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覺醒年代》:讓紅色題材彰顯時代光芒

2021-03-02 國家廣電智庫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理想照耀中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重點劇目——《覺醒年代》,近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該劇以「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革命故事為線索,全景展現了從1915年《青年雜誌》(第二捲起改稱《新青年》)問世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段風雲激蕩的偉大歷史進程,通過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為中國尋找出路的種種探索和思想交鋒,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

歷史深刻表明,有了馬克思主義,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有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潮流從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現在看來,歷史的脈絡清晰可辨,但在1915年的中國,一代革命先驅還在覺醒之路上苦苦求索。「只有找到一條新路,中國才不會亡」「那何為新路呢」「不知道」——這是第一集中李大釗和陳獨秀在日本初次相見,共尋救國之路時的一段對話,直接表現出當時國人的茫然無措。二次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無力把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進行到底,國內政局混亂,人民痛苦不堪,內憂外患再次將中國拋入風雨飄搖之中。在動蕩年代產生的救國理論、路線和種種思潮、主義紛繁蕪雜,如何從中辨析、選擇和驗證出一種先進的適合中國的思想理論,正是革命先驅在尋找的,也是《覺醒年代》一劇要回答的。

全劇緊緊圍繞「覺醒」主題,把視角輻射到各個階層。李大釗寫下《厭世心與自覺心》,呼籲國人「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呼喚青年「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提出當代中國青年的「六項標準」;毛澤東提出了「文明其思想,野蠻其體魄,心理體力合二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儘管前路未知,這群時代的探索者依然堅定炙熱,從他們探索救國之路付出的實踐中,可以一窺革命信仰形成和沉澱的過程。受到「先覺者」們的帶動,以陳延年、陳喬年等為代表的進步學生們也由受先進思想啟蒙之初的懵懂,逐漸成長成為堅定的革命者。但新思想不能只限於在一群知識精英中達成共識,人們逐漸意識到「改造中國,首先要改造中國人的思想」「越是在民族危亡之時,就越應該喚起民眾的覺悟」,要用民族覺醒之力抵禦船堅炮利。劇中通過李大釗結識、幫助長辛店工人葛樹貴這一情節來表現新思想傳播範圍的變化,中國知識分子逐漸走上了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路徑也逐漸清晰。《新青年》作為喚醒國人政治覺悟和倫理覺悟的號角,讓青年、工人、農民都接受新思想的薰陶和啟發,普通百姓也由被迫承受向日漸覺醒轉變。劇中重要歷史事件眾多,出場人物龐雜,但大事小情、人物關係均通過「覺醒」這根紅線串聯起來,做到事多不散、人雜不亂,清晰傳達出知識分子和青年進步學生們的覺醒是社會變革的先兆,由其帶動的民眾廣泛覺醒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在組織上以及思想理論上做好了準備。

在人物塑造上,個體性格飽滿,群像立體豐富。全劇採用宏大敘事和底層敘事相結合的手法,通過生動的細節去凸顯人物,既有先覺者們看世界的格局視角,也有他們溫暖活潑生活化的一面。陳獨秀為了籌款辦雜誌「忽悠」別人出錢買自己的字,從日本歸家的李大釗看夫人和女兒在院子裡追雞朗聲大笑,毛澤東站在雨中慷慨陳詞,這些鮮活的畫面奠定了細膩真實的形象根基,歷史課本裡那些「刻板」的名字變得更加立體飽滿,讓觀眾從家國天下的宏大敘事中,觸摸到歷史的溫度。除了對共產黨早期革命領袖的生動刻畫,劇中對新文化運動群賢的呈現也豐富多彩。魯迅、胡適、蔡元培、辜鴻銘、錢玄同等新舊文化陣營中的知識分子,通過公開的思潮交鋒和文化之爭,不僅塑造了不同人物的獨特性格和思想觀點,更是進一步表達出思想的巨變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碰撞中錘鍊出來的。

