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因魏東亭之死而揭秘的暴利行業:大清漕運衙門

2020-12-25 邏輯文史遊

在古裝歷史劇《雍正王朝》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那就是康熙的髮小魏東亭因為在主管漕運的時候,發生了欠款,又無法及時籌措到彌補欠款的銀兩,因而畏罪自盡。此外,在往後面,康熙還以辦事不利的罪名罷免了田文鏡戶部核查處的差事,甚至限定他必須在三天內離京。

當時看到這裡的朋友應該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身為漕運總督的魏東亭,怎麼會沒錢呢?畢竟民間有句俗語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魏東亭主管的漕運衙門,那相比清知府而言,更是富裕的令人羨慕。

那麼,魏東亭到底是因為什麼,而在擔任漕運總督的時候,以沒錢為理由而畏罪自盡呢(當時十三阿哥胤祥和張廷玉都不相信魏東亭是因沒錢而自盡的)?

一,漕運簡介

在正文開始前,我們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什麼是漕運,什麼是漕運總督

漕運在歷朝歷代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經濟措施,其起始於秦朝,消失於清朝。漕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利用黃河或長江內的河道(如京杭大運河)來調運糧草器械,而且只屬於朝廷監管,民間不得私自調用。

所謂漕運總督,則是清朝順治年間所設立的主管漕糧運輸及河道治理的最高長官,官職更是達到了正二品,與其他主管地方行政的八大總督為同級。此外,漕運總督還有直屬的護漕部隊,也就是說他還有一定的軍權。

漕運因為事關重大,而且還貫穿並見證了我國南來北往的商業發展,所以他的富裕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畢竟,根據《清史稿》記載,僅京杭大運河一條線上,每年運輸的糧草就高達400萬石,還不算其他的商業物資。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漕運對於一個國家的影響是有多麼的大。而根據筆者所知,自漢朝開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漕運的吏治清明,因為一旦漕運貪汙,那金額絕對是天文數字(這就是康熙罷免田文鏡的直接原因)。

二,漕運的黑暗

清朝在設立漕運衙門及漕運總督的時候,為其制定了非常非常嚴厲的考核及規章制度,而且還特別聲明,一旦有違反規定或貪汙的行為,輕則罷官奪職,重則斬首凌遲,那都是有可能的。

但規矩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根據《清實錄》記載,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李鴻章曾這樣形容當時的漕運,「承平無事時,河弊漕弊陳陳相因,一漏尠(xiǎn)一蠹藪(dù sǒu)也」,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說得簡單些,就是李鴻章當時便已經看出來了,清朝的漕運制度雖然完善,但在執行的時候卻非常不靠譜,也就是一直都存著弊病,如典型的前緊後松等情況。

因為漕運總督要面臨的誘惑實在太大,所以清政府一直以來都想要選拔絕對清廉的官員來擔任。但只可惜再清廉的官員都會被它所腐蝕,比如乾隆年間的宗室蘊著以及嘉慶年間的寵臣富綱等。

說了這麼多,我們也該了解一下,漕運內部都有著哪些黑暗與弊病。

根據史料《乾隆漕運全書》記載,當時的漕運雜項費用竟然一度超過了官方應該實際收取的費用。具體體現在,正常情況下官府徵調糧餉的時候,一百石糧草會出價六十兩銀子,也就是每石六錢。但漕運下發命令後,各地的糧長會要求百姓繳納糧餉三百石,而且每石只會給三錢銀子。而如此多的差價自然不會全部落進糧長的口袋,而是分批分量地進入河庫道,河道,管河同知以及各級掌管漕糧運輸及儲存的小吏手中。

除此之外,因為歪風邪氣的風頭太盛,所以有時候漕運沿線的各州府及道縣們,也會以各種各樣的名義加徵雜項費用,如開倉費,修倉費,餘米費,耗米費甚至於漕費等。從這裡就不難看出,被逼死的魏東亭到底是為什麼沒錢了。說得直白些,不過是因為他不肯與下面同流合汙,又沒有解決下面抱團取暖的能力,所以這才出現了守著一座金山而活活餓死的情況。

