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三百與孔子刪詩

2021-01-13 中國文明網

  「詩三百」和「孔子刪詩」是《詩經》學史上有密切關係的兩個關鍵詞。「詩三百」一般被認為指《詩經》共有約三百篇,這一詞語涉及先秦時期的《詩經》名稱。「孔子刪詩」則為漢代以來《詩經》學史的一個重要公案,涉及孔子與《詩經》文本形成過程的關係。

  「詩三百」一語,先秦文獻習見,孔子多次提及,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禮記·禮器》記載孔子論及「詩」與「禮」的關係時,也使用過這個語彙。持孔子未曾刪詩說的學者認為,孔子既屢言「詩三百」,證明當時已有一種篇數約為三百的《詩經》文本,甚至由此認為「詩三百」是先秦時期《詩經》的名稱。若干年來,關於《詩經》的專著及通行教科書多採用這一說法。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詩經》學史觀念,自然排除了「孔子刪詩」的可能,加之現存文獻引《詩》多與今本《詩經》相同,故孔子不曾「刪詩」之說似鑄為鐵案。然事實並非如此。

  先說「詩三百」。《文藝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詩三百」正義》一文,該文指出:先秦文獻中「三百」聯言,往往並非實指,而是極言其多的一種修辭手段。這在《詩經》中不乏用例,如「三百維群」(《小雅·無羊》)、「三百赤芾」(《曹風·候人》)、「三百廛」「三百億」「三百囷」(《魏風·伐檀》)等。除《詩經》外,「三百」一語尚見於《禮記》《左傳》《周易》等文獻,出土文獻中也有所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的《子儀》篇敘述秦穆公既敗於崤,發奮圖強,不及七年,「車逸於舊數三百,徒逸於舊典六百」。由先秦時期的軍隊編制可知,這裡所言戰車數量的「三百」為虛數。用於極言秦國軍事力量恢復的程度。

  由「詩三百」之本意審視孔子之言,可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當釋為:詩有許多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無邪」。其餘所釋亦當類此。孔子所言「詩三百」一語,既不能證明當時存在數目為三百篇的《詩經》文本,據此否定「孔子刪詩」之說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

  從對歷史事實考證的角度來說,「詩三百」詞語內涵的闡釋只關乎「孔子刪詩」可信性的一個方面,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學術史的追溯。「孔子刪詩」本源於《史記》。《孔子世家》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孔子是什麼時候開始「刪詩」即修訂《詩經》文本的呢?一般《詩經》學史方面的著作皆引用《論語·子罕》中的一段話:「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根據《左傳》,孔子自衛反魯在哀公十一年冬,已是其晚年。西漢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屏風」(或稱「孔子立鏡」)載孔子事跡:「天下聞其聖,自遠方多來學焉。」接著又說:「魯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據此可知,孔子授徒遠在哀公十一年前。具體時間,華鍾彥先生判定為魯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歲之時。華先生此說本於《史記·孔子世家》:「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孔子世家》以下續記魯定公八年孔子事跡,說明孔子繫於盛年收徒立教,授《詩》《書》《禮》《樂》。故其刪訂《詩經》必不晚於是年。

  唐人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曾提出:「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對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的分析,可釋此疑。從傳世文獻來說,《國語·魯語》記載,孔子前數百年,生活於兩周之交的宋國大夫正考父曾「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而今本《詩經》中《商頌》僅有五篇。一斑可以窺豹。

  近年來出土文獻中,發現諸多逸詩。上博簡存有逸詩兩篇,清華簡《耆夜》包含五篇逸詩。《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叄)》中存有《芮良夫毖》和《周公之琴舞》兩種,清華簡《子儀》篇中有樂歌三首。《周公之琴舞》錄歌詩十「啟」,其中成王所作之「元納啟」系今本《周頌·敬之》別本。有學者指出:從統計的角度來說,《周公之琴舞》的詩篇數目與今本《詩經·周頌》所存相關篇目恰為十一之比。凡此,可證清人崔述《洙泗考信錄》所言文獻引詩「逸者不及十一」的統計,片面性很大。

