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魏東亭為何寧可選擇自盡,也不願向康熙說明欠款實情

2021-02-13 芳華聊歷史

看過歷史劇《康熙王朝》的朋友,對於劇中的魏東亭想必並不會陌生。

他是康熙皇帝的老師魏承謨之子,同時也是與康熙相伴長大的髮小,無論是在康熙身邊擔任貼身侍衛,還是在地方擔任督撫一級的封疆大吏,哪怕是被康熙安排在臺澎擔任一介縣令,都做到了盡職盡責,並且始終對於康熙是忠心耿耿。最終,康熙破格將其晉封為「毅親王」,以褒獎魏東亭的一世功勳,這也是他們之前親密關係的最好見證。而魏東亭最終也是以壽終正寢的結局收場,其死在了康熙去世的前一天,進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親自送葬,可謂是以極為「榮耀」與「光輝」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當然,魏東亭是《康熙王朝》虛構的人物,歷史上並無此人。於是乎,魏東亭又繼續得以出現在了《雍正王朝》的劇情中,只不過這裡的魏東亭是以略顯苦澀與悲涼,甚至讓人覺得還有一絲「窩囊」的結局收場,可謂是與《康熙王朝》中的魏東亭是大相逕庭。

而縱觀《雍正王朝》的劇情,魏東亭之所以出現如此結局,康熙皇帝縱然要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在整個過程中,魏東亭自己也是「昏招」頻出,以至於他已經無法,甚至可以說是沒有「顏面」再向康熙進行求助,最終魏東亭只能帶著深深的遺憾與罪責感,用懸梁自盡的方式,自我終結了生命。

(圖片來源於網絡)

魏東亭欠下戶部巨額的債務,康熙皇帝本人是難辭其咎。

雍正在魏東亭的靈堂之上,大肆痛斥魏東亭生活奢靡、揮霍無度,並將他們批判為是「不孝子孫」。之後,在康熙對魏東亭的死深感內疚的時候,張廷玉也用「教子無方」和「不善持家」來評價魏東亭。

的確,魏東亭在處理家庭內部問題上的不善,使其無法維持生計的原因,但是,真正讓他落下如此虧空的人,並不是他自己以及他的子孫們,而就是康熙皇帝本人。

在此之前,魏東亭曾在江南擔任封疆大吏,這是人盡皆知的「肥差」,就連魏東亭本人也承認,在任的這些年他確實攢下了不少的家當,雖說不是賺的盤滿缽滿,能夠盡享人間的榮華富貴,但是保證此後幾代的不愁吃喝還是不成問題的。

可是,康熙的「南巡」瞬間讓魏東亭從「富翁」,變成了「負翁」。

(圖片來源於網絡)

康熙六次南巡,兩次都住在了魏東亭家中,為了讓康熙滿意,魏東亭必然是要盡皆全力,不計回報的投入。於是他就這樣搭進去不少的銀兩,就此落下了虧空。

實際上,魏東亭完全是可以伸手向康熙把這份投入要回來的,或者退一步來說,就是他親自向戶部陳述緣由,也不是得不到報銷與補償,只不過,魏東亭並沒有如此。

一方面,按照魏東亭的說法,他自覺深受皇恩,因此用這樣的方式回報康熙對其的厚愛本就是分內之事。另一方面,就是他與康熙皇帝的關係太過於特殊,如果他還要伸手向朝廷要銀子的話,不僅會讓自己在朝堂之上飽受非議,就連康熙皇帝也會顏面無光。

而不管康熙皇帝知不知道其中的原委與內情,他都無法迴避正是因為他的南巡下榻才導致了魏東亭的債臺高築,在這之後他也沒有進行過問和核查,使得問題一直被遺留了下來。所以,此時的康熙皇帝是難辭其咎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魏東亭因為自己的「昏招」頻出,進而將「求生之門」一扇扇堵死。

如果說魏東亭在最開始的時候,就主動向康熙皇帝闡明自己「欠債」的原委,並且將自己的困難對康熙進行訴說,康熙必然不會坐視不管。

然而,魏東亭一次次的選擇了用錯誤的方式,上演了一出出極為荒誕的「鬧劇」,不僅讓讓自己沒有得到任何的好處與迴轉的餘地,反而深深的捲入到了皇子之間的爭鬥之中無法自拔,徹底淪為了各方勢力加以利用的「工具」。

