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豆瓣
電影的措辭「中國啥都缺,就是不缺人」,「我同情他,誰同情我?」。
盲目的社會,盲目的犯罪,盲目的民工。
劇情回顧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只會詐騙比自己單純的人,而不是弱者。在《盲井》裡,是李易祥的扮演者宋金明最為現實的一句話,也是他為何會將打工無門的外地農民認作親人帶到煤礦做工,在井下工作時製造「安全事故」將親人殺死,再找礦主私了,非法謀取賠償金的原因。
16歲的少年鳳元鳴,由王寶強飾演,故伎重演的伎倆在鳳元鳴的身上上演,這是王寶強電影屏幕的處女座,但影片劇情中為各種現實與人情因素,鳳元鳴僥倖地存活了下來,宋金明與唐明陽因矛盾點激化,兩人在礦井下各懷心思,一人出於良心對鳳鳴表於同情,最終致二人死於礦下。
源於現實
《盲井》取材於現實,導演李楊在籌備電影初期曾多次深入各地小煤窯採訪,他坦言多次遇到死亡的威脅,電影的題材在當時十分敏感,各地煤礦主多數緊張害怕,不願透露過多信息,傷及自身。當時的法制也並未健全,種種社會因素的制約,對於李揚導演是一次突破和挑戰。
所說之處,影片具有較強的現實性,根據真實故事拍攝,描繪中國底層煤礦工人的真實生存環境,對於政府打擊煤礦中存在的非法行為提供了契機和力度。
但談到之處,影片全片觀看結束,「應該可以再真實一些,再逼近現實和事實,人物的感情渲染的內心戲不足,悲慘性被弱化了這也是電影最大的缺憾,有人說,王寶強一出道演的就是一個「傻逼」,後來接演的電影角色也大同小異。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本色出演。
內容至上
李楊導演憑藉《盲井》榮獲了第40屆中國金馬獎最佳劇本、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提名等。
在我看來,李楊導演不只是一名導演和編劇,而是一個一心讓更多人關注社會問題的公眾人物。在除了知名作品《盲井》外,李揚導演第二部關注現實題材電影作品《盲山》,在2007年獲得了全國公映,講述一些婦女被用以非法的人口拐賣的方式被騙取到農村偏遠山區嫁於農村男子,生育孩子,被困山中,限制人身自由的現實題材改編故事。
《盲井》這部電影是聚焦「現實」,用現實題材紀錄的手法,揭穿了國家煤礦業存在不法謀取利益行為,探討著農村生活的貧窮問題,與社會貧富差距的社會現象,用電影的鏡頭揭露和探討各種社會問題,推動國家相關制度和法律的健全。
在看李楊導演的《盲山》與《盲井》的電影,很多時候看的不是電影,而是看到人性,所有優秀的電影作品都有這一個共同的特點,內容永遠是可以引發人的思考的。
電影其實就是考驗導演和演員講故事的能力,各個情節相互連接又彼此推進,講述我們熟知但又不熟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