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洛陽故城:黃河流域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

2020-12-20 洛陽網

漢魏洛陽故城,是迄今所知黃河流域面積最大、建都時間最長、城市形制變化最紛繁複雜、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多彩的古代都城遺址,是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

  編者按:近一年來,習近平總書記4次考察黃河,提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並列為重大國家戰略。洛陽,也在搶抓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機遇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副中心城市建設。在這個進程中,如何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提升河洛文化國際影響力,深入挖掘河洛文化資源,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洛陽晚報特邀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專家撰寫相關文章,敬請關注。

  漢魏洛陽故城,是迄今所知黃河流域面積最大、建都時間最長、城市形制變化最紛繁複雜、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多彩的古代都城遺址,是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留給我們的一份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

  規模之大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考古資料證明,早在西周時,這裡已經出現了一座規模可觀的城址,至春秋晚期,周敬王四年至戰國晚期慎靚王以此為都,凡202年;如含周赧王徙至王城而東周君仍繼續控制此處在內,則為261年。此後定都於此的有東漢196年,西晉52年,北魏42年。全部合計為537年或596年。這在我國古城中是建都總時間最長的都城(俞偉超《漢魏洛陽故城研究·序》)。

  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宣武帝決定在漢、魏、晉洛陽城的基礎上,擴大城市範圍,修建了外郭城。新修的外郭城,東西寬10公裡,南北長10公裡。宿白先生指出:「看來,北魏洛陽規模之大,在我國歷史上不僅是空前的,而且也超過了過去認為我國封建時期最大的都城——隋唐長安。」俞偉超認為,就北魏洛陽城的規模而言,「其外郭城的長、寬均達10公裡,是近代以前全球所見範圍最大的城市」。

  對後代都城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

  西周時的城址,地當漢、魏、晉洛陽城中部,略呈方形,「南北五裡,東西六裡」。東周時,周敬王曾由西周城址向北擴修此城,達到「南北七裡,東西六裡」,並遷都於此。秦封呂不韋為洛陽十萬戶侯,以此城為三川郡治,由東周城址向南再次擴建此城,達到「南北九裡,東西六裡」,奠定了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洛陽城的規模。北魏遷都洛陽後,增修外郭城,東西寬、南北長各10公裡,漢、魏、晉洛陽城成了內城,從而開創我國都城外郭城、內城(皇城)、宮城三個城圈的平面布局。此外,整座都城南北中軸線的形成;將外郭城大規模闢為規正的裡坊區、按裡坊制度布局管理;將主要市場由宮側移向外郭城等。

  「作為中國古代早、中期都城的典型代表,其經歷朝代眾多,年代悠久,城市形制變化紛繁複雜,對後代都城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如此獨特的地位為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所絕無僅有,其歷史作用是其他城址所無法替代的。」(《漢魏洛陽故城城垣試掘·結語》)。

  文化科學成就輝煌燦爛

  學術思想東漢洛陽,經學大師輩出,被譽為「經學三大家」的賈逵、馬融、鄭玄都長期生活在洛陽。此外,魏晉玄學形成和興盛於魏晉洛陽城。佛學首傳於東漢、魏、晉洛陽城,發展繁榮於北魏洛陽城。

  史學代表性著作有班氏兄妹的《漢書》、司馬彪的《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等。酈道元的《水經注》、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也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文學西漢時的「洛陽才子」賈誼、河洛潁川人晁錯,都是「西漢鴻文」的代表作家。西漢洛陽人虞初被推為中國小說的鼻祖。東漢班固的《漢書》(尤其傳記部分)也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兩漢洛陽民謠、樂府民歌、文人五言詩,代表著詩歌方面的成就。張衡的《四愁詩》,「得《離騷》之神韻,是後代七言歌行的先聲」(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

  建安文學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應瑒、阮瑀、劉楨)及蔡琰、楊修、繁欽、邯鄲淳等,都是當時的代表作家。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學理論專篇論文;他的《燕歌行》二首之一,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