(圖片來源於網絡)

首先,就是魏東亭主動「暴露」了自己,從而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就在康熙剛剛發布要追比欠款的消息的時候,魏東亭便絲毫沒有顧及自己的身份,主動與其他官員一道來到了八阿哥胤禩的府上,實際上,這就是明顯的在告訴外人自己欠了國庫的銀兩,並且是無法償還,所以只能求助於胤禩等人。

隨後,魏東亭又再一次的「自降」身份,與欠款官員來到朝陽門碼頭,迎接從江南籌款賑災回京的雍正一行,就此表明自己此時的心虛與焦慮,也算是徹底暴露了自己的軟肋。

而也正是這兩次的拋頭露面,不僅將魏東亭欠款的事情公之於眾,更是使其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同時因為其與康熙關係的特殊,他也就此成為了所有欠錢官員們爭相效仿的目標。

試想下,如果魏東亭不是在如此公開的情況下明示自己欠了戶部銀兩,而是在私下向雍正,或者是康熙進行闡述事情原由,即便是不能就此免除債務,也會被予以特殊照顧,而事情已然到了如此地步,即便是想雍正和康熙想要幫助他也會因為輿論的壓力而無法施以援手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緊接著,魏東亭開始了一系列的「有病亂投醫」,捅出了不少事端。

在面對雍正和田文鏡的苦苦相逼的時候,魏東亭先是找九阿哥胤禟幫忙未果,隨後在聽從胤禟的建議找到了十三爺胤祥,讓其幫自己求情,而也正是此舉,讓胤祥與雍正之間險些出現巨大矛盾與隔閡。此時的魏東亭無疑成為了九阿哥胤禟挑撥雍正與胤祥之間關係的「幫兇」。

在此之後,魏東亭則是繼續被皇子們當「槍」使。

八阿哥胤禩得知雍正故意抹去了太子胤礽幾位親信的欠帳記錄,於是告訴了大阿哥胤禔,而胤褆也不想公開對抗胤礽,便立馬告訴了魏東亭這一消息。

得知此事的魏東亭思考不考慮後果,又一次大鬧戶部公堂,進而直接將肖國興、黃體仁、司馬尚等人供了出來,就此將太子胤礽也捲入到了其中,而這也將雍正此前為了維護太子形象的所有努力付之一炬,迫使胤礽只得通過賣官鬻爵的方式籌款還債。

可以說,此時的魏東亭只想著儘快擺脫欠款的危機,全然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皇子之間爭權奪勢的工具。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就這樣,魏東亭本想求助於眾位皇子的力量以自保,殊不知,在被反覆的利用下,已然捲入到了皇子之間的爭鬥之中,並且是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已經徹底站在了所有人的對立面,從而也就此站在了康熙皇帝的對立面。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今不僅是魏東亭「沒臉」再求助於康熙,康熙也只能「放棄」魏東亭。

康熙之所以如此看重此次的「追比戶部欠款」,甚至不惜以一個親王的頭銜作為褒獎,可以說,康熙已經將他的目的表現的非常明確了,就是要讓國庫充盈起來,以緩解整個國家的財政危局,避免再出現此前黃河兩岸遭災國庫卻無款可撥的窘境。

並且康熙也是將他如此的決心與目的,進行了充分的展現。

三阿哥胤祉挪借了國庫銀兩用以編修《古今圖書集成》,這件事情得到了康熙以及眾多朝臣的認可。按理說修著這樣一部巨作,由國庫出資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康熙硬是才能從自己的體己銀子中拿出錢來,讓胤祉先將欠款歸還,這就是在表明,在歸還國庫欠款這件事情上,即便是康熙本人的意願與決策也要為之「讓步」,國庫存銀的恢復是高於一切的當務之急。

而在這之後,康熙對於魏東亭,對於向他求情的老功臣們,也是沒有對其免去欠款,而是繼續從自己的體己存銀中支取。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是有了這份決心還不夠,康熙也需要能樹立起一個典型的「案例」,將自己的態度昭顯的再明確一些,而此時的魏東亭則非常悲劇的成為了「犧牲品」。

一方面,還是因為魏東亭與康熙皇帝的關係太過於特殊了。

魏東亭與康熙皇帝自幼一同成長,與兄弟無異,之後也為整個大清王朝盡職盡責,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功業,在朝中的影響力非常深遠,就連康熙的一眾皇子,在人前對於這位「魏老爺子」也要給予足夠的尊崇。

