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要搞一場「去華僑化」風暴? 獨家

2022-01-27 獨家

臺灣綠營的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提出以「臺僑」取代「華僑」,指出僑委會應服務「臺僑」而非「華僑」,掀起一股「去華僑化」的風暴,不少海外華社批評這種將臺灣與華僑切割的思維。僑委會委員長陳士魁指華僑是臺灣重要戰略資源。蔡英文強調重視僑生資源。超過半世紀以來,海外華人與臺灣關係密切,也是重要支持力量,大批僑生和海外華人在臺灣作出貢獻,為臺灣增光。

在臺灣這個多元文化社會中,華僑是一個重要群體,也是建設臺灣的重要力量。從企業界林百裡、潘健成到文學界的李永平、電影界的蔡明亮等,這批僑生背景的各領域精英既豐富了臺灣的文學與電影,也對臺灣的科技與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但最近臺灣部分政治人物提出的「臺僑取代華僑」主張,引發一場「去華僑化」風暴。


最近臺灣時代力量新科立委林昶佐挑起華僑課題,指僑務委員會以臺灣2300萬人的資源去服務海外4000萬的「僑胞」不合理,並表示,如果依照這個邏輯,臺灣原住民族在其他國家也有許多「僑胞」,是不是也要服務?林昶佐要求把「僑胞」定義界定清楚,不能像現在「包山包海」,造成有限的資源枯竭,此舉引發各地華人爭議,海內外都在關注蔡英文政府是否會跟隨這建議?

支持臺獨、出身「閃靈樂團」的林昶佐的論調是從臺灣的主體出發,用二分法切掉「華僑」和臺灣的關係,不僅顛覆臺灣與全球華人緊密相連的傳統,也推翻孫中山提出的「華僑是革命之母」,當年不少華僑獻身革命,推翻帝制,創建中華民國,不能無視於華僑的貢獻。即使從綠營觀點來看,海外華人從黨外時期開始,不少都支持臺灣民主運動,如今切割,情何以堪。

林昶佐認為目前僑胞定義不清楚,使得臺灣為了爭取服務對象,而與中國大陸進行對抗,許多貪婪的僑社因而恃寵而驕,通吃兩岸資源。但從另外角度看,正如僑委會委員長陳士魁所言,4000萬海外華僑絕大多數都在東南亞,臺灣缺人才的時候,要找他們回來就讀就學就業,華僑是臺灣的戰略資源。

各地華人參與臺灣的建設,功不可沒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

政治以外,各地華人參與臺灣的建設,功不可沒。如來自香港的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裡、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歌手周華健、來自緬甸的宏達電(HTC)前執行長、現任數字王國執行董事周永明、來自韓國的導演劉家昌、印刻出版總編輯初安民、大塊出版董事長郝明義,以及來自馬來西亞、在隨身碟領域發光發熱的群聯董事長潘健成、導演蔡明亮、馬華作家李永平、陳大為、鍾怡雯等,甚至李登輝的女婿、骨科醫師黃循武(李安娜丈夫)也是大馬華僑,他們都在其專精行業,對臺灣做出重大貢獻,但按照林昶佐的論點,這些人均不應是臺灣照顧的對象。

回顧歷史,華僑不僅是革命之母,也是臺灣長期以來的重要支持力量(包括投資,發展臺灣經濟),僑務是重要軟實力,半世紀來數以十萬計的僑生是臺灣的重要戰略資源,也豐富了臺灣的社會文化。臺灣外交處境艱困,僑教政策成了聯繫國際的重要輔助工具,為海外華人培養大批人才,被認為是臺灣的驕傲。

華僑遍布全球,背景各自不同,在美國和加拿大以廣東籍人數最多,近年來越來越多臺僑也移居美加。前僑選立委範揚盛指出,從國民政府退守臺灣以來,政治生態逐漸轉變,僑社結構也產生多元化現象,但基本上華僑秉持擁護政府的信念,數十年如一日,只因熱愛自由民主,即使中國大陸崛起,他們仍心向臺灣,不離不棄。


