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動態|中國數字經濟走向世界的隱憂,缺主導權和話語權

2020-12-23 中國青年報

數字經濟是以數位化的知識和信息為核心要素,以數位技術和現代信息網絡為支撐,通過數字產業和數字部門增長、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新型經濟形態。在世界數字經濟競爭格局中,中美兩國是世界數字經濟規模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數字經濟佔到其GDP總量的三分之二,數字經濟規模全球第一,中國保持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體地位,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佔GDP比重達36.2%,歐盟排在第三,美中歐是世界數字經濟發展的三大巨頭。全球產業鏈的數位化格局也是呈現出美國、中國和歐盟三足鼎立的空間布局

從外部來看,中國產業鏈數位化的區域網絡主要集中於中日韓和東協為主的東亞地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對中國未來數字經濟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對整個東亞地區數字貿易的發展帶來巨大機會。從國內來看,中國的數字經濟呈現出明顯的城市群驅動發展的特徵,集中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城市圈構成的菱形空間中。中國大國經濟的顯著優勢之一就是擁有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內需市場。中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中等收入人口有4億,其絕對規模世界最大。數字經濟是激發內需市場的重要力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數位化發展以及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現代化,其中 「現代化」的含義包括產業鏈數位化和供應鏈的智能化的發展。

「新基建」破解數字經濟賦能升級的「硬核」問題

數字經濟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兩大部分。

數字產業化部分主要包括電子信息製造業、信息通信業、網際網路行業、軟體服務業等ICT核心產業。產業數位化部分反映的是數字產業在其他行業應用和融合的程度,包括利用數位化工具和數位化驅動升級的國民經濟產業。目前,中國的產業數位化規模佔到GDP的29%,但數字產業化規模只佔GDP的7.2%。作為數字經濟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相對而言,中國數字產業化規模偏小。數字產業化的基礎設施主要依賴於固定寬帶、光纖以及行動電話等,而這些數字經濟的傳統基礎設施的滲透率已接近飽和狀態。制約中國數字產業化發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新基建」,要依靠「新基建」加速數字經濟賦能升級。

如何為基於信息和數位技術的產業鏈數位化、價值鏈數據化、創新鏈平臺化和供應鏈智能化提供基礎條件支撐?「新型基礎設施」尤其是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正是瞄準面向未來的新一代信息科技變革,助推信息經濟和數字經濟升級,為全球產業鏈數位化、價值鏈數據化、創新鏈平臺化和供應鏈智能化提供信息基礎配套,催生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產業、新業態與新模式。例如,相對於人均GDP 1萬美元的同類國家,中國的製造業就業佔比相比同類國家較低,這實際上是製造業數位化的體現,或者說人工智慧替代了勞動。

數字經濟和「新基建」的主戰場在城市群。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為60.6%,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約80%,中國城鎮化的人口未來將更多地聚集到城市群。城市群超大規模的市場為中國的產業鏈數位化、價值鏈數據化、創新鏈平臺化和供應鏈智能化提供了顯著的比較優勢。

把握世界數字經濟規則的主導權與話語權,破解規則「卡脖子」問題

各國數字經濟治理實踐中已形成了數據治理、算法治理、數字市場治理和網絡生態治理等四大領域和一定的經驗共識,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話語權博弈日趨激烈。無論是產業鏈數位化、價值鏈數據化、創新鏈平臺化和供應鏈智能化,還是數據的跨境流動、數字平臺的跨境運營、數字產品與服務的定價與徵稅,數字經濟治理和數字貿易規則中既存在各國的理念、利益與主張的明顯差異和分歧,又具有顯然的全球公共產品屬性。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要素為核心要素,數據又是可重複使用且具有規模報酬遞增性質的資源,但數據相關的世界規則體系嚴重缺失,數據的開發、利用、定價、算法、標準與保護等深層次問題成為全球難題。例如,2019年G20大阪峰會上的《數字經濟大阪宣言》,印度等國就認為不符合其數據本土化主張。美國、歐盟等紛紛提出自身的數字經濟與貿易的治理理念與主張,並力推成為國際規則,以在全球數字經濟與貿易中搶佔規則主導權。