也正是因為如此,魏東亭無異於成為了所有欠款官員的「標杆」與「榜樣」,他的一舉一動影響著整個追比欠款的走勢。而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後,魏東亭自然是無法將欠款還上,如果康熙在這個時候「偏袒」魏東亭,則很難再向其他官員們施以強硬政策,很有可能這次的追比欠款也將無疾而終。

所以,康熙也只能用默不作聲的方式,讓魏東亭自生自滅,而這也無異於是用一種「殺雞儆猴」的方法來震懾其他欠款官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另一方面,魏東亭也必須要為他的錯誤而荒唐的行為來「買單」。

此時的魏東亭,已然成為了一塊「燙手的山芋」,所有皇子都對其是敬而遠之,這其中,有坑過他的,又被他坑過的,還有的則是害怕再被魏東亭「拉下水」,受到牽連的,可以說魏東亭之前是皇子間相互傾軋的「棋子」,如今卻成為了一顆不折不扣的「棄子」。更為重要的是,局面已經被魏東亭自己折騰的無法收場,康熙對此也是無能為力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然此時的魏東亭也已經明白了自己的過錯,更加清楚了康熙的態度,如果說此前沒有向康熙求情是礙於情面的話,現在則是徹徹底底的罪過深重、無顏在面對康熙了,於是魏東亭用三尺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魏東亭去世後,康熙皇帝還是盡顯「仁德」之道,拿出了自己體己的四十萬兩銀子,其中的三十五萬兩,是替魏東亭還清戶部欠款,另外的五萬兩則是交由魏東亭家人,而這實際上也算是康熙對於魏東亭的一絲愧疚與歉意,同時也是在向魏東亭說明著自己將其最終「犧牲」和「放棄」掉的原因,以及康熙在當前形勢下的迫不得已。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後還要補充說明一下,「追比戶部欠款」,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只不過這件事並不是發生在康熙朝時期,而是在雍正登基之後,並且主持「追比欠款」的也不是雍正,而是當時擔任總理事務大臣同時兼任戶部尚書的十三阿哥胤祥。