說到這裡,筆者再為大家講個小故事,嘉慶年間破獲了一起關於漕運的貪汙案子,主謀是沿途護送的旗丁和水手。他們當時的作案手法是,將生石灰撒入漕船上的大米中,然後悄悄地在漕船的最底部灌入大量的熱水,並同時還附帶著用火來灼燒。而這樣操作之後,每石米就能多冒出來好幾鬥,而這些冒出來的,就是他們所貪汙的。

最後,影視劇《雍正王朝》中,雖然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魏東亭具體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導致沒錢後畏罪自盡的。但我們稍加思索後也不難發現,身為掌管暴利行業的漕運衙門總督,魏東亭卻因這樣的理由而自盡,那麼他也確實稱得上一位清官,而且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清官!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乾隆朝漕運全書》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裡的「打臉」劇情,揭開清朝暴利行業,幾乎榨乾大清
    這是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康熙發現桑佩等人向戶部借銀放貸後,雷霆盛怒下對天文鏡開出的終極罰單。天子之怒,嚇壞了跪在下首的雍正。他一度想不通明明是桑佩、鄧遠方、圖倫升等人見貪汙放貸的醜聞敗露後,跟著九阿哥合夥給田文鏡挖坑,康熙也當朝怒斥這幾人道:「你們三個的錢還了嗎?你們三個貪汙腐敗,撈了這麼多,還不還錢,要臉嗎」,為何轉眼間就降罪田文鏡了呢。
  • 雍正王朝:魏東亭為何寧可選擇自盡,也不願向康熙說明欠款實情
    而魏東亭最終也是以壽終正寢的結局收場,其死在了康熙去世的前一天,進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親自送葬,可謂是以極為「榮耀」與「光輝」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當然,魏東亭是《康熙王朝》虛構的人物,歷史上並無此人。於是乎,魏東亭又繼續得以出現在了《雍正王朝》的劇情中,只不過這裡的魏東亭是以略顯苦澀與悲涼,甚至讓人覺得還有一絲「窩囊」的結局收場,可謂是與《康熙王朝》中的魏東亭是大相逕庭。
  • 雍正王朝:魏東亭為何寧可選擇自盡,也不願向康熙說明欠款實情?
    而魏東亭最終也是以壽終正寢的結局收場,其死在了康熙去世的前一天,進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親自送葬,可謂是以極為「榮耀」與「光輝」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當然,魏東亭是《康熙王朝》虛構的人物,歷史上並無此人。於是乎,魏東亭又繼續得以出現在了《雍正王朝》的劇情中,只不過這裡的魏東亭是以略顯苦澀與悲涼,甚至讓人覺得還有一絲「窩囊」的結局收場,可謂是與《康熙王朝》中的魏東亭是大相逕庭。
  • 《雍正王朝》裡的一筆「天價年薪」,戳中大清殘酷病因
    雖然以劇情說,這場「討薪鬧劇」,只是鄔思道精打細算的脫身之計,可這每年「八千兩白銀幕酬」的薪資水平,細算也叫人咋舌:以《大清會典》記載,康雍乾時代清朝的親王,哪怕到了劇中八爺十三爺那級別,每年的「歲俸」也就一萬兩白銀。鄔思道這獅子大開口,基本就是「準親王」待遇。可要叫鄔思道自己說,他還真值這麼多錢。不止因他足智多謀,更因清朝這個極度熱門的行當——師爺。
  • 《雍正王朝》中,九子奪嫡有多兇險,康熙寵臣魏東亭也難逃大難
