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我不結婚,我也不欠誰一個解釋

2020-12-23 希望的燈不熄滅

一般認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此結論源於人類進化史。人類與其他動物在生物學上並無區別,但人類是否能成為高等動物,取決於我們的社會屬性。

在社會中,一個人的學習、成長,可以說是一個完整的人。一些人因此對人們是否要結婚,比如:一個人要結婚生孩子,這一點產生了更多的偏見。特別是對一個女人的評價,往往會以她是否結婚生子,是否過著「幸福」的婚姻生活作為一個評價的標準。

事實上,這一觀點是非常片面的,即使沒有所謂的「幸福婚姻」,優秀的人也能從社會中得到足夠的能量來充實自己的生活,清華大學教授顏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認為,婚姻並非生活的必需品。他把自己從未體驗過的婚姻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條。

當問到有關這方面的事時,顏寧教授直言:「我不結婚,也不欠誰一個解釋」,其實這應該是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態度。

顏寧教授從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起步,1996年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習,2000年順利取得學士學位。她並沒有在大學畢業後立即投入工作,而是選擇繼續深造,繼續攻讀專業學位。這次,她選擇了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主修分子生物系。通過四年的刻苦學習,她終於取得了博士學位。俗話說,學而不厭。對任何人來說,學習這個東西應該是終生堅持,終生受益的一件事,但許多人越長大,就越把它遺忘。

而顏寧教授則不同,她在拿到博士學位後,仍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堅持進行分子生物方面的博士後研究,並為此投入了兩年時間進行學習和研究。無論選擇學習還是工作,都是個人人生的選擇。象顏寧教授這樣的人,選擇了不斷學習,吸取知識,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對外人來說,日復一日的做著無聊的事,其實是在實現更多的人生價值。

這種人是人類社會進步所必需的推動力。它們學習的過程就是為了獲取知識,而學習的結果就是為全人類做貢獻。大家都把顏寧教授稱為「清華女神」,這不僅是因為她本科畢業,也因為她在大學畢業後被聘為清華大學的教授。

不但如此,她的博士後畢業後,即2007年首次在清華大學醫學院工作,並自那時起連續十年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剛回清華時,她是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清華大學之外,顏寧教授還從事科學研究和研究工作。2017年,顏寧教授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擔任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ShellieTilman終身教授的職務。

過去她所學的知識,不僅應用於科學研究,更是後來者傳給後來者的寶貴財富。任何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都是前人的受益者,也是後來者的引路燈。知識的傳遞純潔而直接,研究者的心血也都是赤誠而熱血的。

除此之外,顏寧教授還得到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在2007年,她回國成立了一個實驗室,專門研究膜蛋白的結構和功能。以這種方式,她把她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具體問題中,並以這種方式更深入地學習。該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過多年的努力,她領導的團隊於2014年首次在全球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那是整個團隊努力的結果,但她得到的比這更多。通過實驗,他們在2015年獲得了具有更多構象的GLUT3結合底物和抑制劑的超高解析度結構,從而清楚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運輸這一基本細胞過程的分子基礎。

她是分子生物學領域的頂尖人物,同時也涉獵到其他領域,例如,在離子通道結構生物學領域,她帶領團隊分析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晶體結構,並利用最新的冷凍電鏡技術,獲得了鈣離子通道RyR1的最高解析度結構。

科技進步是相互促進的,她也正是在接觸新知識的過程中解決了老問題,使自己真正學以致用,使自己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意義。

顏寧教授永遠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多年來一直沉醉於科學研究,因為生物學上的科學研究確實給她帶來了快樂。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和科技部重大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都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別人眼裡,也許是工作,在她眼裡,是人生。它還表明,一個人只有在真正地愛著的時候,才能把事情做好。除科學研究外,顏寧教授一生都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她有自己的業餘愛好,不會因為一件事的專心致志而影響到其他事情。

人生是否美好,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看他對生活的態度。唯有關注自己生命狀態,積極進取的人,才能被稱為具有人生態度的人。這類人不僅能成就大事,而且還能樂在其中。這就是顏寧教授的風格。

有人說她沒結婚,她也不迴避這個問題,直言不諱地說:我沒結婚,我不欠誰一個解釋。正因如此,她才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義在於為自己生活。有的人結婚是因為想得到幸福,那麼他們在感情上自然可以得到滿足;而有的人結婚只是為了順從他人,那麼他們的人生就是一片茫然,跟別人做一樣的事也不能讓自己得到幸福。

所以顏寧教授選擇以自己的方式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自己選擇的這條道路上,她收穫了伴侶、榮譽、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

對人生看得如此透徹的人,已經完全不需要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了。由於此時還在指指點點想找個雞蛋裡挑骨頭的那部分人,大多是沒有得到一個圓滿的人生,只能去窺探別人的人生。如果所有人的目光都停留在同一水平線上,那麼爭論也就毫無意義了。

