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與中國文化,詩的收集和整理,詩三百

2021-01-13 氣度不凡劉民輝

大家好,我是劉民輝,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詩經》與中國文化,詩的收集和整理,詩三百。

《詩三百》,包括上下數百年、遍布江漢以北各諸侯國的詩歌,其中有貴族的創作,亦有民間歌詩。這些作品是如何匯集起來的呢?歸納歷代學者所說,不外「採詩」和「獻詩」兩種。

先說「採詩」。《漢書·食貨志》雲:「冬,民既入,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拘於路以採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漢書·藝文志》:「古有採詩之官,王者可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何休《公羊解話》雲:「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漢代學者劉歌《與揚雄書》(《方言》附)亦有類似說法,只不過採詩者為鞧軒使者。據古史家研究,採詩是氏族社會遺風。在國家制度形成以前,氏族或部落聯盟領袖需要從民歌中聽取本氏族中各家族對公共事務的意見,民歌的採集乃是原始民主的一種補充手段。周朝統治者為了了解民情風俗,考察施政的得失,設有專人負責採集詩歌,是有可能的。否則,古代交通十分不便,不是由官府主持採詩,要匯集如此綿長,地域廣闊的眾多詩歌是不可能的。

匯集詩歌的另一條途徑是「獻詩」。《周語上》說:「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又《晉語六》說:「在列者獻詩,使勿兜(惑),風聽臚(傳)言於市,辨襖(惡)祥於謠……」《左傳·昭公十二年》還記載祭公謀父獻《祈招》之詩勸諫周穆王出遊天下的故事。考之《詩經》,「獻詩」的事也確實存在。《大雅·崧高》「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大雅·民勞》「王欲玉女,是用大諫」,《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洶」等等,說明公卿列士曾獻詩頌功德或獻詩諷諫過失。此外,各諸侯國也要向周天子獻本國歌謠。《禮記·王制》說:「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這種「陳詩」實際上也是一種「獻詩」,不過所獻之詩並非太師所作,可能也是來自下層士人之作和民風民謠。

至於那些專門用於祭祀的《頌》詩,則非「採」非「獻」,當是巫、史等有關人員奉命製作的。

通過採詩、獻詩與作詩,匯集起來的樂歌一定很多,而我們現在見到的《詩經》只有305篇,是誰編選、整理成書的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古者詩3000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採契、後櫻,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衰),始於衽席(教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是說,孔子從流傳的3000多篇古詩中,以禮義標準選出305首編訂成書,而把那些重複的或者不合禮儀的詩都刪去了。司馬遷的意見,有贊成者,亦有人持懷疑態度。贊成者有班固、陸德明、歐陽修、顧炎武、章炳麟等,懷疑者有孔穎達、朱熹、鄭樵、葉適、朱彝尊、趙翼、崔述、方玉潤、魏源等人。

其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古詩3000與逸詩問題。主刪詩說者認為,從情理上講,數百年來產生3000篇詩,平均每年不過幾篇,為數不多,完全有可能。歐陽修就說過:「(今本《詩經》)有更十君而取其一篇者,又有二十餘君而取其一篇者,由是言之,何音乎三千?」(《毛詩本義》)。由此不能輕易否定孔子刪汰過詩。非刪詩說則針鋒相對。如唐孔穎達(毛詩正義》便指出:「《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分去九。馬遷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這是從「逸詩」的數童與古詩三千的數量之比所作的推斷,認為司馬遷所言不可信。所謂「逸詩」,指未被收錄進《詩經》的詩歌,如《論語·子罕》所引「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所引「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荀子·王霸》所引「如霜雪之將將,如日月之光明」等等。

清趙冀《陔餘叢考》卷二「古詩三千之非」條說:《國語》引詩31條,逸詩僅1條,相比之下,所引逸詩僅是《詩經》的1/30; 《左傳》引詩共219條,而逸詩僅13條(其中左氏自引及述及孔子之言所引者凡48條,而逸詩不過3條;列國公卿自引詩共101條,逸詩僅5條;列國宴享歌詩贈答70條,逸詩不過5條),是逸詩僅刪存詩的1/20,「若使古詩有三千餘,則所引逸詩宜多於刪存之詩十倍,豈有古詩則十倍於刪存詩。而所引逸詩反不及側存詩二十分之一。以此而推,知古詩三千之說,不足憑也。」

爭論之二是有關詩的去設標準。孔子取詩的標準是合乎「禮義」,如他認為鄭風「淫」,主張「放鄭聲志」,但現今《詩經》中仍保留有鄭、衛之風,便說明孔子未曾刪詩。清李悼,《群經識小》卷三說:「觀經傳所引詩,逸者不及十之一,且其辭多雅正,亦不在可別之列。其所以逸者,或亡於夫子之前,非夫子刪之也。衛、鄭、齊、陳皆有『淫詩』,夫子不側,所刪者何等詩耶?」

