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高逼格公司,如何從光碟市場殺到了流媒體領域?

2021-02-15 一起拍電影

作者 / 汀妹


這些天,標準收藏公司(The Criterion Collection,以下簡稱CC)將推出王家衛作品修復全集的消息,在影迷圈瘋傳。跟著瘋傳的還有,CC上線自己流媒體平臺的新聞。

 

原本沒什麼關係的兩件事交織在一起,讓原本只是小眾圈知名的碟商CC,一下出了圈,被當作正在崛起的新興流媒體看待。CC到底什麼來頭?

 

常看藝術片的影迷,一定不會陌生CC的片頭。自1984年成立以來,CC就立下了只發經典藝術電影的宗旨。從1984年開始的鐳射雷射碟,到1998年的DVD,再到2008年的藍光碟,CC發售了近1000套碟,一直堅守「偉大」的選片宗旨。這就不免讓人匪夷所思,它是如何在奄奄一息的光碟市場找到自己一席之地?

眾所周知,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光碟市場開始逐年縮水。好萊塢五大片廠,還會在電影上映窗口期後發售DVD和藍光碟,但銷量卻連年下降。比如《星球大戰》系列2016-2018年連續三年拿下北美藍光碟銷售冠軍,銷量卻從2016年的548萬降至2018年的301萬張。

 

這些年五大片廠沒有坐以待斃,華納前CEO凱文·辻原當選的重要原因,便是他穩步提升了華納光碟銷量,被人戲稱為「賣碟老總」。但目前凱文卸任,華納緊隨迪士尼的腳步,開始打造自己線上流媒體,巨頭們費勁「搶救」光碟市場的運動就此作罷了。

 

商業片光碟市場的形勢尚且如此,那麼只發經典藝術片的CC是如何活下來的?又如何把自己打造成品味一流的「奢侈品」碟商形象,現如今憑什麼又能進駐流媒體市場?

 

 

碟商CC的轉折:

與Netflix背道而馳

 

CC的誕生,並沒有什麼大財團背景。1984年三個年輕人嘗鮮發售了《公民凱恩》《金剛》鐳射光碟,其中《金剛》因開創性的加入評論音頻,具有收藏性資料價值,而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錄。這三人就是「Stein」兄弟 Robert Stein、Aleen Stein,與Joe Medjuck (另外一個創始人Roger Smith稍晚加入)。

▲CC版的《金剛》鐳射光碟

 

隔年,看到加入額外資料的光碟價值的「Stein」兄弟,聯合另外兩個合伙人William Becker和Jonathan B. Turell成立了航海者公司(Voyager Company),專門為圖書館這類機構製作教育類多媒體光碟。同時,CC則作為其子公司運營,繼續發售「特別版」電影光碟。這個「特別版」被稱為「盒子裡的電影學校」,他們把教育思維也應用到了電影光碟上。

 

其實「特別版」光碟擱現在,司空見慣,但在當時卻是聞所未聞。光碟裡除了正片,還包含額外的豐富資料,預告片、評論、花絮紀錄片、備用結尾、刪除的場景等等。同時CC還精益求精,率先推出正確的長寬比畫幅光碟,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把控,「CC版」一躍成為當時家庭視頻的行業標準。

 

1994年,五大英語出版集團之一的德國Holtzbrinck收購了CC母公司航海者公司20%股份,但好景不長,時代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997年,航海者公司就解散了,Holtzbrinck出售了其所屬的部分資產。同年,Netflix誕生,嗅到網際網路崛起商機的裡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開創了在線光碟租賃業務。不久,Netflix就通過方便快捷的租賃服務,幹掉了線下租賃巨頭Blockbuster。

 

《驚奇隊長》裡還隱喻了這一巨頭的輓歌,「驚奇隊長」從外太空「砸」進地球的第一個地方是一家碟店,這家店正是Blockbuster全世界僅剩的一家標誌性商店。

 

此時的CC,走上了一條完全與Netflix背道而馳的路,它不僅不轉戰網際網路,反而越做越小眾。之前CC還做著大眾的《雨中曲》《綠野仙蹤》等耳熟能詳的美國電影,後來搭上Janus Films,這個幾乎一手將世界藝術導演作品帶到美國的發行公司。CC轉型做起了英格瑪·伯格曼、黑澤明 、 弗朗索瓦·特呂弗、小津安二郎等大師作品。

