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乘風破浪的姐姐」,王瀏芳經歷了一次次蛻變:從風風火火在外跑突發的女記者,到擔任深圳衛視節目主持人,創意、策劃、做視頻、拍片樣樣在行。這10多年間的個人奮鬥史,體現出了新一代深圳人勇於嘗試的拼搏精神。
文|曉珊 編輯|王琦璋
圖|受訪者提供
跟王瀏芳的採訪約在她家附近的一家星巴克。她身穿長裙波鞋,戴著黑框眼鏡,身型高挑,不施粉黛,學生氣十足。王瀏芳是深圳衛視的主持人,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打算帶孩子再去一趟海邊。
拒絕了數十萬年薪,她選擇當記者
十幾年前謝絕了年薪50萬的企業邀約,成為深圳衛視新聞中心的一名跑突發的女記者,王瀏芳將它歸結為,「源自對於新聞的一腔熱血。」
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的她,2006年參加深圳廣電集團「青春之星」大賽,從幾千人的海選中一路過關升級,最終獲得亞軍,入職深圳衛視新聞中心。
這般順利的職場開局,沒有令她變得安逸,卻讓科班出身的王瀏芳更熱衷於參與前線報導。
王瀏芳
期間,這個瘦高的身影出現在屏幕前是這樣的:她直播過暴雨颱風、親歷過山體滑坡,也見證了深圳在城市建設中的諸多重大工程與活動:為了拍攝到鹽田港的一個開闊的全景畫面,她跟攝影搭檔跑到鹽田港集團的頂樓,翻過安全護欄,最後攝錄到滿意的映像。
深圳灣大橋通車之前,她臨危受命,穿著高跟鞋和套裝,在未通車的大橋上20分鐘狂奔3公裡,奔赴現場直播節目,與萬名深圳市民一起健步迎接深圳大運會召開。 節目結束後她才發現,自己磨了一腳的水泡。當時她想,「必須把這個人民走上大橋的大背景拍出來,機會只有一次!」她記得,一路狂奔時還有市民給她鼓勁,到現場後就剩幾分鐘的準備時間,「整個人非常焦灼,但是又極度亢奮。」
在疫情期間,深圳衛視推出創新節目《熱點雲登錄》,她擔任主持人,從新聞主播理性的一面,變得更親和接地氣。主持風格的改變並非易事,王瀏芳再一次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這種臨場應變的能力,與其曾經跑突發、搶現場的記者經歷不無關係。
「逆行」成為必然選擇
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她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影響了我的人生,我的三觀,該如何看待生活。」 作為第一批到達災區的地方媒體記者,王瀏芳被譽為「災區最美的女記者」,還因此獲得了廣東省三八紅旗手和廣東省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等榮譽。
而拋開記者的身份,對於一個老家在綿陽的四川女孩,當災難發生的那一刻,面對所有家人失聯的瞬間,「逆行」成為必然的選擇。 「我所有的親戚全部都在四川,我媽在綿陽,我爸爸在老家遂寧,我姨我舅舅、舅媽在德陽,全是重災區,當時一家人全部都聯繫不上,我就覺得這事兒大了。」她立刻跑到樓下711和附近的藥店買了創可貼、酒精等一些可能會用到的急救用品,準備前往四川。
當晚12點,瀏芳接到臺裡領導電話,首批特派災區採訪的記者將於第二天啟程,領導問她,「你可以嗎?」「我說我包都打好了,隨時出發!」 一行四人,王瀏芳是唯一的女記者。
從遂寧取道成都,都江堰的受災情況讓他們震驚,租來的車子進不去了,只能徒步走到映秀。「大壩兩旁整個山體都垮下來,依然在滑坡的山石混雜在風裡。我在快艇上出鏡,風很大,砂石不停的打到臉上。到了百花村村口,下船後一路走進百花村。」
那是她第一次接觸重大災難突發報導,那些真實的悲傷與震撼、無畏和急智卻永遠留在了心裡,在地動山搖時的第一反應不是趴下,而是打開攝影機。
走進直播間
2009年的5月28日,深圳衛視品牌欄目《直播港澳臺》改版,曾經漸行漸遠的「新聞女主播」的理想,就這樣照進現實。
6月1日,她第一次坐在直播間報新聞。 做過突發記者後再上主播臺,令她在對熱點的敏銳嗅覺,信息的快速吸收、梳理、整合上,有了更深刻透徹的理解和應用,結合女性特有的細膩的情感和共情能力,讓瀏芳在主播臺上擁有了特別的優勢,加上她吐字清晰、邏輯縝密、臨場應變能力強,綜合素質過硬:「我突然覺得,我是屬於這裡的。」
《直播港澳臺》從2006年開播到現在,已經100多次獲得全國省級衛視同時段收視第一名。現在作為全國衛視港澳特色第一節目,中國大陸最具影響力的港澳臺資訊欄目,穩居晚間高收視第一方陣。
節目開播14年,其中11年她是親歷者和見證者。瀏芳把過往的經驗放到新節目中,前期對話題的可辯、切口的熱度、討論的聚焦;後期對包裝的精進,不斷強化細節;播出後還要對收視曲線不厭其煩地復盤、解讀。「沒有《直播港澳臺》就沒有現在的我,」王瀏芳說道。
