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不在乎 -- 認識和克服「自我意識過剩」(self-conscious)!

2021-02-20 海邊小妹

(每個人都有過那樣的階段:特別在意別人的目光。當女兒開始有這種表現的時候,我便想起自己小時候亦曾受此困擾。人生路上遇到的每一個困惑,我都喜歡研究一番,然後才能真正跨越它。。。)

一、緣起

初秋的天氣正適宜,不冷不熱。接女兒放學,我倆悠閒的走在紅紅黃黃的小路上。我照常的邊走邊聽歌,旋律和心情同步的時候,我會跟著哼唱,唱到共鳴處,偶爾還會放開喉嚨直抒胸意。其實,就我這副小嗓子,再怎麼放開喉嚨都沒多大動靜。正當我仰望藍天,整個人陶醉在歌中意境的時候,松子粗暴的打斷我:「媽媽,噓—— 別唱了,有人在後面,會聽到的!」 我說聽就聽唄,又不怕人。松子拿我沒辦法,只能心虛的頻頻回頭張望,觀察人家離我們還有多遠,是不是聽見,是不是露出遇到怪物的表情。。。

為人母的責任感就在此時突然膨脹,這正是教育她的好時機呀:人活著,不能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又沒幹啥出格的事兒。於是,便有了下面這篇文章。

相比於學習成績,我一向更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她體質上下功夫的日子已經結束,只要十來歲的時候把營養跟上就好。現在這個年齡則進入到心理健康和心態培養的關鍵期。雖然情商和智商一樣,受先天影響很大,但並不是不能培養的。我始終認為,在基本生存物質得以保障的當今,情商和心態,才是一個人是否活得幸福的決定性因素。

二、「自我意識過剩」的概念

在路上,我跟她討論了一個英文單詞:self-conscious,意思是「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也可以翻譯成「自我意識過剩」。

自我意識過剩:是一種心理學概念,指對自我存在過分放大,過於在意自己呈現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因而產生不自在、不自然、難為情、扭捏、害羞等心理狀態。說句大白話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兒。這與「以自我為中心」還不太一樣。

松子說她就是個self-conscious的人。比如上次,她被蜜蜂蜇了臉,小半邊臉都紅腫了,臨到學校前,她拼命試圖用頭髮遮蓋。有一次她腿摔破皮,我給塗了雲南白藥,臨進校門前,她反覆觀察那層藥粉看起來會不會怪異,還問我可不可以上廁所用水給擦掉……

我知道,內向的孩子對外界比較敏感,她會更在意別人的目光,很正常。其實,這樣的人折磨的是自己,往往對社會和大眾無害,甚至有益。他們會更加嚴格的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規範自己,不做出格的事,更不要提違法亂紀之類了。

我說: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self-conscious的階段。特別是十幾歲青少年時期。媽媽那麼大的時候就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很怕自己與眾不同,希望扎在人堆裡誰也看不見。小時候因為馬虎,有一次把衣服前後穿反了,自己發現的那一瞬間,簡直囧死了。自此就落下病,總懷疑自己哪裡沒穿對,出門前恨不得把鏡子照穿,倒不全是為了漂亮,而是怕哪裡不妥叫人笑話。是不是裙子不小心掖短褲裡了?感冒怕冷穿那麼臃腫太奇怪了吧?。。。唉呀,每天為這事兒不知耗多少神。」

松子趕緊問:那你是怎麼變好的?

我說:

「慢慢長大了,對世界的認知開闊了,也知道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自信心增加了,就不再那麼過度在乎別人的看法了。覺得年紀越大,就越能活得自在而隨心。」

回家之後,我翻了相關資料,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認識。再次發揚樂於分享的無私精神,花時間把零碎的信息集中整合,條理化的呈現出來,希望更多有此困擾的大人和孩子,有所啟發。