配合著雍正的鐵腕政策與高壓態勢,胤祥鐵面無私,剛正不阿,拿出了「只認錢不認人」的強硬態度,上至王公貴胄、下至文武百官,但凡不能按時還款的,一律抄家論處。最終,「追比國庫欠款」順利完成,清朝的國庫存銀也從康熙去世時的不足七百萬兩,猛增到了將近六千萬兩,不僅推動了整個國家政治、經濟在雍正朝時期的發展,更是為後來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魏東亭為何寧可選擇自盡,也不願向康熙說明欠款實情?
    而魏東亭最終也是以壽終正寢的結局收場,其死在了康熙去世的前一天,進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親自送葬,可謂是以極為「榮耀」與「光輝」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當然,魏東亭是《康熙王朝》虛構的人物,歷史上並無此人。於是乎,魏東亭又繼續得以出現在了《雍正王朝》的劇情中,只不過這裡的魏東亭是以略顯苦澀與悲涼,甚至讓人覺得還有一絲「窩囊」的結局收場,可謂是與《康熙王朝》中的魏東亭是大相逕庭。
  • 雍正王朝: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魏東亭就是案例
    《雍正王朝》中,魏東亭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他本該家產萬貫,頤養天年,結果卻因還不上欠款,還被捲入奪嫡之爭,最後一死了之。劇中,魏東亭的欠款,可以說有幾分情有可原,但他為何寧死也不願對康熙說出實情?欠款的部分原因,在於自己治家不善胤禛在魏東亭的追悼會上,已經將話挑明了,是魏東亭的兒子喝花酒、養小老婆,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這才導致魏東亭找戶部借款。
  • 《雍正王朝》觀感:康熙什麼時候開始看好老四?
    前一段時間又追了一遍《康熙王朝》,看完之後彈幕中都在說繼續看《雍正王朝》。說實話,《康熙王朝》在當年首播的時候就看過,應該年代久遠,好多劇情都記不得了,如今年齡變了,再回看又有了一種新的感悟。魏東亭因為還債自盡時體會到的。
  • 《雍正王朝》中,九子奪嫡有多兇險,康熙寵臣魏東亭也難逃大難
    導語:魏東亭乃康熙打小的伴讀,事實上其原型便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可以說頗受康熙重用。而在《雍正王朝》中,魏東亭就顯得有些晚節不保了,這裡邊我們以劇中討論,與真實歷史是存在著不小出入的。康熙四十六年,黃河又起水患,國庫不足而四阿哥下江南賑災,隨後便是康熙對於國庫欠款追繳的旨意,同樣也是由四阿哥作為主持者。要知道,康熙後期九子奪嫡已然開始,四阿哥威風了八爺一派自然就不樂意了,更何況「苦主」都紛紛求上門了。
  • 《雍正王朝》中,因魏東亭之死而揭秘的暴利行業:大清漕運衙門
    在古裝歷史劇《雍正王朝》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那就是康熙的髮小魏東亭因為在主管漕運的時候,發生了欠款,又無法及時籌措到彌補欠款的銀兩,因而畏罪自盡。此外,在往後面,康熙還以辦事不利的罪名罷免了田文鏡戶部核查處的差事,甚至限定他必須在三天內離京。
  • 解讀正劇《雍正王朝》:權力鬥爭過程中運用的《道德經》哲學思想
    阿哥們都不願接手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一番考量後,四阿哥胤禛同意追查戶部欠款。年邁的康熙說:「朕要你去做真正的孤臣。」果然,胤禛親自追討皇子王公的欠款,魏東亭等老臣被傳問話。魏東亭的背景不一般,他自幼即作為康熙的伴讀,與康熙關係密切。
  • 《雍正王朝》中,康熙囚禁十三爺,並不是為了保護他
    《雍正王朝》是一部大型古裝連續劇,講述了康熙晚年諸皇子,為爭奪皇位而展開激烈鬥爭的故事。《雍正王朝》於1999年在中央電視臺首播,一開播就獲得了廣泛的關注,最高收視率甚至達到了16.7%,在當時用萬人空巷形容這部電視劇的影響力,都不算誇張。
  • 《雍正王朝》:權術八式
    》前21集寫的是「奪嫡」,即太子黨、八爺黨、四爺黨、十四爺爭奪皇位;電視劇《雍正王朝》後23集寫的是「當家難」,即雍正繼承皇位後處理各種棘手的政務。「不爭是爭,爭是不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雍正王朝》最精彩的地方。 第二,康熙韜光養晦選最合適的接班人。康熙讓四阿哥胤禛「做孤臣」考驗四阿哥胤禛,康熙囚禁十三阿哥後又釋放十三阿哥,為雍正繼承皇位平穩過渡鋪平了道路,這是《雍正王朝》另一個精彩的地方。
  • 魏東亭對康熙忠心耿耿,為何卻被康熙貶為臺澎知縣?
    康熙王朝中,魏東亭自小便與康熙是玩伴,及長亦長期在康熙身邊擔任侍衛,並參與活捉鰲拜行動中。後,康熙為歷練魏東亭,以助他實現由侍衛向能臣的轉變,即拜其為四省海關總督,封疆一方。但康熙皇帝在南京祭拜完明孝陵之後,卻怒斥魏東亭,並將他貶謫到臺灣去做臺澎知縣,這是為何?