  正始文學的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

  太康文學的代表作家「三張」(張協、張亢、張載)、「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嶽、潘尼)、「一左」(左思)等。左思的《三都賦》在洛陽完成後,「豪富之家竟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留下「洛陽紙貴」的千古佳話。

  科學技術東漢至魏晉時期,張衡創製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蔡倫造紙,王景主持治理黃河,馬鈞創製龍骨水車、水轉百戲,劉徽注《九章算術》、王叔和著《脈經》,裴秀創製《製圖六體》等,代表了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度。

  客家人、閩南人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

  作為國都的東漢洛陽,既是西域各國、各地區使者、文化人、僧人、商人東來中國的主要目的地;也是中國使者、文化人、僧人、商人西行的主要出發地。因此,洛陽便成為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以後的曹魏、西晉、北魏,洛陽均為絲綢之路東端起點。

  西晉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五胡入擾,加上自然災害,給洛陽、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了極大災難,漢人難以生存下去,紛紛南遷,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浪潮,這些漢人是今日各地客家人、閩南人的第一批先民。目前生活在我國南方各省及海外各地的客家人數超過一億,閩南人大約有五千萬。客家人、閩南人(以及臺灣人)「根在河洛」,自稱「河洛郎」;客家話、閩南話的母語均為古代河洛語。

  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

  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制定了一系列禮樂制度,先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其內容主要包括:禁穿胡服;改定郊祀宗廟禮;禁鮮卑語,改用漢族語言;改鮮卑複姓;改變籍貫等。

  考古學家劉慶柱先生指出:「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河洛地區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們集中反映在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鮮卑人統治的北魏王朝徙都河洛地區,無疑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著裡程碑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這對我們科學規劃、全面實施漢魏洛陽故城保護、展示工程,打造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的文化高地,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徐金星)