三、「自我覺知」和「自我意識過剩」的區別

首先,要注意區分「自我覺知」(self-aware)和「自我意識過剩」(self-conscious),它們是看起來相似、卻有所不同的兩個概念。

self-aware:是「有自我覺知的」。說一個人self-aware,就是說他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知道自己的想法,也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麼想。相對來說,self-aware是有正面積極意義的。人是需要有自我覺知的,它是進一步成長的基礎,可以幫助我們向著自己希望的樣子成長。

self-conscious:則強調一個人對別人的觀點和評價過於敏感。因而畏手畏腳、害羞、難為情,害怕出錯,擔心自己的言行表現受到別人的差評。因為自我意識過度,甚至對別人看自己的眼神都很敏感,耿耿於懷,甚至在內心感到痛苦。這是相對負面的心理狀態。需要克服和調整。

細分的話,self-conscious還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自我意識(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高的人,傾向於關注和探明自己的內心感受,如情感、意識等。另一種是公眾自我意識(public self-consciousness)高的人,傾向於把自己看作一個社會體,過度在意別人或公眾對自己的印象。我們探討的主要是後者。

當然,凡事過猶不及。自我意識不要過度,但也不能走極端。完全不在乎別人、特別是大眾的看法,往往也是自負、狂妄自大、過於自我的表現。這種本文暫不討論。

四、擺脫自我意識過剩的方法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我意識過剩的情況。比如剛到一個新環境工作、當眾做一件自己很不擅長的事情、第一次公開演講等等。

不管這種狀態偶爾發生,還是需要糾正的常態,我們都可以通過自我訓練,慢慢擺脫它的困擾。我歸納方法如下:

1、區分善意和非善意的評論。對那些真正關心你的人提出的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可以放在心上,聆聽、分析並改進自己。對那些因不平衡、嫉妒和抗拒等心懷惡意的人,學會聽而不聞,不讓他們的話在自己心裡停留。要知道,有的人是習慣性的戴著挑剔、批判、挑戰的眼鏡看這個世界,問題出在他們身上,而不是你,無需為他人的過錯懲罰自己。其實那樣的人自己活得一點兒都不快樂,成天接收和感應的都是負面信息,就算幸福來敲門,都能被他嚇跑了。

2、換位思考。要意識到,其實,別人根本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細緻的關注你。你感覺全世界都在注視著你評價著你,那不是事實。想想你自己有沒有對別人的小事投入那麼多的關注呢?你會因為別人有一些小缺陷、小怪異就全盤否定人家嗎?如果你不會這樣去想周圍的人,那麼,為什麼認為別人會這樣去想你呢?提醒自己:你才是對自己最挑剔的人。

3、不要養成總是取悅別人的思維習慣。有的人過於在意自己,其實是源自內心對讚美和肯定的渴望。要知道,自我價值的實現,並不完全依賴於別人的讚美。不排除有些人,是在成長過程中被忽視,或者教育環境過度嚴苛,極少受到良性鼓勵和肯定。因而形成一種壓抑自我、苛責自我,來討好他人,希望獲得他人認可和肯定的人格傾向。這種情況和下一條「增強自信」息息相關。

4、增強自信。自信並不都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養出來的。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大家誰也不比誰更完美。從別人的評頭論足中解脫出來,無需讓別人定義自己。生命是你自己的,生活是你自己的,而不是他們的。「我就是我,世上獨一無二的、不依附於任何外物而存在的獨特個體。」 遠離那些喜歡消極打擊你的人,多和積極樂觀的人接觸。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曾經,我看到誰誰永遠是那麼時尚美麗、光彩照人。不由自主的對比自己一身鬆散隨意的穿著和髮型,就產生一種相形見絀的自卑。這時候,我跳出自己的身體,就像一個外人一樣觀察自己此時的內心感受。於是,我體察到了自己正做著一場不公平的比較,而且它毫無意義。意識到這是一股消極的情緒。它來了,我就讓它穿過內心,而不做停留。

我學著告訴自己:

「你覺得人家看起來那麼靚麗,但你忽視了他們的付出,他們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用在化妝和修飾上,而你是不願意在這件事上付出那麼多的,如果讓你每天對外表如此一絲不苟,你過不了幾天就會瘋掉。況且,你的家人朋友也都喜歡這樣自然的你,你自己也享受這種輕鬆愜意的生活狀態。自然而不造作,恰恰就是你的特色啊,幹嘛要和別人瞎比較呢。」

5、避免反應過度、學會自嘲。發生了讓你尷尬或丟人的事情時,不要表現得反應過度,那樣的誇大會更引起別人的關注和重視。自己表現得無所謂,自嘲一下,一笑而過,別人便也不會放在心上。