華僑對臺灣的付出,老一輩都還記得,在四、五十年代,臺灣社會困頓、民生凋敝,物質高度缺乏,外交處境風雨飄搖,外資對投資臺灣缺乏信心,唯有華僑願意投資,1955年蔣介石政府頒布了「華僑回國投資條例」,吸引華僑返臺投資。僑委會副委員長信世昌表示,海外華僑,尤其東南亞華僑相繼對臺灣進行大手筆投資,如當年的「華僑銀行」、「世華銀行」、之前位於臺北市敦化北路的「中泰賓館」(現為臺北東方文華酒店)等,都是當年華僑參與臺灣經濟建設的明證。陳水扁當年為了拉攏華僑,在接見僑團時,也說過「華僑是建設臺灣之父」,肯定華僑的貢獻。

「僑胞正名」會害死臺灣

兩岸實力懸殊,臺灣在軍事、政治上無法與對岸競爭,但臺灣文化近年越來越開放、自由、多元,得到大多數海外華人的認同。「臺灣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贏大陸?不過就是剩下一點價值。」來自大馬的作家、已入籍臺灣的李永平說:「我們自由、我們多元、我們開放,這是我們的價值,這是臺灣安身立命的東西。」


李永平認為,「僑胞正名」會害死臺灣:「我們失掉了多元,失去了包容,我們還剩下什麼?我們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跟大陸維持比較對等的地位呢?沒有了嘛,什麼都沒有了嘛!那就完蛋了!」他對這種論調相當痛心,也令他害怕,「我們一定要保有我們剩下的這一點東西,民主、多元、包容,這非常重要」。

面積36000平方公裡的臺灣,只是廣東省的五分之一,是個彈丸之地。李永平認為,臺灣是文化上的巨人,這麼小的地方,創造了這麼豐富、多姿多採的文學,將來文學史家談論21世紀的中國文學,一定要談到臺灣文學,大陸文革那幾十年根本沒有什麼好的文學作品,但臺灣有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黃春明等一流作家,還有大批藝術家、電影導演,這是小小的臺灣所創造出來的。他強調,「因為它的包容」。

林昶佐一席「僑胞正名說」,會讓外界誤以為是民進黨所拋出的風向球,蔡英文利用受訪時刻意強調僑生對臺灣發展的重要性。為發展五大創新研發產業,民進黨正研擬成立類主權基金的國家級投資產業公司,盼引進國內外資金,做為投資創新產業的財源。蔡英文受訪強調,未來專業投資人才必須要跨國際,來自各國的僑生也是很好的人才來源。

非典型民進黨蔡英文

非典型民進黨的蔡英文,顯然在僑務政策上並沒有要走激進路線。當年陳水扁政府只重視「臺僑」,對「華僑」並無好感,不但刪減大馬僑生進國立大學名額,也減少許多公費補助。民間對海外華僑經常稱之為「僑仔」,充滿輕蔑之意。


林昶佐在立法院質疑,僑胞是一個法律名詞,以臺灣的二千多萬人服務籠統的四千多萬「僑胞」,是全世界罕見的畸型狀態。僑委會說明海外僑胞四千多萬人中,並不包括蒙古及藏人,聽起來只剩下漢人,「請問臺灣原住民的納稅錢要去服務四千萬的海外漢人嗎?在僑胞定義不清楚情況下,把資源投入在模糊地方,難怪資源永遠無底洞」。

這位新科立委認為,僑委會應該主動提案把僑胞定義法制化,僑胞應該明確定義為「從臺灣出去的臺僑,不管哪個族群,從臺灣出去都算」。同時林昶佐也質疑這些「華僑」,有可能這次申請臺灣的資源,下次再申請中國大陸的補助, 若再加上他們旅居本國的福利,這種人等於享用了三地的納稅錢,實在荒謬。

