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點心理學:「自我厭惡」不喜歡自己怎麼辦?

2020-12-25 情緒自由心理研習社

如果一個人長期的,不願意改變的自我厭惡的話,那麼這件事一定在你生活中,有它的功能的。

往往是你內心有傷口在隱隱作痛,或者相比做出改變去喜歡自己,「自我厭惡」這件事情能讓你感受到更安全或更熟悉。

有的人會傾向於建立一種人際模式,在這個人際關係中去尋找那些對自己不公的不尊重自己的關係,把自己放在一個不被重視,甚至被虐待的境地裡面。

極端的情況下,他們會去尋找一些欺負自己或虐待自己的伴侶或者工作。

有的時候,是他們自己特定的行為方式有意去激怒對方的憤怒感,以此他來證明我本來就是不被人喜歡,被人厭惡的。

所以,當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出現的時候,你想要幫助他,你一定會體驗到非常深刻的無助感,因為你跟他相處的時候,你忍不住想要去拯救他,但當你提出解決方案的時候,他完全沒有準備好,他也沒有意願去改變。

一來,改變這件事情,無論往好了改,還是往壞了改,都是帶給人們不安全感;

第二,我害怕我不再痛苦了,我就會失去你對我的關注和愛,所以你如果不喜歡自己,你要去試圖審視自我厭惡這件事情在你的生活中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功能。

當你和它相處,並且理解它對你生活的功能的話,你才能去找到更好的方法去替代它。

例如,小時候,在和媽媽的關係中,因為媽媽讓我做一件事,我沒有做好,而媽媽此時要承擔我做錯事的責任,她變得非常的憤怒,說出會拋棄我的話,這對我來說就是莫大的懲罰。

這時候,我們可能體會到了「我不被愛」、「我不夠好」等等的自我厭惡。

我們認同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當時我們無法理解情境中媽媽的攻擊性,我們會把這個攻擊性認同為是自己不好才造成的。

我們在往後的人生中,為了避免承受媽媽愛的喪失,只能醜化自己,是我不夠好,媽媽才這樣攻擊我的。

而實際上,可能是媽媽的性格中不能承受自己做錯事的感受,她也許也從骨子裡認為「自己不夠好」,當再次遇到自己不夠好的情形時,就會無比自責,而將這個憤怒拋出給環境中的他人。

所以,當我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固化的一些核心信念,發現其實自己並沒有那麼不好,這麼多年誤會了自己。