如果真的有人當眾提及那些讓你感到自卑的缺陷時,自嘲是很好的化解方法。自嘲不等於自我貶低,而是以一種自謙的的方式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你自己是接納和擁抱著這不完美的。倘若對方語言非常刻薄過分的話,可以平靜的告訴他們:「你沒有資格這樣評價我。」 

儘量不要為此大動幹戈,你顯得越生氣,就說明你越在意。

真正自信的人,不會因為別人失實的指責而那麼難受。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在聽到不同聲音的時候,內心不會多麼焦慮,而是會理性的分析判斷重新衡量,有益的吸取,無益的直接無視。

好,又一篇說明文。完全與風花雪月無關,也不能感人至深,但或許能讓大家在自我認知的道路上前進得更快一點兒。

年齡越大,我便越深刻的意識到:人的成長,永無止境。內在的修行,是我們畢生不可懈怠的功課。

我願和大家一起,快樂的探索,幸福的成長!

相關焦點

  • 自我意識過剩
    以至於讓我懷疑我喜歡的並不是說唱本身,而是觀點和表達方式的解構與重組。是一種含蓄但內核充滿力量的意境營造和故事敘述;很多文字導向不同的畫面、聲音、文學作品,最終回到他的母題。因而人不覺得他的歌詞龐雜而花哨,而是看似游離卻十分精準的坦誠描寫。也許我喜歡這種文字風格,也許我的風格和他很像,也許我想成為他的語言那樣,也許我又該開始看書了。
  • 【劇集推介】自我意識過剩的正義英雄復活!!
    萬丈的挺身而出觸動了葛城巧,並與戰兔的意識合為一體,並將身體的主導權交給了戰兔!!!自我意識過剩的正義英雄——桐生戰兔復活!!並成功啟動天才滿瓶,變身為可自由支配60支滿瓶的究極騎士——假面騎士BUILD天才形態
  • One Conscious Breath
    Notice means bring your attention to it去留意指的是將你的注意力放在它之上Air moving in空氣正在流入Just one conscious in and out breath只要一次有意識的呼氣與吸氣and a different dimension is
  • 解析《獅子王》:從辛巴的成長史,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曾經看《獅子王》,以為這只是一個小獅子的勵志成長故事,卻沒有意識到這看似是辛巴身份的變換,實際上卻伴隨著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和成熟。這部電影之所以經典,也是因為大人都從小辛巴的成長過程中,看到了自己自我意識的發展,同樣的,也激起了孩子對於自我成長的渴望。
  • 孩子幾歲才會認識自己?有這些表現,說明孩子有自我意識了!
    很多家長都好奇,寶貝在幾歲才會認識自己,因為有些寶寶在出生不久後,連照鏡子都感覺到害怕。其實寶貝在認識自己之後,就表示寶貝已經有自我意識了,在這個階段,寶貝們也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表現。如果寶媽發現了寶貝有這些表現,就千萬別閒著了,趕緊開始行動起來,去幫助寶貝開發他們的智慧吧。
  • 二分心智與意識的起源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部世界裡的仿生機器人接待員們出現了類似於自主意識和思維的表現,他們開始質疑他們所處的世界的本質, 這也直接或者間接地促使他們開始反抗。正如知乎上的劇情分析所說的一樣,在某一次錯誤的重置和調試過程中,調試員Banard和女主德洛麗絲(Dolores)的對話十分耐人尋味:
  • 電影《獅子王》裡告訴我們,自我意識的發展,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種心理特徵對孩子的成長,認識世界和自己,以及品格個性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簡而言之,"自我意識"就是更夠認清自己,更好自律自覺的向好的方向發展。本我和超我的統一:回歸國度,辛巴的"自我意識"發展朋友的陪伴,和長者的信任與託付,讓辛巴重新認識自我,在外界的打擊和自我的掙扎中,矛盾得以解決,從而形成本我與超我的同一,辛巴開始有勇氣和擔當,願意回到森林,重登王位。
  • 自我意識越強,孩子反抗性越強!
    這些媽媽非常羨幕那些乖巧聽話孩子的媽媽,她們都非常疑感:怎麼人家的孩子就不哭不鬧,那麼聽話呢?孩子出現強烈的反抗,這不僅不是壞事,而且對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的。美國心理學家利伯特曾做過一項心理實驗,在3-5歲的兒童中挑選100名反抗性強和100名幾乎沒有什麼反抗行為的孩子進行追蹤調查。
  • 孩子這些「叛逆」的行為,是自我意識強的表現,家長應該感到高興
    其實,自我意識,也可被稱為「自我」,指的是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意願,展現自己獨特的個性。像我表姐家的孩子,長到1歲半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叛逆」,一定程度上就是,自我意識慢慢形成,開始為自己考慮了。
