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跨界挑戰的主持人,是她!| 特區40年

2020-09-26 南都周刊

作為一名「乘風破浪的姐姐」,王瀏芳經歷了一次次蛻變:從風風火火在外跑突發的女記者,到擔任深圳衛視節目主持人,創意、策劃、做視頻、拍片樣樣在行。這10多年間的個人奮鬥史,體現出了新一代深圳人勇於嘗試的拼搏精神。

文|曉珊 編輯|王琦璋

圖|受訪者提供

跟王瀏芳的採訪約在她家附近的一家星巴克。她身穿長裙波鞋,戴著黑框眼鏡,身型高挑,不施粉黛,學生氣十足。王瀏芳是深圳衛視的主持人,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打算帶孩子再去一趟海邊。

拒絕了數十萬年薪,她選擇當記者

十幾年前謝絕了年薪50萬的企業邀約,成為深圳衛視新聞中心的一名跑突發的女記者,王瀏芳將它歸結為,「源自對於新聞的一腔熱血。」

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的她,2006年參加深圳廣電集團「青春之星」大賽,從幾千人的海選中一路過關升級,最終獲得亞軍,入職深圳衛視新聞中心。

這般順利的職場開局,沒有令她變得安逸,卻讓科班出身的王瀏芳更熱衷於參與前線報導。

王瀏芳

期間,這個瘦高的身影出現在屏幕前是這樣的:她直播過暴雨颱風、親歷過山體滑坡,也見證了深圳在城市建設中的諸多重大工程與活動:為了拍攝到鹽田港的一個開闊的全景畫面,她跟攝影搭檔跑到鹽田港集團的頂樓,翻過安全護欄,最後攝錄到滿意的映像。

深圳灣大橋通車之前,她臨危受命,穿著高跟鞋和套裝,在未通車的大橋上20分鐘狂奔3公裡,奔赴現場直播節目,與萬名深圳市民一起健步迎接深圳大運會召開。 節目結束後她才發現,自己磨了一腳的水泡。當時她想,「必須把這個人民走上大橋的大背景拍出來,機會只有一次!」她記得,一路狂奔時還有市民給她鼓勁,到現場後就剩幾分鐘的準備時間,「整個人非常焦灼,但是又極度亢奮。」

在疫情期間,深圳衛視推出創新節目《熱點雲登錄》,她擔任主持人,從新聞主播理性的一面,變得更親和接地氣。主持風格的改變並非易事,王瀏芳再一次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這種臨場應變的能力,與其曾經跑突發、搶現場的記者經歷不無關係。

「逆行」成為必然選擇

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她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影響了我的人生,我的三觀,該如何看待生活。」 作為第一批到達災區的地方媒體記者,王瀏芳被譽為「災區最美的女記者」,還因此獲得了廣東省三八紅旗手和廣東省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等榮譽。

而拋開記者的身份,對於一個老家在綿陽的四川女孩,當災難發生的那一刻,面對所有家人失聯的瞬間,「逆行」成為必然的選擇。 「我所有的親戚全部都在四川,我媽在綿陽,我爸爸在老家遂寧,我姨我舅舅、舅媽在德陽,全是重災區,當時一家人全部都聯繫不上,我就覺得這事兒大了。」她立刻跑到樓下711和附近的藥店買了創可貼、酒精等一些可能會用到的急救用品,準備前往四川。

當晚12點,瀏芳接到臺裡領導電話,首批特派災區採訪的記者將於第二天啟程,領導問她,「你可以嗎?」「我說我包都打好了,隨時出發!」 一行四人,王瀏芳是唯一的女記者。

從遂寧取道成都,都江堰的受災情況讓他們震驚,租來的車子進不去了,只能徒步走到映秀。「大壩兩旁整個山體都垮下來,依然在滑坡的山石混雜在風裡。我在快艇上出鏡,風很大,砂石不停的打到臉上。到了百花村村口,下船後一路走進百花村。」

那是她第一次接觸重大災難突發報導,那些真實的悲傷與震撼、無畏和急智卻永遠留在了心裡,在地動山搖時的第一反應不是趴下,而是打開攝影機。

走進直播間

2009年的5月28日,深圳衛視品牌欄目《直播港澳臺》改版,曾經漸行漸遠的「新聞女主播」的理想,就這樣照進現實。

6月1日,她第一次坐在直播間報新聞。 做過突發記者後再上主播臺,令她在對熱點的敏銳嗅覺,信息的快速吸收、梳理、整合上,有了更深刻透徹的理解和應用,結合女性特有的細膩的情感和共情能力,讓瀏芳在主播臺上擁有了特別的優勢,加上她吐字清晰、邏輯縝密、臨場應變能力強,綜合素質過硬:「我突然覺得,我是屬於這裡的。」

