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洛陽故城,是迄今所知黃河流域面積最大、建都時間最長、城市形制變化最紛繁複雜、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多彩的古代都城遺址,是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
編者按:近一年來,習近平總書記4次考察黃河,提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並列為重大國家戰略。洛陽,也在搶抓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機遇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副中心城市建設。在這個進程中,如何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提升河洛文化國際影響力,深入挖掘河洛文化資源,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洛陽晚報特邀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專家撰寫相關文章,敬請關注。
漢魏洛陽故城,是迄今所知黃河流域面積最大、建都時間最長、城市形制變化最紛繁複雜、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多彩的古代都城遺址,是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
規模之大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考古資料證明,早在西周時,這裡已經出現了一座規模可觀的城址,至春秋晚期,周敬王四年至戰國晚期慎靚王以此為都,凡202年;如含周赧王徙至王城而東周君仍繼續控制此處在內,則為261年。此後定都於此的有東漢196年,西晉52年,北魏42年。全部合計為537年或596年。這在我國古城中是建都總時間最長的都城(俞偉超《漢魏洛陽故城研究·序》)。
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宣武帝決定在漢、魏、晉洛陽城的基礎上,擴大城市範圍,修建了外郭城。新修的外郭城,東西寬10公裡,南北長10公裡。宿白先生指出:「看來,北魏洛陽規模之大,在我國歷史上不僅是空前的,而且也超過了過去認為我國封建時期最大的都城——隋唐長安。」俞偉超認為,就北魏洛陽城的規模而言,「其外郭城的長、寬均達10公裡,是近代以前全球所見範圍最大的城市」。
對後代都城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
西周時的城址,地當漢、魏、晉洛陽城中部,略呈方形,「南北五裡,東西六裡」。東周時,周敬王曾由西周城址向北擴修此城,達到「南北七裡,東西六裡」,並遷都於此。秦封呂不韋為洛陽十萬戶侯,以此城為三川郡治,由東周城址向南再次擴建此城,達到「南北九裡,東西六裡」,奠定了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洛陽城的規模。北魏遷都洛陽後,增修外郭城,東西寬、南北長各10公裡,漢、魏、晉洛陽城成了內城,從而開創我國都城外郭城、內城(皇城)、宮城三個城圈的平面布局。此外,整座都城南北中軸線的形成;將外郭城大規模闢為規正的裡坊區、按裡坊制度布局管理;將主要市場由宮側移向外郭城等。
「作為中國古代早、中期都城的典型代表,其經歷朝代眾多,年代悠久,城市形制變化紛繁複雜,對後代都城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如此獨特的地位為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所絕無僅有,其歷史作用是其他城址所無法替代的。」(《漢魏洛陽故城城垣試掘·結語》)。
文化科學成就輝煌燦爛
學術思想東漢洛陽,經學大師輩出,被譽為「經學三大家」的賈逵、馬融、鄭玄都長期生活在洛陽。此外,魏晉玄學形成和興盛於魏晉洛陽城。佛學首傳於東漢、魏、晉洛陽城,發展繁榮於北魏洛陽城。
史學代表性著作有班氏兄妹的《漢書》、司馬彪的《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等。酈道元的《水經注》、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也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文學西漢時的「洛陽才子」賈誼、河洛潁川人晁錯,都是「西漢鴻文」的代表作家。西漢洛陽人虞初被推為中國小說的鼻祖。東漢班固的《漢書》(尤其傳記部分)也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兩漢洛陽民謠、樂府民歌、文人五言詩,代表著詩歌方面的成就。張衡的《四愁詩》,「得《離騷》之神韻,是後代七言歌行的先聲」(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
建安文學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應瑒、阮瑀、劉楨)及蔡琰、楊修、繁欽、邯鄲淳等,都是當時的代表作家。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學理論專篇論文;他的《燕歌行》二首之一,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
正始文學的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
太康文學的代表作家「三張」(張協、張亢、張載)、「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嶽、潘尼)、「一左」(左思)等。左思的《三都賦》在洛陽完成後,「豪富之家竟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留下「洛陽紙貴」的千古佳話。
科學技術東漢至魏晉時期,張衡創製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蔡倫造紙,王景主持治理黃河,馬鈞創製龍骨水車、水轉百戲,劉徽注《九章算術》、王叔和著《脈經》,裴秀創製《製圖六體》等,代表了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度。
客家人、閩南人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
作為國都的東漢洛陽,既是西域各國、各地區使者、文化人、僧人、商人東來中國的主要目的地;也是中國使者、文化人、僧人、商人西行的主要出發地。因此,洛陽便成為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以後的曹魏、西晉、北魏,洛陽均為絲綢之路東端起點。
西晉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五胡入擾,加上自然災害,給洛陽、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了極大災難,漢人難以生存下去,紛紛南遷,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浪潮,這些漢人是今日各地客家人、閩南人的第一批先民。目前生活在我國南方各省及海外各地的客家人數超過一億,閩南人大約有五千萬。客家人、閩南人(以及臺灣人)「根在河洛」,自稱「河洛郎」;客家話、閩南話的母語均為古代河洛語。
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
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制定了一系列禮樂制度,先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其內容主要包括:禁穿胡服;改定郊祀宗廟禮;禁鮮卑語,改用漢族語言;改鮮卑複姓;改變籍貫等。
考古學家劉慶柱先生指出:「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河洛地區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們集中反映在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鮮卑人統治的北魏王朝徙都河洛地區,無疑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著裡程碑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這對我們科學規劃、全面實施漢魏洛陽故城保護、展示工程,打造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的文化高地,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徐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