 

從美國經典電影轉向歐洲藝術片之後,CC也就成了後來我們所熟悉的CC。別具一格的包裝設計品味、以導演為中心的獨家「資料」,讓CC碟成為了真正的「藏品」。

 

CC的小眾生存法則:

成為奢侈品般的「藏品」

 

要讓藝術片粉絲買單,自然要在包裝與內容設計上花功夫。

 

2015年國內CC 粉自發組織的問卷調查中,大部分在回答「CC對你意味著什麼?」時,都給出了「象徵品味」的類似說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逼格。

 

CC選取作為封面的場景,設計得簡潔而具有質感,與大牌奢侈品的設計路數不謀而合。「封面設計」在越來越走向收藏價值的光碟市場中有多重要,影迷小吳舉了一個例子,主要做海報設計的Mondo「下海」短暫地做過一批碟,這批碟也就特別在封面設計,但現在這批碟已經成了高價難買的絕版碟了。

 

CC第二點改進的當然是額外資料的內容製作上。CC完全遵循「導演中心制」,宣稱要成為「導演肚子裡的一條蟲」,與導演及相關電影製作人密切合作。推出「Director Approved」的導演原版系列中,即使已故的導演,CC也嚴謹地找來大量研究性的文字及影像資料,深度自然是一般製作特輯無法比擬的。「看一眼CC碟的目錄,不僅多而且種類豐富,方方面面資料都涵蓋了,你一下就明白為什麼它值得買。」影迷小吳說。

 

為了符合收藏的需要,CC還為發售的每套碟編號。2號《七武士》、5號《四百擊》、13號《沉默的羔羊》、140號《八部半》以及這兩年國內熱銷的804號《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影迷小吳不避諱地說, CC利用了收藏者心理,「你可能沒打算收藏喜歡的那張碟前後號,但是買都買了,就會想要它們擺放在書架上時,是連起來的、完整的、好看的。」

 

CC的DVD定價在每張29.95美元,藍光碟定價在每張39.95美元。平時官網上大部分碟都會有8折的優惠,每年會有兩次24小時閃購五折優惠。影迷小吳說,他周圍的 CC粉幾乎都是在那天買碟,那天大家都會有一個心理,即使不怎麼喜歡的碟,都會一窩蜂地購買,能買多少是多少。

 

2006年,CC直接做起了膠片修復。與世界修復技術首屈一指的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以及馬丁斯科塞斯牽頭成立的世界電影基金會深度合作。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的「阿普三部曲」、國內楊德昌導演的《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都是經由修復才能以完整清晰的樣貌展現給世人。

 

後來每年影迷都越來越期待CC「今年會修復什麼電影」,CC乾脆開始每年以猜圖的形式發預告,跟影迷玩起趣味性的遊戲。

 

CC正是通過這樣一步一步,一邊賺足名譽資本,被影迷奉為「藝術的象徵」,一邊刺激了影迷欲罷不能的購買慾。但另一方面,光碟市場整體大形勢不容樂觀,CC也不得不依靠大公司做發行,2005年起,交由美國著名的公共媒體PMI旗下的家庭視覺娛樂公司(Home Vision Entertainment ,簡稱HVE)代理發行,2013年CC又轉向了索尼家庭娛樂(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簡稱SPHE )。

 

最後經營小本生意的CC,沒有完全放棄線上流媒體。

 

殊途同歸,

CC加入流媒體競爭

 

2007年,已經成為線上碟商巨頭的Netflix,又富有商業嗅覺地開發起了線上視頻點播業務。一時間,視頻點播網站叢生。2008年,CC相中與其品味相投的MUBI,MUBI被稱為獨立電影界的Netflix,每天只提供30部的精選片單,供影迷在線點播觀看。

 

2011年,不滿足於MUBI平臺的CC又相中正在崛起的Netflix的對手hulu,這時候CC還是被哄搶的香餑餑,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流媒體中,CC就是打差異化的內容提供商。CC兜兜轉轉,2016年中止與hulu合作,轉向與華納兄弟運營的付費電視網TCM旗下的流媒體Filmstruck合作。

