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當你合群時,你其實已經放棄自我了

2020-12-24 騰訊網

關於「自我迷失」這個話題,很多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有些人覺得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變成了自己小時候不喜歡的那種類型的人:變得圓滑世故,沒有稜角,對生活缺乏追求和熱愛。

是什麼原因讓自我一點點喪失的?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自我迷失?

關於這個問題,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了自己的兩點看法:

努力磨平自己的稜角

社會心理學提出了人際交往中一些常見的規律:為了滿足被需要、支持、安全、歸屬感等需要,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要融入群體當中。

該群體可能是平常生活中你朝夕相處的小夥伴們,也有可能是周圍的鄰居親戚。

總而言之,我們都不想做那個格格不入,被群體所孤立,被排斥在群體之外的人。

合群的長處是讓我們體會到來自朋友和大眾的支持和喜歡,人際交往間的溫暖和友善,減少了孤獨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一旦我們跟別人都一樣,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個性,發生「從眾現象」。

按照心理學的觀點,從眾現象以及從眾心理是指人們的態度以及行為容易受到周圍人和環境的影響,受群體所支配。

比如,在一個和諧美滿幸福的生活環境中,你也就會變得和善,容易相處,舉止大方。在一個相對惡劣的環境中,人們都互相提防,喜歡在背後講人壞話,那麼,你也就會變得囉裡囉嗦,經常亂嚼舌頭,說別人壞話。

可見,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當一個人生活在懶惰、不愛工作學習的環境中時,他也就會變得渾渾噩噩,碌碌無為,每天不知道在幹什麼,一步步喪失自我。

自我效能感降低

「習得性無助」最開始起源於心理學上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研究人員對一隻被關在籠子裡的狗進行輕度電擊。

當鈴聲響的時候,狗就會被電擊,逐漸的,當狗意識到掙扎是無用的,便放棄了掙扎。並且,當研究人員將狗的籠子打開之後,狗依然無動於衷,仍舊躺著接受電擊。因為通過這個階段,狗已經對電擊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這個實驗給了我們重大啟示:經常受到挫敗的人往往很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一直被生活所折磨,最終會放棄努力,徹底放棄對自己命運的掌控,得過且過。

因為當我們面對失敗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效能感會降低,覺得自己根本無法勝任這項工作或者無法完成這件事情,也就不會去做進一步的努力了,放棄希望。

這種經常在生活中受到挫折的心態是很常見的,因為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的,必定會充滿荊棘。

比如,一次考試的失敗,你就會覺得自己並不擅長學習,對學習失去信心,當這個認為自己不能勝任的想法在腦中根深蒂固的時候,你也就真的認為自己不擅長學習了,也就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

你付出的時間和心血少了,學習也就一步一步後退,也就不能感受到學業成功的樂趣,從而讓你在該領域喪失了徹底的勝任感。

總之,從眾和習得性無助都會讓我們變得逐漸放棄自己的初衷,一步一步的迷失自我,忘記了自己本來的追求,人云亦云,變成一個渾渾噩噩、碌碌無為、沒有什麼大的追求,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

要想真正克服這些心理效應的影響,我們一定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千萬不要因為偶爾的失敗就全面否定自己,也不要因為遇到重大挫折,就一蹶不振,要經得起生活的考驗。

當然,生活就是這樣失敗和成功常常如影隨形,有成功就會有失敗,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懊悔不已。

