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是周杰倫和謝霆鋒之間的對話。
「我真的很恨我自己,很後悔,很心痛」
「每次看見你彈的時候,我就後悔了那麼多年,為什麼不像杰倫一樣聽媽媽的話?」
娟子是周董迷的,他的音樂真的可以說是伴隨著我長大,初中,高中,大學,直至現在(一邊敲字,一邊放著杰倫那首《聽媽媽的話》)「周杰倫」三個字無疑代表著華語音樂上的天才,吹拉彈唱奏樣樣精通。讓無數的我們羨慕嫉妒還有恨!
【恨】什麼,不著急,我們細細道來!
那會周杰倫4歲呀,要一名4歲的孩子坐在鋼琴旁練習2小時,而旁邊的窗外不斷傳來小夥伴嬉戲打鬧玩耍的聲音,是周杰倫特別乖嗎?是周杰倫不愛玩嗎?(沒有不愛玩的孩子,成年都愛玩呀,如果不上班也能領工資,也可以生活,估計大多人就立馬辭職啦!)是因為媽媽拿著藤條守著呀!!
跟別的孩子一樣,一邊痛苦地練著鋼琴(不敢不練,媽媽的藤條不饒人呀)一邊問自己「為什麼我要學鋼琴」!
是不是和我們的孩子一樣呀,多少父母因為孩子不願意練琴而苦惱,或詢問專家,求助希望能解決這個難題。
還有好多父母疑惑說,明明剛開始還挺喜歡的學的,鋼琴也是孩子自己選的,怎麼到後來就不願意學了?還有家長說,學還是願意學,就是不願意練,每天到練琴的時間都是雞飛狗跳,哭哭啼啼,一臉不樂意......
謝霆鋒也是充滿疑慮地接著問,你四歲可以坐兩個小時嗎?!
周杰倫馬上說,不可能啦!
怎麼可能呢?再聽話再安靜再怎麼說主動學習的4歲孩子連著坐2小時,太不可思議了,做不到,怎麼辦?
媽媽拿著藤條,守在一旁!!
長大後的周杰倫說,我很感謝媽媽,所以我寫了《聽媽媽的話》
看了這則視頻後,娟子確實覺得內心一些被忽視的部分又被喚醒,曾經每個時刻,我也埋怨著父母,那會你們怎麼就隨我呢,怎麼就不逼逼我繼續把鋼琴堅持下去呢?那會我懂什麼,我不懂事,你們還不懂事呀,你們為什麼不引導我繼續呢....!!!
正巧周末兩天娟子和一些初、高中老師還有大學老師一起學習探討,娟子把這則視頻放給大家看,看完後大家一時都沒說話,也許被那些「未能堅持的遺憾」觸動了吧.....
於是大家聊到當下特別盛行的【快樂教育】,【鼓勵賞識】,【狼爸虎媽】教育.....
發生的一些問題,當然值得開心的是,父母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有這些方面的意識,真的是孩子們的幸福。可對於父母而言,市面上玲琅滿目的「家庭家庭教育理念」讓我們茫然,無助,到底如何選擇,如何執行....
說到「鼓勵賞識教育」應該是現在父母特別熟悉和一直在努力做到一種教育方式,從懷孕看育兒書,到孩子上幼兒園老師的叮囑,到很多理念中都提到【鼓勵】,因為鼓勵才能給予孩子力量和信心,不能太嚴格,不能打擊,這樣孩子內心會缺愛喪失安全感,不自信,厭學..... (天啊,這麼一想真的好恐怖,娟子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不少老師也表示很無奈,說現在的孩子批評不得,只能表揚,有時候批評孩子都覺得沒什麼問題,可家長就不樂意,投訴,找老師麻煩等等.....
許多父母似乎過猶不及了。
鼓勵肯定讚美孩子沒錯,要學會欣賞孩子,可太多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更多的是看到賞的部分,卻忽略了「識」的部分。
【賞識賞識】是有賞也有識的。
更關鍵的是,賞識教育應該是先識後賞的!
不然我們的孩子很容易在一片讚揚聲中迷失了自己。
記得蔡永康先生曾經說的那段話:
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會遇到困難挑戰,會遇到麻煩,會想要放棄,甚至會想當初我為什麼要學習這個呢?真是自找麻煩呀!於是懶得堅持,父母覺得那就算了,不學就不學,也沒什麼關係嘛。
於是我們就在懵懂無知中一天天長大,等長大後呢?
我們需要承擔放棄後的埋怨與後悔!
前段時間看湖南衛視一檔節目,正巧看到王迅說自己也曾學習小提琴,可因為小時候莫名其妙的不想學了,就放棄了.....