 

CC與Filmstruck合作比較成功,華納希望Filmstruck能夠吸引那些對Netflix和Amazon Prime體驗感到不滿的觀眾。與其提供龐雜的內容,不如幫助觀眾選片。CC總裁Peter Becker透露,Filmstruck第一次將策展思維引入流媒體,提供電影節般的主題選擇和藝術影院般的引導服務。CC一度將藝術品牌價值附註在Filmstruck,吸引了大批粉絲進駐Filmstruck,讓嚴肅電影愛好者找到了流媒體的家。

 

但華納這顆「大樹」底下並非乘涼之處,前兩年對流媒體還持觀望態度的華納,2018年決心整頓自家的流媒體業務,小眾的Filmstruck被首當其衝地關閉了。隨後,華納遭到了著名好萊塢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在內的4萬多名粉絲的聯名上書,請求撤回決定。但華納數字網絡的負責人遺憾地表示,「雖然Filmstruck擁有非常忠誠的粉絲群,但它僅是一個利基服務而已。」

 

利基戰略本來是為了避免在市場上與Netflix這類強大的競爭對手,發生正面衝突,選取被其忽略的、需求尚未得到滿足、有獲利空間的小市場切入,找到立足之地。CC也是從碟商中,如此轉型發家的。但如今,卻遭到了華納的當頭一棒。

 

於是我們看到了,CC今年4月8日自食其力地做起了自家的流媒體生意。所有北美地區的用戶,每月支付10.99美元或是一年支付99.99美元,就將能夠享受近1000部CC版影片的線上點播服務。目前CC的月費低於漲價後的Netflix,價格上,尚有一點競爭空間。

 

當然CC流媒體最大的競爭力還來自於提供「策展性的選擇」,吸取了與Filmstruck合作的經驗。這一次,CC為影迷在每個星期每一天,都推出不同的節目,周日聚光燈單元,周二短片單元,周五雙重特寫等等。CC還將開啟一系列線上知識付費的課程,比如15分鐘的電影課等。

 

與Netflix背道而馳的CC,最終走上了流媒體的道路,但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此前鮮有出版華語片的CC,今年連連放出兩彈「成龍《警察故事》系列」與「王家衛全集」,或許正有意試探著華語區市場的可能。在CC到來前,奄奄一息的國內光碟市場,有誰會突圍?又有誰會成為打利基戰略、從巨頭中分一杯羹的流媒體呢?

近期熱文

專資辦停止同步數據

新時代電影票黃牛調查

《復聯4》最新時間線梳理

為什麼金融騙子都喜歡投電影?