爭論的焦點還有諸如「正樂」是否是「刪詩」等等問題,這裡就不一一列述。

今人多贊同孔子沒有刪詩,理由還有如下幾條:一是吳公子季札觀樂,魯樂工所奏與今本《詩經》相差無幾,其時孔子不到10歲;二是孔子及門人弟子都沒說過「刪詩」,且多次講到「詩三百」,可見《詩經》這個本子,在他之前就只是三百餘篇;其三,當時列國盟會聘問實享,士大夫都要「賦詩見志」,這就要求各諸侯國的君主、大夫所掌握的詩篇墓本相同,賦詩時才會互相理解領會各自的意圖,孔子在世時並不得志,如果他按自己的標準刪詩,列國之臣誰能信服而聽從他?

雖然孔子沒有測定《詩經》,但它確實是經過一番整理編輯工作,才會呈現出今天這個面貌。郭沫若先生說:「風、雅、頌的年代綿延了五六百年。《國風》所採的國家有巧國,主要雖是黃河流域.但也遠及於長江流域。在這樣長的年代裡面,在這樣寬的區域裡面,而表現在詩裡面的變異性卻很小。形成主要是用四言,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音韻差不多一律。音韻的一律就在今天都很難辦到,南北東西有各地的方言,音韻有時相差甚遠。但在《詩經》裡面卻呈現著統一性。這正說明《詩經》是經過一道加工。"(《簡單地談談<詩經>》)據現代學者的推測,這個加工整理者是周代的樂師。因為從各地採來或獻來的詩歌往往在形式、字句、聲韻、樂調上都不一樣,為了能在朝廷的祭祀宴享上奏唱,完全得做一番修飾加工的工作。況且古代貴族學校還設有「六詩」(即詩六義)這門課程(見《周禮·春官)),《詩三百篇》可能正是樂師們為教授國子而選定的課本。《國語·魯語》說:「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正考父是宋戴公的大夫,他校訂《商頌》還要求助於周朝樂官,換言之,周太師掌握著《商頌》的善本。可見,由周代樂官選編《詩經》是合情合理的。