畢竟人的一生有數十年,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經得起考驗的人生,才會更有價值。

就如保爾·柯察金所說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可以非常自豪,他為了自己的夢想奮鬥過,努力過,拼搏過,讓我們做一個有原則,有自己堅定信念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ehavioral Psychology》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性格越是「不合群」的女人,越厲害
    本文是《女性課堂:自我發展心理學》專欄,通過學習,你可以獲得更多的思維模式和認知。解決自我發展中遇到的困擾,無論是生活還是職場。讓你更懂女性心理,尋找到屬於你的人生真諦和感悟。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很多人存在一種思維,就是對"不合群"過份的排斥和貶低,人是群居動物,也正因為很多人習慣了合群的生活,對於那些不合群的人就視作特殊。
  • 《鳥鳥鳥》: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比被排擠更可悲是 「偽合群」
    一、耐人尋味的故事情節,窺探出最普遍的社會現象《鳥鳥鳥》時長只有3分鐘,全程無對白,可謂短小精悍。在單一的場景之下,展現了一根電線上,小鳥們從排斥彼此、從眾與同化到排擠「異類」的整個行為過程,而這一系列行為恰恰折射了現實社會最普遍的現象—一—種「偽合群」的從眾排擠心理。
  • 心理學:長期不合群發生這4種變化需注意,你正在迷失自我
    處於第一層的人認為應該合群,應該跟大家一樣;處在第五層的人認為不應該合群,應該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處在第九層的人認為應該合群,因為人生下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勢必要與他人建立聯繫。而且人的成長方向是向外延伸的,並不是孤芳自賞的。不同認知層次的人互相無法說服對方,但是有一個現象是客觀的、現實的,那就是處在第五層的人,由於長期不合群,內心變得格外敏感和緊張。
  • 心理學:你的愛人不愛你,最好的方式是「自我救贖」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董事長,創始人:專欄結合個體、微行為、社會、發展、情緒以及性格等一系列的心理學內容,同時附加方式和技巧,幫助男性、女性朋友認知另一半內心醜陋的一面,認知兩性情感的本質,幫助男性、女性朋友解析情侶
  • 心理學:當你徹底放棄一個深愛的人時,往往會出現這三種感覺
    即便如此她還是會忍不住去翻看兩人在一起時的照片,他的動態,回憶他們的曾經。她一遍一遍對著照片發問:為什麼你不要我了?是我太糟糕了嗎?我是不是一點都不值得被愛?小安的狀況應該是所有得到過又失去男女的典型症狀。俗語說愛過方知情深,醉過方知酒濃。放棄一個深愛過的人,不管是主動還是被迫,都必將伴隨著沉痛,百感交集。
  • 心理學:脆弱時,經常做這五件事,你的內心會越來越強大
    而心理學發現,其實內心強大也是可以鍛鍊出來。當我們經常做這些事的時候,無形中也會強化我們的內心,在時間的錘鍊中最終變得強大起來。勇氣是儘管你感覺害怕,但仍能迎難而上;儘管你感覺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對。要想內心強大,我們最需要的就是願意面對世事的不確定,嘗試突破現有的自己,走出自我舒適區,我們才能看到不一樣的自己,也會擁有更強的綜合實力與素養。
  •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不合群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般能夠做大事的人,專注力都比較強,如果總是追求合群,可能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很難把事情做到極致。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沙赫特認為,合群能降低恐懼感。 對於強者來說,因為優秀,所以自信,不必通過合群來消除自身的恐懼。 為什麼人存在合群心理?
  • 自我探索課程 原來你並不認識你自己
    才是開始自我探索(認識自己)的入口。 說到自我探索,很多人會問為什麼需要探索自我?探索自我又有什麼作用? 其實以上種種痛苦的根源就是不了解自己,你認為這個陪伴你數十年,認識的自己,在面對矛盾的時候,它其實給不到你它的答案。
  • 合群是一種病,得治
    合群是一種病,得治by 秦桑 | 極物:ijiwulife勉強合群,等於浪費生命上個月最後一個周六,是公司既定的團建活動時間,可那一天我起床時就感渾身不對勁。雖然想著不去會很尷尬,也很可能留下不合群的印象,但為了自己的身體,入職新公司後的第一次團建我還是沒有成行。