商務合作 / 轉載 / 加入社群 / 約稿

請聯繫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

相關焦點

  • 流媒體平臺與智能電視的「相愛相殺」
    當下,各家國產手機品牌也正在將戰火延燒到電視領域。就現在來看,國內的優愛騰芒與各類大屏終端還處在蜜月期,雙方都需要藉助對方的發展佔領市場,但各自作為一門生意而言,甜蜜過去終歸需要面對現實,而現在,雙方已然已經開始有一絲火藥味了。
  • Netflix 24年:從DVD租賃到流媒體巨頭
    從1997到2021,Netflix從一家海濱小城聖克魯斯的DVD租賃公司,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流媒體行業的領導者。為此,本文將著重分析:復盤Netflix,它是如何構築自己的核心護城河;Netflix的商業模式和核心打法是什麼,以及Netflix當下所面臨的新威脅和不穩定因素。01 Netflix 24年,想像力和實踐的激烈碰撞1997年,裡德·哈斯廷斯和馬克·倫道夫在海濱小城聖克魯斯創建了一家DVD租賃公司,秉承著網站名稱簡短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則,這家公司起名為Netflix。
  • Netflix(NFLX.US) 24年:從DVD租賃到流媒體巨頭
    從1997到2021,Netflix從一家海濱小城聖克魯斯的DVD租賃公司,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流媒體行業的領導者。為此,本文將著重分析:復盤Netflix,它是如何構築自己的核心護城河;Netflix的商業模式和核心打法是什麼,以及Netflix當下所面臨的新威脅和不穩定因素。01.Netflix 24年,想像力和實踐的激烈碰撞1997年,裡德·哈斯廷斯和馬克·倫道夫在海濱小城聖克魯斯創建了一家DVD租賃公司,秉承著網站名稱簡短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則,這家公司起名為Netflix。
  • 美國原創劇市場群雄逐鹿,誰是流媒體之王
    蘋果斥60億美元巨資押寶Apple TV+,迪士尼依靠雄厚家底打造Disney+,網飛和亞馬遜則是在流媒體領域深耕多年的老兵……對於美劇迷們來說,2020年的新劇絕對會看個過癮,而對於這幾家獨角獸來說,流媒體行業的群雄逐鹿或許才剛剛開始。
  • 滾石唱片牽手網易雲音樂,唱片公司在流媒體時代如何迭代演進?
    而在流媒體時代的衝擊下,以滾石唱片為代表的唱片公司如何求新求變,以抓住當下年輕群體的需求,探求全新的發展路徑,對於音樂產業來說,無疑具備參考意義。40歲的滾石唱片,依然年輕說起滾石唱片,就不得不提到段氏兄弟。
  • 切入軍工領域!這家公司未來前景廣闊?
    原標題:切入軍工領域!這家公司未來前景廣闊?這家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分析師預計光韻達2020-22年可實現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28/1.85/2.68億元,考慮到公司雷射製造+軍工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未來高增長可期,給予
  • 迪士尼的流媒體新架構將如何運作?能否完全取代好萊塢影院效果?
    好萊塢一些大型影視公司將更多的控制權交給製片公司領導,並建立了一個新的發行部門,針對線上平臺進行專門的宣傳策略。成立一年的流媒體迪士尼頻道,已經成為特殊時期一個成功的播放平臺,它在短短9個月內就吸引6000萬用戶,這超過了他們原本制定的五年目標。當然在制定計劃的時候,誰也想不到觀眾們會經歷「無法出門看電影」的時期。人們的關注已經改變了,迪士尼的流媒體新架構將如何運作?
  • 院線的寒冬,HBO的流媒體平臺又來了
    \ 點擊播放 WSJ 短片 / WSJ 視頻短片《How the Troll Movie’sStreaming Victory Could Remake Hollywood》疫情之下的流媒體大趨勢如何改變好萊塢最新的流媒體巨頭現已開始搶佔市場份額
  • 一百年來最會幫股東賺錢的上市公司:迪士尼的流媒體王國布局
    1923年迪士尼創辦人華特迪士尼在美國成立「迪士尼兄弟卡通製片廠」時,可能也沒有想過,這家專門出卡通片的小公司,在一百年後的今天,成為全世界第一的娛樂王國。 那現在的迪士尼在全球的家產可說是琳琅滿目,除了跟迪士尼有關的品牌以外。其實迪士尼還收購了二十世紀福克斯、漫威影業、皮克斯、盧卡斯影業、美國廣播公司、ESPN等等。
  • 豪擲重金收購Crunchyroll,索尼(SNE.US)流媒體野心有多大?
    從營收佔比來看,影業收入佔索尼總營收比重並不高,那為何索尼依舊會執著收購Crunchyroll這家動漫流媒體?或許我們可以結合近些年它的動作來深挖其意圖。根據美國《財富商業洞察》4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全球流媒體設備市場在2018年價值276.9億美元,到2026年年底,其市場規模預計將達894.8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5.9%。因受特殊原因影響,全球不少地區流媒體滲透在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家中工作,居家時間變長,也令人們對視聽娛樂項目的需求逐漸增大。