了不起的斜槓姐姐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開啟了億萬人的「雲上」生活。特殊時期,深圳衛視不斷創新實踐,新節目《熱點雲登錄》應運而生,《超級發布會》啟動「雲錄製」。
這一次,王瀏芳再次挑戰自己。 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嘗試不同風格的節目。2017年,中國電視史上第一檔電視直播的產品發布節目——《超級發布會》橫空出世,王瀏芳以特工造型驚豔亮相,定義了節目酷炫科技感的視覺標籤,向觀眾傳遞了直觀鮮明的新節目氣質內核。
在新媒體時代,《超級發布會》以創新的播出形式,成為中國電視史上第一檔晚間超黃金檔電視直播的產品發布會節目。
也因為如此,《超級發布會》獲得了有著中國傳媒界「奧斯卡」之稱的2017年「金長城傳媒獎」。 而新節目《熱點雲登錄》則是在《超級發布會》基礎上再一次的探索與嘗試。
對於主持人而言,《熱點雲登錄》是綜藝包裝、資訊切口和訪談內核的結合體,話題選擇上,諸如「直播帶貨」 「愛情」 「育兒」等等,較她以往主持的節目選題,更軟性、更接地氣,更重視策劃和製作……這一切也都在倒逼她去探索自己的職業邊界。
而對於節目的全鏈條介入,早在2016年就已開始。大型演講紀錄片《共贏海上絲路》從初創的第一次腦暴會開始,到邀請秦朔、徐靜波等大咖「外腦」的加入,聯繫海內外相關企業前往非洲、南亞、歐洲實地採訪,直至後期棚內主持、配音等等,她全程參與。拎著攝像機拍攝、收錄環境聲的活兒,她甚至都幹了一遍。
「人手資金捉襟見肘、實操過程中的困難遠遠超出想像,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後我們幹成了。」事後描述這些事,她只是雲淡風輕地說。
這一場聲勢浩大的對話,既有演講現場臺上臺下的對話,也有以深圳為代表的中國同世界的對話,思想深刻,眼界廣闊,不少很多專家學者看過《共贏海上絲路》後一致認為,這是一部反映現實、連接未來的動態紀錄片。 最後,《共贏海上絲路》獲得了第十一屆「紀錄中國」創優評析社會類一等獎節目,同時在同年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榮譽。
「終於把自己活成了大哥「
從業十多年,一直以能者角色出現的王瀏芳也承認,工作與生活是很難平衡的。在2015年,瀏芳曾在節目中說,職業女性和母親,從來不是單選題。 她以為自己可以兼顧,現實卻發現並不容易:先生長年派駐海外,家裡有8歲的女兒,兒子才一歲半。
這些年來,她調侃自己是「女主播終於把自己活成了大哥」:從宜家買的拼裝家具一個人搞定,修馬桶、通管道、換燈泡不在話下,前兩天還給家裡射燈換了變壓器。 「你不去解決,沒有人會替你、替孩子解決。我力氣真的特別大,覺得好像無所不能。」她說。
另一面,母親的身份又在某種程度上反哺著她的事業。她覺得自己從前性格硬冷、有點社交恐懼症,「有了孩子之後,整個人都柔軟了,看世界的眼光也變得友善。」
那些衝動、不耐心、自我與冷漠,在日復一日與孩子們的相處中被不斷修正,「我得給孩子做個榜樣。」
伴隨中國媒體傳播業成長的她,如今更注重團隊的融洽:「我得讓小朋友們在一起幹活也是開心的,有點像居委會大姐。」 她堅信,20多歲一定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25-35歲是修煉自己最好的時間——此時的積累,就是人生升級打怪的底氣啊。
作為一名「乘風破浪的姐姐」,王瀏芳經歷了一次次蛻變:從風風火火在外跑突發的女記者,到如今被「後浪」們喊一聲「瀏芳姐」:創意、策劃、做視頻、拍片子樣樣在行,擔任深圳衛視節目主持人的十年間,她以知性職業的熒幕形象被大眾所熟知的。在這位「斜槓姐姐」王瀏芳身上,體現出了新一代深圳人勇於嘗試的打拼精神。
「生活雖不是爽劇,但我們仍可以選擇活成自己嚮往的角色。」30+的王瀏芳,正在與灣區一起迎接挑戰,共同進步。
END
(本文刊載於《南都周刊》
2020年9月深圳特刊)
深圳,2200萬種可能
深圳是一個有夢想的城市,有夢想就一切皆有可能。在深圳特區設立40周年之際,南都周刊以特刊形式報導記錄深圳特區的成長,深挖深圳創新精神和獨特優勢,探討內循環中科技創新的發展格局。通過深圳鮮活的個體及群像故事,形成一份由點及面、有血有肉的深度讀本。
這個戴金表、手串和鑽戒的男人,辦校20多年,業績還越來越大 | 特區40年
這句家喻戶曉的口號,當年提出時居然如此一波三折| 特區40年
「深漂」買房記 | 看盤8年,熬夜「打新」、排隊4小時終於搶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