相關焦點

  • 詩三百與孔子刪詩
    「詩三百」和「孔子刪詩」是《詩經》學史上有密切關係的兩個關鍵詞。「詩三百」一般被認為指《詩經》共有約三百篇,這一詞語涉及先秦時期的《詩經》名稱。「孔子刪詩」則為漢代以來《詩經》學史的一個重要公案,涉及孔子與《詩經》文本形成過程的關係。  「詩三百」一語,先秦文獻習見,孔子多次提及,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第四講 最美《詩經》:詩三百,思無邪(上)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第四講最美《詩經》:詩三百,思無邪(上)
  • 黃河文化經典之《詩經》
    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樂歌,由周王室的「守藏室」官員對那些面貌各異的作品進行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可以認為,由官方製作樂歌,並搜集和整理民間樂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業之一,這在《詩經》時代是不斷進行著的。  陳昌遠說,《詩》在洛邑的定稿,是老子完成的。孔子入周問禮,抄錄了這個定稿,以此來教育弟子,成為儒家的經典,被尊為《詩經》。
  • 思無邪|《關雎》何以為詩三百之開篇?
    從今天起,我們開始讀《詩經》,去那些大膽浪漫的詩歌中,找尋生命的真諦。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是發語詞無意義,孔子在此借用為「思想」解;「無邪」是直的意思,也就是說詩經三百篇的作者都是出自真情之自然流露而有這些作品的。所以「思無邪」是一種勉勵,於是我們將它作為欄目名,希望我們可以在《詩經》中尋回真我,回歸本性。
  • 懷川講堂|樂讀《論語》2.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2)思無邪:出自《詩經魯頌》。本是頌禱魯僖公和群臣宴會飲酒的樂歌。據史書記載,魯國曾發生多年饑荒,到魯僖公時,採取一系列積極有為的舉措,克服了自然災害,使莊稼獲得豐收,人們因而作詩讚美他。《詩經》並非簡單的詩歌總集,它的內容十分豐富,生動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這500多年間社會生活的全貌,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按照題材、內容及音樂的不同,《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又稱「國風」,就是各地的歌謠、民謠,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共105篇。
  • 論語: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
    孔子說,詩,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無邪。詩三百,詩指的是詩經,也就是後來的毛詩,古時候通常只稱為詩。詩經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有篇目,沒有詩詞,實際為三百零五篇。孔子世家說,古有詩者三千多篇,後孔子刪詩書定為三百零五篇。
  • 詩三百,思無邪,詩經裡令人神往的愛情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經中的愛情,純真,美好,堅貞不渝,令人神往,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詩經中那些令人窒息的美好愛情。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國風·周南·關雎》釋義:關關和鳴的雎鳩,棲息在河中的小洲。
  • 《詩三百》:諸多篇章闡釋著廉政思想
    圖為淇河岸邊淇水詩苑內的《詩經》石刻長卷   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王朝暉說——   《詩經》,又稱《詩三百》,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具有較高的歷史地位,是先秦重要的文學古典,被稱為華夏文化的元典之一。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詩三百,思無邪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是純真無邪】大多數人都說詩經是孔子整理而成,流傳至今有305篇,所以詩經也叫詩三百。老百姓口頭傳播,約束比較少,就參雜了一些過於庸俗的東西,孔子刪詩經定禮樂,相當於去其糟粕,留其精華。我們今天讀詩經,除了被其中優美文字吸引,也被其中所描述簡單淳樸的人和事吸引。讀詩經不像讀小說,隨手一翻,任意讀某一小段文字都可以,因此很多人說詩經是中國審美的最高峰,我覺得此評價完全不為過。
  • 《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因為《邶風》以下十二國風產生時代較晚,只有《周南》《召南》和《豳風》有可能產生於周初。所以以情理論,周初建立禮樂體系時,《詩經》只可能有南、豳、雅、頌四類。顧炎武的說法是有道理的。雅、頌先不論,二南與《豳風》除時代較早外,同其餘國風相比還有許多特殊之處。
  • 《詩經》中最純粹的一首愛情詩:我愛你,只是因為愛你
    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珠寶,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起源於上古時期的社會生活,因為勞動生產、男女相戀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音調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囊括了古體詩、近體詩以及格律詞,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朝,詞則起源於隋唐,盛行於宋朝,由於詩詞源自民間,所以詩詞其實是一種草根文學
  •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
    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云:「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
  • 孔子聲明《詩經》詩三百思無邪 是要化解什麼誤會
    孔子參與過《詩經》的編輯工作,後來《詩經》奉為儒家經典,成為六經之一。孔子在談及《詩經》時,曾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是詩經中,都是純正的思想,沒有歪邪的理念。一直以為,人們都把孔子的這句話,看作是對《詩經》的正面評價,或者是導讀語。卻很少有人去思考,孔子為什麼要說這句話?
  • 詩三百的魔力:小小一本書,三百個朋友隨時陪你嘮嗑,挺好挺過癮
    一、詩三百,就是古代的大白話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這最初的詩,遠比後世的詩,來得更加明快單純。目的很單純,用詞也很純粹,就是普通的民間的日常用語。所以,注意哦!說不定你我今天吃過飯,沒事幹,在這兒瞎說一通大白話,在千年之後也有可能被有心人裝訂成冊哦!
  •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孔子對兒子伯魚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很柔美、有意境、有隱喻、能比興,正能說者有意,聽者有心,但又不會當面鑼對面鼓,在外交辭令上,詩是最好的表達語言。與上位者的交流也是如此。當時官方認可的《詩》有三千餘篇,現在「六經」之一的《詩經》,是孔子從三千餘篇當中所取,邢疏:《毛詩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內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
  • 中國古代詩三百:作者,地域
    大家好,我是小編雙婷,今天我來和大家說一下中國古代詩三百:作者,地域。《詩三百》的作者,有姓名可考者不多,詩中明言的有:《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大雅·嵩高》和《大雅·烝民》都有「吉甫作誦」;《魯頌·潞宮》:「奚斯所作」。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詩三百章」
    【注釋】《詩》:指《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剩餘共305篇。
  • 什麼是「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晉惠公十四年(前637年)秋,流亡十九年的公子重耳到了秦國,這是他流亡的最後一站,他打算藉助姐夫秦穆公的力量,幫助自己回國即位。
  • 詩三百書法——開蒙養正,用五千年中華文化,打開孩子生命氣象!
    中國孔子學堂教育集團詩三百書法於10月8日精心舉辦了絢麗人生的國學訓練營。來自滕州詩三百書法全體學生與家長沐浴在國學文化的光輝裡。拜孔、擊鼓、投壺、活字印刷、體驗軟筆書法······無不體現出中華5000年文明之博大精深。家長們聆聽了「詩歌王子」的父親陳飈風先生精心準備的家長課——教養不惑,解除了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當中的困惑。走出家長課堂的家長們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表情。
  • 《詩經》中很多內容,來源於上古民歌,能看作當時的通俗文學嗎?
    在先秦時期,《詩經》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稱為《詩》或者是《詩三百》,一直到西漢時期,儒家學說上升為官方正統學說之後,《詩三百》也被尊為了儒家經典作品,開始被稱為《詩經》,且沿用至今。二、《詩經》的成書方式,以「採風者」搜集素材,進行文學再加工為主,也具有通俗文學的特點《詩經》的成書,從古本流傳到重新編訂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一般認為其成書年代在春秋時期,但是這些詩歌作品並不是春秋時期所作,而是早在西周之時就流傳下來,直到春秋時期才重新整理的。那麼這些詩歌作品是怎麼收集並流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