在環境營造上,精緻的視聽語言完整地還原了當時的社會風貌。開場的一幕中,北京大街上,穿旗裝的和穿旗袍的,穿長衫的和穿西裝的,梳著辮子的和戴著禮帽的,街上的人林林總總相交而過,送葬隊、迎親隊和軍隊交叉穿行,一段路折射百態人生,將文明雜糅的時代特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劇中,青年毛澤東的出場極具電影質感,引起觀眾的熱烈討論。青年毛澤東在雨中疾行,透過他的雙眼,可以清晰地看到北洋政府統治下,少數精英階層的光鮮體面和芸芸勞苦大眾的困窘羸弱。雜亂無章的路上積滿汙水,坐在轎車裡吃著三明治的男孩和跪在雨中被賣的孩子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撕裂的社會被直觀地呈現出來。而一屆偉人懷抱剛創刊的《青年雜誌》,帶著新思想新希望踏水跑過舊世界。通過一系列主觀鏡頭對觀眾的引導和感染,為什麼要打破舊社會,為什麼要苦苦尋找一條救國之路,已無需旁白贅述。

在藝術呈現上,多種元素的運用不斷拓展美學邊界。在歷史背景交代和重要事件轉場中,《覺醒年代》運用了版畫和「小熱昏」兩種藝術形態。版畫作為一種獨特、有力的藝術語言,在特殊年代具有較強的革命性和代表性;「小熱昏」作為傳統民間曲藝,是底層民眾接收信息的渠道之一。兩者結合兼顧先覺者和廣大民眾,將劇情發展融於歷史走向之中,寓意深刻。同時,劇中對動物意象的使用也引起觀眾的廣泛解讀,螞蟻、青蛙、猴子、金魚的反覆出現,賦予作品更多理解維度和闡釋空間。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是中國電視劇的獨特景觀,是正確開掘和表現國家民族歷史及其精神價值的重要載體。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百部規劃項目,同時也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覺醒年代》以創辦《新青年》為起點,用跨越6年的思想史、文化史,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高效地完成了對這一時期思想闡述和文化交鋒的影視轉化,為同類題材如何把握歷史與藝術的關係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

用電視劇來表現思想交鋒,本身就具備一定難度,從目前播出的幾集來看,該劇較好地完成了對各種思潮論戰的戲劇性表達。《覺醒年代》從眾多史實中打撈出鮮活的故事,塑造了一群有朝氣有魄力的青年革命者,通過對人物歷史的深入挖掘,清晰地表現人物的精神思想變化和情感世界。雖然「每句臺詞都是一個知識點」,但通過豐富飽滿的細節描繪和充滿藝術張力的故事支撐,讓劇情不說教不枯燥,傳遞出豐富的歷史神韻和時代氣息。同時,「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在該劇中被貫徹得非常徹底。劇中對重要事件的整體描寫忠於基本史實和歷史精神,但在細節設置上又增添合理的藝術想像,真實的歷史人物和虛構的原創人物融合自然,充分彰顯革命題材創新敘事的魅力。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那段風雲際會、英雄輩出的「覺醒」歲月已經遠去,但先賢們的家國豪情、建黨偉業仍在我們今天的時代新人們胸中激蕩,激勵我們不斷奮鬥追夢。