  • 心理學:鏡像自我,你是怎麼認識你自己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叫鏡像自我的說法。鏡像自我:「我們以為別人怎麼看我們」為鏡子來認識我們自己。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認為我們會根據自己出現在他人的面前的樣子來感知自我。甚至有人提出:與我們自我概念有關的並不是別人實際上如何評價我們,而是我們想像中他們如何評價我們。
  • 《項鍊》的心理學啟示:從否定自我到接受自我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現在的生活,相比以前更加艱難,但是她沒有放棄生活,也沒有拋棄真正的自我,她在艱難地生活中發展了全新的自我,一個腳踏實地、用心生活的自我,她用著自己的雙手在完成對自我的救贖。人總是對於變化,有一種抗拒的心理,不願意接受變化,總是想要在「舒適區」中生活,但是生活往往就是這樣的奇妙,它會推著你往前走。
  • 人挺合群,但其實內心孤僻的星座,雙魚首當其衝
    有些人你看著在大笑,但是卻笑著笑著就哭了,成年的人世界從來沒有簡單二次,只不過是善於偽裝罷了。今天我們來說個個例,表面強裝合群,實際內心非常孤獨的星座,因為人都是群居動物,為了迎合大眾,為了跟上大家的步伐強裝合群。孤獨的內心只有自己默默舔舐。雙魚座:
  • 《分手心理學》:走出分手的傷痛,「重建自我」五步法可以幫到你
    復旦大學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曹雪敏認為,經曆本身其實並不能讓人獲得經驗和成長,對經歷的思考和理解才是最有用的東西。《分手心理學》這本書就是她藉由"分手"帶給我們更好的思考,讓我們在讀完以後對親密關係有了更新、更完整的理解,也讓我們的自我更加完整和堅韌。
  • 一個女人,最高級的活法:「不合群」
    而其實,她們有最智慧的大腦,懂得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懂得為自己而活,懂得活出想要的自己。  小時候的我們,總是認為,「合群」才是最好的活法。而不合群的人,會被看作是另類。  而等我們長大,經歷的事情多了, 逐漸成熟以後,我們才發現,原來最好的活出是「不合群」。
  • 心理學:一個人有這3種表現時,其實是想拒絕你,別不知道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如果一個人對你作出這些行為,那你就要小心了,他極有可能是想要拒絕你。當我們請求別人的幫助時,話還沒說到一半,對方就立馬回應你,表示自己知道了,其實心裡並沒有答應你,事後也會隨便找個理由搪塞過去。而正常情況下,當你向別人提出自己的請求時,他肯定會根據這件事情的難易程度,來考慮自己要不要幫忙,而不是在你話說到一半的時候,就立馬給予回應。
  • 如果你不是一個合群的人,那麼請把孤獨當作一份幸運的禮物!
    在老師們不厭其煩的諄諄教誨和家長們永不停歇的絮絮叨叨裡,你是否感到了一絲疲憊,和一點點莫名的孤獨?因為對自己的不認可,只能裝作喜歡別人同樣喜歡的東西、了解別人的興趣、同時強迫自己改變自己的看法。一旦遇到分歧,你就會用別人的方法來解決。不敢拒絕,生怕會被別人討厭。
  • 豆瓣評分8.3《人間失格》:你努力合群的樣子真的很孤獨
    長大後的葉藏,在內心的自我和世間的認可中徘徊,失意,只能藉助酒精、性來麻痺自我,於是墮落、自殺,慢慢的,他的人生「充斥著恥辱」。這本書整體的基調是頹廢的喪,所以,不建議未形成完成的世界觀的未成年人閱讀。這部小說是太宰治自殺前的遺作,書中到處都是太宰治的影子,可以說是半自傳體小說,太宰治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在告訴我們,自己用盡全力去討好這個世界,卻依然無法擺脫孤獨。
  • 正向心理學的自我欺瞞
    在近年來,正向心理學更是形成無所不包如同宗教偈語般的色彩,例如,在正向心理學中聲稱,快樂可以預防與治療癌症——身患絕症意味著你不夠快樂;吸引力法則讓你改變人生——你沒有發財意味著你拒絕財富;情緒感染是人際的法寶——當你快樂,你身邊的人就會快樂等等;正向心理學簡直是上天堂的直通車。這裡面究竟有多少成份值得信任?這鋪天蓋地的訊息究竟從何而來,又為何而來?
  • 70歲老人的真心話:晚年學會「不合群」,才是最好的養生
    提到「不合群」這三個字,我們大部分人的心中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孤僻的人,不跟人說話,也從不參與集體活動,總是獨來獨往,性格也有一定的問題。 但這是大眾的固有印象,我們總會下意識的把「不合群」和「怪人」劃上等號。
  • 心理學:女人,你獨處的能力,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本文是《女性課堂:自我提升心理學》專欄,通過學習,你可以獲得更多的思維模式和認知。解決自我發展中遇到的困擾,無論是生活還是職場。讓你更懂女性心理,尋找到屬於你的人生真諦和感悟。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在人生的長河裡,女人最可怕的事情,應該是終其一生,都學不會與自己相處。孤獨,與其說是讓人感覺寂寞,不如說說是讓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