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的裝飾音問題一直鋼琴演奏和教學的難點,能否正確彈奏裝飾音不是簡單彈奏技術好壞的問題,而是這個直接關係著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與作品風格。
最早的裝飾音很多是不被寫入曲譜的,通過一些即興的臨時的文字進行標註,給演奏者以提示(注意,這時演奏的是古鋼琴)。這主要是當時的作曲家有意留給表演者即興彈奏的空間,讓表演者能夠充分發揮演奏技巧,顯示藝術家自己的獨有的表演風格,從這一點來講,跟我們現在的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與此同時,三百多年前的各種裝飾音標記、演奏還沒有形成規範,而那個時期的樂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曲者的表達方式。例如:羽管鍵琴上不可能彈奏長音,那麼作曲家要想表現一種legato思維的話,那麼只能依靠各種各樣的裝飾音。而在這漫長的300多年當中,裝飾音的標記以及彈奏方法也日趨系統化、規範化,當然,這期間裝飾音的標記和演奏表現出來很多的隨意性、即興發揮性。
這就為我們今天的鋼琴演奏和教學帶來了問題:如何歷史的、真實的再現作品的風格?例如我們處理巴赫和蕭邦的鋼琴作品時,他們的藝術表現和藝術處理就有著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除了時代和音樂作品本身的不同,其區別主要是通過一些細微的方面表現出來的,例如裝飾音的彈奏方法、聲音觀念、音樂審美等。當然,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兩位作曲家,也會在各自的音樂作品中,表現出各自的特點,正如現在流行樂的不同歌星之間的區別那樣。
如果有人認為,凡是「倚音」就要彈得短促,那麼我只能「呵呵」了,事實以及文獻記載顯示: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中,一些樂章中的倚音總是被彈的很長,而這種彈奏方法的要求,在巴赫、亨德爾等人的作品中比比皆是。當然,在巴赫時期的很多音樂創作,也開始使用短倚音,但是短倚音的廣泛使用,還是在莫扎特後期和貝多芬時期的音樂作品中。
歷史的觀點看,使用倚音的目的,最早是為了延遲「本音」的出現時間,因為倚音依賴於鄰音,不屬於和弦音,即倚音是一個和弦外音或者是不和協音。在巴赫時期,作曲家都是把和弦外音(延留音、倚音等)寫在弱拍(本音)之前,幾乎從來沒有過在弱起音前的倚音。當時的樂器構造和沒有延音踏板的設置,致使在羽管鍵琴上彈奏不出時值較長的音,所以作曲家們為了達到一個長音的效果,只能依賴於長倚音來填補時值較長的旋律。
短倚音出現在前古典主義音樂時期,C.P.E.巴赫(1714-1788)的古鋼琴教學中就曾經為彈奏短倚音做了這樣的原則性規定:
1、短倚音總是以加一個或幾個小旗式的符尾進行標記。
2、短倚音不受樂章、樂節的基本速度限制,總要被彈得很短。
3、只有在彈那些感情纏綿、深情的作品時,短倚音才可以彈得稍微長一些。
4、短倚音出現在較短時值前,或者進行同音重複時要彈得短一點。
5、在三度下行跳進中出現的短倚音,要彈得短些。
6、出現在切分音的倚音,同樣要彈得短些。
7、在停頓或休止符出現前的倚音要彈得短。
8、在三連音前面的倚音,要彈得特別短,否則將會影響到三連音的特色。
不管怎樣,各個時期的裝飾音都有其不同的彈奏方式,我們在彈奏巴洛克及前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時應該知道,每一個前倚音、上波音、同音、顫音、下波音,它們的時值都是從本音的強拍時值上開始彈奏和計算的,而決不能提前。
註:本文內容來源網絡,僅供參考,不代表上海音協官方觀點。
如果覺得內容不錯,請點擊右上角…,就能分享給朋友們;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上海音協微店便捷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