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我迷失」這個話題,很多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有些人覺得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變成了自己小時候不喜歡的那種類型的人:變得圓滑世故,沒有稜角,對生活缺乏追求和熱愛。
是什麼原因讓自我一點點喪失的?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自我迷失?
關於這個問題,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了自己的兩點看法:
努力磨平自己的稜角
社會心理學提出了人際交往中一些常見的規律:為了滿足被需要、支持、安全、歸屬感等需要,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要融入群體當中。
該群體可能是平常生活中你朝夕相處的小夥伴們,也有可能是周圍的鄰居親戚。
總而言之,我們都不想做那個格格不入,被群體所孤立,被排斥在群體之外的人。
合群的長處是讓我們體會到來自朋友和大眾的支持和喜歡,人際交往間的溫暖和友善,減少了孤獨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一旦我們跟別人都一樣,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個性,發生「從眾現象」。
按照心理學的觀點,從眾現象以及從眾心理是指人們的態度以及行為容易受到周圍人和環境的影響,受群體所支配。
比如,在一個和諧美滿幸福的生活環境中,你也就會變得和善,容易相處,舉止大方。在一個相對惡劣的環境中,人們都互相提防,喜歡在背後講人壞話,那麼,你也就會變得囉裡囉嗦,經常亂嚼舌頭,說別人壞話。
可見,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當一個人生活在懶惰、不愛工作學習的環境中時,他也就會變得渾渾噩噩,碌碌無為,每天不知道在幹什麼,一步步喪失自我。
自我效能感降低
「習得性無助」最開始起源於心理學上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研究人員對一隻被關在籠子裡的狗進行輕度電擊。
當鈴聲響的時候,狗就會被電擊,逐漸的,當狗意識到掙扎是無用的,便放棄了掙扎。並且,當研究人員將狗的籠子打開之後,狗依然無動於衷,仍舊躺著接受電擊。因為通過這個階段,狗已經對電擊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這個實驗給了我們重大啟示:經常受到挫敗的人往往很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一直被生活所折磨,最終會放棄努力,徹底放棄對自己命運的掌控,得過且過。
因為當我們面對失敗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效能感會降低,覺得自己根本無法勝任這項工作或者無法完成這件事情,也就不會去做進一步的努力了,放棄希望。
這種經常在生活中受到挫折的心態是很常見的,因為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的,必定會充滿荊棘。
比如,一次考試的失敗,你就會覺得自己並不擅長學習,對學習失去信心,當這個認為自己不能勝任的想法在腦中根深蒂固的時候,你也就真的認為自己不擅長學習了,也就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
你付出的時間和心血少了,學習也就一步一步後退,也就不能感受到學業成功的樂趣,從而讓你在該領域喪失了徹底的勝任感。
總之,從眾和習得性無助都會讓我們變得逐漸放棄自己的初衷,一步一步的迷失自我,忘記了自己本來的追求,人云亦云,變成一個渾渾噩噩、碌碌無為、沒有什麼大的追求,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
要想真正克服這些心理效應的影響,我們一定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千萬不要因為偶爾的失敗就全面否定自己,也不要因為遇到重大挫折,就一蹶不振,要經得起生活的考驗。
當然,生活就是這樣失敗和成功常常如影隨形,有成功就會有失敗,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懊悔不已。
畢竟人的一生有數十年,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經得起考驗的人生,才會更有價值。
就如保爾·柯察金所說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可以非常自豪,他為了自己的夢想奮鬥過,努力過,拼搏過,讓我們做一個有原則,有自己堅定信念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ehavior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