被分配到貴州省貴陽市有色金屬研究院,任總工程師,也幹出令人敬仰的優秀成績。
第三個大學畢業的是我六叔韓其任。五十年代考入山東工業大學機電系,畢業後在張店電機廠任高級工程師,在電機廠也是人人佩服的技術權威。
其他子弟如我父親韓其倫、二叔韓其信先後參加會計學校培訓,我父親輾轉到博山大喬幹會計,二叔到崑崙鐵業社即後來的淄川鍛壓工具機廠當會計,都是靠自己的勞動養活各自的家庭老小。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不再贅述。
在五十年代到文革時期的七十年代,在到處講階級鬥爭的背景下,特別是背著剝削階級家庭包袱的子女們,能衝破重圍,脫穎而出,幹出如此成績,其間的付出的刻苦努力是絕非常人能達到的。
作者在義大利威尼斯
歷史遠遠沒有終結,江山代有才人出,到了二十世的「祥」字輩照樣有璀璨的明星使人眼前一亮,如我二叔的小女兒韓梅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她的名字也載入博山區人民政府出版的《五湖四海博山人》的史冊中。六叔家大兒子韓萬祥任濟寧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三兒子韓曉樂成為著名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原在淄博電視臺任職,因優秀的業務水平,後調任香港鳳凰衛視工作。我作為韓其倫的大女兒,1961年畢業於山東建材學院,先後在博山水泥廠、淄博特種陶瓷廠工作,曾任技術科長、廠長助理、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博山區人大代表等。我主要工作經歷:主管工藝設計、技術進步、新產品開發、制定產品質量標準、技術攻關、節能減排等工作,研製的集成電路BN擴散原料粉,連續合成是中國唯一一家,我廠生產的氧化鋁棍棒質量在國內也是一流的,由於不斷解決生產中的難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效益也逐年增長。連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作為淄博市級勞動模範享受勞模津貼,我此生為特種陶瓷廠做出了卓越貢獻,總算沒有辜負先輩的期望。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生活在國富民強的今天,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陽光雨露,作為德成永酒店的後人,在感激當今盛世開明的同時,再回首那段風雨如磐的歷史,無論是生活在今天或者明天的後人們,從德成永酒店歷史中接受這份精神上的遺產還是很有意義的。這就是我寫成此文的目的所在,願與韓家後人共勉。
二零一八年六月於張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