    導語:魏東亭乃康熙打小的伴讀,事實上其原型便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可以說頗受康熙重用。而在《雍正王朝》中,魏東亭就顯得有些晚節不保了,這裡邊我們以劇中討論,與真實歷史是存在著不小出入的。老四為此背負罵名 阿哥們如願以償作為康熙朝的老臣,魏東亭的死還是頗有影響的,既保全了家族又使得四阿哥背負了罵名,冷麵老四算是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 《康熙王朝》裡魏東亭的禮物,是一筆被大清「糟蹋」的強國財富
    》中有這樣一幕:明鄭艦隊(南明鄭氏家族)襲擾東南沿海,盜走了東南五省的銀車,康熙雷霆大怒,聲稱要將兩江總督魏東亭碎屍萬段。魏東亭連夜進京,稟報康熙自己已經親自將全部銀兩押運抵京,而對方掠走的銀車是空的。隨後,魏東亭又向康熙呈上一件特殊禮物——明鄭小朝廷的戰船模型。大開眼界的康熙立即明白,大清應當借平臺之機,建立一支強大的水師。其實,劇中的魏東亭是虛構的(其原型是歷史上的曹寅曹棟亭),但是禮物卻是真的。
  • 雍正王朝: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魏東亭就是案例
    《雍正王朝》中,魏東亭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他本該家產萬貫,頤養天年,結果卻因還不上欠款,還被捲入奪嫡之爭,最後一死了之。劇中,魏東亭的欠款,可以說有幾分情有可原,但他為何寧死也不願對康熙說出實情?欠款的部分原因,在於自己治家不善胤禛在魏東亭的追悼會上,已經將話挑明了,是魏東亭的兒子喝花酒、養小老婆,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這才導致魏東亭找戶部借款。
  • 《雍正王朝》的這三處細節,戳中清朝殘酷真相
    典型下面這幾段,《雍正王朝》劇中看似不起眼的情節,卻都是以簡短的劇情,精準戳中背後清王朝殘酷的興衰真相。其中的反思回味,確實勝過多少歷史論文。細節一:孫嘉誠撕八爺《雍正王朝》裡的權鬥,別管正角奸角,大多都走背後捅刀的套路。但戶部六品主事孫嘉誠,卻是不按套路出牌。
  • 《雍正王朝》中,康熙囚禁十三爺,並不是為了保護他
    《雍正王朝》是一部大型古裝連續劇,講述了康熙晚年諸皇子,為爭奪皇位而展開激烈鬥爭的故事。《雍正王朝》於1999年在中央電視臺首播,一開播就獲得了廣泛的關注,最高收視率甚至達到了16.7%,在當時用萬人空巷形容這部電視劇的影響力,都不算誇張。
  • 《雍正王朝》喬引娣與雍正究竟是什麼關係?學者:原著關係太錯亂
    ,堪稱中國歷史劇的巔峰之作,雖然沒有大場面也沒有精良的之作,甚至還面臨著經費缺乏的困局,但是由於素材精良,演技精湛,仍然火遍了大江南北,《雍正王朝中有很多個謎團,如果不仔細探究根本就無法探尋細節背後的奧秘和潛規則。
  • 《雍正王朝》觀感:康熙什麼時候開始看好老四?
    前一段時間又追了一遍《康熙王朝》,看完之後彈幕中都在說繼續看《雍正王朝》。說實話,《康熙王朝》在當年首播的時候就看過,應該年代久遠,好多劇情都記不得了,如今年齡變了,再回看又有了一種新的感悟。在《康熙王朝》裡,魏東亭是躺在康熙身邊去世的,雖然波瀾不驚,可配合著康熙晚年的種種事情,都給人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
  • 揭開《雍正王朝》與歷史不符的十大情節
    其中一個人物的死,成為轉折點,讓康熙皇帝暫時叫停了追繳。他就是——魏東亭。其實歷史上,對魏東亭其人是無從考證的,這是在二月河小說裡杜撰出來的人物。有些史說將魏東亭的歷史原型歸結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這是最貼近史料的。總之,大家知道歷史上沒有魏東亭這人就行了。
  • 揭開《雍正王朝》與歷史不符的十大情節
    1、魏東亭被追討戶部欠款《雍正王朝》中四王爺奉旨追繳戶部欠款,這是該劇的一個大事件,它讓四爺「成功」地成為了孤臣。其中一個人物的死,成為轉折點,讓康熙皇帝暫時叫停了追繳。他就是——魏東亭。其實歷史上,對魏東亭其人是無從考證的,這是在二月河小說裡杜撰出來的人物。