綠營曾提出僑胞三等論

林昶佐的說法被認為是炒冷飯,過去綠營就提出過,臺灣本土化後,僑委會的服務對象究竟是「海外臺僑」或「海外華僑」應加以區分,這其實是民進黨過去慣用的挑撥省籍情結,製造對立,這種論調無疑也會挑起臺僑與華僑之爭;當年扁政府時代的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一席「僑胞三等論」(註:一等僑民是臺灣人,二等僑民是曾返臺就讀的僑生,三等僑民是外省籍及傳統僑民),引起海外僑界強烈反彈,張不得不多次道歉,才獲得僑界諒解。

任期只剩一個多月的馬英九政府,面對林昶佐刻意挑起的政治議題,火力全開。僑委會委員長陳士魁表示,就現在僑務工作的觀點出發,不會特別去區分「臺裔」、「華裔」。他強調,僑社只要不分藍綠,凡所有愛臺灣的民眾,都是僑委會需要去交朋友與服務的對象,「名詞上的區分毫無意義,都是一些不懂海外工作的人,說出無知的說法」。

陳士魁表示,臺灣力量已經夠小,在海外要和對岸競爭,已經夠辛苦了,「內部還去做這種區分,不是很奇怪嗎?」區分真的沒有意義。

「僑胞正名說」在海外僑界掀起強烈反彈,各地抗議聲不斷。洛杉磯羅省中華會館四大首長3月16日召開記者會,隔空向林昶佐嗆聲,主席方傑洲表示,林昶佐的發言是個謬論,4000萬華僑在海外出錢出力,臺灣的天災人禍,華僑也會出一分力,並表示:「臺灣要到世界舞臺,一定要華僑在背後給予正能量。」僑團代表同時警告:「臺僑言論分化僑胞失人心,會付出大代價。」


信世昌表示,華僑是一個種族上的定義,無法以國籍加以限定,譬如臺灣人移民到單一國籍的德國,自動就變成德國人,無法保留臺灣籍,可是臺灣仍認定他們是「僑胞」,所謂「華僑」其實就是華人,未必是從臺灣出去的,可能是馬來西亞華人、新加坡華人或印尼華人。而臺僑的定義就很清楚,是指從臺灣出去的,但這中間會有些模糊地帶,彼此可能都有關係,並非切分的概念。

信世昌表示,臺灣要生存發展,需要靠非常多的海外關係、國際關係,僑委會是一個涉外單位,跟外交部一樣,要在海外交朋友,外交部交的是「老外」(非華人的朋友),他們交的是華人朋友。

臺大學向僑生招手

近年來臺灣面臨少子化壓力,很多大學招不到學生,轉而向僑生招手。包括高教龍頭國立臺灣大學計劃明年率隊,與「臺灣大學系統」夥伴臺灣科技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以及老牌私校淡江大學、文化大學、中原大學等6校,將前進東南亞招生,目標300人,被認為「終於做對了」,受到相當肯定。


臺灣大學

臺大校長楊泮池表示,過去東南亞優秀的華人子弟多選擇到香港、英國、新加坡等地念書,現在來臺灣,不僅能替臺商培養人才,也有助提升臺灣的國際化環境。

大選時,有鑑於臺灣社會的撕裂,蔡英文在臉書貼文表示,臺灣還需要一種態度,叫做「包容」。「我們有不同的背景,因此有不同的歷史的遭遇,跟歷史的記憶,那大家是不是就應該要包容。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包容的態度,相互理解的心情,一步一步打造一個更好的臺灣。」◆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由《亞洲週刊》授權零傳媒《獨家》微信賬號發布

