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被逮捕已經兩年,兩年間偶爾有關於她的消息在各個社交媒體中傳播,但大多是囿於亞文化圈中。
3月4日,深海的好友,微博id甜味玻璃渣在微博中公布了深海一審開庭的時間地點,得到了近800條的評論。
4月22日,穀雨工作室發表的一篇「捲入女兒耽美舉報案的武大教授」,將深海案再次推向了風口浪尖,在文章發出後,「深海先生」迅速進入了微博熱搜榜。隨後,「燁風遲」也掛上了熱搜。
深海與燁風遲的恩怨始於網文圈,在他們兩人的「撕逼」史中,沒有誰佔據過絕對的優勢。他們更像是輪流執棋的棋手,從線上廝殺到線下,至今沒有分出勝負。
文章中的深海是一個生活經歷簡單,生活在學校的象牙塔中,擁有體面、富足的家庭,卻因為網絡上的一次口角,一次尋常到不能再尋常的爭端,被對方惡意報復而身陷囹圄。
她以弱者的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是面對困難而保持堅強的創作者。
很快,義憤填膺的人開始試圖「人肉」燁風遲,並號召人們通過單位的舉報電話等途徑舉報燁風遲,幹擾她的生活。在大眾的認知觀念裡,弱者既然得不到平靜快樂的生活,惡人就絕不能夠逍遙自在。
戲劇性的是,一開始人們人肉出來的「冷xx」並不是燁風遲,被人肉的人的學歷、所在地都與燁風遲不符。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一直沒有辦法理解燁風遲為何對深海抱有如此巨大的恨意,穀雨工作室的文章讓我找到了源頭。
在燁風遲與深海較量的上半場中,深海一直是優勝者。
在文圈裡,深海是成名已久的太太,有著眾多的擁簇。而燁風遲,用穀雨的文章的原畫來說,她是一個「不溫不火」的「生手」。
因為素材的相近,深海直接朝燁風遲拋出「你是不是抄襲了我」的問題。後來證明,燁風遲並沒有抄襲深海。
在寫手圈裡,抄襲一直是一個敏感的詞彙,特別是將自己視作創作者的作者眼裡,原創二字代表著自己的榮耀。
燁風遲是瘋的,所以她在被深海質疑之後,選擇用歪曲深海抄襲的方式對深海進行回擊,從而使兩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
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的當下,青年會在社交平臺展露自己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側面,以塑造一個更真實的網絡形象。深海與燁風遲在互相攻擊的同時,也關注著對方在社交平臺的發言,自然,也很快意識到了他們在線下可能存在的聯繫。
在現實生活中,深海是高校教授的女兒,父親與燁風遲的導師私交甚厚篤。燁風遲是一個普通的學生,要在導師手下做課題,一有不慎可能會影響畢業。
面對著這樣的事實,在眾人的調解下,燁風遲的確消停了一會兒。
但深海似乎是過於杯弓蛇影,也可能是對燁風遲不會再反擊抱有了一定的自信,因為我無法用別的理由解釋深海在2017年6月的行為。
因為燁風遲的一條微博,深海懷疑燁風遲針對的就是自己,再次藉助了父親和燁風遲的導師對燁風遲施壓。
當權高者以向你施壓,起因是因為你在網絡上「得罪」的「大佬」。在看清雙方之間的地位差距的同時,你是否會心存不滿,為自己的弱小無力感到難過。
此後的燁風遲更瘋了,開始毫無理由地舉報深海的父親。
社會資源的不平衡,使普通人要跨越階級的壟斷變得愈加困難。一個普通人為之要付出的努力與艱辛,也許對於處於高層的人來說只不過是抬抬手的事情。
作為一個弱者,「舉報」是她最好的矛,不管是否有確切的證據,只求能夠擊中對方。
告訴對方:你看,我不畏懼你。我也可以和你抗衡,並不是任你宰割。
2017年12月,深海被捕。
深海被捕的原因,有點知法犯法的意思。
天一案使耽美圈人人自危,小心行事。
而她在明知國家對出版物的管理縮緊的情況下,仍然決定再次出版個人志。
燁風遲舉報了深海,原因是色情。
深海最終被定下的是更大的「非法經營罪」。
陰錯陽差之下,燁風遲的瘋勁竟然讓她找到了反擊的機會。這使燁風遲一下子成為了深海命運的主導者。
變成了弱者的深海,抓住了網絡。
網絡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只要事件有足夠多的人關注,有「大V」等在網際網路中佔據資源的意見領袖為你發聲,你就有可能獲得翻身的機會。
大眾輿論便是深海的矛。
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這件事情。
現在在微博上搜索燁風遲和她的真名,跳出來的自動連接的詞條是:
點進詞條,能看到許多惡毒的謾罵。
讓人不禁疑惑,為什麼素未謀面的人能對另一個人報以如此大的惡意,用如此惡毒的語言去詛咒她。
燁風遲的確是惡的,但如今,深海的粉絲以愛深海之名做出的對他人的網絡暴力的舉動,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惡呢。
在微博上,每當出現對這種人肉行為反感的言語時,總能看到有人在微博下用自己的理論反駁。
「燁風遲做了這麼噁心人的事,是罪有應得。」
「燁風遲就應該被人肉。」
「深海在監獄裡煎熬,為什麼燁風遲就能安穩的待著。」
深海進入監獄,是因為她違反了法律。
燁風遲的確是加害者,但對她的口誅筆伐並不能為你們深愛的深海爭取減刑,只可能導致輿論滑向更偏激的地方。
網絡上的人人多勢眾,一旦輿論轉換,他們可以刪除微博,不加道歉直接離開,而對於深海來說,她是這次事件的起因,她會遭遇什麼,是無法想像的。
也許深海的朋友邀請媒體寫稿的初衷是想要通過引起大眾的注意從而推進法律的完善,試圖為深海爭取減刑。但從現在的輿論方向和網絡中人們的偏激程度來看,這個初衷很有可能無法達成了。
網絡的特性使信息有了越來越多的表述的可能,社交平臺的匿名性使人們使用網絡發表言論時考慮的時間縮短,為了一時的情感的衝動發表過激的言論。
這些年,我們已經見證了太多是非難辨的事件。
不過是信息的不對稱造成了有人聽了一面之詞,便選擇了全盤相信。
可人生不是我們的理科試卷,非黑即白。
我始終相信,因果循環。深海與燁風遲的恩怨如是。
沒有人是冤枉的。
人的惡有很多方式去揭露,去懲戒。
而非舉起正義的旗幟,讓自己淪為新的惡者。
(文中的文章截圖均來自 捲入女兒耽美舉報案的武大教授 | 穀雨 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