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綠營的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提出以「臺僑」取代「華僑」,指出僑委會應服務「臺僑」而非「華僑」,掀起一股「去華僑化」的風暴,不少海外華社批評這種將臺灣與華僑切割的思維。僑委會委員長陳士魁指華僑是臺灣重要戰略資源。蔡英文強調重視僑生資源。超過半世紀以來,海外華人與臺灣關係密切,也是重要支持力量,大批僑生和海外華人在臺灣作出貢獻,為臺灣增光。
在臺灣這個多元文化社會中,華僑是一個重要群體,也是建設臺灣的重要力量。從企業界林百裡、潘健成到文學界的李永平、電影界的蔡明亮等,這批僑生背景的各領域精英既豐富了臺灣的文學與電影,也對臺灣的科技與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但最近臺灣部分政治人物提出的「臺僑取代華僑」主張,引發一場「去華僑化」風暴。
最近臺灣時代力量新科立委林昶佐挑起華僑課題,指僑務委員會以臺灣2300萬人的資源去服務海外4000萬的「僑胞」不合理,並表示,如果依照這個邏輯,臺灣原住民族在其他國家也有許多「僑胞」,是不是也要服務?林昶佐要求把「僑胞」定義界定清楚,不能像現在「包山包海」,造成有限的資源枯竭,此舉引發各地華人爭議,海內外都在關注蔡英文政府是否會跟隨這建議?
支持臺獨、出身「閃靈樂團」的林昶佐的論調是從臺灣的主體出發,用二分法切掉「華僑」和臺灣的關係,不僅顛覆臺灣與全球華人緊密相連的傳統,也推翻孫中山提出的「華僑是革命之母」,當年不少華僑獻身革命,推翻帝制,創建中華民國,不能無視於華僑的貢獻。即使從綠營觀點來看,海外華人從黨外時期開始,不少都支持臺灣民主運動,如今切割,情何以堪。
林昶佐認為目前僑胞定義不清楚,使得臺灣為了爭取服務對象,而與中國大陸進行對抗,許多貪婪的僑社因而恃寵而驕,通吃兩岸資源。但從另外角度看,正如僑委會委員長陳士魁所言,4000萬海外華僑絕大多數都在東南亞,臺灣缺人才的時候,要找他們回來就讀就學就業,華僑是臺灣的戰略資源。
各地華人參與臺灣的建設,功不可沒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
政治以外,各地華人參與臺灣的建設,功不可沒。如來自香港的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裡、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歌手周華健、來自緬甸的宏達電(HTC)前執行長、現任數字王國執行董事周永明、來自韓國的導演劉家昌、印刻出版總編輯初安民、大塊出版董事長郝明義,以及來自馬來西亞、在隨身碟領域發光發熱的群聯董事長潘健成、導演蔡明亮、馬華作家李永平、陳大為、鍾怡雯等,甚至李登輝的女婿、骨科醫師黃循武(李安娜丈夫)也是大馬華僑,他們都在其專精行業,對臺灣做出重大貢獻,但按照林昶佐的論點,這些人均不應是臺灣照顧的對象。
回顧歷史,華僑不僅是革命之母,也是臺灣長期以來的重要支持力量(包括投資,發展臺灣經濟),僑務是重要軟實力,半世紀來數以十萬計的僑生是臺灣的重要戰略資源,也豐富了臺灣的社會文化。臺灣外交處境艱困,僑教政策成了聯繫國際的重要輔助工具,為海外華人培養大批人才,被認為是臺灣的驕傲。
華僑遍布全球,背景各自不同,在美國和加拿大以廣東籍人數最多,近年來越來越多臺僑也移居美加。前僑選立委範揚盛指出,從國民政府退守臺灣以來,政治生態逐漸轉變,僑社結構也產生多元化現象,但基本上華僑秉持擁護政府的信念,數十年如一日,只因熱愛自由民主,即使中國大陸崛起,他們仍心向臺灣,不離不棄。
華僑對臺灣的付出,老一輩都還記得,在四、五十年代,臺灣社會困頓、民生凋敝,物質高度缺乏,外交處境風雨飄搖,外資對投資臺灣缺乏信心,唯有華僑願意投資,1955年蔣介石政府頒布了「華僑回國投資條例」,吸引華僑返臺投資。僑委會副委員長信世昌表示,海外華僑,尤其東南亞華僑相繼對臺灣進行大手筆投資,如當年的「華僑銀行」、「世華銀行」、之前位於臺北市敦化北路的「中泰賓館」(現為臺北東方文華酒店)等,都是當年華僑參與臺灣經濟建設的明證。陳水扁當年為了拉攏華僑,在接見僑團時,也說過「華僑是建設臺灣之父」,肯定華僑的貢獻。
「僑胞正名」會害死臺灣
兩岸實力懸殊,臺灣在軍事、政治上無法與對岸競爭,但臺灣文化近年越來越開放、自由、多元,得到大多數海外華人的認同。「臺灣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贏大陸?不過就是剩下一點價值。」來自大馬的作家、已入籍臺灣的李永平說:「我們自由、我們多元、我們開放,這是我們的價值,這是臺灣安身立命的東西。」
李永平認為,「僑胞正名」會害死臺灣:「我們失掉了多元,失去了包容,我們還剩下什麼?我們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跟大陸維持比較對等的地位呢?沒有了嘛,什麼都沒有了嘛!那就完蛋了!」他對這種論調相當痛心,也令他害怕,「我們一定要保有我們剩下的這一點東西,民主、多元、包容,這非常重要」。
