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朱克力博士,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新經濟智庫(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從「三破三立」到「五新多輪驅動」解讀新經濟
「新基建」和「新消費」這兩個議題雖有著不同的經濟學含義,但在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的連接下,一座架在「新基建」與「新消費」之間的橋梁正在歷史性地形成之中,新基建和新消費的協調發展和同頻共振也成為了可能。
2016年,筆者提出了「三破三立」新經濟法則,即重塑邊界先「破界」、重構介質先「破介」、重建規則先「破誡」,戰略創新需「立志」、戰術創新需「立智」、制度創新需「立制」,後來又以「三破三立」新經濟法則為底層邏輯進一步提出了「新基礎設施、新生產要素、新市場主體、新協作方式、新治理體系,共同構成新經濟發展五大動力來源」的新論斷。
想要更好理解新基礎設施、新生產要素、新市場主體、新協作方式、新治理體系這「五新」的多輪驅動,可以從新經濟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出發。其中,新基礎設施是新經濟發展的運行基礎,新生產要素是新經濟發展的內在源泉,新市場主體是新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新協作方式是新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新治理體系則是新經濟發展的長效支撐。綜合貫穿新經濟全生命周期的這五大動力來源,對數字時代的公共政策及其效能可以有更新的分析框架和更寬的評價視域。
新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的新基建提供高品質的基礎設施,新基建對中國經濟開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當前,總需求中出口和製造業投資都在萎縮,房地產依然在調控中,只剩下消費和基建投資可以發力,其中消費正在恢復,基建可以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發力,且它短期是需求、長期是供給。短期看,消費和基建是平行的需求端,二者可產生共振,暫時還不構成閉環。但中長期看,新型基礎設施建完後產生供給能力,「新基建」和「新消費」就能夠協調發展形成閉環。「新基建」當中服務生產者的工業網際網路等與終端消費者並不直接相關,而5G、人工智慧、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信息消費市場則是服務終端消費者的廣闊天地。
數據是技術群中最寶貴的資產和持續進化的源泉
推動新基建與新消費協調發展的要點有三方面:一是穩住經濟基本盤,二是在供給側發展以「新基建」為基礎的智慧經濟(穩定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以實現中國製造的「產業躍遷」),三是在需求側繼續大力促進信息產品消費(拉動內需,以實現國內消費升級)。上述策略可以從引導新基建、聚合新要素、厚植新生態、培育新消費、助力新主體、協同新治理等多個維度,促使多輪驅動下的新基建與新消費「同頻共振」成為可能。
其中,就聚合新要素而言,具體是指有效聚合網際網路技術以及平臺驅動的「三駕馬車」即數據、算法、算力等新要素,通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引領基於技術與市場的創新演化,促進消費回暖和經濟復甦。
以對人群精準畫像為例,基於平臺新要素的精準識別特性,可以為公共政策的精準施策提供科學依據。藉助必要的算法保障和算力支持,「讓數據說話」成為發揮政策真實效用的要義。在大數據、雲計算、AI和區塊鏈技術群中,數據是最寶貴的資產和持續進化的源泉,算法是有效分析和挖掘數據的方法和法則,算力則決定著數據和算法發揮的潛力。數據、算法、算力三者正在「協奏」出新經濟舞臺下一個樂章最澎湃的新要素進行曲。
今後應當更加重視平臺經濟和產業網際網路給我國經濟轉型、社會發展與民生改善帶來的機遇。以平臺經濟和產業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經濟新動能正在推動產業升級,以開放、共享、協作為特徵的平臺機制正在重塑產業體系,數據驅動的平臺經濟成為產業融合競爭的制高點,作為數字經濟2.0的產業網際網路則成為科創企業競逐的新賽場。
平臺經濟和產業網際網路正在助力中小企業提升數位化經營能力、加快產業數位化轉型步伐,也為社會發展與民生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成為幫助各地政府構建現代治理體系的數位化助手。為促進平臺經濟和產業網際網路良性發展,政府應將重點放在維護運行規則上,包括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強化法治保障、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等。