《直播港澳臺》從2006年開播到現在,已經100多次獲得全國省級衛視同時段收視第一名。現在作為全國衛視港澳特色第一節目,中國大陸最具影響力的港澳臺資訊欄目,穩居晚間高收視第一方陣。

節目開播14年,其中11年她是親歷者和見證者。瀏芳把過往的經驗放到新節目中,前期對話題的可辯、切口的熱度、討論的聚焦;後期對包裝的精進,不斷強化細節;播出後還要對收視曲線不厭其煩地復盤、解讀。「沒有《直播港澳臺》就沒有現在的我,」王瀏芳說道。

了不起的斜槓姐姐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開啟了億萬人的「雲上」生活。特殊時期,深圳衛視不斷創新實踐,新節目《熱點雲登錄》應運而生,《超級發布會》啟動「雲錄製」。

這一次,王瀏芳再次挑戰自己。 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嘗試不同風格的節目。2017年,中國電視史上第一檔電視直播的產品發布節目——《超級發布會》橫空出世,王瀏芳以特工造型驚豔亮相,定義了節目酷炫科技感的視覺標籤,向觀眾傳遞了直觀鮮明的新節目氣質內核。

在新媒體時代,《超級發布會》以創新的播出形式,成為中國電視史上第一檔晚間超黃金檔電視直播的產品發布會節目。

也因為如此,《超級發布會》獲得了有著中國傳媒界「奧斯卡」之稱的2017年「金長城傳媒獎」。 而新節目《熱點雲登錄》則是在《超級發布會》基礎上再一次的探索與嘗試。

對於主持人而言,《熱點雲登錄》是綜藝包裝、資訊切口和訪談內核的結合體,話題選擇上,諸如「直播帶貨」 「愛情」 「育兒」等等,較她以往主持的節目選題,更軟性、更接地氣,更重視策劃和製作……這一切也都在倒逼她去探索自己的職業邊界。

而對於節目的全鏈條介入,早在2016年就已開始。大型演講紀錄片《共贏海上絲路》從初創的第一次腦暴會開始,到邀請秦朔、徐靜波等大咖「外腦」的加入,聯繫海內外相關企業前往非洲、南亞、歐洲實地採訪,直至後期棚內主持、配音等等,她全程參與。拎著攝像機拍攝、收錄環境聲的活兒,她甚至都幹了一遍。

「人手資金捉襟見肘、實操過程中的困難遠遠超出想像,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後我們幹成了。」事後描述這些事,她只是雲淡風輕地說。

這一場聲勢浩大的對話,既有演講現場臺上臺下的對話,也有以深圳為代表的中國同世界的對話,思想深刻,眼界廣闊,不少很多專家學者看過《共贏海上絲路》後一致認為,這是一部反映現實、連接未來的動態紀錄片。 最後,《共贏海上絲路》獲得了第十一屆「紀錄中國」創優評析社會類一等獎節目,同時在同年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榮譽。

「終於把自己活成了大哥「

從業十多年,一直以能者角色出現的王瀏芳也承認,工作與生活是很難平衡的。在2015年,瀏芳曾在節目中說,職業女性和母親,從來不是單選題。 她以為自己可以兼顧,現實卻發現並不容易:先生長年派駐海外,家裡有8歲的女兒,兒子才一歲半。

這些年來,她調侃自己是「女主播終於把自己活成了大哥」:從宜家買的拼裝家具一個人搞定,修馬桶、通管道、換燈泡不在話下,前兩天還給家裡射燈換了變壓器。 「你不去解決,沒有人會替你、替孩子解決。我力氣真的特別大,覺得好像無所不能。」她說。

另一面,母親的身份又在某種程度上反哺著她的事業。她覺得自己從前性格硬冷、有點社交恐懼症,「有了孩子之後,整個人都柔軟了,看世界的眼光也變得友善。」

那些衝動、不耐心、自我與冷漠,在日復一日與孩子們的相處中被不斷修正,「我得給孩子做個榜樣。」

伴隨中國媒體傳播業成長的她,如今更注重團隊的融洽:「我得讓小朋友們在一起幹活也是開心的,有點像居委會大姐。」 她堅信,20多歲一定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25-35歲是修煉自己最好的時間——此時的積累,就是人生升級打怪的底氣啊。

作為一名「乘風破浪的姐姐」,王瀏芳經歷了一次次蛻變:從風風火火在外跑突發的女記者,到如今被「後浪」們喊一聲「瀏芳姐」:創意、策劃、做視頻、拍片子樣樣在行,擔任深圳衛視節目主持人的十年間,她以知性職業的熒幕形象被大眾所熟知的。在這位「斜槓姐姐」王瀏芳身上,體現出了新一代深圳人勇於嘗試的打拼精神。