相關焦點

  • 蒙曼、陳果、顏寧:我選擇不結婚,也不欠任何人一個解釋
    不結婚是一種現象,但是更是一個選擇性的動作。這個動作在於她們選擇了不結婚。她們有較高的學歷,一定的社會閱歷,她們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但是她們卻看透世俗,選擇不結婚。這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女性越來越意識到自我的重要性。越是發達的社會,這種現象越是普遍。
  • 清華女博士顏寧:我不結婚,不欠誰一個解釋
    談女性的職業發展,be 「emotionally detached」(不帶感情),這個對女性更重要,因為我們很容易 emotionally involved(情緒化),我們要做一件事,當然要有感情,所以不是說我們要冷血。但女性的問題是容易投入很多冗餘的感情,給自己加戲,徒增煩惱。顏寧沒有結婚,沒有生育。
  • 陳喬恩:「我不結婚,我不欠誰一個解釋」
    「我相信一見鍾情,現在還相信呢,五十歲還相信呢,四十歲怎麼著。」但總是有一些不相干的人,比她還要在乎她自己的生活狀態跟她的年齡。追在她的後面問:你都40歲了,為什麼還不結婚?但是你過得再好,總有人跳出來告訴你:女人事業做得再好,不結婚生小孩人生就不完整。可是啊,我們生來並沒有義務一定要成為誰的妻子或者母親,人生中結婚和生子不是必要選項,生而為人已經很辛苦,惟願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 41歲清華教授顏寧:我不結婚丶定居美國,不欠任何人一個解釋!
    41歲清華教授顏寧:我不結婚丶定居美國,不欠任何人一個解釋!「我喜歡自由的人生。」在2017年,顏寧登上綜藝節目《開講啦》,她穿著紅色短袖和高跟鞋,優雅丶自信地登上舞臺,讓觀眾大為驚豔,很多人表示不敢想像這是一個科學家的形象,就連主持人撒貝寧都開玩笑說:你不應該叫顏寧,應該叫顏值。
  • 蒙曼、陳果、顏寧:婚姻並非人生必選題,不結婚並不欠誰一個解釋
    但是反思一下,女人就應該結婚生子然後在家裡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嗎?難道這種思想就一定是正確的嗎?女人的一生,就應該活在大部分人的看法裡嗎?我看未必。可是誰又知道,已經快五十歲的蒙曼女士現在仍然是單身呢?在談到愛情與婚姻的問題的時候,蒙曼老師眼裡還是充滿了小星星的,對於蒙曼老師來說,感情生活的空白並不意味著不嚮往愛情與婚姻。她表示到自己所要追求的愛情與另一半一定要是一心一意的,希望可以過上"一生一世一雙人"的生活。
  • 清華女神顏寧兩度赴美,面對婚姻問題:我不結婚,也無需向誰解釋
    顏寧出生在山東的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小時候的她和諸多的同齡人一樣,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總喜歡仰望著深邃的天空,看著眼前一閃一閃的星星,這浩無邊際的蒼穹吸引著充滿童真的她,嚮往著有一天可以一探究竟。初中的時候顏寧第一次在課本上看到了細胞的圖片,肉眼雖然看不到它的存在,卻又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 顏寧:我,網紅女科學家,不服來戰!
    「女博士是不被社會接受的」,這些年越來越多類似的觀點出現,讓顏寧覺得可怕。有一回學院面試博士生,在場的一位男老師問面前的碩士女孩「將來怎樣平衡家庭和科研」,顏寧條件反射般立即打斷了這段對話。她跟女孩說:「你可以不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有性別歧視的問題。」然後當場質問那位男同事:「你們為何從來不問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 顏寧:別叫我女科學家!
    顏寧離開清華的消息迅速在國內引起轟動,很多人將她的這次個人的職業選擇解讀成「負氣出走」,「人才流失」,給她貼上了個「歸海派」科學家的標籤。顏寧不得不頂著壓力一遍遍解釋,「普林斯頓是我的母校,回到普林斯頓任教,是我一直的理想!」而對清華,她也不吝溢美。「清華對我的支持非常有力,令我毫無經費之憂。可以說,我在清華就跟公主一樣。」這也是顏寧對網上「負氣出走」一說感到氣憤的原因。
  • 顏寧和陳果都是教授,都已經超過40歲,為何沒結婚?
    比如今天要說的顏寧教授以及陳果教授,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兩位大學教授,在網絡的知名度非常的高,相信各位朋友都聽說過。顏寧是出生於197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現在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在去年的時候,顏寧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 40歲陳喬恩被催婚:我不結婚,我不欠誰一個解釋
    找一個能把你捧在手心裡的人。但她霸氣回到:我為什麼要被別人捧在手心?我自己有手,我捧紅了我自己。她說她好好讀書,努力工作,和男生一同競爭,自己賺錢養活自己。所以她感到憤怒又無奈:「為什麼我說我很快樂,就是沒有人相信呢?」別說40歲的她了,就連20多歲的單身姑娘,沒談戀愛沒結婚,整個世界都覺得你應該不快樂。連有顏有錢有身材的陳喬恩,都逃不過「被催婚」的魔咒。