在數據治理上,雖然中國一直積極推進個人信息保護立法與實踐個人信息保護制度不斷完善,但美歐已形成了各自的基本模式,並通過國際機制積極擴大各自的影響力。

歐盟以《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的實施為標誌,構建了個人信息制度體系,逐漸成為全球個人信息保護和執法中心。美國則在跨境數據自由流動規則上逐漸形成了主導權。美國奉行「長臂管轄」規則以獲取境外數據及其執法能力,尤為典型的就是2018年通過的《澄清數據合法使用法案》(CLOUD法案)為美國獲取他國數據掃清制度性障礙。

美國還加緊利用數據出境的國際機制爭奪數據資源,加速數據資源流向美國。例如,越來越多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目前已有8個)加入了跨境隱私規則體系(CBPRs)體系,這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多邊數據跨境流動機制。2018年12月美國主導的《美墨加協議》顯著提高了數據跨境流動的自由程度。為逐步掌握主導權,美國聯合部分盟國還在強化數據跨境流動安全審查及其滲透範圍,目前主要在外商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對外國形成了制約能力。

在數據跨境流動上,歐盟也在加緊推行國際規則。以2019年5月實施的《歐盟非個人數據自由流動條例》、《歐盟非個人數據自由流動條例的實施指南》為典型,歐盟非個人數據流動監管的規則逐步清晰明朗,彰顯自由流動、規則透明和公共安全保留的基本原則,在歐盟各成員國之間形成了單一數字市場以及數字制度的統一性和協調性,消除了數據流動的制度性障礙,並且鼓勵用戶在雲計算服務提供商之間遷移數據,加快美國等海外數據流向歐盟。歐盟主要成員國也逐漸推出了具體戰略,例如德國就開始實施「工業數據空間」計劃,推動數據開放共享。

在算法治理、數字市場治理和網絡生態治理上,總體而言各國還未形成具體模式,處於探索和起步階段。美歐等大國之間既有不同的主張和政策側重點,又面臨著共同的難題和訴求。這在算法治理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智能化的實現要依賴於算法或者說電腦程式規則。美國追求算法公平,消除算法歧視,要求算法使用機構對算法結果負責;歐盟注重推動人工智慧倫理框架,注重算法的可信賴性,建立算法解釋權和算法影響評估機制。中國也積極引導算法向善,重視人工智慧倫理和道德問題。在數字市場治理上,各國都提高了對數字平臺反壟斷監管的力度,包括美國的監管也由寬鬆轉向審慎,但對具體反競爭行為的認定和措施存在分歧和差異,歐盟正積極提供一系列應對數字平臺壟斷的監管規則和實踐方法。 中國也在不斷完善數字市場反壟斷規則,擁有一系列的案件實踐經驗。在網絡生態治理上,法治成全球趨勢,各國在治理虛假信息等行為上有著強烈的共識。中國倡導基於主權的網絡空間治理理念,積極推進網絡生態多元共治。

在世界數字貿易規則上,大國之間的主導權競爭也日趨複雜和激烈,美國一直試圖主導世界數字貿易規則。數字企業要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需要的不僅僅是市場,更重要的是數字經貿規則的主導權。美國首次確定「電子商務」專章(2001年美國—約旦特惠貿易協定),最早明確了數字產品的定義、關稅和非歧視待遇(2003年美智自由貿易協定),第一次提出了數據產品交易中的跨境信息流以及網際網路的訪問和使用原則(2007年韓美自由貿易協定)。近年來,美國在數字跨境流動規則、數字產品關稅等技術問題和商業問題上不斷努力。2016年7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成立數字貿易工作組(DTWG),以快速識別數字貿易壁壘,制定相應政策規則。

全球數字經濟與數字貿易治理規則博弈正在加劇,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數字經濟體,要重視增強數字經濟與貿易關鍵領域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在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規則中貢獻中國方案,尤其是代表發展中國家的立場與政策。我們已對國際競爭中的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予以了高度重視,但絕不能忽視了國際競爭中的國際規則「卡脖子」問題。

