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出場人物幾乎沒有無用角色,都在情節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還都塑造得非常豐滿。
家人被殺被賣到衛國的歌姬,既厭惡主戰的王力宏,也討厭作為士兵的成龍,話語行為中透露出對一切戰爭要素的厭惡。
「你真以為找到神樹許個願,就靈驗了?」
「我是小人物。」
對和平的渴望,即使只能用這種辦法。
路邊乞討的小孩,實際上是土匪(好像是平民田地被毀了才當的土匪)的跟班,前腳拿了成龍施捨的餅,後腳就帶著大人來搶劫。值得注意的是後來在成龍的夢中,這個孩子又出現了,還拿出一把弓對著成龍射箭。我不知道那個夢成龍或者丁晟的表達意圖是什麼,但我有這樣一種理解,即在缺衣少食的亂世,小孩也可以冷酷殘忍(事實上之前不就是嗎)。這麼看,這部電影不止是展望人性美好,也毫不吝嗇得展示著了人性惡的一面。
婁凡人,野蠻、粗暴、好鬥,也講義氣,擄掠過路人當奴隸,即使在戰國時代也是典型未開化的民族。值得一提的是,徐冬梅的氣質和出色的造型配合得恰到好處,她演的女首領透出一股野性美。
文公子意圖奪位,手下忠誠精明。前期冷酷狠毒,最後卻對哥哥心軟了。我一開始覺得這裡的轉變有些突兀,設置成他本來就念情心軟,被大臣裹挾而奪位,會不會前後更一致些?後來發現,這裡的設置其實挺出彩的。因為文公子是在和婁凡人大戰僅剩兩人後再次找到王力宏,長期旅途勞頓、戰鬥大量減員、自己也負了傷,恐怕這時候他自己的心情也是很茫然的。而他們再次被婁凡人圍攻,王力宏出手相助,文公子在一番搏鬥後面臨絕境也選擇了自殺以保住哥哥。從整個影片文公子的表現來看,這個人沒有什麼野心,經常問侍衛武一些本該自問的問題。我們可以理解為他對兄長的坑害主要是在險惡的宮廷中為求自保而養成的本能,其實這個人內心還是很茫然的。經歷了一場虛無的追殺,再面對兄弟情義自然會疑惑自己到底在幹什麼;面臨絕境,並無野心的他自然會放棄本不懷戀的生命慷慨赴死,把機會留給兄長了。這只是個人的理解,不過莫名地很順。
全片應該說比較生硬的角色設置只有王寶強。他的角色也是推動了劇情發展的,但是那兩句什麼情況就屬於強行玩梗了,尬戲。
成龍說自己20年前(2010年為參照)就想到了小兵俘虜大將的這麼一個故事背景,但他只說當時會覺得很好玩。最後故事編到影片這個地步,可以說驚為天人了。
整個劇情銜接非常流暢。成龍和王力宏一路遇到各路人物(且這些人物大多前後幾次出場),一系列互有聯繫的偶然事件作為劇情的轉折點,完全不顯生硬。故事作鋪墊、埋伏筆的能力出色得令人不敢相信。
(1)成龍對俘虜王力宏說不殺人。(2)成龍閒聊說到他爹的準則——有崽兒的動物不吃。(3)真的抓到了有崽兒的野兔於是放。(4)成龍放走王力宏。一層一層鋪墊。
前面有成龍擅長扔石頭的情節,後面戰鬥的時候就靠扔石頭取勝(還順便扔碎了那塊玉)。
開始刻畫成龍的能裝死就裝死能逃就逃、王力宏的只求站著死為國捐軀,到成龍聽到王力宏說自己丟了梁國的臉和王力宏單挑但又耍無賴,再到戰鬥中幾次猶猶豫豫地沒有逃走幫助王力宏,到成龍和王力宏約定魏國十年不犯梁國,再到船上成龍哭著說戰亂毀了自己的家庭自己要傳宗接代,再到成龍回到梁國拿出粱旗引得王力宏佩服,再到成龍聽聞梁亡高舉粱旗赴死,而王力宏回國後不戰而降保全衛國百姓。主題真的是一層一層地升華。
還有對各種「物」的利用能力,簡直令人髮指。比如王力宏的頭盔、玉石,梁將的劍,王力宏的傷口,成龍的土藥、餅、地圖,成龍的裝死裝備,梁國軍旗等等。
這些物品之前都出現過,在後面的劇情裡又都是關鍵物品。王力宏給成龍玉石成龍卻不屑一顧;玉石被歌姬偷走;再次相遇成龍不計前嫌好心相助,歌姬歸還玉石;戰鬥中成龍忍痛扔出玉石砸人救了王力宏的命;到了梁國王力宏被放走,在船上對成龍喊玉石真的很值錢,成龍摸摸空空的行囊苦笑一聲,對王力宏喊「找到啦」。喜怒哀樂,人生無常,得失遺憾,樂觀知足,都在這塊玉石之中了。