原文有刪改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相關焦點

  • 國民黨太「老」, 接班怎麼辦?獨家
    一場臺灣選舉史上空前規模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遭遇雪崩式潰敗,馬英九辭去國民黨主席職務,為敗選負起責任。
  • 新歌速遞 | 蕭秉治/呂思緯/吳卓源 - 戰神風暴 - 遊戲《戰神風暴》主題曲
    蕭秉治╳鼓鼓呂思緯╳Julia 吳卓源三人首度聯名打造魔幻RPG炫戰手遊「戰神風暴」同名主題曲 蕭秉治、鼓鼓呂思緯以及Julia 吳卓源三人共同受2021矚目手遊「戰神風暴」邀約,合力打造遊戲同名主題曲《戰神風暴》。
  • 「麻醉風暴2」主視覺曝光 許瑋甯李國毅宛如美劇明星
    公視「麻醉風暴」帶起一波「職人劇」風潮,第二季「麻醉2」製作規模更勝第一季,連海報主視覺都邀來電影「刺客聶隱娘」、「看見臺灣」平面設計師陳世川操刀
  • 韓國瑜「上位」法寶:魔音穿腦式的金句 |獨家
    3月「港澳深廈」行前,他被問及賴清德投入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黨內初選一事時,直批「臺獨比梅毒還可怕」,稱梅毒害老婆孩子,臺獨則害了2300萬人,在臺灣正引起一陣熱議。此次參訪中,他所到之處更是金句頻出,臺下總是笑聲一片,如此幽默的非典型政治人物令人津津樂道。
  • 韓國瑜今結束訪美行程,英文「金句」餘音未了 |獨家
    韓國瑜在哈佛的演說中,強調美國是臺灣的重要朋友,並提及兩岸發展現況,更趁機向蔡英文喊話表示,若蔡不願承認「九二共識」,應提出新的想法與具體措施,以維臺海兩岸和平與安全,並確保臺灣經濟發展,「截至目前為止,他們在這方面是很空洞的!」
  • 日本AV女優竟成臺北市長的「紅顏禍水」|獨家
    同年她受邀來臺舉辦感謝祭,表達感謝臺灣對日賑災捐款日幣200億元的善舉,博得民眾好感,知名度急速竄升,其在臺灣的人氣指數甚至超越不少知名藝人。波多野對於臺灣社會的激烈反應相當無奈,她發聲明指出﹕「只因為我是AV女優,難道我不能參與善意的活動貢獻於社會嗎?難道我不能對於我愛的臺灣付出行動來報恩嗎?」
  • 風暴後等不到顧客 華埠商家求天「讓我們活」
    熱帶風暴伊賽亞斯(Isaias)4日襲擊紐約,雖未對曼哈頓華埠造成太多影響,但為了安全起見,店家將戶外桌椅、遮陽棚收起,只接外送、外賣生意;5日天氣放晴,部分店家將桌椅再次放在街上,繼續做戶外用餐生意,但也讓他們意會到如今更是「看天吃飯」。
  • 一個動漫「皮卡丘」都能引發香港本土文化危機? 獨家
    不僅如此,原本是一場來自二次元的遊行,然而卻被「緊跟潮流、料事如神」的激進政黨騎劫,大力宣揚這是「配合消滅香港獨特的語言文化」、是「投共」.這樣的「抽水」(指藉機獲取利益),甚至讓一些不支持「皮卡丘」譯名的香港粉絲都看不下去了
  • 韓國瑜身邊燃起「三把火」,仕途受考驗 |獨家
    「議政之火」、「夜市之火」和「後宮之火」正在韓國瑜身邊燃燒。
  • 佔中夢醒 政治博弈成「新常態」中環一筆
    請點擊左上方獨家關注我們! 圖片來自網絡文|陳建強好夢由來最易醒!沸沸揚揚的佔領運動曾以爭取「真普選」為號召,以「雞蛋撼高牆」為感召,也曾創造「佔領區」的烏託邦神話。一切看似有望夢想成真,既吸引不少年輕人以「朝聖」心態到訪佔領區,亦吸引眾多海外遊客和傳媒以「獵奇」的心態到臨。
  • 韓國瑜上任拼經濟,這些政策是認真的還是在「搞笑」?|獨家