「生活雖不是爽劇,但我們仍可以選擇活成自己嚮往的角色。」30+的王瀏芳,正在與灣區一起迎接挑戰,共同進步。

END

(本文刊載於《南都周刊》

2020年9月深圳特刊)

深圳,2200萬種可能

深圳是一個有夢想的城市,有夢想就一切皆有可能。在深圳特區設立40周年之際,南都周刊以特刊形式報導記錄深圳特區的成長,深挖深圳創新精神和獨特優勢,探討內循環中科技創新的發展格局。通過深圳鮮活的個體及群像故事,形成一份由點及面、有血有肉的深度讀本。

這個戴金表、手串和鑽戒的男人,辦校20多年,業績還越來越大 | 特區40年

這句家喻戶曉的口號,當年提出時居然如此一波三折| 特區40年

「深漂」買房記 | 看盤8年,熬夜「打新」、排隊4小時終於搶到房

相關焦點

  • 特區40年·樂享鹽田|特區明天過生日,這是來自鹽田的「節目單...
    特區40年·樂享鹽田|特區明天過生日,這是來自鹽田的「節目單」,祝福滿滿!年風雨兼程40年滄桑巨變40年,特區這片改革創新的熱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特區改革創新的產物鹽田自建區以來經濟體量持續攀升,城區功能不斷完善文明水平一路上揚,民生幸福感不斷增強……
  • 廈門特區改革開放40年的闖與試
    廈門特區40年的闖與試  從百餘年前的五口通商口岸,到改革開放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廈門始終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窗口」,在中國對外開放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廈門的國際範兒,往往讓外省人忘記了他的閩南腔。  陳應登至今保存著三十幾年前的一份舊合同。1982年初,祖籍福清的印尼華僑陳應登與廈門市籤訂合同,在湖裡開辦印華地磚廠。
  • 特區40周年丨40年煥顏巨變 看騰飛的護膚品牌華瑞凱琳
    40年風雨兼程,40年煥顏巨變。2020 年8月26日,迎來了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短短幾十年間,從一個不知名的小漁村到如今全世界矚目的國際大都會,深圳可謂創造了中國城市建設史上的奇蹟。40 年深圳速度,讓它成為了中國的經濟中心、科技創新脈搏之地,推動諸如騰訊、恆大、華為、大疆等世界 500 強企業走上國際舞臺,同時又以強大的能量滋養著其它產業蓬勃發展,遍地花開。中國素顏養膚開創性品牌華瑞凱琳,與深圳城市的商業文明相伴前行。
  • 2020年深圳特區40周年活動匯總(持續更新)
    2020年深圳特區40周年活動匯總40周年深份證領取領取流程1、進入深份證領取入口(入口見文末提示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40年來,深圳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用先行示範區建設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彰顯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 廣東廣播電視臺《飛越廣東·特區40年》獻禮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飛越廣東·特區40年》大型系列節目,全面回顧三地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的翻天覆地巨變歷程,為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獻上厚禮。今年,廣東廣播電視臺再次聯手深圳、珠海、汕頭三地廣電傳媒,推出《飛越廣東》第二季——《飛越廣東·特區40年》,實現省內廣電系統的聯動作戰。
  • 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櫛風沐雨四十載相與笑春風
    2018年10月,正逢黨的十九大召開一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這裡堅定的向世界宣示,「黨的十八大後我考察調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再來這裡,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 40名人才,40句祝福,深圳人才同賀特區40歲生快!
    今天是深圳經濟特區40周歲生日。40年城市蝶變,創造世界奇蹟;40年創新不息,書寫壯麗史詩;40年人才驅動,厚植髮展沃土。今天,「人才深圳」特別邀請了各年齡段在深工作的40位人才為深圳送上祝福寄語,衷心祝福特區生日快樂!共同致敬特區成立40周年!
  • 廈門市資訊|深圳特區40周年,被遺忘的廈門特區也40周年了!
    廈門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深圳特區40周年,被遺忘的廈門特區也40周年了!40周年,廈門雖然發展的沒有深圳那麼好,但其實也還不錯,單純從GDP看並不是很客觀,廈門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很多重工業並無法發展。但廈門也因地制宜發展了適合自己的產業,目前工業方面電子和機械設備的支出產業,尤其是晶片產業,高技術高附加值,同時也是當前國內最急需的產業。此外,生物醫藥,文化產業,港口物流也是廈門依據自己的特點在重點發展。
  • 深圳40年•成就綜述 | 深圳特區40年:中國資本市場崛起「深圳...
    深圳40年•成就綜述 | 深圳特區40年:中國資本市場崛起「深圳兵團」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4 13
  • 2020飛越廣東•特區40年系列節目在哪些頻道播出?
    2020飛越廣東•特區40年系列直播  直播平臺:廣東衛視、廣東新聞頻道、深圳財經頻道、珠海新聞綜合頻道、汕頭新聞綜合頻道以及觸電新聞、壹深圳app、觀海app、汕頭橄欖臺、粵享5G app、咪咕視頻
  • 主持人跨界被罵原因何在?何炅掐滅了影視夢,她卻國際影史留名
    狂妄到上來就挑戰這種角色不說,在面對導師的點評他居然還好意思牴觸跟反感。張譯的表演是「此身許國,再難許卿」的愧疚無奈又堅定至於張大大的表演,不怕辣眼睛的可以回看一下,爾冬陞導演評價的好,他把英雄演成了小偷。