  下面對「孔子刪詩」的具體工作流程試作描述。司馬遷《孔子世家》敘述孔子刪詩時,「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何為「去其重」?從清華簡《周公之琴舞》來看,「去其重」首先就是選取某組詩篇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而將其他部分視作意義重複而不取。因為教學讀本,篇幅必有所限制。「去其重」的第二層意義是,從同一詩篇的諸多變體中擇優挑選。清華簡《耆夜》篇載周公所作之《蟋蟀》,與今本既有諸多相似,又有明顯相異之處。今本《蟋蟀》當為孔子所選取,而清華簡本仍流傳於世。劉向自述,其「所校讎中《孫卿書》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復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這一編選原則與結果,都與孔子刪詩相類似,顯示了文獻傳承的內在規律。(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李穎)

相關焦點

  • 詩經與中國文化,詩的收集和整理,詩三百
    大家好,我是劉民輝,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詩經》與中國文化,詩的收集和整理,詩三百。《詩三百》,包括上下數百年、遍布江漢以北各諸侯國的詩歌,其中有貴族的創作,亦有民間歌詩。這些作品是如何匯集起來的呢?歸納歷代學者所說,不外「採詩」和「獻詩」兩種。先說「採詩」。
  • 論語: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
    孔子說,詩,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無邪。詩三百,詩指的是詩經,也就是後來的毛詩,古時候通常只稱為詩。詩經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有篇目,沒有詩詞,實際為三百零五篇。孔子世家說,古有詩者三千多篇,後孔子刪詩書定為三百零五篇。
  • 孔子對於《詩》的推崇究竟是為何?
    通讀論語,發現孔子對於《詩》十分推崇,那因為什麼如此推崇《詩》呢?先明確下,如今一說詩,我們首先想到的詩是唐詩宋詞。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他說的詩主要指在他之前的詩經。百度解釋詩是指把心中思想用語言表達出來。
  •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孔子對兒子伯魚曾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很柔美、有意境、有隱喻、能比興,正能說者有意,聽者有心,但又不會當面鑼對面鼓,在外交辭令上,詩是最好的表達語言。與上位者的交流也是如此。當時官方認可的《詩》有三千餘篇,現在「六經」之一的《詩經》,是孔子從三千餘篇當中所取,邢疏:《毛詩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內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詩三百,思無邪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是純真無邪】大多數人都說詩經是孔子整理而成,流傳至今有305篇,所以詩經也叫詩三百。老百姓口頭傳播,約束比較少,就參雜了一些過於庸俗的東西,孔子刪詩經定禮樂,相當於去其糟粕,留其精華。我們今天讀詩經,除了被其中優美文字吸引,也被其中所描述簡單淳樸的人和事吸引。讀詩經不像讀小說,隨手一翻,任意讀某一小段文字都可以,因此很多人說詩經是中國審美的最高峰,我覺得此評價完全不為過。
  •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
    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云:「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
  • 懷川講堂|樂讀《論語》2.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一言以蔽之.m4a06:30來自焦作日報【原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1)之,曰:思無邪(2)。」【譯文】孔子說:「《詩》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思想純正。」【評析】本章夫子談論《詩》在政治教化中的意義。(1)蔽:指概括。
  • 思無邪|《關雎》何以為詩三百之開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是發語詞無意義,孔子在此借用為「思想」解;「無邪」是直的意思,也就是說詩經三百篇的作者都是出自真情之自然流露而有這些作品的。所以「思無邪」是一種勉勵,於是我們將它作為欄目名,希望我們可以在《詩經》中尋回真我,回歸本性。打開《詩經》,開篇便是《關雎》,那麼它何以成為300餘首的開篇之作呢?
  • 《詩三百》:諸多篇章闡釋著廉政思想