(殷德生系華東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文章根據作者在11月21日舉行的百年中銀大講堂暨第四屆中國風險投資學者論壇上的演講整理而成,經作者審訂後發表。本次論壇由上海師範大學和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主辦,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和上海師範大學全球創新資本研究院聯合承辦。)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民生智庫 | 從中國數字鄉村發展,看智慧農業未來走向
    六是激發內生動力,持續推進網絡扶貧與數字鄉村建設。報告摘要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 工作的總抓手,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數字鄉村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整體帶動和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 CECBC區塊鏈專委會副主任吳桐受邀成為伏羲智庫兼職研究員
    7月17日,伏羲智庫邀請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博士、商務部CECBC區塊鏈專家會副主任、數字經濟商學院院長、區塊鏈及數字經濟領域知名學者吳桐,受邀在伏羲書院主講「大國博弈視角下的數字貨幣和區塊鏈」主題講座。伏羲智庫創始人李曉東教授、秘書長孫永革女士以及智庫區塊鏈相關人員參會。會議結束後,吳桐博士正式受邀兼職伏羲智庫研究員。
  • 【智庫動態】iGCU入選2020年CTTI增補來源智庫名單
    【智庫動態】iGCU入選2020年CTTI增補來源智庫名單 2020-12-23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龍永圖:數字經濟是應對逆全球化的有力武器
    正好本世紀初,中國的國運來了。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得我們幾十萬個製造業企業有了外貿經營權。過去,這些製造業企業都不能自己從事出口,得通過香港、美國、歐洲的中間人來出口,所以收入很少。但是,當時入世時,我們做出了一個莊嚴的承諾,就是要取消外貿審批權,讓所有的企業、所有的單位、所有的個人都有進出口的自由。這場偉大的革命使得幾十萬人一下子走向了世界。
  • 頂層智庫專家共話後疫情時代的文明走向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了全球,讓世界經濟陷入停擺,各國都紛紛按下了暫停鍵,這在近百年來的人類發展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全體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付出巨大犧牲後,終於走出了疫情的「陰霾」,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推遲三個多月的全國兩會也已勝利召開。但由疫情引發的關於人類文明走向和全球治理等問題才剛剛開始。
  • 新經濟智庫如何做?朱克力:公益讓我知道事業最終通向哪裡
    朱克力坦言,他的經濟研究事業,也基本是在公益啟蒙下「自然而然推動的」。「我也很清楚,我現在做經濟研究以及推動產業實踐,究竟通向哪裡。」那麼,公益視角如何影響著朱克力對經濟研究類智庫的創新?他推動成立的新型智庫,「新」在哪裡?又能否承載他個人想實現的價值?針對這些問題,《社會創新家》專訪了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新經濟智庫(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博士。
  • 遠見2046,與未來對話——第二屆新經濟智庫大會啟動
    2017年1月7日,由阿里巴巴集團發起、阿里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新經濟智庫大會將在北京798藝術區舉行。本屆大會以「遠見2046」為主題,聚焦「在線經濟、未來科技」,來自海內外的120多家智庫機構、800位思想者將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未來30年的科技進步、商業變革和社會發展。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論壇舉行 鄭永年:內循環並不是「內捲化」
    鄭永年認為,中國正從數量型經濟發展階段走向質量型經濟發展階段,勞動力、土地等成本都已經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各個城市也不能光憑政策優惠來吸引人才,而是要制定統一的規則。「這也是中國走進世界體系之中最重要的一環,只有制定規則,才能擁有話語權。」他說。
  • 張華出席中國信息經濟學會數字經濟創新聯盟揭牌儀式暨教授專家...
    1月12日,中國信息經濟學會數字經濟創新聯盟揭牌儀式暨教授專家座談會在廣州市大灣區現代產業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召開。省工商聯專職副主席張華,廣州市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餘劍春,省人大代表、廣州市工商聯副主席鍾課枝以及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劉靜豔教授、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謝康教授等領導和專家學者出席。
  • 數據安全已成為數字中國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打開APP 數據安全已成為數字中國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芯盾時代 發表於 2021-01-14 16:40:06 12月
  • 發展數字經濟 共享包容增長 為經濟發展插上「數字翅膀」