    臺灣在每年春節時,各市都會舉辦燈會,今年高雄燈會原訂在高雄港舉辦,但由於市長更替,為配合韓國瑜發展愛情產業鏈,決定移回愛河並取名為「金銀河」,不少網友批評「俗氣」,韓國瑜則回應,「這是觀光局的創意,我們尊重這些創意,不過這得要讓廣大市民跟遊客來看
  • 臺灣王爺總廟「南鯤鯓代天府」盛大廟會隆重登場
    臺灣王爺總廟-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廟會已經陸續登場,來自各地區以及海外分靈寺廟都會組成龐大的進香團,回到南鯤鯓代天府向李府千歲及範府千歲
  • 現場觀察:逾百萬人參加韓國瑜造勢大會,各路大咖現身力挺 |獨家
    左起:「燕子」盧秀燕、「禿子」韓國瑜、「漢子」侯友宜臺灣選戰進入最後倒數階段,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號召百萬庶民站出來。1月8日晚上起,從臺灣南部往北部的公路已比往常多了不少人潮,似有不少臺灣民眾攜家帶眷從臺灣各地奔赴臺北參加造勢晚會,一位韓粉呼籲挺韓民眾站出來,讓凱道遊行震懾全臺。
  • 垃圾如山 佔領區內被丟掉的文明獨家
    請點擊左上角獨家關注我們!圖片來自網絡面對嚴峻的衛生問題,旺角、銅鑼灣、金鐘三大佔領區的示威者發動了「11.1公民清潔日」,希望改善佔領區造成的垃圾橫生與蚊蟲鼠患,然而,需要「清理」的卻遠比想像之中多。
  • 『娛樂新聞』《愛情來的時候2 臺灣》—周柏豪*黃翠如*黃浩然
    「與柏豪的嗌交戲很難忘,他演得很投入,我當時的反應也有點嚇親。因為杜錦煇一向很遷就錢晴,但當他生氣時真的可以好嬲,作為錢晴的我真的會呆了。特別是錢晴向杜錦煇的道別的那一場,情感是真實的,因為這也是我們最後的一場戲,角色也將會完結,所以在演戲時有不捨的情感,所以出來的感覺好真摯。另外我與柏豪有好多難忘的打工場口,一齊賣魚、賣熱狗,去海邊食雞蛋,過程好好玩的。」
  • 臺灣的古琴音樂
    譬如,最近(2001年10月25日)假臺北國家音樂廳舉行一場以「吳宗漢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為題的古琴音樂演奏會。該音樂會特別標榜「吳宗漢」,乃言明演奏者均為呉先生門生,以別於其他師承。  是以,本文也將重點置於古琴流傳至臺灣後如何傳承的古琴教學及研究方面,以及古琴在臺灣傳承發展過程中,臺灣琴家對古琴的研究有哪些貢獻?最後則將嘗試探討臺灣古琴研究現況及所面臨的問題。
  • 臺灣「秋鬥」 五萬人怒吼:蔡英文下臺
    臺灣工運活動「秋鬥」22日登場,超過5萬人、40多個團體走上街頭,表達「反毒豬、反雙標」等訴求,並要求蔡英文下臺。斥蔡政府關中天搞一言堂「秋鬥」家長代表在臺上發言時說,她原本是民進黨支持者,但看到民進黨當局進口萊豬,必須要為孩子站出來。
  • 屈穎妍新書《一場集體催眠》,記錄香港黑暴的謊言與真相
    《一場集體催眠》序言五年前香港發生「佔中」事件,社會從此分裂為黃藍兩種顏色。記得那年,藍色同溫層的朋友聚在一起會說:哎呀,這「佔中」揭示了香港教育有問題、司法出問題、傳媒大問題……原來香港有這麼多問題教師、問題校長、問題律師、問題法官、問題社工、問題牧師、問題記者、問題老總、問題官員、問題醫護……原來,原來表面繁華的香港,內臟已爛,百病纏身。說著說著,又五年了。
  • 站在戴耀廷身旁的那個女人 |獨家
    這並不是一場戴耀廷的「獨角戲」,與此同時,另外一個人也「成功」引起了媒體的注意,她就是那個站在戴耀廷身旁的卷髮女士——「五獨」論壇的主辦人之一楊月清,她與戴耀廷並非「新識」,而是相識30逾年的「舊友」,她到底是誰,為什麼會讓各路分裂勢力齊聚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