面積36000平方公裡的臺灣,只是廣東省的五分之一,是個彈丸之地。李永平認為,臺灣是文化上的巨人,這麼小的地方,創造了這麼豐富、多姿多採的文學,將來文學史家談論21世紀的中國文學,一定要談到臺灣文學,大陸文革那幾十年根本沒有什麼好的文學作品,但臺灣有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黃春明等一流作家,還有大批藝術家、電影導演,這是小小的臺灣所創造出來的。他強調,「因為它的包容」。
林昶佐一席「僑胞正名說」,會讓外界誤以為是民進黨所拋出的風向球,蔡英文利用受訪時刻意強調僑生對臺灣發展的重要性。為發展五大創新研發產業,民進黨正研擬成立類主權基金的國家級投資產業公司,盼引進國內外資金,做為投資創新產業的財源。蔡英文受訪強調,未來專業投資人才必須要跨國際,來自各國的僑生也是很好的人才來源。
非典型民進黨蔡英文
非典型民進黨的蔡英文,顯然在僑務政策上並沒有要走激進路線。當年陳水扁政府只重視「臺僑」,對「華僑」並無好感,不但刪減大馬僑生進國立大學名額,也減少許多公費補助。民間對海外華僑經常稱之為「僑仔」,充滿輕蔑之意。
林昶佐在立法院質疑,僑胞是一個法律名詞,以臺灣的二千多萬人服務籠統的四千多萬「僑胞」,是全世界罕見的畸型狀態。僑委會說明海外僑胞四千多萬人中,並不包括蒙古及藏人,聽起來只剩下漢人,「請問臺灣原住民的納稅錢要去服務四千萬的海外漢人嗎?在僑胞定義不清楚情況下,把資源投入在模糊地方,難怪資源永遠無底洞」。
這位新科立委認為,僑委會應該主動提案把僑胞定義法制化,僑胞應該明確定義為「從臺灣出去的臺僑,不管哪個族群,從臺灣出去都算」。同時林昶佐也質疑這些「華僑」,有可能這次申請臺灣的資源,下次再申請中國大陸的補助, 若再加上他們旅居本國的福利,這種人等於享用了三地的納稅錢,實在荒謬。
綠營曾提出僑胞三等論
林昶佐的說法被認為是炒冷飯,過去綠營就提出過,臺灣本土化後,僑委會的服務對象究竟是「海外臺僑」或「海外華僑」應加以區分,這其實是民進黨過去慣用的挑撥省籍情結,製造對立,這種論調無疑也會挑起臺僑與華僑之爭;當年扁政府時代的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一席「僑胞三等論」(註:一等僑民是臺灣人,二等僑民是曾返臺就讀的僑生,三等僑民是外省籍及傳統僑民),引起海外僑界強烈反彈,張不得不多次道歉,才獲得僑界諒解。
任期只剩一個多月的馬英九政府,面對林昶佐刻意挑起的政治議題,火力全開。僑委會委員長陳士魁表示,就現在僑務工作的觀點出發,不會特別去區分「臺裔」、「華裔」。他強調,僑社只要不分藍綠,凡所有愛臺灣的民眾,都是僑委會需要去交朋友與服務的對象,「名詞上的區分毫無意義,都是一些不懂海外工作的人,說出無知的說法」。
陳士魁表示,臺灣力量已經夠小,在海外要和對岸競爭,已經夠辛苦了,「內部還去做這種區分,不是很奇怪嗎?」區分真的沒有意義。
「僑胞正名說」在海外僑界掀起強烈反彈,各地抗議聲不斷。洛杉磯羅省中華會館四大首長3月16日召開記者會,隔空向林昶佐嗆聲,主席方傑洲表示,林昶佐的發言是個謬論,4000萬華僑在海外出錢出力,臺灣的天災人禍,華僑也會出一分力,並表示:「臺灣要到世界舞臺,一定要華僑在背後給予正能量。」僑團代表同時警告:「臺僑言論分化僑胞失人心,會付出大代價。」
信世昌表示,華僑是一個種族上的定義,無法以國籍加以限定,譬如臺灣人移民到單一國籍的德國,自動就變成德國人,無法保留臺灣籍,可是臺灣仍認定他們是「僑胞」,所謂「華僑」其實就是華人,未必是從臺灣出去的,可能是馬來西亞華人、新加坡華人或印尼華人。而臺僑的定義就很清楚,是指從臺灣出去的,但這中間會有些模糊地帶,彼此可能都有關係,並非切分的概念。
信世昌表示,臺灣要生存發展,需要靠非常多的海外關係、國際關係,僑委會是一個涉外單位,跟外交部一樣,要在海外交朋友,外交部交的是「老外」(非華人的朋友),他們交的是華人朋友。
臺大學向僑生招手
近年來臺灣面臨少子化壓力,很多大學招不到學生,轉而向僑生招手。包括高教龍頭國立臺灣大學計劃明年率隊,與「臺灣大學系統」夥伴臺灣科技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以及老牌私校淡江大學、文化大學、中原大學等6校,將前進東南亞招生,目標300人,被認為「終於做對了」,受到相當肯定。
臺灣大學
臺大校長楊泮池表示,過去東南亞優秀的華人子弟多選擇到香港、英國、新加坡等地念書,現在來臺灣,不僅能替臺商培養人才,也有助提升臺灣的國際化環境。
大選時,有鑑於臺灣社會的撕裂,蔡英文在臉書貼文表示,臺灣還需要一種態度,叫做「包容」。「我們有不同的背景,因此有不同的歷史的遭遇,跟歷史的記憶,那大家是不是就應該要包容。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包容的態度,相互理解的心情,一步一步打造一個更好的臺灣。」◆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由《亞洲週刊》授權零傳媒《獨家》微信賬號發布
原文有刪改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