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美國的《國家利益》雜誌曾經刊登了由美國專家整理的一篇文章,文章中將現在的中國和二戰時期的日本進行了比較,並分析了若將中途島戰役將對戰雙方由美國和日本換成美國和中國,最終的結果會有怎樣的變化。對此,俄羅斯專家指出,這種類比不完全恰當。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日本是軍國主義勢力國家,其地緣政治決定了其孤懸海上,周圍全是對抗法西斯和軍國主義勢力的國家,這導致其根本沒有足夠的補給和人員,所有的戰略物資和人員幾乎都是從自己國家中壓榨,而且中國方面又牽制了日本大量的部隊和人力,這導致了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無論是資源還是人力都有所掣肘,可以說,日本打贏整場戰爭,才有機會下一場,只要輸了幾場小規模戰爭,就幾乎沒有翻身的餘地了。
而現在的中國,無論在人口還是資源上,都大大超過了當時的日本,並且除開本國以外,即使歐美國家在美國引領下戰時控制國內資源出口,單單中國的鄰邦俄羅斯就可以供給中國大量戰爭所需的物資,而且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並且擁有完整的供應鏈和生產能力,對於一般性的軍事設備的生產速度可以說是全球領先,而美國儘管擁有相當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美國本身在完整的製造業鏈條上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如果不依賴進口,單純憑藉其本國實力,無論是生產速度還是效率都是比不上中國的。
同當時孤立無援的日本相比,中國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四倍有餘,而且目前來看,即便有老齡化趨勢,但依託人口基數的龐大,在進行一定程度的愛國動員之後,後備戰鬥力量非常恐怖。在軍事力量不斷發展的現在,中國可以說對於火炮和「飛彈雨」的執著世界罕見,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武裝力量確實對我國本土造成威脅,最先迎接他們的不是我國的戰機或者艦船,而是陸地上的中遠程飛彈。並且,在去年的閱兵式上,中國「東風-41」洲際戰略飛彈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有能力在三十分鐘內打擊全球目標的能力,並其可以實現攜帶多核彈頭打擊不同目標,可以說是相當強大的核威懾能力。
現代戰爭最不能忘記的就是核威懾能力,尤其是美俄兩國依然是世界上擁有核彈頭最多的國家,中國儘管目前牢牢控制了核彈頭的數量,但是其他種類的飛彈無論在數量還是精確打擊的質量上都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可以說,核彈頭只是必要的威懾,一次打擊的威力就已經足夠,能否快速精確打擊,實現「又快又好」才是中國現代軍事發展的主要目標。除此以外,中國第一次展示的巨浪-2潛射飛彈也足以向世界證明,中國有能力在一次核打擊之後進行二次核打擊的能力,潛艇作為海戰中的刺客也代表了一個國家在戰爭中可能的突然襲擊能力。
除此以外,隨著美國福特號航母的下水,美國的海軍實力可以說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而中國目前僅有兩艘航母,無論在艦隊總噸位還是科技水平上都遠遠不如美國,所以即使發生了類似中途島海戰的事件,中國也絕不會和美國在遠海作戰,而是會利用大陸優勢或者飛彈脅迫來輔助撤退,畢竟退一萬步講,中國是全世界最沒有可能主動出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