相關焦點

  • ...治黃興黃——河南洛陽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_地方_河南省人民...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節點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陽市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以沿黃生態保護治理為引領,在黃河溼地生態修復、全域河渠綜合治理、沿黃生態廊道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著力把黃河建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城市建成生態文明之城。
  • 尋找身邊的古代孟津八景
    1、邙山晚眺邙山東西橫亙黃河南岸,為古都洛陽北部屏障。《河南府志》載:邙山經澠池、新安、洛陽、孟津、偃師、鞏縣六縣,東西長三百八十餘裡,凡三十三峰,山名以縣各異。這裡有一千多株宋代以前的古柏,是洛陽地區最大的古樹群落,連同其他文物得到了妥善保護,不少人多次參觀,這裡就不再細述。6、首陽生雲(鳳山欲雨)首陽山,位於孟津、偃師交界處,孟津境內部分稱鳳凰山,該山為漢魏洛陽故城北側制高點,也是整個孟津縣境東部制高點。
  • 洛陽!2020年央視中秋晚會落戶洛陽
    鼓樓那麼接下來狗子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洛陽,洛陽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呢?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地區。橫跨黃河中遊南北兩岸,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  洛陽古稱京洛、雒陽、斟鄩、洛州、河南府,位於河南西部、黃河中遊,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
  • 簡析中國古代都城的建築風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國都依舊設在鹹陽,在原有都城的基礎上擴大建築規模。 秦朝宮殿鹹陽宮位於渭水以北,秦朝滅六國後,又在北側仿建了六國的宮殿,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建造了宗廟、興樂宮、信宮、甘泉前殿、阿房宮等。 渭水為古稱,即現在的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
  • 劉以雷:正視問題,對症下藥,高起點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我來自新疆,烏魯木齊到濟南大約3200公裡,青海師範大學史校長從西寧到濟南是1600多公裡,我應該是離這裡最遠的一個參會代表,為什麼參加這個論壇?因為早在1988年,山東省就牽頭召開了黃河經濟協作經濟帶的會議,1992年改為黃河經濟協作區,增加了新疆自治區和新疆兵團,變為9省11方,至今已舉辦過黃河經濟協作區會議30多次,20年來我多次參加過這個會議。
  • 全面推進青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2019年9月18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黃河文化時,提到其四大分支地域文化。即「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誕生了『四大發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
  • 陳徐瑋:「古代東亞的都城與墓葬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都城制是東亞各國共同擁有的一種政治制度,但又表現出各具特色的形態,因此,在研究中需將構成都城的要素細分化,如復都制、宮城與皇城、都城與市場、監獄、宗教設施、禁苑、離宮等,從不同角度探討其異同。這次,我們以「古代東亞的都城與墓葬」為主題展開學術研討,希望從一個側面揭示古代東亞地區的文化傳播與交流。
  • 郭軍勝委員: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助力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河南作為黃河文化重要發源地及發散地,擁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時代發展條件,決定了河南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中的引領地位。」在河南兩會上,河南省政協委員郭軍勝提出,以黃河幹支流為代表的地域河流文化如洛河文化等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相關黃河文化為標識的品牌彰顯不夠,有關黃河水體景觀建構質量不高,以黃河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影響力還不強,文化強省的目標尚需努力。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源泉。「在新時代,要保護好黃河文化和歷史遺蹟,傳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弘揚好黃河文化。」
  • 中國古代詩三百:作者,地域
    大家好,我是小編雙婷,今天我來和大家說一下中國古代詩三百:作者,地域。《詩三百》的作者,有姓名可考者不多,詩中明言的有:《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大雅·嵩高》和《大雅·烝民》都有「吉甫作誦」;《魯頌·潞宮》:「奚斯所作」。
  • 《洛陽都市圈發展規劃》出臺 將推動河南5市聯動發展
    河南省發改委主任何雄在當日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近年來,河南省以中原城市群為主體,在做強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同時,致力培育壯大洛陽副中心城市,推動了洛陽在2019年成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的非省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穩步提升,具備聯動周邊城市建設都市圈的基礎條件。
  • 央視製作紀錄片聚焦洛陽興水治水實踐
    14日,央視發現之旅頻道《神州紀實》欄目播出紀錄片《洛陽——黃河流域的璀璨明珠》,聚焦洛陽興水治水實踐。  14日,央視發現之旅頻道《神州紀實》欄目播出紀錄片《洛陽——黃河流域的璀璨明珠》,聚焦洛陽興水治水實踐。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
  • 從南北朝到明朝,長安洛陽金陵,哪個才是古代的第一大城市
    問題是如今北魏平城,北齊鄴城都已經發掘出來了,都不超過50平方公裡,東漢時代的漢魏洛陽僅僅是大於10北魏洛陽城是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擴建的,遷都時候帶著文武百官和家屬百姓,並且令遷到洛陽的人不允許在回平城,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都是隋統一後宇文愷新建的。
  • 黃河流域檢察公益訴訟該如何做?這篇文章講清楚了
    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治理保護工作取得重大成就,達到70年不決口,20年不斷流,先後抵禦12次大洪水,實現了70年黃河安瀾。但安瀾中也有隱患,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
  • 洛陽客家之源紀念館及大谷關客家小鎮項目開工
    客家小鎮項目位於洛陽市伊濱區東南7公裡處的萬安山中,漢魏洛陽城的正南方。項目定位為黃河文化的根親地標,河南以尋根拜祖為主題的天地之中河洛文化旅遊區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具有國際水準和洛陽特色的文化品牌項目,打造世界客家人精神家園。 小鎮規劃範圍約2平方公裡,總投資約6.83億元,以打造「一關、一館、一道、一臺」為重點。
  • 《水經注》裡的黃河(陝西篇)
    摘要:《水經·河水注》是研究黃河流域最重要的史地文獻之一。期冀能為修復和保護黃河流域相關歷史文化遺存,延續歷史文脈恪盡綿薄之力。故此按注文結合相關考古依據(美稷故城位於納林川流域附近無疑,而納林川流域及其附近的秦漢城址主要有4座,分別是:城壕古城、城圪梁古城、榆樹壕古城以及納林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