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在家庭和社會地位方面,要普遍低於古代男子,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有一類女子在古代卻是特例,這類特例便是出身皇室的公主們。公主們從出生那一刻開始,便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想怎麼任性就怎麼任性。當然作為皇室出身的女子,她們對自己的人生也大多不能掌握,鮮少有能夠自主婚姻的。大多數古代公主都會被用來和親,但也有一些強勢的公主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
古代家境貧寒的士子,在科舉上取得成功以後,首先要考慮的便是婚姻大事,古代更是有榜下捉婿的美談。在科舉上取得成功的士子們,既是朝廷官員爭奪的對象,也是皇帝給寵愛的女兒選擇駙馬的最佳對象。某位士子要是被皇帝選為女婿的話,那麼這位士子便會迎來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但就有這麼一個人,寧願自斷雙腿也不願娶公主為妻。
司馬道福是東晉簡文帝的掌上明珠。早年間簡文帝曾將她許配給大司馬桓溫的兒子桓濟為妻。桓濟其人從小就不學無術,長大後的他更是幹出許多忤逆父親的事。因此臨終之際的桓溫,便決定不給這個忤逆自己的兒子留下一絲一毫的家產。桓溫反而是將全部家產贈送給了弟弟桓衝。桓濟在得知此事後異常惱怒,他決定趁著父親病重之際先行除掉自己的叔叔桓衝。誰曾想桓濟行事不小心,竟讓身邊人將他想要弒叔的消息,提前走漏了出去。桓濟殺叔的行動不但就此失敗,還讓他的皇帝嶽父知曉了此事。
簡文帝異常惱怒,覺得自家駙馬此舉是違背人倫。於是簡文帝便降旨,讓公主和桓濟離婚,並將桓濟流放到了邊地。即便是離過一次婚,皇帝的女兒也並不愁嫁,更何況當時的司馬道福不但年輕而且還貌美如花。司馬道福看遍宗室子弟,隨後便選中了文採風流的王獻之。王獻之是書法大家王羲之最小的兒子。王獻之從小就對仕途不感興趣,反而是受到父親的薰陶,痴迷於書法。另外王家可是當時的世家大族,即使王獻之不迎娶公主,王家也足以庇蔭王獻之,讓其過上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瀟灑生活。
在王獻之認為,公主司馬道福並非自己的良配,反而是與自己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表妹(舅舅家的女兒),才是自己理想的人生伴侶。王獻之不但和自己的表妹兩情相悅,兩人結成夫妻也是兩家長輩樂於見到的。於是在兩家長輩的極力促成下,成年後的王獻之便迎娶了自己的表妹為妻。二人完婚後,志趣相投,生活幸福美滿。但公主司馬道福偏偏欣賞風採風流的王獻之,非要在這對夫妻間橫插一腳。司馬道福借著,王獻之的妻子婚後沒有產下子嗣為由,央求自己的皇帝父親下令,讓王獻之休妻改娶自己。
王獻之對囂張跋扈的司馬道福十分反感,他想盡各種辦法來抗拒皇帝的旨意。為了阻止皇帝讓自己休妻,迎娶公主的旨意。王獻之乾脆自殘,將自己的雙腿打斷燒殘。按理說王獻之的自殘,等於是變相明志,誰曾想公主司馬道福也是無比倔強的一個人。她聲稱即使王獻之是個瘸子,自己也要嫁給對方。為了家族,無奈之下的王獻之只好休了原配妻子,迎娶司馬道福。
被休以後,王獻之原配妻子的母家也相繼沒落,無奈之下這位原配便投靠到了叔叔家。沒過幾年,原配妻子便在自己叔叔家抑鬱而終。王獻之娶了司馬道福以後,並沒有因為公主曾經的逼迫而怨恨對方,二人照常過著平淡的日子。不過雖然二人已經成為夫妻,但彼此卻像是一對守禮的朋友,畢竟司馬道福曾逼王獻之休了自己的摯愛,王獻之心裡多少會有些怨氣,只是礙於司馬道福的公主身份和背後的嶽父簡文帝,王獻之只好忍氣吞聲。
晚年王獻之重病,曾請智者為自己書寫表文進行禱告。智者告訴王獻之需要他坦白自己曾犯下的過錯。王獻之想了想之後告訴智者:自己想不起曾做過什麼錯事,自己只記得一生唯一犯下的錯事便是和郗家離婚一事。這裡的郗家正是指王獻之青梅竹馬的表妹,也是他曾經的原配妻子郗道茂。可見王獻之一直覺得休妻一事乃是一件錯事,並對此耿耿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