還有王力宏疑惑不識字的成龍的地圖上卻有兩個字,成龍說他爹就教他這兩個字,「寫起來比較簡單。」王力宏感慨地說這兩個字一點都不簡單。影片末尾歌姬找到傳說中可以帶來和平的神樹,在樹下吟唱起舞,鏡頭一轉,地圖掛在神樹上,背面書兩個字:「太平」。真的很震撼。
角色前面也說了,所有的角色都是有用的,都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另外還有幾個貫穿整部電影的線索:「我爹說過」,「挺好的」,「小人物」,「必須活一個」,以及成龍唱的那首歌。這些線索自然地串起了整個電影,凸顯了主題。
再有就是恰到好處的搞笑情節。成龍夢裡尬刎了的王力宏、點王力宏的傷口、「笨蛋!米就是稻,稻就是米」、「他,他是我兒子」……有點笑中帶淚的意思了,這很難啊,非常難。
就單說這個劇本,這個講故事的水平,就已經夠7.5分了。
成龍這個角色呢,應該說是一個樸素價值觀的角色。為了活下去,可以裝死、當逃兵。五畝良田,挺好的;一千畝太多,管理不過來。有崽兒的不殺。兄弟一定要活一個,要傳宗接代。時而有同情心,施捨乞丐小孩,幫助同為戰亂受害者的歌姬。厭惡戰亂。和俘虜相處久了,產生了感情,會在最後一刻放他走,「趁著我還沒後悔。」有樸素的愛國心,被別人說丟了梁國的臉會生氣,會請求敵國公子不要侵犯自己的國家,聽到梁國亡了會悲傷和拒降。
其實考察一下,會發現這個角色很多準則是互相矛盾的,所以說是樸素的價值觀。
但這個角色打動人之處,就在於他是純真的。不殺人、會同情別人、會心軟,有些狡猾軟弱,但也能為「朋友」挺身而出,也能寧死不屈為國扛旗。
最後成龍舉著粱旗中箭而死,似乎與他「必須活一個,傳宗接代」的人生信條不符。但是要注意,從頭到尾他的願望都是在梁國完好的情況下展開的——自己受賞良田、不用服兵役等等。看到梁國亡了,他的內心臺詞是「我真的什麼都沒有了」。他的家在梁國,梁國就是他的家,他靠岸的時候聽著岸上的喧鬧聲還高興地跟王力宏說:「我們梁國總是這麼熱鬧!」這裡就是他的精神寄託,現在這個家消失了。一個平民亡國奴跪下能免除一死,但是怕也就只能當個賤民吧。我們說這是一個樸素價值觀的角色,他想活下去,但梁國真亡的時候他也避免不了悲哀和失落。所以他選擇不當賤民,不丟梁國的臉。這個結局個人感覺是神來之筆。按之前內容本來都以為是各回各國的大團圓結局了,但畫風一轉梁國已亡,然後成龍的反應,一下把這個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更加深入飽滿。亡國的悽涼,願望的破滅,命運的無常,最後的尊嚴,給人的震撼非常大。亂世沒有大團圓,之前兩人的和諧和岸上的「熱鬧」,幾乎要讓觀眾忘記這一點了。(也可以有另一種觀點,畢竟農民應該是不怎麼愛國的,農民只愛地。而且農民只要不造反,一般也不會被統治者怎麼樣,無非上貢而已。在這種設定下這個結局就有點和人物不符了,這裡的分歧就在於,你是把成龍的角色視作一個架空歷史裡的國民,還是現實歷史裡的農民,這決定他對於亡國的情感基礎)(或者也可以認為他受到了王力宏的影響,對於給梁國丟臉這件事耿耿於懷,有點證明自己的感覺。不過我沒看出劇中王力宏對成龍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而且這段可以說和前面成龍王力宏的一段對話相照應,深化了主題(見下段)。王力宏回到衛國後,止戰受降,保全百姓。何嘗不是小兵成龍的功績呢。同樣有著和平的願望,小人物只能高舉國旗而被亂箭射死,但受到小人物影響的大人物還是創造了真正的和平。成龍是梁國最後一個士兵,國已亡,家已破,成龍除了梁兵的尊嚴以外已經一無所有;而衛國不然,在被秦攻打前,至少每個百姓的家還在。衛亡放棄了尊嚴,換回一個個完整的家。
「有戰爭,就有勝者。只有勝者統一天下,才會真的不打仗。你這種小人物,才有規矩的生活。」「你知道嗎,只要你們不打我們,我現在就能過這種生活!」兩者都沒有錯,前者現實,後者理想;成龍和歌姬的家人之死印證著後者,成龍之死和衛國百姓的保全又印證著前者。一部電影把故事講好的同時還能觸及到這個深度,也是拍而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