可惜我原來沒堅持;
最對不起我媽,我第一把小提琴41塊錢,我媽當時的工資是一個月18……剛開始我也特喜歡,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
我後來特別後悔,當時要是堅持一下的話,起碼現在是個特長……
接著節目中的Angelababy一臉羨慕地問劉憲華「那你小時候願意練琴嗎?」
「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然後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
「是啊,如果他們不逼你,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到你身上。
「我」小時候是放養長大的,所以什麼都沒學。
真的就像大家聊的這樣,想要放棄理由太多了,甚至是莫名其妙我就是不想了,不喜歡了,不願意了.....可那會的小小的我們懂什麼呢
可那會的小小的我們懂什麼呢?
如果沒有父母的鼓勵,監督,甚至是「藤條」守在旁邊呢?
想想現在多少孩子學寫字呀,獲得成績的孩子哪個不是一天天練出來的,而那些中途放棄的孩子,長大後也許會面臨籤個名都覺得尷尬難堪,因為字太醜!可現在跟孩子說這些道理有用嗎?也許有,但人有惰性呀,很難堅持呀,堅持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孩子?!
尤其是這樣,沒人監管、沒人逼迫的話,誰都會很容易放棄需要長期投入的事,選擇最簡單、最快樂、同時也是最放縱的方式。
曾經的興趣,也許像一個一個啃了一口就被隨手丟棄的蘋果,滾到角落裡,慢慢腐爛、風乾、消失。
唯有堅持,唯有不斷練習,才能真正的稱之為興趣吧,甚至成為特長,自己為之驕傲的一門技藝!
別讓長大後的我們,在看到人家秀一技之長時,只能狠狠羨慕,默默遺憾。
學特長如此,其實學知識也一樣。
從小學到高考,12年的學習經歷,仿佛一場極其漫長的馬拉松,數不清的孩子會在中途掉隊。
這時候,很多父母會想:
算了,孩子不想學就不學吧,那些上了大學的也沒見多有出息;
孩子還小,快樂最重要,他愛幹什麼就幹什麼吧;
他對學習沒興趣,可能不是這塊料,大不了以後不吃這碗飯。
認為玩是孩子的天性,當下孩子快樂最重要!
父母不應該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這才是尊重孩子.....(請不要誤解尊重)
乍一看,這個觀點沒毛病,甚至還很順應孩子的個性。
但是,孩子哪裡懂那麼多。
他哪裡知道不學習的人,未來要多吃多少苦,要經歷多少生活的磨難。
他只會覺得,眼前的快樂最重要,認為順著他的、讓他想幹嘛幹嘛的就是好人。
但我們是要做一名」好人「,還是要當一名負責人有遠見的好父母呢?!
再者,說到天性,什麼是天性,什麼是人性,知難而退,半途而廢,避重就輕,懶惰,恐懼這些就是天性人性。而教育是什麼,就是來幫助孩子克服這些人性的弱點,讓他們成為更自律,更堅毅的人!
對於孩子而言,無論是興趣還是學習,其實都是很脆弱的,就像黑夜裡的一顆小火星,容易熄滅。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勁,在孩子的意志動搖時,堅定地扶他一把。
此外,有時候,我們是不是過分誇大了「興趣」的重要性,只因為孩子說沒有興趣了、不喜歡了, 就任由他把自己鏽成一塊廢鐵?!
曾有一名兼職做家教的博士吐槽說:
「有一個孩子都快20歲了,都高三了,還跟我說對數學沒興趣,我給你講講數學家小時候的故事?再給你培養興趣?」
其實更多時候,孩子不是因為有興趣才做得好,而是因為做得好,在這件事上得到成就感、滿足感,才慢慢產生了興趣。
就像劉憲華,原本不愛拉琴,直到12歲參加了比賽,嘗到了甜頭,才慢慢喜歡上。
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顧客觀事實的一意孤行,也不是一味強迫孩子,而是在孩子想偷懶、想放棄時,逼他不要半途而廢。
堅持陪他度過最初的艱難期、中途的瓶頸期,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小小的鼓勵,讓他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這個過程也許很痛苦,但一旦成功,就會成為陪伴孩子終身的好禮物。
更重要的是,我們逼迫孩子學習,最根本的目的,其實還不在於好成績高分數,而是培養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則意識和對事情保持專注的能力。
這些,遠比成績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沒理由相信,一個對待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孩子,會突然有一天,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
也沒理由相信,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的孩子,會在未來面對生活的考驗時,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孩子在學習中、成長中碰到的所有困難,其實都是未來生活的預演,只不過,在長大後,放棄、失敗的代價要大許多許多。
現在我們不狠下心,逼孩子學會「七十二變」,以後又有誰會一生陪在他身邊,幫他擋住「八十一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