  • 8月2日|《飛越廣東·特區40年》系列直播節目開啟
    為展示深圳、珠海、汕頭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廣東廣播電視臺攜手「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推出系列直播節目《飛越廣東·特區40年》。8月2日12:00,您只需打開「學習強國」APP推薦頻道或實播中國頻道即可收看。
  • 特區四十年 | 兩位「深二代」律師的驕傲與感恩
    和李燕妙一樣被深圳吸引,決心在這裡從事法律職業的,還有同樣出生於1980年的徐玲。和特區同齡的徐玲也是「深二代」,她的父親是1979年從部隊復員轉業來深圳的第一批基建工程兵,徐玲從小就在深圳長大。1998年她考上了中國政法大學,先後取得了法學學士、碩士學位。畢業後她選擇回到深圳,在廣東星辰律師事務所從事律師工作至今。
  • (特區40年)中國對外開放的廈門"窗口"
    特區建設40年來,廈門主動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形成經濟特區、臺商投資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綜改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等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陳應登至今保存著三十幾年前的一份舊合同。1982年初,祖籍福清的印尼華僑陳應登與廈門市籤訂合同,在湖裡開辦印華地磚廠。這是廈門經濟特區第一份外商投資合同。
  • 40年「老友記」在一起,康佳致力連接美好生活
    40年來,康佳始終致力於以精緻的產品和服務,為千萬家庭持續輸送快樂與智慧,讓美好在尋常之中自然生長、不斷傳遞。8月25日,《在一起,讓美好自然生長》視頻正式上線,康佳對話磊落組合,一起探討深圳特區成立40年來美好生活的變化,並暢談生活中對美好事物的感受,亮點頗多,旨在向公眾傳遞美好理念。
  • 探秘遍布深圳街頭的特區40周年標識背後的故事
    探秘遍布深圳街頭的特區40周年標識背後的故事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26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韓文嘉)今年以來,隨著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氛圍越來越熱烈,在慶祝大會會場、在鵬城街頭、在各種宣傳品中,由「40」構成的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標識給市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廈門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騰飛之鷺數讀特區四十年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40年前的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經濟特區,廈門由此拉開了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的序幕。2020年,廈門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的藍圖和指引的方向,勇敢堅毅、吃苦耐勞的廈門人民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努力推動廈門經濟特區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前沿,使這座城市實現了脫胎換骨的巨變。  40年來,身處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廈門,以開拓者、實幹家的矯健身姿勇立潮頭,砥礪前行,凝聚了排山倒海的發展潛能,推動城市脫胎換骨、鳳凰涅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特區奇蹟」。
  • 深圳特區40年的青島啟示①:敢為天下先的 「紅色引擎」是什麼
    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總結深圳特區十大經驗時提出,必須堅持黨對經濟特區建設的領導,始終保持經濟特區建設正確方向。從邊陲小漁村,到現代大都市,40年乘風破浪的深圳特區與青島何其相似。
  • 央視《大幕開啟》節目將播出「逐夢•先行文藝晚會」 回望深圳特區40年奮鬥歷程
    央視《大幕開啟》節目看今朝逐夢先行 彰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勃勃生機四十年,東方風來滿眼春。本期節目中,觀眾將與主持人張蕾、講述人倪萍一同走進深圳大劇院,在與晚會總導演甲丁、執行總導演夏楓及主要演員的訪談中感受別開生面的「逐夢•先行——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文藝晚會」,見證深圳經濟特區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寫下的精彩篇章,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
  • 經濟特區40周年,深圳珠海廈門等特區發展得如何?
    今年是經濟特區推出的40周年。40年前,深圳和珠海作為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應運而生。其後先後有福建廈門、廣東汕頭、海南省、新疆喀什、新疆霍爾果斯成為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中的作為非常重要: 首先,特區在體制改革中發揮了「試驗田」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政策大多在特區先推出檢驗了效果;其次,特區在對外開放中發揮了重要的「窗口」作用,深圳是面向香港的窗口,珠海是面向澳門的窗口,廈門是面向臺灣的窗口; 第三,特區在自主創新中發揮了重要的排頭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