  • 雍正王朝:這些細節不是歷史,只是劇情,比如李衛和魏東亭
    《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劇,但並非歷史。這部劇以「奪嫡之爭」和「除舊布新」為主線,有很強的現實寓意。劇中,許多人物、時間、事件,與真實歷史有所出入。一、魏東亭是虛構的人物,其原型是曹寅。曹寅是康熙小時候的玩伴,曾經紅極一時,多次接待康熙南巡。
  • 《雍正王朝》裡漏掉的衙門,僅存在三年卻給清朝續命百年
    說起雍正,有的人或許想到的是《步步驚心》中的多情四爺,也有的人的或許想到的是《雍正王朝》中的優秀帝王。其實,雍正的多面性遠不止於此,他還是清代最重視審計的皇帝。正因如此,雍正時代的審計工作是清代開展的最有成效的時期,可惜《雍正王朝》中對此著墨不多。那麼,雍正是如何開展審計工作的呢,他又為此做過哪些事情?撥開歷史的迷霧,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雍正年間的審計工作吧。
  • 繼續盤點《雍正王朝》中那些不符合歷史史實的硬傷
    前一段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列舉了《雍正王朝》中20條不符合史實的地方。其實該劇中不符合史實的地方不止20條,今天我就再繼續列舉幾條。 1.劇中十阿哥胤 只是一個草包貝勒而已,但在歷史上,他早在康熙四十七年就被晉封為敦郡王了,而此時的胤禩只是貝勒,胤禟僅僅是一個貝子而已。
  • 雍正能夠登上皇位,真的如《雍正王朝》中一樣,是靠豐臺大營麼?
    然而,這些都僅僅是影視作品的演繹而已,歷史上的豐臺大營,包括《雍正王朝》中同樣被反覆提及的西山銳建營,無論是在雍正登基之時,還是在此後整個雍正統治期間,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作為與表現,原因就在於康熙朝以及雍正朝時期,這兩者都是完全不存在的。
  • 《雍正王朝》:權術八式
    》前21集寫的是「奪嫡」,即太子黨、八爺黨、四爺黨、十四爺爭奪皇位;電視劇《雍正王朝》後23集寫的是「當家難」,即雍正繼承皇位後處理各種棘手的政務。「不爭是爭,爭是不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雍正王朝》最精彩的地方。 第二,康熙韜光養晦選最合適的接班人。康熙讓四阿哥胤禛「做孤臣」考驗四阿哥胤禛,康熙囚禁十三阿哥後又釋放十三阿哥,為雍正繼承皇位平穩過渡鋪平了道路,這是《雍正王朝》另一個精彩的地方。
  • 解讀正劇《雍正王朝》:權力鬥爭過程中運用的《道德經》哲學思想
    如果評選十大國產歷史正劇,《雍正王朝》一定會入選。該劇於1999年在央視播出後深受好評,並創收視率新高,拿下各項影視大獎。21年來,《雍正王朝》在豆瓣評分不斷攀升,達到了9.1分。《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的方法;「德」告訴人們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可以說,《雍正王朝》是一部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思想在官場立於不敗之地的經典!筆者逐一解讀歷史劇《雍正王朝》中蘊含的《道德經》哲學思想。
  • 《雍正王朝》裡的一場鬥毆鬧劇,藏著一個坑死大清的經濟大坑
    所以不法分子拿了這「漂亮銅錢」,就會融了鑄銅器牟暴利。官員們也能利用這「差價」發財:老百姓交稅按照官價交銅錢,他們倒手就兌換成白銀,分分鐘就是一倍的暴利。「新朝氣象」的大清銅錢,其實是「惡錢」,除了肥貪官,就是坑害小民,確實是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