監       制:楊明品

輪值主編:李    嵐

後期編輯:秦    煦

相關焦點

  • 眾聲喧譁的網絡時代,如何葆有文藝評論的理性光芒?
    網絡時代,文藝評論的影響力正與日俱增:豆瓣、貓眼等評分網站上的絲微浮動可以影響上千、上萬票房,一些冷門的藝術片因網絡上的口碑相傳被大大提高排片率……在「人人都可成為評論家」的網絡時代,文藝作品的批評權不再局限於學者、媒體、專業批評人士,而是被分發到普通大眾,各闢蹊徑、火花四濺的同時也出現了「唯求點擊率」而粗製濫造、誇大其詞、飯圈控評、不為討論、只為對立的「罵戰式」評論等堪憂現象。
  • 劉思通:弘揚沂蒙精神 打造臨沂文藝紅色品牌
    沂蒙大地,有著文化繁興、文藝繁榮的璀璨歷史。近代以來,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湧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沂蒙精神。經過革命戰爭年代的洗禮、和平建設歲月的陶冶、改革開放時期的升華,沂蒙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臨沂時,對沂蒙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
  • 新時代的徵程與高歌——楊少衡紅色題材小說《新世界》分享會舉辦
    楊少衡紅色題材小說《新世界——東南一隅剿匪記》分享會在福建省文學院舉辦舉辦(東南網記者 蔡麗潔 攝)東南網1月18日訊(本網記者 蔡麗潔)1月17日,福建作家楊少衡紅色題材長篇小說《新世界——東南一隅剿匪記》(以下簡稱「《新世界》」)作品分享會在福建省文學院舉辦,近30名文學愛好者參與並感受作品魅力
  • 用文藝評論引領文藝創作 「在新時代的現場」當代文藝評論蘇州論壇...
    蘇報訊(記者 羅雯)昨天,「在新時代的現場」當代文藝評論蘇州論壇舉行。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董耀鵬,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江蘇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水家躍,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金潔等出席開幕式。
  • 【歷史畫卷】《覺醒年代》
    ,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觀《覺醒年代》:觸動靈魂的精神洗禮,構思巧妙的藝術呈現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覺醒年代》,以真實的歷史還原、細膩的電影質感和充滿時代氣息的精神高度,深深吸引了廣大觀眾,成為今年繼《跨過鴨綠江》後又一部主旋律「爆款」。
  • 撕裂年代厚重感,《光芒》的三重「度」
    儘管沒有以鮮明的時代符號彰顯年代感,但在細節的滋養下,年代感還是不可抑制的蔓延四溢。不妨期待一下,年輕化而非流量化的《光芒》,能否有著改變年代劇調性,在舊年代中衍生出新味道的可能。在題材的新鮮度以外,角色特質與行業「性格」的高度吻合,也頗具看點。 而《光芒》將金融業根植於年代劇中,則打破了大眾對於金融業的刻板印象,與此同時,懸浮的因子幾乎被扼殺殆盡。二者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一方面,《光芒》以金融行業為底色,這在年代劇中是罕見的,以一己之力豐富了年代劇的行業立體感。
  • 安徽六安:讓紅色文化煥發時代光芒
    91年來,大別山革命老區幹部群眾賡續紅色基因,成為新時代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典範。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安徽考察,第一站就來到位於大別山革命老區的六安金寨縣,參觀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後,他深情地說,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
  • 《覺醒年代》:構思巧妙的藝術呈現
    向上滾動瀏覽全文↑↑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覺醒年代》,以真實的歷史還原、細膩的電影質感和充滿時代氣息的精神高度,深深吸引了廣大觀眾,成為今年繼《跨過鴨綠江》後又一部主旋律「爆款」。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全景式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剛剛播出幾集,筆者就仿佛接受了一次觸動靈魂的精神洗禮。這真是一部難得的具有較高藝術性的革命歷史題材佳作。
  • 新劇測評室丨「紅色宇宙」再更新番,《覺醒年代》讓人看過癮了
    重大革命歷史劇,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紅色宇宙」。《覺醒年代》上承《走向共和》(2003),下啟《開天闢地》(2011)、《中國1921》(2011),這是主線劇情。陳延年、陳喬年、趙世炎的故事線可以歪樓到《我們的法蘭西歲月》(2012),同時期的毛澤東為主角的劇有《恰同學少年》(2007),李大釗也有傳記劇《鐵肩擔道義》(2009)。
  • 《覺醒年代》在央一黃金檔播出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巨製《覺醒年代》於2月1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
  • 【小康之約】評論:讓沂蒙精神閃耀出時代光芒