  • 市場對新型殺蟎劑需求迫切 日本公司在新品開發領域獨佔鰲頭
    隨著植食性害蟎對常規藥劑抗藥性的不斷產生和增加,以及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的開展,迫切需要開發一些新型殺蟎劑。全球殺蟎劑銷售額預測2020年將增漲到8. 9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 9%。全球殺蟎劑市場中,日本和美國的市場佔比較高。近幾年,南歐和拉美的市場份額也在增加。
  • 中外兩大音樂流媒體巨頭間的「相愛與相殺」
    此前,騰訊音樂對標的全球音樂流媒體巨頭Spotify在今年4月3日率先在美上市,股票代碼為SPOT。截至美東時間2018年12月13日,騰訊音樂最新股價報收13.51美元/股,市值約210.5億美元。而Spotify股價報收125.55美元,市值達到227.4億美元。當中國首家上市在線音樂平臺對上全球音樂流媒體巨頭時,投資者會更喜歡誰?
  • Netflix 24年:如何從DVD租賃發展成流媒體巨頭?
    從1997到2021,Netflix從一家海濱小城聖克魯斯的DVD租賃公司,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流媒體行業的領導者。  Netflix 24年,想像力和實踐的激烈碰撞  1997年,裡德·哈斯廷斯和馬克·倫道夫在海濱小城聖克魯斯創建了一家DVD租賃公司,秉承著網站名稱簡短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則,這家公司起名為Netflix。
  • Netflix如何活用A/B測試、準實驗、消費科學實驗,來改善流媒體體驗?
    那Netflix如何確保聖保羅、孟買和曼谷的流媒體體驗與舊金山、倫敦或巴黎的體驗一樣令人愉悅呢?當用戶啟動播放時,客戶端自適應流算法會根據網絡和其他考慮因素選擇要傳輸的最佳比特率,而伺服器端算法則確定如何將數據包最好地發送到客戶端。 決定QoE的因素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確保用戶擁有良好的QoE的關鍵部分是在於播放流媒體的設備上運行的代碼。
  • 美國電視的2017:流媒體平臺巨額投入加速入侵,觀眾已死用戶至上
    1.三大流媒體平臺巨額投入 通過巨資投入原創內容和內容採購領域,三大主要流媒體平臺Netflix、Amazon Prime和Hulu對電視領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從單個公司的角度看,投入規模也非常驚人。Netflix計劃2018年在內容領域投入80億美元,相比去年增加了10億美元。分析公司Ampere Analysis預計,到2021年,內容支出中的一半都將用於創作原創內容。另據估計,2017年Netflix在歐洲市場的投入已達20億美元。
  • 買下《流浪地球》版權的這家海外公司,如何從「租碟店」做到市值1500億美元?
    除中國內地外的全球流媒體播放權。Netflix 這家公司以租碟業務起家,從零到千億美元市值,公司多次主動轉型,尋求顛覆式創新。目前擁有超 1.48 億的用戶量,佔據北美三分之一的帶寬,市場佔有率超過所有其他視頻網站的總和。
  • 市四海堂楊萬裡小故事:押注流媒體服務
    事實上,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美國媒體公司將開展重點轉移至流媒體效勞,以補償疫情形成的損失。與此同時,他們也在努力進軍國際市場,希望能夠吸收更多的用戶。但是,相關數據顯現,將來流媒體市場或將成為Netflix、迪士尼、亞馬遜「三國演義」的場面。
  • 迪士尼福克斯交易背後,擁有三個流媒體的迪士尼,如何處理hulu?
    然而,這份錦上添花也讓迪士尼陷入了一個尷尬的處境——去年Q3財報中,迪士尼已經宣布停止與Netflix合作,並著手規劃與ESPN Plus的流媒體服務,和另一項將在2019年推出的與電影和電視劇相關的流媒體平臺。知名度僅次於亞馬遜和Netflix的Hulu,其誘惑力不可忽視,但即將擁有三個流媒體的迪士尼,又該如何選擇?
  • 從《神話任務》優劣看各大公司如何布局流媒體戰略
    《神話任務:群鴉盛宴》在蘋果公司的流媒體平臺apple tv+登陸,這是蘋果公司入局流媒體平臺的第一部網劇。在初聞《神話任務》這個名字的時候,大致感覺到這是一部歐美神話為主題的網劇,恢弘製作+精良特效,再加上蘋果公司的財大氣粗,這也許一部比肩《冰與火之歌》體量的"巨製「。
  • 你認為後宮動畫需要高逼格的劇情麼?
    漫畫賣肉,動畫也賣肉,雖然有人叫嚷著看後宮賣肉不如直接看裡番,但最後還是乖乖掏出腰包購買《出包王女darkness》的BD光碟。  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大公司做的小黃片有時是比裡番更容易施法!  不過說起我最不能接受的幾部賣肉作品,當屬《魔法少女伊莉雅第三季》的做法最為發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