    圖為淇河岸邊淇水詩苑內的《詩經》石刻長卷   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王朝暉說——   《詩經》,又稱《詩三百》,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具有較高的歷史地位《詩經》中源於淇水衛地的詩有45篇,佔《詩經》305首詩歌的近15%,其中多數蘊含著豐富的廉政為民思想。我們淇縣檢察幹警要堅定文化自信,從《詩經》等優秀傳統文學經典中汲取忠貞、廉潔、自律、和諧等精神,不斷增強廉潔自律意識,提高從檢道德修養,努力為地區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法治環境。   孔子《論語》中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詩三百書法——開蒙養正,用五千年中華文化,打開孩子生命氣象!
    中國孔子學堂教育集團詩三百書法於10月8日精心舉辦了絢麗人生的國學訓練營。來自滕州詩三百書法全體學生與家長沐浴在國學文化的光輝裡。拜孔、擊鼓、投壺、活字印刷、體驗軟筆書法······無不體現出中華5000年文明之博大精深。家長們聆聽了「詩歌王子」的父親陳飈風先生精心準備的家長課——教養不惑,解除了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當中的困惑。走出家長課堂的家長們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表情。
  • 孔子聲明《詩經》詩三百思無邪 是要化解什麼誤會
    孔子參與過《詩經》的編輯工作,後來《詩經》奉為儒家經典,成為六經之一。孔子在談及《詩經》時,曾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是詩經中,都是純正的思想,沒有歪邪的理念。一直以為,人們都把孔子的這句話,看作是對《詩經》的正面評價,或者是導讀語。卻很少有人去思考,孔子為什麼要說這句話?
  • 什麼是「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晉惠公十四年(前637年)秋,流亡十九年的公子重耳到了秦國,這是他流亡的最後一站,他打算藉助姐夫秦穆公的力量,幫助自己回國即位。
  • 詩三百的魔力:小小一本書,三百個朋友隨時陪你嘮嗑,挺好挺過癮
    孔子是大聖人,他夠高明吧?夠高級知識分子吧?他也從來沒有想過,把文字搞得讓別人看不懂。一、詩三百,就是古代的大白話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這最初的詩,遠比後世的詩,來得更加明快單純。目的很單純,用詞也很純粹,就是普通的民間的日常用語。所以,注意哦!
  • 中國古代詩三百:作者,地域
    大家好,我是小編雙婷,今天我來和大家說一下中國古代詩三百:作者,地域。《詩三百》的作者,有姓名可考者不多,詩中明言的有:《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大雅·嵩高》和《大雅·烝民》都有「吉甫作誦」;《魯頌·潞宮》:「奚斯所作」。
  • 詩三百,思無邪,詩經裡令人神往的愛情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經中的愛情,純真,美好,堅貞不渝,令人神往,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詩經中那些令人窒息的美好愛情。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國風·周南·關雎》釋義:關關和鳴的雎鳩,棲息在河中的小洲。
  •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第四講 最美《詩經》:詩三百,思無邪(上)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第四講最美《詩經》:詩三百,思無邪(上)
  • 致孔子
    馮學成先生在講《論語》的時候,總結了孔子的四大功勞:第一是確立了中華民族的道統和法統;第二是對三代文獻的整理;第三個方面,孔夫子還是私立教育的奠基人;第四個方面,即以「仁」為核心,以「禮」為體系構建理性社會。
  • 換個角度讀《論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所蘊涵的思想大義,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思想純正。確實,在《詩經》篇章中,基本上見不到有很鮮明觀點的論調或主張。孔子在這裡所說的思無邪,有點像未開發自然景觀,自然真實,不嬌作,不帶人類活動痕跡的原始之美。又像是指像小孩子似的那種真誠。
  •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ye)
    孔子對他的評價就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就是說這本詩經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充滿了純真、美好的感情,絲毫沒有歪邪之念。翻開整本《詩經》,其間總是有很多美麗的詩篇,雖然簡短卻能打動人的心扉。在那個缺衣少食、混戰不堪的年代,人們的思想並沒有被生活困苦所束縛,依舊嚮往著世間最美好的感情。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比如,《詩經》實際上就是官方機構的產物,只不過孔子後來作了修訂,只剩下三百來首,稱之為《詩三百》。而樂府的正式命名是在秦朝,但是因為國祚太短,並沒有什麼成就。隨後天下大亂,中原鏖兵,軍馬天下,一直到西漢建立,並沒有誰有功夫來做這些整理音樂歌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