  • 雍正王朝:這些細節不是歷史,只是劇情,比如李衛和魏東亭
    《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劇,但並非歷史。這部劇以「奪嫡之爭」和「除舊布新」為主線,有很強的現實寓意。劇中,許多人物、時間、事件,與真實歷史有所出入。一、魏東亭是虛構的人物,其原型是曹寅。曹寅是康熙小時候的玩伴,曾經紅極一時,多次接待康熙南巡。
  • 揭開《雍正王朝》與歷史不符的十大情節
    《雍正王朝》於1999年1月3日在央視一套播出後,立馬引起強烈共鳴,得到了觀眾們一致好評,並創收視率新佳,拿下各項大獎。但是,電視劇畢竟與歷史記錄片不一樣,在歷史純真度上還是有點差異。接下來,為大家帶來該劇與歷史十個不符情節,目的就是去了解一下真實的歷史情況。
  • 揭開《雍正王朝》與歷史不符的十大情節
    1、魏東亭被追討戶部欠款《雍正王朝》中四王爺奉旨追繳戶部欠款,這是該劇的一個大事件,它讓四爺「成功」地成為了孤臣。其中一個人物的死,成為轉折點,讓康熙皇帝暫時叫停了追繳。他就是——魏東亭。其實歷史上,對魏東亭其人是無從考證的,這是在二月河小說裡杜撰出來的人物。
  • 雍正王朝裡結局最慘的五個人,老八、弘時上榜,最慘的是這個人
    文/晨曦博文雍正王朝作為一部成功的歷史電視劇,自上映以來,一直備受大家的青睞。宮廷歷史劇最大的特點,除了巨大的場面,更出色的是演員的精彩演技。但凡有故事總少不了結局悲慘的角色,那麼雍正王朝裡結局最慘的五個人是誰呢?小編告訴大家他們是誰吧。
  • 雍正王朝:為什么九阿哥被稱為「毒蛇老九」?這件事暴露本性
    康熙眾多兒子奪嫡時,四爺和八爺是兩個重要對手,皇子們紛紛站隊,十三阿哥支持四爺,九、十以及十四阿哥支持八爺。看雍正王朝時,八爺身邊總是伴著老九和老十,老十有個綽號「草包老十」,而九阿哥則被稱為「毒蛇老九」,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稱呼呢?這件事充分暴露九阿哥「毒」的一面。黃河水災讓康熙皇帝深刻意識到國庫空虛的後果,追討欠款成緊急之事。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把魏東亭貶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這3點!
    單純從電視劇《康熙王朝》來分析,康熙貶魏東亭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一,監管臺海局面。諸公一定知道康熙前往南京南巡到底是為了什麼事,安排臺海事宜,並且親自前往南京朱元璋墓行跪拜之禮,告祭的禮物卻是臺灣的成功收回,以示自己的功績遠在朱明王朝之上。但康熙不是那種有點勝利就衝壞腦子的人,他深知臺灣才剛剛收回,臺澎的局面尚不穩定,而姚啟聖等人他又不信任。東南沿海的局面關係大清的安危,所以必需派一個有能力才幹並深得康熙信任的人前去。
  • 為什麼《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更勝一籌?
    相比之下,《雍正王朝》最後一場大戲裡,面對八爺黨、隆科多、和各大旗主的聯手逼宮,挺身而出的張廷玉那一段關於八旗議政制度三千字的獨白,就帶著一種「不惜碾壓觀眾知識面」的野心和氣魄。按照這個時代傳播規律和媒介法則裡的常規認知,沒人會有耐心去聽一段三千字的臺詞,何況,那裡面沒有瓜可吃、沒有CP可磕、沒有顏可舔,只有密集的信息量,甚至知識點。
  • 《康熙王朝》裡魏東亭的禮物,是一筆被大清「糟蹋」的強國財富
    魏東亭連夜進京,稟報康熙自己已經親自將全部銀兩押運抵京,而對方掠走的銀車是空的。隨後,魏東亭又向康熙呈上一件特殊禮物——明鄭小朝廷的戰船模型。大開眼界的康熙立即明白,大清應當借平臺之機,建立一支強大的水師。其實,劇中的魏東亭是虛構的(其原型是歷史上的曹寅曹棟亭),但是禮物卻是真的。
  • 《康熙王朝》為何省略雍正?只因《雍正王朝》珠玉在前要揚長避短
    而緊隨著《雍正王朝》的,便是於2001年播出的《康熙王朝》,也是一部經典的歷史愛情大劇,雖然在深度上不及《雍正王朝》,但正因為《雍正王朝》太有深度,所以很多人看不透徹,而《康熙王朝》相比之下加入一些愛情元素,還有些許個人英雄主義,或者說傳奇色彩,顯得滿朝文武都是庸人,不論什麼困難,面對康熙的英明神武,只需熱血操作一番就可以迎刃而解
  • 雍正王朝:老十真的沒腦子?看看他為何力保老十三就知道了
    一部雍正王朝,人精不知有多少。1999年上映的雍正王朝電視劇,至今已有21年之久,可謂是一部經典之作。它之所以可以經久不衰,重點在於雖然很多劇情與歷史不符,但它所表達的人生道理,還是寓意深長的,所刻畫的古代宮廷政治鬥爭,更是入木三分。
  • 聊一部老電視劇《雍正王朝》
    今天,聊一部老的電視劇,名叫《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有二十年歷史,播出的時候我還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