但願我們都能從現在開始,看見自己的負面核心信念,並且開啟愛的旅程,因為我們都夠好,有愛。

相關焦點

  • 「你要在自身找原因」,這話會讓孩子自我厭惡,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在心理學中解釋道「自我厭惡」就是:一種對「自己不夠好」的主觀認定,自我厭惡的孩子內心深處仿佛已經存在著一個尖銳、苛刻的批評者,他們不斷地對自己提出切種要害的質疑、貶低,甚至是羞辱。結果顯示有80%的孩子對現在的自己不滿意,這其中有10%的孩子對自己出現厭惡情緒。其實出現這樣比例不算小,簡單的就是說10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正在受「自我厭惡」的影響。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你要在自身找原因」,研究表明:這類教育用語會讓孩子自我厭惡
    朋友家的孩子現在剛剛上小學六年級,前幾天和朋友一起去自助燒烤 孩子也一起來了,之前一直知道這孩子表現比較內向,但是通過和他進行交流過程中,卻不難發現他是一個不太喜歡自己的人。我什麼都不會,學習成績也不好,幾乎可以說是一事無成,沒有一點優點。」聽到他這樣的表述之後,我忍不住想要抱抱她。孩子的「自我厭惡」,讓他認為所有人都不喜歡自己。一、自我厭惡是什麼?
  • 「真正認識自己之後,往往會經歷失望」 丨自我厭惡
    在那樣的時刻裡,諮詢師某句看似不經意的言語,或許就成了引領來訪者走出黑夜的一點微光。請看今天的分享。若你身處低谷,願這些話也能給你力量。01.「你可以去問別人的想法,但要記得大部分人也不是真的客觀地看待你,他們說的只是自己的念頭而已。」02.
  • 心理學:焦點和錯覺,正確看待自我的感覺
    被打的人更是覺得莫名其妙,他說自己根本沒有注意他。這個新聞看起來很荒唐,讓人覺得可笑,只是在人群裡多看了你幾眼,就挨了揍。但是實際上,這並不荒唐,人之所以會這樣,這背後有著心理學知識,叫焦點效應。焦點效應:人類往往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 自我厭惡者,人生只有黑暗面「格物致理」
    你可曾經歷過一段自己都討厭自己的時候,如果有發生過、或正在發生這種情況,那你就要了解一下什麼是自我厭惡者,只有了解後,才能讓自己避免走入自我厭惡的困境。當看到一塊玉,你往往會在讚賞這塊玉優點的同時,還盯著這塊玉的不足之處,或是水種不好、或是顏色不正等等,只要有任何一點瑕疵,你的目光就很難擺脫。瑕不掩瑜,也就是要我們從好的、積極的方面去入手。
  • 53.演說心理學:損失厭噁心理
    店鋪4年慶,活動持續3天,滿1000減200店鋪都是為了塑造稀缺感(僅剩幾件、僅限多久、僅多少名優惠多少)大家收到優惠券、差一點就到滿減,為了得到優惠多消費。一想到自己付出過這麼多,忍一忍就算了,而且也未必能找到更好的。對未來的迷茫、焦慮、無助。比如:為什麼花30元看電影,發現很垃圾但依然不願意離場?「我已經花了30元,而且還打車來看的,並且還推掉了和朋友的聚餐」雖然電影很爛,但是我不看的話,豈不是損失更大?這電影看不好,反正也看不壞,將就看下去吧!
  • 猶太逾越節的獻禮:哈特曼—自我心理學之父
    遂重新編輯,以表達我對知識、信念、以及古希伯來-猶太文明的尊敬:一、哈特曼——美國自我心理學之父        我曾經在介紹安娜.弗洛伊德時,說她是「自我心理學之母」,我覺得這個名號是當之無愧的。現在我要來聊聊「自我心理學之父」。誰是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它爹呢?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本人嗎?
  • 你了解自己嗎?心理學:認識自我,是掌控自己命運的開始
    譬如你可能會問自己是不是喜歡聽廣播,內省會讓你回顧自己聽廣播時的情緒來直接得出結論,自我知覺則主要是從自己平時聽廣播的行為得出自己喜歡廣播的結論。內省和自我知覺得出的自我認識也有弊端。我們有時候會知道自己的情緒,但並不一定知道情緒發生的原因,而情緒的變化也未必就能準確的幫助我們認識自我。譬如你去美麗的海濱城市三亞旅遊,回來後有人問你:「你喜歡三亞嗎?」你回想起自己在三亞時的開心的心情,覺得自己喜歡三亞。
  • 以《聲之形》女主硝子為例,詳解從自我厭惡到自我接納的現實意義
    另一些熊孩子會以欺負硝子為樂,比如石田將也,他每天會變著法子拿硝子取樂,周圍的人要麼冷眼旁觀,要麼跟著一起惡作劇。久而久之,雖然硝子從來不跟母親說起自己在學校的遭遇,可是5個月裡總共在學校裡毀壞了8個助聽器,這些對於再遲鈍的家長,也會察覺到孩子在學校裡經歷過什麼?於是硝子再一次轉學,消失在了那些厭惡她的同學們面前。
  • 每天一點心理學:如何打開心結?
    但唯有一點,她經常離開我的時候,不會直接告訴我。假如我犯錯了,她就會說一些讓我離開她的狠話。以前的我,經常糾結於一個點,媽媽是不愛我的。要不然,她不會那麼兇,那麼狠心地說出她我離開她的話。我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強迫自己去滿足媽媽的要求,以獲得她的歡心和認可。當自己做不好的時候,又非常自責,責備自己怎麼沒有做好。本以為這些信念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可以維持關係中「愛」的存在,然而,一直用著這樣的信念,我發現自己越來越累,越來越不開心,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
  • 每天一點心理學:從自責「不夠好」到「愛自己」?