  • 19_人們為何要尋求自我認識的連貫性和一致性——自我驗證理論
    人們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自我知識/自我認識(self-knowledge)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自我知識賦予人們「我是誰」以連貫性。普雷斯科特·萊基是最早討論(1945年)自我認識如何滿足人們對連貫性的渴望的理論家之一。他提出,自我觀一旦發展起來,就會給人以強烈的連貫感。為了保持這種連貫感,人們致力於穩定和保持自我觀。
  • 幼兒教師招聘考點:自我意識的發展
    1.分離感自我意識的分離感是指一個人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身體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哈哈哈)2.穩定的同一感指一個人知道自己是長期的持續存在的,不管外界環境如何變化,不管自己有了什麼新的特點,都能認識到自己是同一個人。(你把馬甲脫了我照樣認識你!)
  • 歸因,是家長應該教給孩子的一門學問,自我認識不清晰都來源於此
    小沫開始壓抑自己的能力,對自我認知很模糊。「我很想做更好的自己,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最希望自己變得完美。」大家都知道,完美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實際上就是過高的自我要求和期待,寧願受累、嘗試錯誤,也不想讓別人看見自己的不足。
  • 哲學自我-意識的贈禮
    《精神現象學》為智慧和哲學的最後時代作出判斷:「伴隨著自我-意識[……]我們進入了真理的王國」[3]——只不過仍在意識的教養歷史之內;這樣的意識註定要沉沒以達到純粹概念。在真理的王國之中,我們就是在家的(einheimisch),只要這裡我們的理性,進而言之:只要在此理性的精神只和自身,只和自己的諸作品打交道【83】。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 《自我與身份》解讀6_第5章_如何認識你自己?—自我知識的組織
    「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又被稱為「自我認知」、「自我了解」和「自我認識」等,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感受或動機的認識或理解。傾向於內省和自我意識的人常常被一些問題所困擾,其中包括「我是誰?」的身份困惑,即我的特徵是什麼?哪些屬性能描述我?哪些屬性不能描述我?
  • 看懂這十條對策,克服孩子的粗心真不難!
    沒標音調、忘記寫單位和「答」  ······  其實都會,就是太粗心大意  孩子為什麼會粗心?  父母應該怎麼幫助孩子克服?  一起來看看教育專家、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錢志亮老師的建議  孩子為什麼會粗心?
  • 「車輪上的藝術療育」|「世界自閉症日」 獻給特殊教育教師的禮物:音樂舞動自我關懷(self-care)
    ,引導高壓力群體與自我對話、自我表達,以及接納和管理情緒,並通過一定的藝術療愈方法協助其促進身心健康,緩解職業壓力。「促進身心健康,緩解職業壓力」音樂舞動自我關懷(self-care)計劃舞動自我關懷小組流程與內容:➤ 身體掃描:短短5分鐘,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身心狀態;➤ 呼吸放鬆法
  • 《雲娃娃》:以童趣的角度,探究孩子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意義
    二、 《雲娃娃》繪本的現實意義——教會孩子認識自己,接納自我繪本主要通過雲娃娃的視角,讓幼兒通過觀察雲娃娃從自我懷疑到實現自我認同的過程,學會認識自己,接納自我。2、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認識自己、接納自我?(1) 讓孩子感受到大家對他的喜愛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是通過別人對他的看法和態度決定的。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但是父母不可遏制的驅使孩子踏上一條不可能到達終點的道路。因為我們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們會不斷的孩子施加壓力,去實現那個自己曾經沒有實現的願望,去達成自己曾經沒有達成的目標,去彌補自己未曾被滿足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