  • 學術女神顏寧,出走清華我不心痛,我更心痛的是國人的態度
    顏寧,這個近幾年飽受爭議的學術女神,如今不知道你在異國他鄉過得到底好不好。當你出走清華之後,尤其是被評上外籍院士,有關你的爭論,就愈演愈烈。你的出走我不心痛,我更心痛的是國人對你的態度。於是,你受到了很多的攻擊,這其中有3點最讓我心痛:1.地球離開誰都轉,顏寧沒有那麼重要的確,地球離開誰都轉,但這不該是我們對待優秀人才的態度。祖國發展到今天,沒有顏寧,我們依然發展很快。
  • 顏寧專心搞科研43歲單身,王延軼嫁人39歲功成,誰才是人生贏家?
    王延軼嫁給教授37歲當所長,顏寧搞科研43歲單身,誰是人生贏家?而王延軼畢業後就嫁給了大自己十多歲的老師,後來做上了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正廳級),顏寧:一心搞科研,43歲不結婚,不欠誰一個解釋顏寧是最近一位頗受爭議的科學家,作為留美博士、清華博導,她擁有葡萄糖轉運蛋白和電壓門控離子通道等多項重要研究成果,被評為中國科學之星,年紀輕輕就有如此成就,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很少見的。
  • 當陳薇邂逅顏寧-她們的事業她們的愛情-陳薇哭了!她被丈夫寵愛30年的"神仙愛情",才是真的甜/顏寧:不準備結婚最終的歸宿都是自己
    當時的顏寧可沒想過,她只是被周遭的人推著朝前走。提起當年報考的事,她說,「我高中就覺得我最想幹什麼,肯定幹不成,我想考北大,肯定進不了,所以就報了清華。」清華大學本科畢業那年,顏寧也想過工作,她甚至收到了諾和諾德中國製藥公司的高薪offer,但思慮再三之後,她拒掉了,「我自由自在慣了,讓我在等級森嚴的公司制裡待著,肯定不習慣。」
  • 清華女神顏寧: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做你自己
    科學家一開始沒有啟動顏寧說她剛進入導師施一公實驗室,「我是做什麼,什麼做不出來。比我早幾個月進來的另一個復旦學生,已經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一篇文章論文。時光的周期被顏寧描述為黑暗。她並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努力工作,經常在實驗室呆上十多個小時。
  • 清華最年輕女博導顏寧:37歲破解世界級難題,為何會去美國大學?
    1996年,顏寧順利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習,在清華,個個都是天之驕子,顏寧在殘酷的競爭中也曾懷疑過自己,甚至還差點掛科。大三時,顏寧被結構生物學家饒子和,選入了自己的實驗室。在那裡,顏寧也首次體會到,做實驗帶來的幸福感。就像現在,顏寧也最討厭別人問她,一個女孩子整天泡在實驗室,不覺得辛苦嗎?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每個人最終的歸宿都是自己
    當時的顏寧可沒想過,她只是被周遭的人推著朝前走。提起當年報考的事,她說,「我高中就覺得我最想幹什麼,肯定幹不成,我想考北大,肯定進不了,所以就報了清華。」清華大學本科畢業那年,顏寧也想過工作,她甚至收到了諾和諾德中國製藥公司的高薪offer,但思慮再三之後,她拒掉了,「我自由自在慣了,讓我在等級森嚴的公司制裡待著,肯定不習慣。」
  • 科研強悍的顏寧,獲得諾獎的屠呦呦都不是院士,憑什麼高福卻能?
    顏寧的研究成果是,她曾用6個月時間,帶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獲得了一顆優質結構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這一研究,讓治療癌症和糖尿病,從不可能逐漸變得可能。當時的科學界,普遍認為,顏寧會成為下一個屠呦呦,會成為第二個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科學家。然而,2017年,他卻離開清華,到普林斯頓任教。
  • 面對網友非議,顏寧淡然活出自我
    她的這一決定,讓本來就對她不滿的人有機可乘,開始有大量的人指責她崇洋媚外,可怕的是,這種言論竟然呈現一邊倒的趨勢,面對這樣的紛紛擾擾,人們都以為顏寧會出來做個解釋,但沒想到她還是和以前一樣,醉心科研,凡事勿擾。
  • 顏寧問4對科研夫妻:男女搭配,如何不累?
    我們到了杜克大學後頭6年,晚上或者周末都要去實驗室,但我們是輪著來,誰忙誰就去,另外一個就把孩子帶起來。所以互相幫助,互相體貼。家務事方面,比如欣年很會做飯,但是她最不喜歡收拾餐具,我偏偏喜歡打掃這些東西,所以我們配合得特別好。她負責收拾房間我負責洗衣服,周末一塊兒買菜。
  • 顏寧在《自然》再發文,學術能力太頂尖,42歲的她還會歸國嗎?
    顏寧在《自然》再發文,學術能力太頂尖,42歲的她還會歸國嗎?說起顏寧,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不僅僅是因為這位學術女神在41歲時接受採訪時霸氣的一句「我不結婚,不欠誰一句解釋!」,那麼接下來的有關資料數據一定能讓你看見顏寧的真實才華:「截至2018年12月,顏寧先後在清華獨立領導實驗室期間發表學術論文59篇,其中以通訊作者在《自然》、《科學》、《細胞》發表學術論文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