    當我們覺得本來可以做好的事情,最後沒有做好,當我們覺得自己沒用的時候,當我們說我怎麼會這樣,自己很不自信的時候,我們感到很自責。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自責是普遍存在的。自責的意義是讓自己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提醒我下次不這樣。吃一塹長一智。還可以學習成長,反省自己。
  • 《項鍊》的心理學啟示:從否定自我到接受自我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但是她卻每天沉浸於自己的幻想之中,想要過上高貴的生活。在參加舞會時,她覺得自己光芒萬丈、萬眾矚目、接受所有人的羨慕,連部長都注意到她。在小說中,馬蒂爾德總是這樣想: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夠取悅於人,能夠被人羨慕,能夠有誘惑力而且被人追求。
  • 心理學:貶低了自己,等於葬送了自己的人生
    ,超越當下的自己,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實現自我人生的跨越。畢業那年,我不想做一個軟體開發工程師,一是不喜歡,二是感覺太枯燥,可是我自己又沒什麼技能,怎麼辦呢?我想到了做銷售,從銷售之中鍛鍊我的能力,後來又從事了我喜歡的金融行業,做到了經理職位。
  • 心理學:一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往往是從這一點開始的
    一個人學會自我定位,他的人生必定不簡單。因為每個人都是屬於社會人,我們不可能脫離群體而存在,我們既需要忠實於自己內心,發揮自己價值。另一方面我們又需要懂得社會,我們才能如魚得水,越來越好。1.你的定位決定了你的自信與底氣一個人能到達的高度取決於自我定位,自我期許。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座高山,即使不會高聳入雲,你也會巍然屹立;如果你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土堆,那就只能被別人踩在腳下。我曾經認識一個女人,她或許長相有點兒怪,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覺得她不漂亮,而這主要是因為她自己覺得自己漂亮。
  • 你至少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心理學解析:你不上鏡的真正原因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生活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我們照鏡子的時候,經常覺得自己還不錯,雖然不是每個角度都完美,但一照相就會發現鏡頭裡的我們比鏡子裡遜色不少。甚至有的心理學家提出:真實的我們至少比鏡子裡醜30%,這種現象是怎麼形成的呢?
  • 心理學:若想超越自我,先搞明白「我是誰」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專欄結合個體、微行為、社會、發展、情緒以及性格等一系列的心理學內容,同時附加方式和技巧,解析人性之中「陰暗面」的特點,幫助你認知人性的醜陋,認知自我,掌控自己的人生,開發自身的潛能
  • 心理學:鏡像自我,你是怎麼認識你自己的
    面對評價,有些人很在意,這時就有人說,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那不重要,我們就是我,不是別人的一句評價就可以概括的。這句確實在理,我們的自我是很複雜的,當然不是簡單的一句話。 可是有時我們就是很在乎別人評價,就算知道上面的那些道理,一部分人甚至會因此自責、難過。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別人評價為什麼會讓人這麼在意。
  • 「心理學」:事情太多,焦慮崩潰怎麼辦?怎麼調節自己的心態?
    答案大概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自己完不成】,那麼【做不好和完不成】只是一個客觀描述,它為什麼如此可怕呢?或許這時候,答案呼之欲出:【懲罰】和【評判】。比如前文中提到的那些內容,其實做的就是這部分工作——釐清焦慮的來源,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焦慮來自【自我苛責】的恐懼,當看清這一點,焦慮情緒水平就會下降一大半。· 第二,釐清不合理信念。
  • 心理學:當你合群時,你其實已經放棄自我了
    關於「自我迷失」這個話題,很多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有些人覺得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變成了自己小時候不喜歡的那種類型的人:變得圓滑世故,沒有稜角,對生活缺乏追求和熱愛。 是什麼原因讓自我一點點喪失的?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自我迷失?
  • 分手心理學:走出分手的傷痛,成為更好的自己,五個步驟重建自我
    她自己怎麼也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到底哪裡不好,為什麼丈夫就背叛了自己?同學聚會上,她一直情緒低落,深陷離婚的傷痛中。她說離婚讓她的整個世界坍塌了,感情的破裂使她體會到了傷筋動骨的疼痛。她不相信,更不明白自己怎麼會遭到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