    擴大覆蓋範圍,數字經濟保持強勁發展勢頭  11月23日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指出,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5.8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36.2%,中國數字經濟總量規模和增長速度位居世界前列。近年來,中國不斷擴大數字基礎設施覆蓋範圍,培育專業化的數字人才隊伍,數字經濟快速發展。
  • 南財專家:數字經濟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實際上達維多定律體現的是網絡經濟中的馬太效應。 數字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在數位化程度日益增強的世界經濟體系下,數字經濟無疑將成為我國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力量。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到36.2%,成為數字經濟大國。
  • 網絡直播走紅反應疫後數字經濟三大變化
    該智庫當天發布的預測數據還顯示,為遏制新冠病毒蔓延而採取的管控措施正導致全球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全球經濟今年將下滑3.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也表示: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出現大蕭條以來最嚴重衰退,今年將有超過170個國家GDP出現負增長。我國近年來的數位化轉型成果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數字經濟將會是未來中國經濟新動能的主力。
  • 中國瑞寶國際合作有限公司(中國瑞寶)之瑞寶智庫
    中國瑞寶國際合作有限公司(中國瑞寶)之瑞寶智庫——現代化技術專業共享服務平臺知識經濟時代的時期,以新信息革命為藉助的信息化管理經濟發展不但可以推動人與環境融洽、不斷發展,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引入全新升級的活力和魅力,還會繼續對全部人類社會文化生活
  • 河北數字經濟網、河北省數字經濟聯合會官網正式上線
    河北日報記者趙海江攝河北新聞網12月9日訊(記者孔思遠)今天下午,河北數字經濟網、河北省數字經濟聯合會官網正式上線。網站的開通上線,將為宣傳數字經濟政策信息、推廣數字經濟產業成果、普及數字經濟知識開闢新渠道,為外界了解河北省數字經濟發展搭建新平臺,對河北數字經濟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 擴大覆蓋範圍 數字經濟保持強勁發展勢頭
    世界經濟論壇日前發布2020年特別版《全球競爭力報告》。報告顯示,部分經濟體因其發達的數字經濟、健全的社保體系等因素,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保持了更強的韌性。11月23日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指出,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5.8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36.2%,中國數字經濟總量規模和增長速度位居世界前列。
  • 中國新經濟智庫院長朱克力:從「三破三立」到「五新驅動」新經濟
    文丨朱克力博士,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新經濟智庫(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從「三破三立」到「五新多輪驅動」解讀新經濟 「新基建」和「新消費」這兩個議題雖有著不同的經濟學含義,但在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的連接下,一座架在
  • 李國權最新演講:全球數字經濟新版圖和中國的數字人民幣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全球數字經濟新版圖和中國的數字人民幣」。2020年是非同一般的一年,新中兩國政府都毫不例外地把工作重點之一放在了數字經濟的發展上。我們注意到,近來各國對於傳統中心化的數字經濟,都開始採取一些相應的措施,試圖緩解或者避免出現壟斷和「贏者通吃」的行業架構,例如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管理總局最近發布了《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與此同時,我們發現新加坡和中國都在大力發展非中心化的新型數字通證經濟 (Token Economy) 必需的基礎設施。
  • 數新智遠2020計劃啟動,「十四五」數字經濟這麼幹!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國務院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副局長李勇,《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誌社總編輯朱永旗,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姚建明,《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誌社副社長、數字經濟創新聯合實驗室主任王磊,正大集團農牧食品企業中國區副董事長薛增一,正元地理信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楊佔東等出席會議。
  • 智庫講壇回顧 | 魏紅霞:改革開放以來美國智庫的中國觀
    美國智庫學者對中國的研究開始多元化、細節化,開始關注中國政府機制性改革、中國經濟特區及農村問題,並在人權問題、政府透明度等問題上對中國提出一定質疑。隨著對中國認識的深入,「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在美國智庫的聲音中甚囂塵上。在這期間,智庫學者對於如何對待中國——就「接觸」中國還是「遏制」中國——展開了大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