    6月、7月、8月進行月度賽,徵集評論文章、短視頻、動漫、H5、創意海報等作品。根據月度賽排名,優秀作品前20名的作者將進入9月份的總決賽。「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一曲宛轉悠揚的沂蒙山小調,歌聲裡有抒發家鄉故土的深情眷戀,有描寫青山綠水的詩情畫意,更是對新時代沂蒙精神和沂蒙大地主題形象生動展示。
  • 全媒體時代 藝術創作與評論的張力還有多大
    當前,有人認為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來臨,與紅紅火火的文藝創作相比較,在人工智慧和強大的搜尋引擎面前文藝理論評論已經大大喪失了獨立價值,文藝創作和理論評論之間的張力已然氣若遊絲甚至蕩然無存。筆者認為,儘管進入全媒體時代,文藝創作和理論評論之間的溝通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面對面少了、屏對屏多了,但是文藝創作和理論評論之間的張力並不會因為媒介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根本變化。
  • 評論:國產動畫電影彰顯中國韻味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動畫電影彰顯中國韻味(藝海觀瀾)技術進步與藝術提升雙管齊下,創作與產業雙向激勵,傳統文化題材動畫電影將會進行更多探索,誕生更多佳作近幾年,主打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動畫電影脫穎而出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我國先後有30餘部動畫影片在各類國際電影節上摘得大獎,被國際評論認為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在藝術風格上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學派」。世紀之交《寶蓮燈》的上映,標誌著國產動畫站上新起點。《寶蓮燈》以較為嫻熟的敘事手法講述中國古代傳說故事,畫風生動,製作精良,傳統文化符號在其中大放異彩,孝老愛親的人倫情感和傳統文化精神也得到彰顯,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和突破。
  • 豆瓣8.7分,《覺醒年代》講出了百年前風雲際會的真實歷史
    藝綻君還是奉行「宇宙不爆炸,我們不放假」的原則,準時準點來給大家推薦好劇,今天要推薦的這部是正在央視一套播出的《覺醒年代》。這部劇先後出現了無數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們的出場自帶光芒,也時常會因為與歷史想像不同招惹非議。這次《覺醒年代》的選角就很絕,像主要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等人就是追求神似,靠演員的表演立住人物,而魯迅、毛澤東、周恩來以及辜鴻銘、胡適等人物則追求形似,一亮相就「以形服人」,再加上演員傳神的二次表演,全劇整體展現出一種大年代下的氣質。
  • 從《覺醒年代》看覺醒
    電視劇《覺醒年代》劇照「為了你們不再流離失所,人人都能當家作主,為了讓中國的老百姓能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為了人人都受教育,
  • 《中國文藝評論》2020年第12期目錄與篇目摘要
    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呼喚中華美學精神的回歸和對天、地、人三位一體價值理念的繼承,踵事增華,發揚光大。另外一些影片則努力呈現「革命年代」的「私人情感」,將真實歷史中被普遍屏蔽的個體情感浮現為影像中的歷史記憶。其中,歷史的困苦常會在藝術創作中獲得相應的表達與償還,這成為通過影像手段療愈創傷記憶的文化實踐之一。作為一種敘事傳統,倫理敘事不但可以追溯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電影,也可以追溯至更為久遠的中國古代的敘事歷史。
  • 《光芒》:一部有「青春力」的年代劇是如何打造的
    《光芒》釋放首組物料,跳脫常規年代劇的設計風格讓不少人直呼眼前一亮。而《首席娛樂官》(ID:yuleguan001)也從這部年輕態的劇集中,看到了年代題材影視作品的一些創新方向。 《光芒》製片人說,「這次,我們想做一部與眾不同的關於』選擇』的年代劇」。 《光芒》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講述的是底層小人物程亦治過關「打怪」、逆襲進擊,銀行家的女兒吳麗姿家破人亡、潛心復仇,兩人攜手開辦銀行、扶助實業的故事。相較於傳統的年代劇,《光芒》更符合時下年輕人對於「爽感」的追求。
  • 《光芒》首曝人物海報,年代劇外殼下新生代演員熱血開團
    將金融業根植於年代劇中的《光芒》,便採取了一種新穎形式破題。它在年代劇和行業劇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不僅打破了大家對於傳統年代劇的固有認知,更進一步地拓寬了行業劇的維度。7月29日,《光芒》首度公開男女主演單人海報。在光影交錯的質感海報裡,兩位主演或嚴肅、或神秘、或驚愕,曲折的故事線盡數彰顯。
  • 沂蒙紅色歌曲的新時代文化價值
    原標題:沂蒙紅色歌曲的新時代文化價值 沂蒙紅色歌曲是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老區的擁軍故事為題材的愛國歌曲的總稱,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
  • 《光芒》首曝人物海報,年代劇外殼下新生代演員熱血開團
    在光影交錯的質感海報裡,兩位主演或嚴肅、或神秘、或驚愕,曲折的故事線盡數彰顯。《光芒》由劉飈導演、王瓊編劇,青年演員張新成、蔡文靜、古子成、王自健、於翔,實力派戲骨張志堅、王一楠、馮雷出演,講述了底層小人物程亦治(張新成 飾)逆襲進擊,落魄銀行家女兒吳麗姿(蔡文靜 飾)潛心復仇,兩人攜手開辦銀行、扶助實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