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理想照耀中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重點劇目——《覺醒年代》,近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該劇以「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革命故事為線索,全景展現了從1915年《青年雜誌》(第二捲起改稱《新青年》)問世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段風雲激蕩的偉大歷史進程,通過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為中國尋找出路的種種探索和思想交鋒,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
歷史深刻表明,有了馬克思主義,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有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潮流從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現在看來,歷史的脈絡清晰可辨,但在1915年的中國,一代革命先驅還在覺醒之路上苦苦求索。「只有找到一條新路,中國才不會亡」「那何為新路呢」「不知道」——這是第一集中李大釗和陳獨秀在日本初次相見,共尋救國之路時的一段對話,直接表現出當時國人的茫然無措。二次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無力把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進行到底,國內政局混亂,人民痛苦不堪,內憂外患再次將中國拋入風雨飄搖之中。在動蕩年代產生的救國理論、路線和種種思潮、主義紛繁蕪雜,如何從中辨析、選擇和驗證出一種先進的適合中國的思想理論,正是革命先驅在尋找的,也是《覺醒年代》一劇要回答的。
全劇緊緊圍繞「覺醒」主題,把視角輻射到各個階層。李大釗寫下《厭世心與自覺心》,呼籲國人「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呼喚青年「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提出當代中國青年的「六項標準」;毛澤東提出了「文明其思想,野蠻其體魄,心理體力合二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儘管前路未知,這群時代的探索者依然堅定炙熱,從他們探索救國之路付出的實踐中,可以一窺革命信仰形成和沉澱的過程。受到「先覺者」們的帶動,以陳延年、陳喬年等為代表的進步學生們也由受先進思想啟蒙之初的懵懂,逐漸成長成為堅定的革命者。但新思想不能只限於在一群知識精英中達成共識,人們逐漸意識到「改造中國,首先要改造中國人的思想」「越是在民族危亡之時,就越應該喚起民眾的覺悟」,要用民族覺醒之力抵禦船堅炮利。劇中通過李大釗結識、幫助長辛店工人葛樹貴這一情節來表現新思想傳播範圍的變化,中國知識分子逐漸走上了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路徑也逐漸清晰。《新青年》作為喚醒國人政治覺悟和倫理覺悟的號角,讓青年、工人、農民都接受新思想的薰陶和啟發,普通百姓也由被迫承受向日漸覺醒轉變。劇中重要歷史事件眾多,出場人物龐雜,但大事小情、人物關係均通過「覺醒」這根紅線串聯起來,做到事多不散、人雜不亂,清晰傳達出知識分子和青年進步學生們的覺醒是社會變革的先兆,由其帶動的民眾廣泛覺醒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在組織上以及思想理論上做好了準備。
在人物塑造上,個體性格飽滿,群像立體豐富。全劇採用宏大敘事和底層敘事相結合的手法,通過生動的細節去凸顯人物,既有先覺者們看世界的格局視角,也有他們溫暖活潑生活化的一面。陳獨秀為了籌款辦雜誌「忽悠」別人出錢買自己的字,從日本歸家的李大釗看夫人和女兒在院子裡追雞朗聲大笑,毛澤東站在雨中慷慨陳詞,這些鮮活的畫面奠定了細膩真實的形象根基,歷史課本裡那些「刻板」的名字變得更加立體飽滿,讓觀眾從家國天下的宏大敘事中,觸摸到歷史的溫度。除了對共產黨早期革命領袖的生動刻畫,劇中對新文化運動群賢的呈現也豐富多彩。魯迅、胡適、蔡元培、辜鴻銘、錢玄同等新舊文化陣營中的知識分子,通過公開的思潮交鋒和文化之爭,不僅塑造了不同人物的獨特性格和思想觀點,更是進一步表達出思想的巨變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碰撞中錘鍊出來的。
在環境營造上,精緻的視聽語言完整地還原了當時的社會風貌。開場的一幕中,北京大街上,穿旗裝的和穿旗袍的,穿長衫的和穿西裝的,梳著辮子的和戴著禮帽的,街上的人林林總總相交而過,送葬隊、迎親隊和軍隊交叉穿行,一段路折射百態人生,將文明雜糅的時代特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劇中,青年毛澤東的出場極具電影質感,引起觀眾的熱烈討論。青年毛澤東在雨中疾行,透過他的雙眼,可以清晰地看到北洋政府統治下,少數精英階層的光鮮體面和芸芸勞苦大眾的困窘羸弱。雜亂無章的路上積滿汙水,坐在轎車裡吃著三明治的男孩和跪在雨中被賣的孩子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撕裂的社會被直觀地呈現出來。而一屆偉人懷抱剛創刊的《青年雜誌》,帶著新思想新希望踏水跑過舊世界。通過一系列主觀鏡頭對觀眾的引導和感染,為什麼要打破舊社會,為什麼要苦苦尋找一條救國之路,已無需旁白贅述。
在藝術呈現上,多種元素的運用不斷拓展美學邊界。在歷史背景交代和重要事件轉場中,《覺醒年代》運用了版畫和「小熱昏」兩種藝術形態。版畫作為一種獨特、有力的藝術語言,在特殊年代具有較強的革命性和代表性;「小熱昏」作為傳統民間曲藝,是底層民眾接收信息的渠道之一。兩者結合兼顧先覺者和廣大民眾,將劇情發展融於歷史走向之中,寓意深刻。同時,劇中對動物意象的使用也引起觀眾的廣泛解讀,螞蟻、青蛙、猴子、金魚的反覆出現,賦予作品更多理解維度和闡釋空間。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是中國電視劇的獨特景觀,是正確開掘和表現國家民族歷史及其精神價值的重要載體。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百部規劃項目,同時也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覺醒年代》以創辦《新青年》為起點,用跨越6年的思想史、文化史,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高效地完成了對這一時期思想闡述和文化交鋒的影視轉化,為同類題材如何把握歷史與藝術的關係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
用電視劇來表現思想交鋒,本身就具備一定難度,從目前播出的幾集來看,該劇較好地完成了對各種思潮論戰的戲劇性表達。《覺醒年代》從眾多史實中打撈出鮮活的故事,塑造了一群有朝氣有魄力的青年革命者,通過對人物歷史的深入挖掘,清晰地表現人物的精神思想變化和情感世界。雖然「每句臺詞都是一個知識點」,但通過豐富飽滿的細節描繪和充滿藝術張力的故事支撐,讓劇情不說教不枯燥,傳遞出豐富的歷史神韻和時代氣息。同時,「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在該劇中被貫徹得非常徹底。劇中對重要事件的整體描寫忠於基本史實和歷史精神,但在細節設置上又增添合理的藝術想像,真實的歷史人物和虛構的原創人物融合自然,充分彰顯革命題材創新敘事的魅力。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那段風雲際會、英雄輩出的「覺醒」歲月已經遠去,但先賢們的家國豪情、建黨偉業仍在我們今天的時代新人們胸中激蕩,激勵我們不斷奮鬥追夢。
監 制:楊明品
輪值主編:李 嵐
後期編輯:秦 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