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雙婷,今天我來和大家說一下中國古代詩三百:作者,地域。
《詩三百》的作者,有姓名可考者不多,詩中明言的有:《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大雅·嵩高》和《大雅·烝民》都有「吉甫作誦」;《魯頌·潞宮》:「奚斯所作」。家父是周幽王時代的大夫,寺人是王宮裡的宦官,這個孟子大約是幽王宮裡的宦官。吉甫,又稱尹吉甫,周宜王時代的大夫,文武全才。奚斯,奮國大夫。此外,見於他書的還有:《(豳風·鴟涽》為周公作,見於《尚書》;《誹風·載馳》為許穆夫人作,見於《左傳》;《小雅·常棣》,《國語》以為周公作,《左傳》認為召穆公作。但終佔少數。《毛序》指明作者的有三十餘篇,多不可信。據今人分析,《大雅》和《頌》中沒有民歌,為樂師和公卿烈士所作。《小雅》中有一部份卞層士人的作品。《國風》中多為民歌,《小雅》中也有一小部分,皆為普通勞動群眾所作,編訂時可能經過樂官加工。
《詩》三百篇的地域,相當廣闊,東起山東,西至陝西、甘肅,北到山西、河北,南至江漢流域。《周頌》、二《雅》大多是鎬京及其周圍地區的作品,《商頌》為商詩,當產生商故地河南一帶。《魯頌》:魯是周公長子伯禽封地,在今山東東南,都邑在曲阜,四篇頌詩當是京都作品。
《周南》、《召南》:按三家詩說法,周南是周公旦封地洛陽一帶的作品,召南是南陽至南郡之間的作品。但《周南》中《漢廣》:「漢之廣矣」,「江之永矣」;《召南》中《江有汜》,提及了長江,漢水。可見二《南》的地域北起黃河,南至江、漢。西周時期江、漢流域有很多小的諸侯國,如申、鄧、蔡、隨等,後被楚所兼併。當時稱這些小國為「南國」,其地方樂歌為「南音」,黃河一帶的南樂可能是受其影響而產生的樂歌。
《鄴風》、《鄘風》、《衛風》:三「國風」實際都是衛詩。鄴在今河南湯陰東南,周武王封給封子武庚的封地,後人於衛。娜在今河南新鄉西南,一說在今極縣,武王克商封管叔於此,後人於衛。衛在今河南淇縣東北之朝歌,本殷封故都,武王封康叔於此。衛於公元前661)年被狄攻滅,後在宋桓公和齊桓公救援下,在潛邑(今河南汾縣東南)重建衛國。現存詩大多是朝歌一帶作品,只有《定之方中》和《載馳》是描邑的詩。王國維認為,郊是燕國,娜是魯國,編《詩》者見此二國有名無詩,就將一部分衛詩分放在其名下(《觀堂集林》卷十五《北伯鼎跋》,可備一說。
《王風》:王城,即周公所經營的洛邑,今河南洛陽西北,平王東遷以後為都城。王都一帶詩不稱雅而為風,證明周天子地位已衰落。
《鄭風》:這是新鄭,在今河南新鄭縣一帶。鄭最初封地在今陝西華縣西北,其後鄭武公為周平王卿士,吞併檜和東虢後,始居新鄭,鄭詩即河南中部一帶樂歌。
《齊風》:周武王封姜子牙於齊,建都營丘(今山東臨淄),佔有山東中部至東北部一帶地域,齊詩產生於此。
《魏風》:古魏國是周初姬姓諸侯,都城在今山西苗城東北,地域包括山西西南部,後被晉所滅,晉將其封給大夫畢萬,後為戰國時魏。魏詩多諷刺,可能作於亡國前夕。
《唐風》: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此,據有山西中部地區,其後成為晉國,都城在今山西翼城縣南。唐詩即產生於此一地區。
《秦風》:周孝王始封伯益後代非子於秦,故地在今甘肅天水一帶。平王東遷時,因護駕有功,趕走犬戎,西周王徽地盡歸其所有,故秦詩與雅詩產生於同一地域。
《陳風》:武王封舜的後代妨滿於此,都城宛丘,即今河南淮陽縣。佔有河南東南部及安徽北部地區。
《檜風》:周初壇姓封國,都城在今河南密縣東北,據有河南中部一帶地域,東周初為鄭所滅。檜詩是亡國前後作品。朱熹《詩集傳》引蘇氏說,以為檜詩即鄭詩。
《曹風》:武王封其地振鐸於此,據有山東西南部,都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後為宋所滅。
《豳風》:豳亦作那,即今陝西旬邑和彬縣一帶,周先祖公劉開發之地。其後太王為狄人所逼,於是遷於岐。東周時,為秦所有。故豳詩都是西周時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